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八风¹(wǔ)遥翮(hé)²,九野³弄清音
译文: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注释:¹八风:八面之风。《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儛:通“舞”,这里指飞舞。²翮: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³九野:九州地域。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⁴清音:清亮的声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一摧¹云间志²,为君苑(yuàn)³中禽(qín)
译文: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注释:¹摧:摧折。²志:意愿,这里指诗人的远大抱负。³苑:园囿。⁴禽:玩物。

  全诗四句,前后各为一个层次。第一层描写失去自由之前的鹤,比喻诗人自己远离朝廷羁绊之时的自由之身,当时纵横沙场,东征西讨,意气昂扬,正好比那高天之上的云鹤,搏击八方来风,展翅翱翔。在茫茫九州之上,在朵朵彩云之间,奋翮高飞,无拘无束尽情地发出舒心的鸣叫。对飞鹤戾天的描写,正是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鸿鹄之志与旷世奇才,也反映了他希望挣脱朝廷束缚的强烈愿望。从本诗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人臣,却有包举宇内、气吞九州的帝王气概。

  第二层写失去自由之后的鹤,比喻诗人自己受人节制,郁郁不乐。自由翱翔的云鹤,一旦被捕入苑中,成为帝王苑囿中的玩赏之物,飞向云天的志向便被摧折而很难实现了。这正是诗人被召回朝廷之后当时处境的形象比喻,受制于人而不能一逞英雄之志。通过前后两层鲜明形象的对比,诗人因一时受限制而内心苦闷不平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作者之情志则因之而表露,深得含蓄不尽之致。比兴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传统。《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讬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从作者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从作者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故而能因小见大,婉而多讽。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迎着八面来风,展开硕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翱翔鸣叫的鹤。鹤的高飞戾天展现出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宏才大略,也反映出他远离朝廷羁束的自在心情。诗的后半描写鹤因羽翮摧折而不能高翔云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观赏之物。这无疑是作者对一旦被召回后处境的想象。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确如刘勰所云“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绝的滥觞。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馀韵悠远,故比兴一体最为诗家着意。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刘熙载《艺概》云:“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讬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此诗的托物寄兴之妙,也完全符合上述诗家对五绝的要求。

  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南史·齐本纪》称萧道成“喜怒不形于色,深沉静默,常有四海之心”,《群鹤咏》正为佐证。诗人自比高洁美善的白鹤,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实际上萧道成是一只凶猛的鹰隼,深藏韬晦,骁勇强悍。借镇压诸王之乱而钳制朝廷,一旦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地夺取帝位。

qúnyǒng

xiāodàochéng nánběicháo 

fēngyáo jiǔnòngqīngyīn 
cuīyúnjiānzhì wéijūnyuànzhōngqí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注释

八风:八面之风。《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儛:通“舞”,这里指飞舞。

翮: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九野:九州地域。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清音:清亮的声音。

摧:摧折。

志:意愿,这里指诗人的远大抱负。

苑:园囿。

禽:玩物。

参考资料:
1、 华业编著.《赋赏》: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06:第197页
2、 赵逵夫编.《历代赋评注 2(汉代卷)》:巴蜀书社,2010.02:第793页
3、 费振刚 仇仲谦 刘南平校注 .《全汉赋校注(下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第923-926页
4、 王飞鸿主编.《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261页
鉴赏

  全诗四句,前后各为一个层次。第一层描写失去自由之前的鹤,比喻诗人自己远离朝廷羁绊之时的自由之身,当时纵横沙场,东征西讨,意气昂扬,正好比那高天之上的云鹤,搏击八方来风,展翅翱翔。在茫茫九州之上,在朵朵彩云之间,奋翮高飞,无拘无束尽情地发出舒心的鸣叫。对飞鹤戾天的描写,正是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鸿鹄之志与旷世奇才,也反映了他希望挣脱朝廷束缚的强烈愿望。从本诗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人臣,却有包举宇内、气吞九州的帝王气概。

  第二层写失去自由之后的鹤,比喻诗人自己受人节制,郁郁不乐。自由翱翔的云鹤,一旦被捕入苑中,成为帝王苑囿中的玩赏之物,飞向云天的志向便被摧折而很难实现了。这正是诗人被召回朝廷之后当时处境的形象比喻,受制于人而不能一逞英雄之志。通过前后两层鲜明形象的对比,诗人因一时受限制而内心苦闷不平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作者之情志则因之而表露,深得含蓄不尽之致。比兴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传统。《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讬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从作者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从作者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故而能因小见大,婉而多讽。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迎着八面来风,展开硕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翱翔鸣叫的鹤。鹤的高飞戾天展现出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宏才大略,也反映出他远离朝廷羁束的自在心情。诗的后半描写鹤因羽翮摧折而不能高翔云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观赏之物。这无疑是作者对一旦被召回后处境的想象。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确如刘勰所云“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绝的滥觞。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馀韵悠远,故比兴一体最为诗家着意。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刘熙载《艺概》云:“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讬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此诗的托物寄兴之妙,也完全符合上述诗家对五绝的要求。

  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南史·齐本纪》称萧道成“喜怒不形于色,深沉静默,常有四海之心”,《群鹤咏》正为佐证。诗人自比高洁美善的白鹤,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实际上萧道成是一只凶猛的鹰隼,深藏韬晦,骁勇强悍。借镇压诸王之乱而钳制朝廷,一旦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地夺取帝位。

萧道成

萧道成

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汉族,齐朝开国皇帝,在位四年。《南齐书·高帝纪》载,齐高帝萧道成乃“汉相萧何二十四世孙”。先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南齐书·武帝本纪》载:高祖萧整于东晋初过江,寓晋陵武进(今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晋于此地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故萧氏遂为南兰陵(今常州)人。少从名儒雷次宗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仕宋,初为左军中兵参军,后领偏军征仇池,进军距长安八十里,以兵少,又闻宋文帝崩,乃还。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
世间尤物¹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wéi)²睡起,发妆³酒酽(yàn),红脸杏花春。
译文:我的意中人是世间绝色女子。腰身轻巧纤细。从芳香艳丽的帏帐中起床,开始化妆,脸色好像喝过酒,红润如春天娇艳的身花。
注释:¹尤物:指绝色的人物。²香帏:芳香艳丽的帏帐。³发妆:化妆。⁴酒酽:脸色如同喝过酒。
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
娇多爱把齐纨(wán)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¹详雅²,不称在风尘。
译文:她娇美可爱喜欢把玩纨扇,笑的时候,用扇子轻轻遮住朱唇。她心性温柔,品格安详温雅,不像沦落风尘的人。
注释:¹品流:品类流别。²详雅:安详温雅。

shǎoniányóushízhī··línzhōngshāng--liǔyǒng

shìjiānyóuzhōngrénqīnghǎoyāoshēnxiāngwéishuìzhuāngjiǔyànhóngliǎnxìnghuāchūnjiāoduōàiwánshànxiàoyǎnzhūchúnxīnxìngwēnróupǐnliúxiángchēngzàifēngchén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秋日凄且厉¹,百卉(huì)²具已腓(féi)³
译文:秋天的景象凄清而且萧肃,百草都已经枯萎衰颓。
注释:王抚军:王弘,义熙十四年(418年),王弘以抚军将军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任江州刺史。客:指庾登之和谢瞻。庾登之:原任西阳太守,此次征人为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原任相国从事中郎,此次赴任豫章大守,途经得阳。¹凄且厉:凄凉而且肃杀。²百卉:百草。³腓:草木枯萎。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yuán)¹以履(lǚ)霜节²,登高饯(jiàn)³将归
译文:于是在霜露降落的九月,登高饯别送友人去外地上任。
注释:¹爰:于是。²履霜节:指九月。³饯:设酒食送行。⁴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庾登之、谢瞻。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寒气冒¹山泽,游云倏(shū)²无依。
译文:肃肃的寒气笼罩着山涧,游云飘忽不定无所依傍。
注释:¹冒:覆盖。²倏:忽然,疾速。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洲渚(zhǔ)¹四缅(miǎn)(miǎo)²,风水互乖违³
译文:遥望水中洲渚似乎是很缥缈的景象,风向与水流的方向相违背。
注释:¹洲渚:水中陆地。²缅邈:遥远的样子。³风水互乖违:风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乖违:违背,分离。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zhān)¹欣良宴²,离言³(yù)云悲。
译文:眺望暮景又很欣喜逢见这样的盛筵,离别的话语使人感到伤悲。
注释:¹瞻夕:傍晚。²欣良宴:宴会中的气氛令人高兴。³离言:离别之辞。⁴聿:语助词。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晨鸟暮来还,悬车¹敛馀辉²
译文:早晨飞去的乌儿傍晚已经飞回来了,太阳渐渐收敛起余下的光辉。
注释:¹悬车:黄昏之前。²敛余晖:夕阳渐收余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逝止¹²殊路,旋驾³怅迟迟
译文:过去的人和留下的人道路完全不同,调转我的车马,无限惆怅地缓缓走在回去的路上。
注释:¹逝止:谓行者与留者留。²判:判然,分别。³旋驾:回车。⁴迟迟:缓慢的样子。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目送回舟¹远,情随万化²(yí)³
译文:眼看归去的小船越行越远,心情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紧紧相随。
注释:¹回舟:归去之舟。²万化:宇宙自然之变化。³遗:遗落,消失。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陶渊明于秋天的诗常常是豁达的,独在此诗中的秋天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细究其原委,也能略知其一二。陶渊明此次参加王弘的宴请时本来就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席间又婉拒王弘以名贵药材相赠的好意。强支病体送客是其心境萧疏的一个原因,虽然是送他们为官赴任,但渊明所重的是彼此间的友情。重要的还有这是刘宋新朝的第一个秋天,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凄风苦雨。“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在双重感伤的压力下,陶渊明的心情黯淡,看着山涧中的寒气云蒸而起,孤独的游云四处飘荡,无所依傍,水中洲渚虽寄托了无尽的缅邈情思,无奈终将人各两地,丰盛的送别晚宴上,浸满了离别的哀伤。最后写到清晨飞出的鸟儿陆续回巢,夕阳渐渐收起最后一抹余辉。离别时间已到,最终席中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各奔前程。“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注目行舟渐行渐远,最终也不过是这份感情随着自然变化而暗淡以趋于消亡。尽管此时心情颇为沉重,但诗人性格中达观的一面又在结尾处表现出来,在一个连死都不以为意的达观者那里,更不会为离别所累。

  这首诗层次秩然,共四层:时间(兼点题)、地点、宴会、离别。前八句景语,后八句情语,淡而有味。诗人将诗中将凄厉肃杀的秋景同感伤悲愁的别绪融为一处,层层渲染,情感真挚,既表达又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晋)陶渊明著;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82-84页
2、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84-85页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堂上谋臣尊(zūn)(zǔ)¹,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戈欤(yú)²?”曰:“可”。
译文: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注释:¹尊俎:酒器,代指宴席。²燕可戈欤:可以讨戈燕国了吗?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今日楼台¹(dǐng)(nài)²,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³》,不日四方来贺。
译文: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注释:¹楼台:指相府。²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³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词的上阕分析宋朝戈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戈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析,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虽然已经议定要戈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词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词中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子·公孙丑下》),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词的下阕瞻望南宋戈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词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

  该词运用很多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读来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词的魅力。全词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078页

西jiāngyuè··tángshàngmóuchénzūn--liúguò

tángshàngmóuchénzūnbiāntóujiāngshìgàntiānshírényànyuē

jīnlóutáidǐngnàimíngniándàishānjiāchàngfēngfānglái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紫殿¹焚香暖吹²轻,广庭清晓席³群英。
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注释:¹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²暖吹:暖风,指春风。³席:犹言列坐。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无哗(huá)战士衔枚¹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译文: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注释:¹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乡里¹献贤²先德行³,朝廷列爵(jué)待公卿
译文: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注释:¹乡里:犹言郡县。²献贤:献举人才。³先德行:以德行为先。⁴列爵:分颁爵位。⁵公卿:指执政大臣。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自惭衰病¹心神耗²,赖³有群公识鉴(jiàn)精。
译文: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注释:¹衰病:衰弱抱病。²耗:无,尽。³赖:幸亏。⁴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⁵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参考资料:
1、 黄进德.欧阳修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0-151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92
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1

gòngyuànyuèjìnshìshì--ōuyángxiū

殿diànfénxiāngnuǎnchuīqīng广guǎngtíngqīngxiǎoqúnyīng

huāzhànshìxiánméiyǒngxiàchūncánshíshēng

xiāngxiànxiánxiānxíngcháotínglièjuédàigōngqīng

cánshuāibìngxīnshénhàolàiyǒuqúngōngshíjiànjīng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属玉¹双飞水满塘,菰(gū)²深处浴鸳(yuān)(yāng)
译文:鸀鸟双双飞离水面,水满小塘,菰蒲深处,鸳鸯两两戏水。
注释:¹属玉:鸀,水鸟名,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²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白蘋(pín)¹满棹²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译文:船桨划在满是白苹的水面上,我归来已晚,只看到秋日岸边的芦絮像霜一样。
注释:¹白蘋:即白苹,水草。²棹:桨。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piān)舟系岸依林樾(yuè)¹,萧萧两鬓吹华发。
译文:我将一叶小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岸来,一阵秋风吹得我两鬓生起白发。
注释:¹林樾:指树林丛聚成荫处。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译文:我不理万事,醉后又醒,只希望永远占据江上,欣赏这一轮明月。

  这首诗写于诗人三十七岁以前。清江曲是苏庠泛舟清江所作。诗人一生主要过着遁迹江湖的隐居生活,这首诗便以其自得其乐的心情,描绘了啸傲江湖、放任自适的闲逸生活。清江,泛指诗人居处附近的一条清澈江河。

  前六句所写,既是诗人隐逸生活的一日,又是长年生活的缩影。一二句写观赏。诗人生活在江河边,触目之景,最多的是水鸟:鸀常常嬉戏在塘水中,不过一有动静,便双双惊起,飞离水面;倒是偶居不离的鸳鸯,在那菰蒲深处,“相对浴红衣”,可以不受外界“骚扰”。长时间地观赏这些可爱而有灵性的水鸟,诗人感到有趣,感到欣喜。三、四句写归来。徜徉在“清江”之上,其乐无穷,诗人流连忘返,待回来时,往往天色已晚。桨划到白苹盛开的岸边,他向岸上望去,只见岸上挺立着丛丛芦苇。雪白的芦花连成一片,好像是给两岸铺上了一层皑皑的浓霜。情景如画,诗人心旷神怡。五、六句写系舟。将一叶扁舟系在岸边林荫下,上得岸来,迎面一阵萧萧秋风,吹起了诗人两鬓花白头发。如平镜的水面上起了一阵涟漪,诗人心田也掠过一个念头:对那些热衷于用世的人来说,这种江湖隐逸生活太平淡乏味了,不过,他却觉得其中有无限的清情趣。因此最末两句,诗人表明自己的志趣。“万事不理”,指不问人事,不与世事。观其一生出处,这里有着诗人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在内。“弄明月”,指赏玩月色。诗人声称:我就喜爱这种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万事都不必、也不愿去理会,每日除了醒复醉、醉复醒外,便是“长占烟波弄明月”,小楫轻舟,永远占据在烟波江上,优哉游哉地观赏风景,玩赏月色,这是十分舒心惬意的。

  这首诗,以属玉、鸳鸯、菰蒲、白苹、芦花、扁舟、林樾等景物,创造出一种幽美清新的江湖世界,活动在其间的诗人,又是一位孤高出尘、自由不羁的隐逸者,因此,全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诗媲美。其与李白诗相似处有二: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萧散洒脱的不群风致相似;随兴挥洒、辞气夸张、清新自然的飘逸风神相似。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6-71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