驹隙流光一镜悬,虚明直与绮窗连。凿开混沌知身外,别有山川在眼前。
驹隙流光一镜悬,虚明直与绮窗连。凿开混沌知身外,别有山川在眼前。
蓬岛秋深稽汉使,桃源春暖避秦仙。敬亭山色看如画,熊枕围屏稳昼眠。
蓬岛秋深稽汉使,桃源春暖避秦仙。敬亭山色看如画,熊枕围屏稳昼眠。

wángxuézhìshū--zhūrùn

liúguāngjìngxuánmíngzhíchuāngliánzáokāihùndùnzhīshēnwàibiéyǒushānchuānzàiyǎnqián

péngdǎoqiūshēnhàn使shǐtáoyuánchūnnuǎnqínxiānjìngtíngshānkànhuàxióngzhěnwéipíngwěnzhòumián

朱德润

朱德润

(1294—1365)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¹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²石齿³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chuáng),立者如人,卧者如虬(qiú)。松下草间有泉,沮(rù)伏见;堕石井,锵(qiāng)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wān)(yán)¹⁰如大螈(yuán)¹¹。其上有鸟,黑如鸲(qú)(yù)¹²,赤冠长喙(huì)¹³,俯而啄,磔(zhé)¹⁴有声。
译文: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流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长着数十尺的长藤,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身啄食,发出吱吱的叫声。
注释:新城:今属浙江富阳。北山:官山,在新城北。¹去:距离。²骑行:骑马而行。³石齿:指路面有突出的齿状碎石。⁴盖:车盖。盖柄弯曲,故形容曲松。⁵幢: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⁶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形容盘曲的松树。⁷沮洳:低湿的地方。⁸伏见:指泉流忽隐忽现。⁹锵然:象声词。¹⁰蜿蜒:曲折绵长的样子。¹¹大螈:即蝮蛇。¹²鸲鹆:即八哥。¹³喙:乌嘴。¹⁴磔然:鸟呜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xī)介然¹,仅可步。系马石觜(zuǐ)²,相扶携而上,篁(huáng)(xiǎo)³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niè)(lǚ)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mí)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shǔn),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yǒu)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duó)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¹⁰暮,皆宿。
译文: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头连太阳都看不见。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注释:¹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²石嘴:石角。³篁筱:竹。⁴布袍蹑履:穿着袍子、鞋子。⁵栏楯:栅栏。直为栏,横为楯。⁶如蜗鼠缭绕:像蜗牛、老鼠那样弯曲而行。⁷相值:相对。⁸铎:大铃。⁹二三子:同行的几位朋友。¹⁰且:将。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于时¹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²,如适³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jiá),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zōng),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bìn)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pò)而不得寐。迟(zhì),皆去。
译文: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注释:¹于时:时值。²光大:指的是星既亮且大。³适:正,刚。⁴磨戛:摩擦相击。⁵棕:棕榈。⁶森然:阴森森的样子。⁷离立突鬓:两两并立、鬓发怒张的样子。⁸魄动:心惊。⁹迟明:将近天明。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译文: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内容分析

  文章第一节写初入山的见闻。首三句“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便点明题目,点出了此山的特色:幽深。同时,两个“渐”字,又巧妙地交代了游山的动作性。随着进山的愈深,各种自然景观联翩沓至,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作者在描绘其所闻所见时,看似信手而写,实是经过筛选而紧扣一个中心:以松树为其主背景而突出其幽静的气氛。齿牙交叉的石路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松,这些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形态各异而招人爱赏。接着又在松荫底下发现了悄悄流淌的清泉,它们蜿蜒曲折,时伏时现;当其泻入古井时,竟然发出了“锵然而呜”的音乐一般的美妙声响。接着是盘缠其间的古藤,形如大螈,蜿蜒盘绕。这又是一幅神秘幽静的景象。在这里,气氛似乎有些静得可怕,因此作者便借松间几声“磔然有声”的鸟叫来打破这万籁俱寂的气氛,八哥鸟的啄食之声恰又从反面格外烘衬了这里的寂静,行文奇妙。

  文章第二节描写继续登山的闻见,愈加渲染出此山的幽深僻静。作者本是骑马游山,但行至西山,遇一小径,只能步行。于是只得系马于石嘴,相互扶携而登山。由此便从侧面写出了山势之峥嵘难攀,暗示出此间的人迹罕至和十分幽静。但是就在旅伴们于仰面不见天日的竹径里穿行四五里后,忽从半空中传来了鸡鸣之声,这就告诉人们,不远处定有人居。作者巧作曲笔,表面似写山中有人,实际却仍在渲染此山的宁静气氛。鸡声带给人的联想通常是养鸡的农妇和熙熙攘攘的农家生活;可这里的鸡却是青灯古庙中陪伴僧人、为之催晓的报时鸡,这就益知此地的地僻人稀了。接下来所写的老僧那种“聘而顾,如麇鹿不可接”的情状,便更加强了上述印象——这位僧人对于远客非但不热情通问,反倒像桃花源中的土著居民那样乍见生人,“乃大惊”;而与之交谈,则又“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一问三不知。僧人待客的这种冷漠与惊愕神情,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山的绝少人来;而另一方面,游人所见的“蜗鼠缭绕”的奇特建筑,以及他们憩堂殿时所聆听的山风吹拂檐铃之声,也同样使人感到此庙之古与此山之静。这两方面的感受叠加,于是便使游人“相顾而惊”,产生了未知此身是否尚在人境的误觉。这一节的文字,先从实见实闻写来,最后归结到心理感受上来,其目的仍是为要突出北山的僻静幽深;而事实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种种景象无不启示:新城郊外的这座北山,除开那不知始建于何时的古刹和不知来自于何地的老僧以外,尚未经过人化的是一座未被发现的处女山。而在写毕其“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的感受之后,作者忽又作一拗笔:“且暮,皆宿”。一方面交代出登山的已告结束,另一方面又引出下文的夜宿。笔调简洁峻峭,具有柳宗元风味。

  文章第三节写夜宿山寺的闻见。起笔补叙时间,以下引出“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两句描写,用简洁的词语构筑成了一个优美静谧的诗一般的意境。紧接这种总体式的描写,又把文笔转向对于具体景物的细致观察方面:首先是“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此三句看似平淡无奇,实质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在内。晁氏对星斗显得特别“光大”与“如适在人上”的感受,一以表明山寺之高似能上接于天,二亦表现山间空气洁净,故看星斗皆亮而又大了。其次是“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又凭借其听觉为读者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再次是“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这就更从具体的所见所闻,引导到心理感受的阴森恐怖上去,故其结尾便接言道:“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前两节文字较偏重于状写客观的景物,而这一节就转向于偏重写其主观感受与心理体验。第三节中的写景,带有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的特色。这样既写出了山寺的地势之高和景色之幽,同时又写出了人的精神活动。所以从形神兼备的角度来看,这一节文字可谓最富耐人咀嚼的韵致和情趣。

  文章最后一节写游山之后的回味无穷。这其实是在对北山之美和游山之乐作一种补充和加强的描写。“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言其印象深刻、事过而境不迁也。“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这又是在仿效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结尾而稍作变化,意仍在强调北山之游的常在脑海中萦绕而不能忘怀。

  《新城游北山记》是继柳宗元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北山的个性,精细描摹了此山极为幽静优美的特色,使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其次,又在于它能在刻画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特定的神韵和情趣 [5]  。

  艺术特色

  一、穷形尽态的摹写

  《新城游北山记》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作者把大松的曲、直、立、卧种种形态,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又用“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作了简明、贴切而又生动的刻划。摹写声音,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是“锵然而鸣”;赤冠长喙的鸟儿俯而啄食,是“磔然有声”;山风是“飒然而至”,堂殿上是“铃铎皆鸣”,窗间竹“相摩戛”,是“声切切不已”。他摹写光亮,在竹林里是“仰不见日”,夜晚宿山顶上则“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所有这些声、光、形、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恰如其分。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

  《新城游北山记》比喻用得很多,都很贴切,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松树的比喻是“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真是言简意赅。山顶僧人,不常与世人接触,“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这是传神的比喻。麋鹿见生人,即惊慌不定,以之喻山僧见人时之局促不安,十分形象和恰当。此外,“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和“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等比喻,也形象、生动,不仅逼真地形容了物态,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时的森然恐怖的气氛。

  三、主观感受的融入

  《新城游北山记》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主观感受,既以“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等直抒心灵的方式表现出来,又隐含在以移情人景、移情于物、营造氛围的大段描写中。读者随着作者文笔的指引,仿佛进入北山,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听到鸟声、鸡声、风声和铃声,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北山的幽深、僧居的静寂、夜间的阴森,所有这些描写,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388-1390页
2、 张绍民著.牵着灵魂去旅行 与史上游记名家的心灵对话:西苑出版社,2012.07:第116页

xīnchéngyóuběishān

cháozhī sòngdài 

    xīnchéngzhīběisānshí shānjiànshēn cǎoquánshíjiànyōu chūyóuxíngshíchǐ齿jiān pángjiēsōng zhěgài zhízhěchuáng zhěrén zhěqiú sōngxiàcǎojiānyǒuquán xiàn duòshíjǐng qiāngránérmíng sōngjiānténgshùshíchǐ wānyányuán shàngyǒuniǎo hēi chìguānchánghuì érzhuó zhérányǒushēng 

    shāo西 fēnggāojué yǒujièrán jǐn shízuǐ xiāngxiéérshàng huángxiǎoyǎngxiàn  nǎiwénshēng yǒusēngpáonièláiyíng zhī èér 鹿jiē dǐngyǒushùshíjiān zhéwéilánshǔn shǔliáoràonǎichū ményǒuxiāngzhí zuò shānfēngránérzhì tángdiàn殿língduójiēmíng èrsànxiāngérjīng zhīshēnzhīzàijìng qiě jiē宿 

    shíjiǔyuè tiāngāoqīng shānkōngyuèmíng yǎngshìxīngdǒujiēguāng shìzàirénshàng chuāngjiānzhúshùshígān竿xiāngjiá shēngqièqiè zhújiānméizōng sēnránguǐmèibìnzhīzhuàng èrsānyòuxiāngdòngérmèi chímíng jiē 

    huánjiāshù yóuhuǎngruòyǒu yīnzhuīzhī hòudào ránwǎngwǎngxiǎngxiànshì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日暮堂前花蕊(ruǐ)¹,争拈(niān)²小笔上床³描。
译文:黄昏余晖之下,厅堂前面鲜花娇美。一群可爱绣女,争拿笔上绣床写生。
注释:¹花蕊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花蕊:花心。娇:美丽鲜艳。²拈:用两三个指头捏住。³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绣成安¹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²
译文:绣成美丽屏风,静静放进花园,逗得黄莺好奇,离开柳条飞来。
注释:¹安:安置,摆放。²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

  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那看到花开娇美,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像“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是找不到的。

  胡令能诗风清丽,富有情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唐诗园囿中奇香扑鼻的山花野草。这首《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就有这样的特点。此诗头两句是现场目击,后两句是合理想象,既有情趣,又有意趣。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明丽如画。这样的诗,现代人解读毫不费力,且清新可爱,足见其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guānzhèngzhōucuīlángzhōngzhūxiùyàng

lìngnéng tángdài 

tángqiánhuāruǐjiāo zhēngniānxiǎoshàngchuángmiáo 
xiùchéngānxiàngchūnyuán yǐnhuángyīngxiàliǔtiáo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¹育蚌(bàng)珍。
译文: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注释:¹万道虹光:引用民间传说。传说月圆之时,蚌才育珠。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天上若无修月户¹,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文: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注释:¹修月户:传说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百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zhōngqiūdēnglóuwàngyuè

 sòngdài 

qiónghuáihǎimǎnyín wàndàohóngguāngbàngzhēn 
tiānshàngruòxiūyuè guìzhīchēngsǔnxiàng西lún 
绿柳藏乌静掩关。鸭炉香细琐窗闲。那回分袂月初残。
绿柳藏乌¹静掩关。鸭炉香细琐窗闲。那回分袂月初残。
注释:¹藏乌:意同藏鸦。喻枝叶深茂。
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欲寻双叶寄情难。
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欲寻双叶寄情难¹
注释:¹“欲寻”句:用唐人红叶题诗典。

huànshā ·绿liǔcángjìngyǎnguān

yàndào sòngdài 

绿liǔcángjìngyǎnguān xiāngsuǒchuāngxián huífēnmèiyuèchūcán 
biémànchéngliángzuì jiěchóushíyǒucuìjiānhuán xúnshuāngqíngnán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一从云雾降(jiàng)天关¹,空尽先朝²十二闲³
译文:想当初这匹骏马从天而降,非凡的气概使皇帝的御马都形神惨淡。
注释:瘦马图:这是龚开绘画作品《骏骨图》(又名瘦马图)上的一首自题诗。¹降天关:说明曾经立过战功。²先朝:指亡宋。³十二闲:指皇家马厩。闲,马厩。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译文:今日却站在沙岸上,夕阳下它的身影像一座瘦瘠的山,又有谁来怜惜它呢?

  这首诗前两句写这匹神马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此马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他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瘠瘦的山,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神气质。

  诗开端从“天马”着笔,“一从云雾降天关”,马穿过云雾从天而降下。汉代西域大宛国产良马,素有“天马”之称。这句形容骏马的神奇不凡,起得突兀,有破空而来的气势,增加了诗篇开端的力度。

  “空尽先朝十二闲”,连接上句,是说骏马从天而降,它的神采风姿超凡不群,使皇宫内所有的马匹都为之黯然失色。 “空尽”,一洗而空的意思。起、承二句,写昔日骏马的神奇姿态。这是一匹神奇的马,它驾云腾雾, 自天而降。人间的良马莫过于皇帝的御马,即便是所有的御马,在千里马面前也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第三、四句,转到“今日”,写现在这匹马的景况,与前二句构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而今,这匹马瘦骨嶙峋,没有人再爱怜它。最后一句诗“夕阳沙岸影如山”,是“瘦骨”的形象描绘。瘦马无人信用,孤独地在夕阳下的沙岸边伫立,斜投在沙岸上的身影,嶙峋如山。用“山”字形容马的瘦削形态,还含一层言外意:即使它老病困乏,仍然挺拔屹立,不改变它的凛然不可犯的气概。

  全诗专咏马,句句写马,似马之形,得马之神;又咏人,借马以摅写人的情性,处处可见人的抱负、襟怀、遭际。在马的今昔对比中,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深感慨。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已不再青睐它,怜惜它,任它瘦骨鳞鳞。但它本身却并不自卑,并不气馁,它独立于夕阳残照的沙岸上,影象如山,雄骏之风不减当年。

  诗中自有豪气在,虽是悲歌亦慷慨。龚开的《瘦马图》诗实际上隐现着诗人自身的形象,“瘦马”的不同凡响的才干,雄峻如山的骨相,贫贱不能移的气节,都极似龚开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度。

参考资料:
1、 张晨. 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259.
2、 吴企明等. 历代题咏书画诗鉴赏大观[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70-37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