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拥貔貅,暮登城上楼。哀笳风送客,长剑月临帱。
万马拥貔貅,暮登城上楼。哀笳风送客,长剑月临帱。
阃外分边计,灯前借箸筹。二城如可复,江面更何忧。
阃外分边计,灯前借箸筹。二城如可复,江面更何忧。

dēngqīngqiáolóu--zhūrùn

wànyōngxiūdēngchéngshànglóuāijiāfēngsòngzhǎngjiànyuèlínchóu

kǔnwàifēnbiāndēngqiánjièzhùchóuèrchéngjiāngmiàngèngyōu

朱德润

朱德润

(1294—1365)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yáng)低面¹,含羞半敛(liǎn)²
译文: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一天,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为了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
注释:¹佯低面:假装着低下脸。²敛眉:皱眉头。敛:蹙。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译文:却不知分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这首词在《草堂诗余别集》中题作《闺情》,写女子追忆与爱人的相别以及别后相思,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词句质朴率真,哀惋动人,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

  此词上片追忆“去年今日”与爱人临别时的情事,下片写自从别后的相思苦况。

  上片忆与爱人离别时的情景。“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今年是四月十七日,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连用记载日期的二句开头,是这首词的创格,在整个词史上也属罕见。在一首抒情小令中能大胆运用这种写法,而且在艺术上博得了词论家青睐,这是不能不推韦庄为首屈一指的。二句看似漫不经意,太显太直,其实不然。这个日子,对于这位闺中少女来说是神圣难忘的,他朝思暮想,魂牵梦萦,引为精神寄托。因而在一周年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惊呼,所以这二句不啻是这位少女心声的结晶。尤其“正是”二字非常传神,令人如闻其声。这个发端不是纯客观的记录,而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主观抒情,因而赋予日期以生命,爆发出闪亮的艺术光彩。不仅如此,这个日期的出现,除了特指当日事件外,还凝聚着少女一整年的绵绵情思,内涵相当丰富,很耐品味咀嚼。因此辩证地看,这二句既直又曲,既显又深,是极具匠心的精彩之笔,也正体现了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本色。

  “别君时”,是过渡句。从时间过渡到事件,点明所写的是离情别绪:词的主人公也由隐而显,身份是与郎君叙别的少女。在此际点出这两层意思,真是恰到好处。它既不妨碍首二句蓦然推出时间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艺术效果,又顺理成章的为后两句的精心描述做了铺垫,安排巧妙。

  “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两句是说,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两句纯用白描,摹写细节,是刻画少女别情的妙品。“佯”是掩饰,但并非感情上的做作,而是基于感情上的真挚,她虽克制忍泪而仍担心被郎君察觉而伤感,因而低下脸来。此时此刻要一个纯真少女强颜欢笑也难,半隐半现“半敛眉”的情态造型无疑最惟妙惟肖。“含羞”则是有万千知心话要叮嘱,但欲说还颦,难以启齿。举凡少女细腻真切的心理活动,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在这两句中无不写得委曲有致,层次分明。作者能敏感的捕捉到如此幽隐细微的镜头,并予以艺术的再现,除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外,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旁观者,而是注入了自己的一片深情,因而使这一联成为词苑奇葩。

  下片抒别后眷念。“不知魂已断”,是过片。“魂断”即“魂销”,江淹《别赋》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紧扣上片“别君时”,承上;只好“空有梦相随”,启下,过渡自然,不留痕迹。“不知”故作糊涂,实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知是当时,是如今,还是这一年,却又不知。事实上,三者已融于一起,无从分别,也无需分别。君去人不随,也不能随,只好梦相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这里的梦是凄苦的,是在无法选择的前提下,不得不选择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见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无奈。

  “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天边月”与首句“四月十七”在时间上相应。“无人知”即是不知,重复上文,加强凄苦。魂销梦断都无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对月倾诉了,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没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仅知,还理解,更会把这一切记住,作为见证。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更见其孤独,寂寞。况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虚乌有。寄托相思,相思却更浓,排遣相思,相思却更深。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为相思煎熬,楚楚动人,愈发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流泪。

  这首词也可以看成是男子的回忆。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道:“此二首(包括后一首《女冠子·昨夜夜半》)乃追念其宠姬之词。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

参考资料:
1、 曹光甫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86-188

guān ·yuèshí

wéizhuāng tángdài 

yuèshí zhèngshìniánjīn biéjūnshí rěnlèiyángmiàn hánxiūbànliǎnméi 
zhīhúnduàn kōngyǒumèngxiāngsuí chúquètiānbiānyuè méirénzhī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青青水中蒲(pú),叶短不出水。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很短小不得伸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妇人不下堂,行子¹在万里。
译文: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远行的人离我有千万里。
注释:¹行子:出行的人。

qīngqīngshuǐzhōngsānshǒu··sān--hán

qīngqīngshuǐzhōngduǎnchūshuǐ

rénxiàtángxíngzizàiwàn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领得¹乌纱帽²,全胜白接蓠(lí)³
译文: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注释:¹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²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³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山人¹不照镜,稚(zhì)²道相宜。
译文: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孩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注释:¹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²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 ”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参考资料:
1、 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yǒurénzèngshāmào--bái

lǐngshāmàoquánshèngbáijiē

shānrénzhàojìngzhìzidàoxiāng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稍稍¹雨侵竹,翻翻²鹊惊丛。
译文:萧萧的夜雨随风袭入竹林,惊恐的鸦鹊翻飞于林丛之中。
注释:¹稍稍:萧森,阴晦。²翻翻: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美人¹隔湘浦(pǔ)²,一夕生秋风。
译文:思念的人儿被阻隔在河的对岸,整夜里刮着瑟瑟寒风。
注释:¹美人:此指吴武陵。²湘浦:潇水边。湘,这儿实为潇水。浦,水边。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积雾人(yǎo)¹难极²,沧³波浩无穷。
译文:浓浓云雾,茫然无际,苍苍潇水,波涛汹汹。
注释:¹人:幽暗深远。²极:穷尽,这儿指看到尽头。³沧:水青苍色。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相思岂云¹远,即席²莫与同³
译文:所思念的人儿怎说得上遥远?只可惜在座席上不能与他同膝共咏。
注释:¹云:谓,说。这儿是说得上的意思。²即席:就席,在座席上。³莫与同:不能与他同坐。莫,没,不。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若人¹²奇音,朱弦縆(gēng)³枯桐
译文:这美人心中怀藏奇妙的乐曲,焦桐木上,紧绷的丝弦根根朱红。
注释:¹若人:伊人,此人。若,此。²抱:怀有。³縆:紧绷。这儿指琴弦紧紧地张在琴上。⁴枯桐:焦枯的桐木。这儿借指琴身。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清商¹²西颢(hào)³,泛滟(yàn)长空。
译文:清商曲调在秋空中飞扬激荡,犹如闪动的浮光映射到苍穹。
注释:¹清商:古代以宫、商、角、徵、羽表示五阶声律,商音清越,故名清商。²激:激扬,飞荡。³西颢:秋天。古人以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西代表秋。又古人称西方为颢天。颢:白色。⁴泛滟:浮光闪动的样子。这儿比喻琴声美妙感人,使人心波动荡。⁵凌:直冲向上。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自得¹本无作²,天成³非功
译文:琴曲得自内心真情而非做作,天然而成岂有半点人为的加工。
注释:¹自得:自有所得,自己心中有所感受体会。得,心得感受。²作:造作,做作。³天成:天然而成,不借助人力。⁴谅:确实,真的。⁵功:人工。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希声¹(bì)²大朴³,聋俗何由
译文:但细微的心声被封闭在心里,耳聋的俗人又从哪儿能知情听懂?
注释:¹希声:细微的声音。希,细。²閟:关闭,封闭。³大朴:本质,本性。大,重大的,基本的。朴,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借指朴质的天性。⁴聋俗:愚昧不明事理的世俗之人。聋,听觉丧失或迟钝,喻愚昧无知。⁵何由:由何,从何。⁶聪:听觉灵敏,听得很清楚。
这首诗可以分为二层。第一层为开头八句,写诗人在初秋夜坐之时对吴武陵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关切和同情。这种思念之情由“一夕生秋风”而引起。凄雨侵竹,惊鸟翻飞,浓雾弥漫,烟波浩渺,勾勒出一片秋夜乍寒凄凉的景象,这衬托出诗人被贬谪的愁苦忧戚的心情,也暗示出朝廷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正直不屈的才士横遭打击和迫害,如鹊鸟在寒冷的风雨中栖居无所,惊惧难安。他们被贬谪到边荒,毫无出路,如浓雾烟波无穷无尽一样。这里,诗人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忧愤痛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吴武陵的惺惺相惜和深切同情。诗人由己及友,很自然地勾起了对吴武陵的思念,他们同病相怜,在初秋风雨之夜都会愁苦难当的。第二层为后面八句,写诗人对吴武陵琴艺和才华的高度赞赏,为人才被埋没而深表愤慨。首先,诗人写吴武陵的琴弦和琴身,十分华丽名贵,为下面写琴声的美妙作一铺垫。然后写琴音的清扬流荡,作者用浮光闪动上激秋空来比喻,十分新奇巧妙。琴声清越,可以上凌天空,使人体会到琴声的穿透力强,曲调高远。琴声激荡,如波光闪耀,粼粼夺目,使人体会到琴声中激情洋溢,而且音质清丽,曲调流畅。这两句又与秋天和潇江景物紧紧相扣,运用比喻不但贴切,而且自然。其次写琴曲的自得天成。这就是说,琴曲是吴武陵内心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人为的刻意。吴武陵的志趣高远,才华横溢,已不言而喻。最后两句,诗人为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而抱屈不平,深表愤疾。吴武陵琴声美妙清越,但对权贵来说,只是听不见的细微声音。吴武陵在被贬之后,刚直不屈,其本性朴质如初,毫无亏损,他心中流露的真情志趣,权贵们不仅不愿听赏,而且也是无法听懂无法理解的。权贵们正如聋子一样,对才士的情趣、忧愤、才华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柳宗元用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心中无比的愤慨,为朋友,也为自己。

chūqiūzuòzènglíng--liǔzōngyuán

shāoshāoqīnzhúfānfānquèjīngcóng

měirénxiāngshēngqiūfēng

yǎonáncānghàoqióng

xiāngyúnyuǎntóng

ruòrénbàoyīnzhūxiángēngtóng

qīngshāng西hàofànyànlíngzhǎngkōng

běnzuòtiānchéngliàngfēigōng

shēnglóngyóucōng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燕南壮士¹吴门豪²,筑中置铅³鱼隐刀
译文:燕南高渐离和吴国的专诸,一个在筑中暗藏铅块伏击秦始皇,一个将匕首暗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
注释:¹燕南壮士:指战国时燕国侠士高渐离。²吴门豪:指春秋时吴国侠士专诸。³筑中置铅:指高渐离在筑中暗藏铅块伏击秦始皇。筑:为古代一种打击乐器。⁴鱼隐刀:指专诸将匕首暗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隐:一作“藏”。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zhì)轻鸿毛¹
译文:他们都是为报君恩以命相许,生命应该像“泰山”那样重,而不能像“鸿毛”那样轻。
注释:¹太山一掷轻鸿毛:太山,即泰山。此句谓为知己不惜舍命相报也。太山,喻性命也。

  这首诗开头两句列举了古代两位著名刺客高渐离、专诸的事迹;第三句赞扬了这两名刺客的豪壮义气: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末句阐明了这些壮士、也是作者自己的生死观,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知己而死,死得其所。全诗虽只有短短四句,但观点明确,慷慨激昂。

  此诗起句“燕南壮士”,指高渐离;“吴门豪”指专诸。这里突出了他们最感人的精神力量:他们是壮士,他们有豪情。这两个词语的搭配,正好使专诸和高渐离的生命重新闪耀着奇异的光彩。这里“燕南”和“吴门”两个方位词也用得恰到好处。专诸刺杀吴王僚在吴王宫中,所以称“吴门”;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则发生在易水送别之时,易水在燕之南界,因此称“燕南”。这两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在广阔的背景上使壮志豪情笼罩四野,使他们的英声侠气无处不存,无处不在。

  “筑中置铅鱼隐刀”句,为第一句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他们两人的壮志豪情正是通过这两件惊天动地富于传奇色彩的大事而被历史所确认。这两句诗各以对称排比的结构相连接,重新唤起读者对这两位侠士的向往与崇敬。

  “感君恩重许君命”句是全诗的主旨,是诗人要着重表达的一种信念,一个原则。诗人指出高渐离、专诸之所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命相许是为了实践“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因此,这里的“恩”,不是“恩惠”,不是珍宝珠玉、车骑美女等物质的赐予,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较的“知遇之恩”,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这里的“许”,也不单是“报答”,更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

  最后一句“太山一掷轻鸿毛”化用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指出生命应该像“泰山”那样重,而不能像“鸿毛”那样轻。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读《刺客列传》后所作的咏史诗;也可以看作是李白顿悟生命价值即兴抒发的豪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5-13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