灵风珣旗日光黑,灯影半明斜照壁。
灵风珣旗日光黑,灯影半明斜照壁。
湘筠飒飒泣惨凄,翠裾香带兰叶齐。
湘筠飒飒泣惨凄,翠裾香带兰叶齐。
跳梁绛鼠舞碧鸡,神鸦飞出寒烟啼。
跳梁绛鼠舞碧鸡,神鸦飞出寒烟啼。
纸钱啸火高悬树,千轮万马登天去。
纸钱啸火高悬树,千轮万马登天去。

shénxián--bēn

língfēngxúnguānghēidēngyǐngbànmíngxiézhào

xiāngyúncǎncuìxiāngdàilán

tiàoliángjiàngshǔshénfēichūhányān

zhǐqiánxiàohuǒgāoxuánshùqiānlúnwàndēngtiān

徐贲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5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六翮(hé)¹飘飖(yáo)²私自怜,一离京洛³十余年。
译文: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注释:¹六翮: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²飘飖: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³京洛:本指洛阳,后多泛指国都。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7-48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2-393
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pú)¹正饱风²
译文:推开篷顶望向四周,只见湖水与天相接,蒲草编织成的船帆正乘风鼓起。
注释:鉴湖:在今绍兴南郊,古跨山阴、会稽两县,以风景著称。¹蒲帆:用蒲草编织成的船帆。²饱风:指帆乘风鼓起的样子。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山际¹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译文:山的边际白云缭绕,云际明月高挂;突然杜鹃的悲啼声刺破夜空。
注释:¹际:边际。

  本诗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和粉饰,写其乘坐篷船夜过鉴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用极淡的笔墨,写出了鉴湖极美的云水本色。

  首二句写在船中的诗人伸手推开篷顶四面一望,只见四野天水相连,茫茫无垠。自己乘坐的这只船设备简陋,那“饱风”的“蒲帆”推动着轻巧的船身飞速地前进着。“推篷”二字说明船身低矮,一伸手就能推开顶篷,动作情态活现;“蒲帆”二字说明船的设备简陋、船身轻巧;“饱风”二字把船帆拟人化,描绘帆承风鼓起的形象,可以想见船行速度极快。这三个词用得准确精当,十分传神。

  末二句写小船离湖岸已经不远了,岸边的山也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作者的视线之内。再一细看,“山际”白云缭绕,“云际”明月高挂;风吹云移,山峦起伏,月色时明时暗,天地晦明不定,如真如幻,鉴湖清幽多变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如箭的“蒲帆”继续飞驰,子规鸟的啼声刺破夜空,传人作者耳鼓。这迹象说明船距岸更近了,天也快亮了。作者循声仰视,原来子规鸟隐藏在白云深处,在朦胧的夜色中可闻而不可见。

  全诗多层次地勾画出鉴湖月夜扬帆的情景。“水连空”的湖面、“饱风”的“蒲帆”,起伏的群山、浮动的白云,出没于云海的明月以及云际传来的子规啼声,这一切构成一个“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的立体空间。整个画面形象犹如放电影,随着“蒲帆”的移动而变换,既有可触性,又有流动感。

  全诗二十八字中,“际”字和“白云”二字各两现。文字的复出,造成回环的声韵、轻快的节奏,从而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名篇 宋诗卷.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guòjiàn--dàibǐng

tuīpéngwàngshuǐliánkōngpiànfānzhèngbǎofēng

shānbáiyúnyúnyuèziguīshēngzàibáiyúnzhōng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¹蹊。
译文:新春时节,望向远方的草地,芳草生长的十分繁茂,久居在外的我想家乡,却找不到归乡的路。
注释:安陆:县名,唐属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涢水”。见《元和郡县志》二七。¹失路:屈原《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失:全诗校:“一作间。”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暮雨不知涢口¹处,春风只²到穆陵³西。
译文:暮雨好像忘掉了涢口这个地方,春风也只吹到穆陵的西面。
注释:¹涢口:涢水入污处,在安陆县。见《寰宇记》一三二。²只:全诗校:“一作共。”³穆陵:穆陵关,在安陆县东,光州、黄州交界处。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¹无人自鸟啼。
译文:孤寂的城池只有花儿整日地空自飘落,家家户户空无一人只有鸟儿孤自在鸣叫。
注释:¹三户:《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按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译文:你在江南还能想起我吗?你家门前的柳树正应该柳枝低垂吧!
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
血洒青山尽作花,花残人影未还家。声声只是为天涯。
译文:杜鹃的啼血洒在青山化作朵朵红花,花儿已经凋零,游子还未还家,它那声声的啼唤,只是为了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啊!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有恨朱楼当凤阙,无穷青冢在龙沙。催还不得恨琵琶。
有恨朱楼当凤阙(què)¹,无穷青冢(zhǒng)²在龙沙³。催还不得恨琵琶。
译文:繁华的宫阙中美人们有着无穷的怨恨,绵绵幽恨的王昭君啊,长眠于塞外沙漠,归家不得只能用哀怨的琵琶声把思乡之恨抒发。
注释:¹朱楼、凤阙:皆指汉代宫阙,为帝王后妃所居之处。²青冢:此处指王昭君的坟墓。³龙沙:白龙堆沙漠的简称,亦泛指塞外沙漠地带。

  这首词咏物,上片写杜鹃啼血而未唤得人归,其实是在写自身。下片写对怀国之士的同情和对国破家亡的悲痛。这首词采用象征、双关手法。语言深沉,感情强烈。

  词上阙写杜鹃啼血却未唤得人归。杜鹃声声,是为唤回远在天涯的游子,口中啼叫出血,化作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可是直到花残花落,也未见人影返回家。这是在咏杜鹃,其实也是在写词人自身,借咏杜鹃之事,抒写他的悲凉慷慨、孤独悲愤。词人一生志在复明,到处奔走呼号,可谓坚定决绝,不遗余力。这“血洒青山尽作花”的大气磅礴之语,正是他忠贞不依、不屈不挠、竭尽心血的写照。然而尽管他像杜鹃啼血般呼唤流落四处的有志之士奋起复国,但却没有人响应。

  词下阙是借昭君琵琶诉恨故事,书写怀国之士的痛心。下片的内容有对大明的抱怨,有对怀国之士的同情,更有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下片写朱楼凤阙尽管富丽堂皇,但其中常有宫人遭禁、后妃失宠之怨恨;王昭君被选入宫,倍受冷落,怀着幽怨之情嫁入匈奴的,带着归汉不得的怨恨,留坟于大漠之上。昭君墓本只有一个,此处却冠以“无穷”,显然词人说的是现在像王昭君那样命运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有家难归、有国难投,被大明遗忘的怀国之士,只能流落他乡。当年昭君归汉不得,惟以琵琶诉恨。如今那些怀国之士恐怕也是杜鹃声声催归不来的,他们只能像昭君般,借琵琶抒发自己的怨恨了。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历代古词鉴赏 下:中国书店,2011.06:第580-581页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九十日春¹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yú)(jiá)²阵,风转柳花球³
译文: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纵然还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怅也无法免去。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
注释:¹九十日春:农历正月至三月。²榆荚:榆树果实,初春时先于叶生,状似钱而小,暮春时飘落。此句指雨打榆荚零落。³柳花球:柳絮染尘成球。此句指风吹絮球翻滚。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我与使君¹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²,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译文: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美丽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楼边。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注释:¹使君:惠州知州詹范。²合江楼:作者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面对同样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紧接着点化运用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浅了,只是词人未看到日后还有“风雨”,哪怕是“一分风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谪贬儋州;但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

  下片,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词人此时处境恶劣,心境凄凉,深感自己夕阳黄昏,硬是把棺材准备好了。正因所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观念随之也发生变化,艺术欣赏及其作品的意境发生变化,所以他把密州时作的同词牌的词的下片作了修改。尽管它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仙境不见了,西王母、东皇太乙在东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象征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佳人斜倚合江楼”,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缠身,“斜倚”而立,留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们是净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净”)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总眉愁”)。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全词,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下片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意境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3-1215页

línjiāngxiān··huìzhōugǎiqiányùn--shì

jiǔshíchūndōuguòletānmángchùzhuīyóusānfēnchūnfēnchóufānjiázhènfēngzhuǎnliǔhuāqiú

使shǐjūnjiēbáishǒuxiūkuāshǎoniánfēngliújiārénxiéjiānglóushuǐguāngdōuyǎnjìngshānzǒngméi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