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佳山水,历历蟠心胸。忽登群峰顶,下瞰青莲宫。
宛平佳山水,历历蟠心胸。忽登群峰顶,下瞰青莲宫。
长松腾翠蛟,古磴妥垂虹。云开扶舆气,翕忽如仙翁。
长松腾翠蛟,古磴妥垂虹。云开扶舆气,翕忽如仙翁。
我来方醉后,游览彻九重。长啸出林杪,振袂扬天风。
我来方醉后,游览彻九重。长啸出林杪,振袂扬天风。
愿同安期生,携手凌昊穹。
愿同安期生,携手凌昊穹。

yóuquánshānchéngyuánzhǎngxuéshì--zhūrùn

wǎnpíngjiāshānshuǐpánxīnxiōngdēngqúnfēngdǐngxiàkànqīngliángōng

zhǎngsōngténgcuìjiāodèngtuǒchuíhóngyúnkāixiānwēng

láifāngzuìhòuyóulǎnchèjiǔzhòngzhǎngxiàochūlínmiǎozhènmèiyángtiānfēng

yuàntóngānshēngxiéshǒulínghàoqióng

朱德润

朱德润

(1294—1365)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亚。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流水泠(líng)¹,断桥²横路梅枝亚³。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译文:流水发出泠泠的声响,梅树的枝桠横在断桥旁的路上。梅花好似雪花飘飞而下,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江南风景画。
注释:点绛(jiàng)唇:词牌名,取南朝梁江淹诗“明珠点绛唇”而命名。又名“南浦月”、“点樱桃”等,双调四十一字,仄韵。¹泠泠:形容声音清越。²断桥:在杭州西湖白堤上。原名“宝祐桥”,又称“段家桥”,唐时称为“断桥”。³亚:通“压”,下垂的样子。⁴浑似:简直好像。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白璧(bì)¹青钱²,欲买春无价。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译文:想用白璧和青钱将春色买下,可是梅花无价。归来的时候,春风吹过平川旷野,马蹄过后,飘来一股幽香。
注释:¹璧:古玉器名。平圆形,正中有 孔。也泛指美玉。²青钱:即铜钱.古代货币。

  词的上片写词人看到的画意,其中也透露出春意。虽然“春”字出得很晚,但第一句“流水泠泠”,如鸣佩环的描写,已全无冰泉冷涩之感,从而透露出春的消息。由闻水声过渡到看梅花,是渐入佳境的写法。“断桥横路梅枝亚”中“横”、“亚”二字,双重空间显现,已具画意。而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傲干奇枝,迎霜斗雪之姿态,故卢梅坡诗云“有梅无雪不精神”(《雪梅》),可“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绝非凑句,而是烘托突出梅花神韵的笔墨。“飞下”二字写出江南雪的特点,是静谧无声的瑞雪。它成为词中盛开的梅花的极其生动的背景。至此,读者已大有“人在画图中”之感,“浑似江南画”一句恰如其分地点出这种感受。

  词的下片即写词人感受的春意,和观梅归来其乐融融的心情。刚刚经历过隆冬的人,会特别觉得春日可爱,那真是有钱难买的。价值连城的“白璧”,毕竟是有“价”的,而春天却是“无价”的。“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二句,还有一层较隐微的含意,那就是“春无价”又意味着“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欲买不来,不买却会来。下句“归来也”三字大有意味。如果用“归去也”三字,那就只能理解为赏梅者兴尽而返。但“归来也”,既可作词人游过归来讲,连上句也可作“春”已归来讲,这一点很关紧要。能体会到这一层,则末二句“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便全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了。“一点香随马”,造句清新俊逸,它既使读者联想到“更无一点尘随马”,又使读者联想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然而“马蹄香”只能是春深之境,而“一点香随马”确是早春之意。那暗香追随的情况,非梅莫属。人的心情如何,这里已不言自明。

  通过分析可知,仅看到此词“自然”“不事雕琢”是不够的,还应看到词人在驱遣语言的分寸感上所具备的功力。虽然用意十分,但在措语时,词人只肯说到三四分;由于造句考究而富于启发性,读者领略到的意趣却是很丰富的。词的上片主景语,下片纯属情语。不管是写景抒情,都用疏淡笔墨。空白较多,耐人寻味,有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也与咏梅题材相称。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074-1075页

diǎnjiàngchún ·méi

zhū sòngdài 

liúshuǐlínglíng duànqiáohéngméizhī xuěhuāfēixià húnjiāngnánhuà 
báiqīngqián mǎichūnjià guīlái fēngchuīpíng diǎnxiāngsuí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洞房¹记得初相遇。便只合²、长相聚。何期小会³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lán)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译文:记得在洞房时初次相遇情景,就觉得应该永远在一起。谁知道这短短的幽会欢好,竟会变成分离前的最后情爱,又恰好是在阑珊的暮春。对着满眼乱飘的柳絮,心里恐慌着这美好的春光都随着他的离去而消散了。
注释:¹洞房:深邃的住室。后多用以指妇女所居的闺阁。²只合:只应该。³小会:指两个人的秘密相会。⁴幽欢:幽会的欢乐。⁵离情别绪: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⁶阑珊:将残、将尽之意。⁷春色暮:即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⁸满目:充满视野。⁹伊:为第三人称代词,此词的“伊”亦指男性。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一场寂寞凭谁诉¹。算前言²、总轻负³。早知恁(nèn)地难拚(pīn),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cuán)眉千度
译文:一场情爱最终寂寞,又能跟谁说呢?想起以前的海誓山盟,都被轻易辜负了。早知道如此难受,后悔当初没把他留住。他除了长得风流端正以外,还有让人朝思暮想的地方。一天不想他都要皱千次眉了,更何况想他呢?
注释:¹凭谁诉:向人诉说。²前言:以前说过的话。³轻负:轻易地辜负了昨日的誓言。⁴恁地难拚:这样地难过。恁地:如此。难拚:指难以和离愁相拼。⁵攒眉千度:皱眉一千遍,形容整天愁眉紧锁。攒眉,愁眉紧锁。

  词以抒相女主人公的语气叙述其短暂而难忘的爱相故事。她从头到尾,絮絮诉说其无尽的懊悔。作者以追忆的方式从故事的开头说起,不过省略了许多枝节,直接写她与相人的初次相会。这次欢会就是他们的初次相遇。初遇即便“幽欢”,正表现了市民恋爱直捷而大胆的特点。这样的初遇,自然给女性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

  暮春时节所见到的是“乱花狂絮”,春事阑珊。春归的景象已经令人感伤,而恰恰这时又触动了对往日幽欢幸福与离别痛苦的回忆,愈加令人感伤了。“况值”两字用得极妙,一方面表示了由追忆回到现实的转换,另一方面又带出了见景伤相的原因。“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之“伊”为第三人称代词,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柳永的俗词是供女艺人演唱的,故其中的“伊”一般都用以指男性,此词的“伊”亦指男性。女主人公将春归与相人的离去联系起来,美好的春光她的感受中好象是随他而去了。“直恐”两字使用得很恰当,事实上春归与人去是无内联系的,她所作的主观怀疑性的判断,将二者联系起来纯是相感的附着作用所致,说明思念之强烈。“一场寂寞凭谁诉”,词相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场寂寞”是春归人去后最易感到的,但寂寞和苦恼的真正原因是无法向任何人诉说的,也不宜向人诉说,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己内心深处。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相绪。作者“算前言,总轻负”,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或是损伤了他的感相,这些都未明白交代,但显然责任是女方;于是感到自责和内疚,轻易地辜负了他的相意。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可以看出她当初未考虑到离别后相感上竟如此难于割舍。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而这个人“更别有、系人心处”,写说她才能体验到的好处,也是她“难拚”的最重要的原因。

  结句“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攒眉即愁眉紧锁,是“思量”时忧愁的表相。意思是,每日都思量,而且总是忧思千次的,可想见其思念之深且切了。这两句的表述方式很别致,正言反说,语转曲而相益深。不思量已是攒眉千度了,则每日思量时又将如何,如此造语不但深刻,而且俏皮,十分传神。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页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译文:清冷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月亮挂在天空,月光照在床头,屋子里格外明亮。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忧人不能寐,耿(gěng)¹夜何长。
译文:屋里的女子想起知友,心中忧伤,难以入睡。
注释:¹耿耿:心中难以忘怀的样子。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
微风吹闺闼¹,罗帷²自飘扬。
译文:思念不能断绝,夜晚也显得无比漫长。
注释:¹闺闼:妇女所居内室的门户。²罗帷:丝制的帷幔。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揽衣曳长带,屣(xǐ)(lǚ)¹下高堂。
译文:不时有微风吹进闺阁,吹动着罗帷,罗帷不停地飘动着。女子重新披上衣服,穿上鞋子走出屋子。
注释:¹屣履:穿上鞋子。屣,鞋子。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东西安所之¹,徘徊以彷徨。
译文:可是到哪里去呢?只有在附近徘徊彷徨。
注释:¹安所之:到哪里去。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译文:春天鸟儿都向南方飞去,而有一只鸟却剩了下来,独自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
悲声命俦(chóu)¹,哀鸣伤我肠。
译文:它呼唤伙伴的声音多么悲伤,哀鸣的声音不禁让人断肠。
注释:¹俦匹:文中指鸟的伙伴。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译文:看到鸟儿想起自己,女子悲伤得哭了起来,眼泪都沾湿了衣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¹
译文:只好站在外边高吟,向天空倾诉自己的忧愤。
注释:¹穹苍:天空。

  这首诗的前十四句具体写主人公闻见春月、春风、春鸟等景物后的伤感,后四句写本来可以使人欢乐的景物引起主人公伤感的原因。全诗感情浓烈,刻画细腻,表现含蓄而意味深远。

  第一部分分三层,每一层各写一个场景。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春月:开篇二句点出了此诗写作的环境与景物,同时也暗示出主人公深夜未眠;接着二句则以“忧人” 说明忧烦之事萦绕在主人公的心中,用“不能寐”和“夜何长”表明主人公心中有无限忧伤而至失眠,与开篇二句相照应。接着六句为第二层,写春风:前二句接着前面写出无法入睡的主人公在明亮的月夜里凝神思虑的动态,通过主人公在失眠中所感、所见,反映了其心中烦闷的程度;中间二句通过主人公的衣履不整和心绪烦躁说明其忧愁之深重;后二句以动作写出主人公的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焦躁神情。之后四句为第三层,写春鸟:以春鸟的飞鸣来牵动主人公的愁肠,暗示主人公已在院中徘徊了整整一夜,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主人公内心忧苦之深。

  第二部分承第一部分而来,更加集中、强烈地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前二句点明了春月、春风、春鸟等本来可以使人欢乐的景物引起主人公伤感的原因:春鸟依恋伴侣之情触动了主人公对所思之人的怀念,增添了愁苦。由此引出后二句中主人公的泣涕沾裳,并可以顺势以主人公向苍天诉说满腔幽愤收束全诗。这里,诗人采用融情入景的方法,通过春月、春风、春鸟这些春天美好景物与孤苦女子长夜不寐、徘徊、感伤的互相对照,使美好景物蒙上了一层孤独、凄清、悲凉的色彩。其中,既有写实,也有选择、加工与改造,“写景”与“造景”十分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全诗以主人公的感情冲动为线索层层展开、步步升华,篇幅虽短,却写出了主人公情绪的发展变化:先是悲,由悲到泣,由泣到吟,由吟而愤,由愤而诉,感情越来越强烈,行动越来越大胆。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具体生动:有耿耿不寐的神态,也有揽衣曳带、屣履下堂的动作;有徘徊、伫立的身姿,也有彷徨、哀伤的心情;有涕泣的表情,又有高吟、舒愤的言语。而这些言行神情,又都是在种典型的春天自然景物的感触下自然地表现出来的,看似不经意,却刻画得细致入微,将明月、微风、春鸟、忧人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透明的、动人的春夜忧思图,使一位在春天里睹物思人的哀伤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表现含蓄而意味深远。

参考资料:
1、 奚少庚,赵丽云 主编.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223-224
2、 许逸民,黄克,柴剑虹.乐府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02月第1版:128-130
3、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 撰稿.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1671-1673
4、 陈君慧 主编.古诗三百首.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01月第1版:71-72

shāngxíng

cáoruì liǎnghàn 

zhāozhāomíngyuè huīguāngzhúchuáng 
yōurénnéngmèi gěnggěngcháng 
wēifēngchuīguī luówéipiāoyáng 
lǎnchángdài xiàgāotáng 
dōng西ānsuǒzhī páihuáipánghuáng 
chūnniǎofānnánfēi piānpiānáoxiáng 
bēishēngmìngchóu āimíngshāngcháng 
gǎnhuái怀suǒ zhāncháng 
zhùgāoyín shūfènqióngcāng 
佛火悬青嶂,钟声下翠微。
佛火悬青嶂(zhàng)¹,钟声下翠微²
译文:寺庙中的佛灯烛火悬在如屏障的青山上,青绿的山色渐渐变淡,寺庙的钟声敲响了。
注释:¹青嶂:如屏障的青山。²翠微:青绿的山色。
萧萧风雪夜,犹有一僧归。
萧萧风雪夜,犹有一僧归。
译文:在这漫天飞雪的天气里,一阵寒风吹过这,十分凄清,仍然还有一位僧人缓缓归来。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¹而友²之。淮(huái)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³,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¹⁰
译文: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注释: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¹慕:仰慕。²友:与......交朋友,动词。³正之:孙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多次被人推荐,曾授校书郎扬州州学教授。⁴相过:拜访,交往。过,访问。⁵相语:交谈。⁶辞:这里指书信往来。⁷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⁸若:和,与。⁹考:考察、观察。¹⁰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译文: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子固作《怀友》¹一首遗(wèi)²予,其大略³欲相扳(pān)以至乎中庸(yōng)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lìn)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译文: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注释:《¹怀友》:原文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其文云:“因介卿(即介甫)官于扬,予穷居极南······为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介卿家。”²遗:赠送。³大略:大体上。⁴扳:同“攀”,援引。⁵至乎中庸:语本曾巩《怀友》“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中庸:儒家奉行的道德标准,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即不偏不倚,循常守旧。⁶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⁷轥:车轮碾过。⁸造于:到达。⁹昔:昔日。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yī)¹!官有守²,私³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jǐng),且相慰云。
译文: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注释:¹噫:唉,表示感叹。²守:职守,工作岗位。³私:私人。⁴系:牵系,系念。⁵警:警策,勉励。

●全文层次
  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自发端至“其相似也适然”。内容是介绍作者两位友人的共同特征:“非今所谓贤人者”,“学圣人而己”。尽管他们素不相识,所师所友也不同,然而,他们的言行极其相似。这就表明,他们“学圣人”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境界。第二层,自“予在淮南”到“辅而进之,其可也。”同是“学圣人”,“既相似,又相信不疑”,而作者也是有志于“学圣人”的,他们共同努力,“辅而进之”。第三层,至结尾。声明作文的缘故。由于“会合不可以常”,难得经常聚首交流,所以,作文“相警”亦“相慰”。“相警”足见其重道,“相慰”足见其重情。《同学一首别子固》的表现形式,颇具特色。文章题曰“别子固”,但是,一开始便以曾巩和孙侔相提并论,称赞他们是“学圣人”而有成的“贤人”,而且是“非今所谓贤人者”。作者写正之即是写子固,交互辉映。

●构思特点
  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不单从曾巩与自己的关系着笔,而是引出一位各方面情况与曾巩神合的孙正之作为映衬,分别从作者自己与曾、孙两人的关系着笔,形成平行的双线结构。这样来体现“同学”的主题,是比较新颖独特的。

  文章一上来就分别介绍“江之南”、“淮之南”的两位贤人曾子固和孙正之。强调他们都不是当今世俗所说的那种贤人,暗示下文的同学于圣人;同时又分别点明“予慕而友之”,将自己和曾、孙两人分别挂上了钩,暗示了三人趣尚的一致,为下文两人之相似、师友之相同张本。作者在《送孙正之序》表示:“予官于扬,得友日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这正是他们三人志趣契合的基础。

  接着,作者又转而强调,这两位自己所仰慕的朋友和贤人,他们之间却从来未曾相互拜访、交谈,或互致书信礼物。三个排句,蝉联而下,把双方未曾识面的意思强调得非常突出。既然如此,“其师若(与)友,岂尽同哉?”这一问自在情理之中。下面又一转:“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这就有些超越常理了。既未谋面,师友又不尽同,何以两人竟如此相似?这就不能不推出下面的结论:“学圣人而已矣。”为了使这一论断更确切不移.作者又进而论证:既然同学于圣人,那么他们的师友,也一定是学圣人的;圣人的言行都是相同的,同学于圣人的人,各方面都很相似,就是很自然的了。这一层,一步一转,从未曾相识说到师友的不同,再转出两人的相似,最后揭出同学圣人的正意。纯用抽象的逻辑推理,丝毫不涉及两人的具体行事,但他们“同学”于圣人这一点却被论证得很有说服力。正是在这里,作者揭示出“同学”的深刻涵义。真正意义上的“同学”在于同道,在于同学于圣人,而不在形迹上曾否相过、相语、相接。这也正是作者一开头所说的他们与“今所谓贤人者”有区别的具体涵义。既然如此,仰慕而分别与之相交的作者自己,其为“同学”也自在不言中了。

  文章的第二段,从“相似”进一步引出了“相信”,作者分别向两人谈到对方,尽管他们从未有过交接,却都相信作者的介绍。这种“相信”,似又超乎常情。但这正表现出“同学”于圣人的贤人之间那种超越空间、不拘形迹的神交,那种高度的相互信任。而曾、孙两人对作者的“相信”也就不言而喻。

  文章的第三段从两位贤人的共同志向引出作者追随他们的愿望。首先提到曾巩赠给自己的《怀友》一文,表示要携手共进,至乎“中庸”,然后捎带一笔,正之盖亦常云尔”,照应上文“相似”之论。并进而指出,能达中庸之境的,除了他们再没有别人。这正是“同学于圣人”的表现。曾巩先在《怀友》(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所载)中,诉说自己少而学,不得师友,望圣人之中庸而未能至。“尝欲得行古法度士与之居游,孜孜焉考予之失而切剧(磨)之。皇皇四海,求若人而不获。自得介卿。然后始有周旋激恳、摘予之过而接之以道者;使予幡然其勉者有中,释然其思者有得矣,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可惜彼此远隔,会少离多,切磨之效不深。本篇这一段,正与子固殷殷求友之意相呼应,又提出孙正之正是其所渴望相交的最佳人选。至于作者自己,则谦虚地说从来不敢自期其必能到圣人中庸的境界,但愿在他们的帮助下朝这个方向努力。到这里,把三人“同学”于圣人以至乎“中庸”的意思完全表明了。

  末段以抒情之笔收束,正面点出题中“别”字。在官为职守所拘,在私有人事牵系,彼此不能经常在一起,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怀友》说:“思而不释,已而叙之,相慰且相警也。”这里也说:“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朋友之问,互赠文字,以为学之道相策勉,以交谊之诚相慰藉,此篇是个很好的榜样。

●写作手法
  此文出现了许多重复句式,如“江之南有贤人焉”、“淮之南有贤人焉”等句,作者这样写意在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自己所说的贤人跟世俗所说的贤人有所不同。他所说的贤人是以“学圣人”为务的,这些贤人的目标是“至乎中庸而后已”,而世俗所说的贤人仅仅是就才学而言,二者的差别一目了然。此文写“别子固”,但多数篇幅以正之作陪,交互映发,错落参差。此文笔情高奇,淡而弥远,令人寻味无穷。

  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陪衬法的运用。文章一开始便以曾巩和孙侔相提并论,称赞他们是学习圣人而言行一致的“贤人”,表示自己与他们志同道合,要互相勉励,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因此,文章题为“别子固”,却处处以孙正之陪说,写正之即是在写子固,反复强调,交互映发,错落参差,结构紧凑,而不显得单调重复。文章淡淡写来,却显得情真意笃。

  在修辞方面,运用排比手法。如开头几句,以整齐的排比句写曾、孙二贤。第二段的排比句稍有变化,文章显得既整饬又灵活。这种写法是为了说明贤德之士,不必同师,只要效法圣人,便能殊途同归,从而突出了君子同道而合的主题。

  文章从江南、淮南二贤人言行相似入手,自然引出同学圣人之意。然后紧扣“同学”二字,从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上立意。共同学习圣人,就会志同道合,言行相似,相互信任,友谊长存。这也正式建立朋友之间牢固友谊的基础。最后以相互攀引而共同登上圣人殿堂来互相勉励,更显示出作者志向远大,思想高尚。子固、正之二人言行相似,互相映衬,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排比句的反复运用,长短句的交错出现,也增强了文章的语言美。

参考资料:
1、 王兆鹏,黄崇浩编选.王安石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77-178页
2、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269-1271页
3、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386页
4、 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93页
5、 马秀娟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王安石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1页
6、 秦旭卿等注译.古文观止 注译(下册):花城出版社,2008.1:第994页

tóngxuéshǒubié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āngzhīnányǒuxiánrényān  fēijīnsuǒwèixiánrénzhě éryǒuzhī huáizhīnányǒuxiánrényān zhèngzhī fēijīnsuǒwèixiánrénzhě éryǒuzhī èrxiánrénzhě wèichángxiāngguò kǒuwèichángxiāng wèichángxiāngjiē shīruòyǒu jìntóngzāi kǎoyánxíng xiāngzhě shǎo yuē xuéshèngrénér  xuéshèngrén shīruòyǒu xuéshèngrénzhě shèngrénzhīyánxíng yǒuèrzāi xiāngshìrán 

    zàihuáinán wèizhèngzhīdào zhèngzhī huánjiāngnán wèidàozhèngzhī wèirán yòuzhīsuǒwèixiánrénzhě xiāng yòuxiāngxìn 

    zuò huái怀yǒu shǒuwèi lüèxiāngpānzhìzhōngyōngérhòu zhèngzhīgàichángyúněr ānxíng lìnzhōngyōngzhītíng érzàotáng shěèrxiánrénzhěérshuízāi fēigǎnyǒuzhì yuàncóngshìzuǒyòuyāněr érjìnzhī  

     guānyǒushǒu yǒu huìcháng zuò tóngxuéshǒubié xiāngjǐng qiěxiāngwèiy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