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有粟兮孰云吾瘦。居有宫兮孰笑吾陋。御冬有褐兮又乌用夫文绣。
瓶有粟兮孰云吾瘦。居有宫兮孰笑吾陋。御冬有褐兮又乌用夫文绣。
人余哀兮余不知。入事父与母兮出从仲尼。谓蟏蛸兮无罥吾户,吾啸歌兮其下。
人余哀兮余不知。入事父与母兮出从仲尼。谓蟏蛸兮无罥吾户,吾啸歌兮其下。
李孝光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20卷。 ▶ 3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百战功成翻¹爱静,侯门²渐欲似仙家³
译文:身经百战功成名就反倒喜欢平静,显赫侯门日渐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注释:¹翻:副词,反而。²侯门: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第二等为侯,这里指老将军的府第。³仙家:仙人所住之处。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墙头雨细垂纤(xiān)¹,水面风回聚落花。
译文:墙头上细雨蒙蒙低垂着纤纤绿草,水面上微风回旋聚集着片片落花。
注释:¹纤草:细草,小草。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井放辘(lù)(lú)¹闲浸酒,笼开鹦(yīng)(wǔ)报煎(jiān)²
译文:到井台放下辘轳闲逸中浸凉美酒,开鸟笼鹦鹉学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注释:¹辘轳:利用轮轴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²煎茶:烹煮茶水。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几人图在凌烟阁¹,曾不交锋向塞(sài)²
译文:有几人有资格将形象画在凌烟阁,却不曾身经百战交锋于塞外黄沙?
注释:¹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画相刻在凌烟阁内。唐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书,阎立本画。这二十四人都曾是带兵打仗的武将。²向塞沙:在塞外沙场作战。这里泛指带兵作战。

  这首诗因颔联两句饮誉诗坛。王衍品读之后,很是欣赏,于是赐张蠙霞光笺,并将召掌制诰。权臣宋光嗣以其“轻傲驸马”,遂止。

  首联“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概括点出老将心境的寂寞及其门第的冷落。一个“翻”字,甚妙。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这就把这位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来。

  颔联、颈联四句,作了具体刻画。“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状“纤草”着一“垂”字,见毫无生气的样子,荒凉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园林冷落如许,主人心境可知。这是诗人寓情于物之笔。

  “井放辘轳闲浸酒”,老将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写其闲适生活。“笼开鹦鹉报煎茶”,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这两句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

  尾联“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揭出诗的主旨。据《新五代史》载:蜀王建五年曾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并且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这两句是说: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这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铺写老将寂寞闲适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旨意,文势波澜曲折。本来,以“百战”之功赢得封侯的老将,在诗人看来更应竭力报国。可“功成”反爱起“静”来,这是出人意外的;“静”且不说,还愈来愈欲“似仙家”,一点世事也不关心了;不唯如此,竟连自己居住的园林也懒得去经营修葺了。铺写老将的消沉,一层比一层深入,反过来证明规劝老将的理由越来越充分。如果说,前者是“画龙”,那么后者就是“点睛”;二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使诗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规劝之旨,体现于诗情画意之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1-1342
2、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2619-2621

xiàlǎojiànglíntíng

zhāngpín tángdài 

bǎizhàngōngchéngfānàijìng hóuménjiànxiānjiā 
qiángtóuchuíxiāncǎo shuǐmiànfēnghuíluòhuā 
jǐngfàngxiánjìnjiǔ lóngkāiyīngbàojiānchá 
rénzàilíngyān céngjiāofēngxiàngsàishā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pó)(suō)¹偏恃(shì)²。香檀(tán)敲缓玉纤³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译文:虫娘举止温润。但一跳起舞来就变得自恃舞技出众。随着檀板缓缓敲响,纤纤玉指欢欢举起;带有花纹的鼓一敲响,她的舞步便紧紧地跟随其后。
注释:¹婆娑:舞蹈。²恃俊:对自己相当自信。³玉纤:纤纤玉指。⁴画鼓:有彩绘装饰的鼓。
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贪为¹顾盼²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luán)家远近。
译文:想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就要展现个人的风韵。往往一曲结束,还沉浸在情意中。坐在场中的青年门悄自陶醉其中,争相探询虫娘的出身背景。
注释:¹贪为:贪图。²顾盼:指人们的注视。

lánhuāzhīsān··línzhōngshāng--liǔyǒng

chóngniángcuòjiēwēnrùnměidàosuōpiānshìjùnxiāngtánqiāohuǎnxiānchíhuàshēngcuīliánjǐntānwèipànkuāfēngyùnwǎngwǎngzhōngqíngwèijǐnzuòzhōngniánshǎoànxiāohúnzhēngwènqīngluánjiāyuǎnjìn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我来秋浦(pǔ)¹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译文:我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注释:¹秋浦:秋浦,地名,唐天宝年间改州为郡,池州改名为秋浦郡。另有县名,河名。今安徽省池州市。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似长管古今愁。
译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zhé)仙狂饮颠吟寺,小杜¹倡情冶思楼。
译文:谪仙李白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杜杜牧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注释:¹小杜:杜牧。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似依旧俯寒流。
译文: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们全然不认识,齐山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

  这首诗编在《江东集》,是作者在建康任江东转运副使期间出行今皖南一带时所作。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唐代诗人杜牧曾于其地任刺史,作《九日齐山登高》诗,诗题中“齐山寺”,当即后世为纪念杜枚而建。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起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风月,指自然风景,与下句“江山”对文义近。颔联就池州美好的江山风月抒发感慨。出句说这里的自然胜景老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本来是平常的意思,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便倍觉新颖而隽永。对句说,此间壮美的江山,古往今来,长久地牵系着诗人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说“长管”,正见盛衰代谢的古今相续。这一联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有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于是引出下一联。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颈联承上“诗酒”,分咏李白、杜牧在池州活动的两处遗迹。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以豪饮著称,他曾到过池州,作有《秋浦歌十七首》诸作;杜枚作过池州刺史,他的生活放荡不羁,多有抒写艳情之作,故说“倡情”。两句是说,李谪仙往年狂饮之处,后来建造了颠吟寺,杜牧之昔日冶游之处,后来建造了冶思楼。这一联概括池州胜迹,造语工巧而自然。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两位大诗人当日的文采风流,如今问起当地州民,竟浑然不晓,只有那诗人登临过的齐山,依旧俯视着寒流。春秋时,齐景公曾登牛山,北望临淄,想到人生难免一死,不由泣下沾襟。杜牧生性旷达,反其意而作《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而今,登齐山的古人固然长已矣,即便是他们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见,不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万岁”,也大为靠不住。此联暗用杜牧诗意,翻进一层,一结苍茫悠远。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宿chízhōushānzhījiǔdēnggāochù--yángwàn

láiqiūzhèngféngqiūmèngzhòngláishìjiùyóu

fēngyuègōngshījiǔzhàijiāngshānzhǎngguǎnjīnchóu

zhéxiānkuángyǐndiānyínxiǎochàngqínglóu

wènzhezhōumínhúnshíshānjiùhánliú

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
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
译文:好像是欺侮百花开放得晚,嫉恨傲雪绽放的腊梅。
撩乱发青条,春风来几日。
撩乱发青条,春风来几日。
译文:张狂杂乱地萌发枝条,他这才得益于和煦春风的润育几天啊!
司空曙的《新柳》,一“欺”一“妒”一“撩乱”,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新贵们一副小人得势的嘴脸。“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末一句,点明他确乎是位平步青云的暴发户。

xīnliǔ--kōngshǔ

quánfānghuìwǎnshìhánméi

liāoluànqīngtiáochūnfēnglái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péng)(hāo)¹今日想纷披²,冢上秋风又一吹。
译文: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尽管你孤独的坟茔又一度萧瑟秋风。
注释:王逢原:王令,字逢原,北宋中期诗人,年仅二十八岁就不幸病逝。¹蓬蒿:指墓地上的野草。²纷披:散乱的样子。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妙质¹不为平世²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译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只有深深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认同你。
注释:¹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²平世:旧指清平之世,这里指当世。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庐山南堕(duò)当书案,湓(pén)¹东来入酒卮²
译文: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之中。
注释:¹湓水: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城下。²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陈迹¹可怜随手²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译文:可惜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
注释:¹陈迹:旧事。²随手:随着,紧接着。

  《礼记·檀弓》上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必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后世便成为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句意正是由《礼记》脱胎而来,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他犹不能忘情。当时王安石身在汴京而王令之墓则在千里之外的常州,然而凭着诗人沉挚的感情与驰骋的想象,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哀痛之情也于景中流露而出,于是从坟地写到了长眠地下的人。

  “妙质”二字,后世注释的版本往往解释为“美妙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云云,其实不然。根据原诗第一首的尾联:“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这里是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因而“妙质不为平世得”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据当时记载,王逢原为人兀傲不羁,不愿结交俗恶献谀之徒,甚至在门上写道:“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可见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其不为世人所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微言”是用了《汉书·艺文志》中“仲尼没而微言绝”的话,意指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这句说只有深深了解死者的人才明白他的微言,言外之意,他才是唯一理解王令的人,因而引出下联的回忆。这两句用典熨贴精确而又不影响词意畅达,并通过典故的运用,给原来枯燥板滞的议论注入了活力和丰富的意蕴,可见王安石铺排典故的娴熟技巧,陈师道怀黄鲁直的诗中说:“妙质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即从此联化出。这两句对怀才不遇,知音者稀的感慨,关合王令与诗人自己,虽是为诗人王令叹息,也包含着他对自身的感喟。

  颈联是追忆当年与王令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王令六月中便去鄱阳与王安石聚会,诗句就是写这次会晤: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他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入了他们的酒杯。这两句以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字句成为王安石诗中的名联。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已是雄奇绝伦,并以“当”与“入”两个动词作绾带,遂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且气势阔大,令人可以想见他们当日豪迈的气概和诚笃的友谊,庐山、湓水便是他们的见证。这种昂扬的格调,宏阔的意境与前文凄凉悲慨的调子适成鲜明对照,而诗人正是以这种强烈的对照,表达了不可压抑的悲愁,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尾联无限的今昔之感。

  诗人沉痛地慨叹道: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全诗便在深沉的悲哀中戛然而止。

  这首诗所以成为王安石的名作,就在于其中注入了真挚的情意,无论是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还是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或是对天不怜才的悲愤,都是出于肺腑的至情。这正说明王安石不仅是一个铁腕宰相,同时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此诗通篇以第二人称的口气来表达,如对故友倾诉衷肠,因而凄恻感人。短短八句中,有写景,有议论,有回忆,有感叹,运用了想象、使事、对比等手段,总之,体现了王安石高超的律诗技艺,所以有人以此诗为他七律的压卷之作,也是不无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03-20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