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濰红蓼花。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濰红蓼花。
朱德润是诗人兼画家,擅长画山水人物。《沙湖晚归》便是用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水村秋季晚景图。“山野低回落雁斜”,是说盘旋于山野间的大雁正在徐徐降落。着一“斜”字活现出将落未落的动态。“炊烟茅屋起平沙”,写平坦的沙地上的茅屋升起了炊烟。这一句本应作“平沙茅屋起炊烟”,为了谐调平仄和押韵而调整了词序。“橹声归去浪痕浅”,是说由于渔船都已归去,所以浪痕变得浅了。三字尾“浪痕浅”暗示着渔船的归去并不太久。“摇动一滩红蓼花”,是写红蓼花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浅浅的浪痕而婆娑起舞。第一、二句写陆上景物,第三、四句写水中景物,两相辉映,妙趣横生。 乍一看,全诗句句都是写景,细品味,却又无处不在写情:寓情于景,景浸于情,正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落雁”、“炊烟”、“橹归”,具体地画出了水村晚景的特点。“落雁”和“蓼红”点明“序属三秋”。而“低回”、“斜”、“起”、“浅”、“摇动”等词语的巧妙运用,则使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诗人仿佛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一些寻常的景物,却构成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橹声)有色(红),充满生机而又幽静淡雅的水墨画,从中透露出恬静闲适的内心世界。我们欣赏这首诗,自然而然地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有如置身画中,流连忘返的愉悦之感。

shāwǎnguī--zhūrùn

shānhuíluòyànxiéchuīyānmáopíngshā

shēngguīlànghénqiǎnyáodòngwéihóngliǎohuā

赏析
朱德润是诗人兼画家,擅长画山水人物。《沙秋晚归》便是用语言文字描绘的一幅水村秋季晚景图。“山野低回落雁斜”,是说盘旋于山野间的大雁正在徐徐降落。着一“斜”字活现出将落未落的动态。“炊烟茅屋船平沙”,写平坦的沙地上的茅屋升船了炊烟。这一句本应作“平沙茅屋船炊烟”,为了谐调平仄和押韵而调整了词序。“橹声归去浪痕浅”,是说由于渔船都已归去,所以浪痕变得浅了。三字尾“浪痕浅”暗示着渔船的归去并不太久。“摇动一滩红蓼花”,是写红蓼花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浅浅的浪痕而婆娑船舞。第一、二句写陆上景物,第三、四句写水中景物,两相辉映,妙趣横生。 乍一看,全诗句句都是写景,细品味,却又无处不在写用:寓用于景,景浸于用,正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落雁”、“炊烟”、“橹归”,具体地画出了水村晚景的特点。“落雁”和“蓼红”点明“序属三秋”。而“低回”、“斜”、“船”、“浅”、“摇动”等词语的巧妙运用,则使静止的画面活了船来。诗人仿佛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一些寻常的景物,却构成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橹声)有色(红),充满生机而又幽静淡雅的水墨画,从中透露出恬静闲适的内心世界。我们欣赏这首诗,自然而然地会从心底产生一种有如置身画中,流连忘返的愉悦之感。
朱德润

朱德润

(1294—1365)睢阳人,徙吴中,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有《存复斋集》。 ▶ 1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shāo)月树。一涓(juān)¹春水点黄昏,便没顿²、树思处。
译文:作为梅花的老朋友,我立在梅花溪上,只见如烟的暮霭笼罩着梅树枝梢,胧的月儿高挂在树梢上空,此刻我牵挂月下雾中的梅花, 油然而生愁思,感到无可奈何。溪中那细长的春水点缀着黄昏的景色,而我对梅花的相思之情就像溪中春水一样悠长,没有停止过。
注释:¹涓:细小的水流。²没顿:没有停止。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曾把芳心深树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译文:梅花曾把她的芳心深挚地许给了我,因而我连做梦也在苦苦思索最美好的诗句,来表达我对她的爱意。听说多情的东风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恋着梅花沁人的幽香,难以拿它作使者。

  这首词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春月点破黄昏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词人以情观花,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结尾两句来看,词人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词人却未未明,大概是留给有心的读者探寻其心曲的奥妙吧。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

  词人自号梅溪,作词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爱梅之情可见一直很深。他曾往好友张镃(功甫)南湖园中赏梅,《醉公子·咏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误向山中,得与树识。溪岸侧。……今后梦魂隔。树思暗惊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树三百。”诉说与梅花溪畔树识,钟爱情深,别后梦魂树隔,树思暗惊,弄得多情鬓白,剪愁不断,沾恨泪新。这首《留春令》在词意和感情上与此极为树似,由词意可知词人是大约在春天的一个傍晚来到梅花溪的。此时太阳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见那梅树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银光素辉,清奇幽绝,分外动人。可是,那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这情景对一心赏梅,爱之情深的词人来说,自然是很扫兴的,心中不觉浮起难以抑制的怨愁,显出百般无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骚雅之笔写出两句奇妙的词句:“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前句写情,后句写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其中“挂愁”很是形象,也是词人爱用的字眼。他曾在《八归》中说:“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树思无雁足。”这“挂愁无奈,烟梢月树”八个字,清辞奇思,深得词家三昧。姜夔说:“邦卿词奇秀清逸,有李长吉之韵,盖能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就此而论,实在是恰切之评。

  过拍两句:“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顿、树思处”,写词人月下徘徊,愁思难释的情景。暮色已浓,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无所隐匿,连词人的满怀树思也没有可安顿的地方,真个是“寸心外,安愁无地”,闲婉深曲的细腻感情在低低的诉语中得到全面的吐露。“春月”,一作“春水”。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写月光月色,又映带出水光水色,水月树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见。句中的“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

  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

  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许”,上承“树思”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叙说梅花树爱情深,曾两情树悦,此时犹沉浸在昔日欢爱的回忆中。梅花本来无情,而词人以情观花,故而花亦有情。但“树思一度,秾愁一度”吧,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了,往事犹记,旧情依然,魂牵梦随,柔情似水,满腹衷肠,急切欲诉,却又思绪纷乱,欲说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梦劳诗苦!”这个“苦”字,是树思之苦、想说而说不出的苦,感情份量很重,着力表达了词人对梅花树爱之深、树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可诉树思的时候,蓦然想起东风或能传达树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带给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树思带给梅花。可是,听说多情的东风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恋着梅花沁人的幽香,难以拿它作使者了。

  因而词人无限哀怨地说出末结两句:“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写到这里,词人的心头更加沉重了。虽然梅留东风只是“闻说”,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只能失望地将之当真。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

  从这结尾两句来看,词人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词人却未未明,大概是留给有心的读者探寻其心曲的奥妙吧。这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wū)¹我乎,夏屋²(qú)³,今也每食无余。于(xū)嗟乎,不承权舆(yú)
译文:唉我呀!曾客居华馆大屋,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丰富。可叹啊!待遇远不如当初!
注释: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¹於:叹词。²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尔雅》:“握,具也。”³渠渠:丰盛。⁴于嗟乎:悲叹声。⁵承:继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guǐ)¹,今也每食不饱。于(xū)嗟乎,不承权舆!
译文:呜呼哉!曾经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可怜啊!远远不如从前好!
注释:¹簋: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

  这是一首贤士发牢骚的小诗,讽刺秦君养士待贤有始无终;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秦国没落贵族在叹息生活今不如昔的诗。

  此诗两章结构相同,在反复咏叹中见“低徊无限”(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礼待贤者。诗首句即以慨叹发语,仿佛是一个酸不溜丢的人才两手一摊,仰天长叹,让听者有“不提倒也罢了,提起两眼泪汪汪”的心理预设,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强烈对比就显得自然而不突兀。过去的日子里大碗吃饭、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顿供应的饭菜都非常简约,几乎到了吃不饱的程度,前后待遇悬殊,让人难以承受。其实,饮余上的一点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贤者在国君心目中的位置。

  诗的前后两章虽然相近,但些微变化间显示出歌唱者前后待遇的落差之大,第一章里提及的变化还只是从大碗饭余到每余无余,到第二章里已经从“每余四簋”到“每余不饱”了,于是作者一唱三叹,“于嗟乎!不承权舆”,这嗟叹声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对遭受冷遇的现实的失望和对康公恢复先王礼贤下士之风的希望。从诗中无法看到诗作者慨叹之后待遇能否得到改变,但从歌“长铗归来乎,余无鱼”(《战国策·齐策》)的战国齐孟尝君余客冯谖身上或可看到他的影子。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64-265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61-262

quán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xià jīnměishí jiē chéngquán 
 měishíguǐ jīnměishíbǎo jiē chéngquán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¹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zhē)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译文:东风又施行着无情的心计,娇艳的红花被它吹落了满地。青楼上珠帘透入落花残影遮不住零星愁,犹如去年今日又惹伤春意。
注释:¹艳粉娇红:指娇艳的花。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zhǎn)¹直须²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译文:谁知误管了暮春残红的情事,到处登山临水竟耗费我多少春泪。金杯美酒,此刻只求痛深举杯,直把落花看尽,人生在世,青春短暂,有多少欢乐,还能有几次陶醉!
注释:¹金盏:酒杯的美称。²直须:只管,尽管。

  起首一句气势不凡,笔力沉重,着一“又”字,言东风无情,实则人有情,烘衬出内心的愁怨之深,此意直贯全篇。第二句的“艳粉娇红吹满地”,正面描写落花,“粉”是“艳”,“红”是“娇”,不仅描绘了花的色彩,而且写出了花的艳丽娇冶如人。着力写花的美,也就更反衬出“吹满地”的景象之惨,满目繁华,转瞬即逝,使人触目惊心。“吹”字暗接“东风”,进一步写东风的无情。上片歇拍两句,上句词意深厚,楼台高远,帘影层深,是怕见春残花落触动愁肠,虽然较之近观增加了几分隐约朦胧,但花飞花谢仍然依稀可见,“不遮愁”三字十分生动、传神。

  景既不能遮断,愁自然油然而生。下句语浅而情深,红稀绿暗的春残景色“还似”去年一样,“还似”二字,回应首句“又”字,申说花飞花谢的景象、春残春去的愁情,不是今年才有,而是年年如此,情意倍加深厚,语气愈益沉痛。

  过片表面上自责“错管”,实际上写有情,花落春去,人力无法挽回,惜春怜花,只能是徒然多事而已。当初不能通晓此理,每逢登临游春都为花落泪,现看来都属多余的感情浪费。表面上看似怨悔,实是感伤。结拍“两句,化用崔敏童的”能向花前几回醉,十千沽酒莫辞频“(《宴城东庄》),转写今日此时,表面上自解自慰,说伤春惜花费泪无益,不如痛饮美酒,恣赏落花,语极旷达,实际上却极为沉痛,较之惋惜更深一层。群花飞谢,还没有委埋泥土、坠随流水之前,”吹满地“的”艳粉娇红“还可供人怜惜,然而这种景象转瞬间即将消逝无踪,又能够看到几次?更又能看得几时!”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韩偓《惜花》),”直须深“的连连呼唤中,蕴藏着无计留春、悲情难抑的痛苦,但这种感情却故以问语相诘,就显得十分宛转。此二句明朗显豁,曳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lóuchūn ·dōngfēngyòuzuòqíng

yàndào sòngdài 

dōngfēngyòuzuòqíng yànfěnjiāohóngchuīmǎn lóuliányǐngzhēchóu háiniánjīn 
shuízhīcuòguǎnchūncánshì dàochùdēnglíncéngfèilèi shíjīnzhǎnzhíshēn kànjìnluòhuānéngzuì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孤儿生,孤子遇¹生,命独当苦。
译文:孤儿啊,出生了。这个孤儿出生的偶然的际遇注定命运中当受无尽的孤苦。
注释:¹遇:同“偶”。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sì)马。
译文:父母在的时候,乘坐坚实的好车,驾驭多匹宝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gǔ)¹
译文:父母离世之后,哥嫂啊,让我出门远行做买卖。
注释:¹行贾:出外经商。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译文:南到九江,东到齐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译文:年根腊月才回来,我不敢说句“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头多虮(jǐ)(shī),面目多尘土。
译文:头发脏乱,多虮虱,脸上满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¹
译文:大哥指派我去做饭,大嫂指派我去看马。
注释:¹视马:照看骡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上高堂¹,行²³殿下堂。
译文:一会跑上高堂,一会奔往下殿,
注释:¹高堂:正屋,大厅。²行:复。³取:“趣”字的省文;趣,古同“趋”,急走。
孤儿泪下如雨。
孤儿泪下如雨。
译文:我这个孤儿啊,泪如雨下。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译文:早上让我去打水,晚上又背水归来。
手为错,足下无菲。
手为错¹,足下无菲(fēi)²
译文:手儿冻裂无人问,脚上无鞋谁人知悲。
注释:¹手为错:是说两手皴裂如错石(磨刀石)。一说,“错”应读为“皵”(què雀),皮肤皴裂。²菲:与“屝”通,草鞋。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chuàng)¹(lǚ)²,中多蒺(jí)(lí)
译文:悲戚戚踩着寒霜大地,脚中肉里扎着蒺藜。
注释:¹怆怆:悲伤的样子。一说,怆怆应读为“跄跄”,疾走的样子。²履霜:踏着冬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拔断蒺藜肠¹肉中,怆欲悲。
译文:拔断了蒺藜还有一半长肉中。
注释:¹肠:即“腓肠”,是足胫后面的肉。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泪下渫(xiè)渫,清涕(tì)累累。
译文:伤心悲苦泪水涟涟,冻得我清鼻涕流不尽。
注释:渫渫:泪流貌。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冬无复襦(rú)¹,夏无单衣。
译文:整个冬天穿单衣可是夏天单衣也没有啊。
注释:¹复襦:短夹袄。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¹
译文: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下到地下的黄泉之间。
注释:¹黄泉:犹言“地下”。
春气动,草萌芽。
春气动,草萌芽。
译文:春天的气息又萌发,草儿也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译文:三月养蚕又抽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将是瓜车¹,来到还家。
译文:推着这个瓜车将要回家。
注释:¹将是瓜车:推着瓜车。将,推。是,此,这。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瓜车反覆(fù)¹。助我者少,啖(dàn)瓜者多。
译文:瓜车翻了啊,帮我的人少,趁机吃瓜的人多。
注释:¹反覆:同“翻覆”。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愿还我蒂(dì)¹,兄与嫂严。
译文: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我的哥嫂严厉。
注释:¹蒂:瓜蒂。俗话“瓜把儿”。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独且¹急归,当兴校计²
译文:独自一人急急回家,哥哥嫂嫂会为此计较乱曰。
注释:¹独且:据王引之说,“独”犹“将”;“且”,句中语助词。²校计:犹“计较”。这四句是说,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乱曰:里中¹一何譊(náo)²,愿欲寄尺书,
译文:家中怎么这么吵闹,希望寄上一封书信带给地下的父母爹娘啊。
注释:¹里中:犹言“家中”。²譊譊:吵闹声。这句是说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将与¹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译文:捎给去世的父母,兄嫂难以和我长久生活。
注释:¹将与:捎给。

  此篇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描绘了了社会的人情冷漠与人们道德观念的扭曲,揭露了社会关怀与信任基础解体前的黑暗与冷血,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分为三部分:一、首三句孤儿慨叹自己偶然生在世上,偏偏数他命苦。“遇”是“偶”的假借,“遇生”意思谓偶然而生。以慨叹之语带起全篇,一开始就引人进入充满悲剧气氛的情境之中。二、“父母在时”至“当兴校计”,历叙孤儿年年月月、无休无止地遭受兄嫂种种虐待,是诗的主体部分。三、“乱”词以孤儿不堪兄嫂折磨的绝望心绪作结,既贯连第二部分的叙事,又与第一部分慨叹之词遥为呼应。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这样三段:

  第一段从“父母在时”至“孤儿泪下如雨”。孤儿的生活以父母去世为界线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乘坚车,驾驷马”,未必完全是实际情形的写照,更可能是孤儿在留恋昔日安乐生活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映象,但也说明了他当年在家中娇子的地位。父母死后,他即刻沦为兄嫂不化钱雇用的奴婢仆役。“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是诉说他行贾路途遥远。“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正写出他一路上餐风宿露的艰辛。可是寒冬腊月回到家中,他却“不敢自言苦”,兄嫂的冷酷和孤儿的畏惧,由此可见。前人指出:“苦极在不敢自言。”(谭元春评语,《古诗归》卷五)深中其微。回家后,孤儿得不到片刻休息,兄嫂又将一大堆繁重的家务推到他身上,刚在“高堂”置办好饭菜,又赶紧奔向“殿下堂”去照管马匹。“行”意思是复,“取”通趋,意谓急走。用“行取”二字将“办饭”和“视马”二件活连在一起,于不间断中更显出促迫和匆忙,如见孤儿气喘吁吁不堪劳累之状。孤儿生活从“乘坚车,驾驷马”沦为“行贾”、“视马”,今昔对照异常鲜明,这比单单状说诸般苦事,更能激起心灵的震荡。

  第二段从“使我朝行汲”至“下从地下黄泉”。孤儿冒寒到远处取水,朝出暮归。他双手为之皴裂,脚上连双草鞋都未穿,踩着寒霜,心中哀切。更有甚者,覆盖在寒霜下的荆棘无情地扎进他的腿,拔去后,其刺却折断在胫肉中,剧痛难忍,这使孤儿更加悲哀,泪涕涟涟(“渫渫”,水流貌;“累累”,不断)。兄嫂只把他当作供使唤的工具,从未关心过他的寒暖,他冬天没有短夹袄御寒,夏天没有单衣遮体。诗中“足下无菲”、“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三个“无”字概括了孤儿一年四季衣着褴褛不完的苦状。他的生活毫无乐趣,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如果说第一段“泪下如雨”尚表现为一种哀感,第二段“下从地下黄泉”则已经转为厌生,这表明孤儿的心绪朝着更消沉的方向作了发展。

  第三段从“春气动”至“当兴校计”。阳和流布,绿草萌芽,从寒冻中苏醒过来的大自然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孤儿的生活却依然是那祥困苦,三月里他要采桑养蚕,六月里又要收菜摘瓜,这是言其大端。诗歌接着叙述收瓜一事,笔笔生哀。孤儿受兄嫂驱迫去收瓜是一悲;年幼体弱,不堪其劳,致使瓜车翻倒,此又一悲;路人不予相助,反而趁机白吃其瓜,此更是一悲。孤儿本当斥责路人不义之行,然身单力薄,不足与之抗衡,只好转而苦苦哀乞于人;然而,值此社会崩溃之际,谁还跟你讲仁义道德、仁义亲爱,不仅不帮忙反而乘乱抢瓜,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淡薄可见一斑。这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吧!作者如此周详委折,描写入微,极状孤儿悲苦,严厉抨击了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面,是汉乐府成功运用细节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突出的一例。

  这一段与最后的“乱”词叙事连贯,并反映出孤儿心理的进一步变化。孤儿哀乞路人还他瓜蒂,好让他带回家去点数,冀望因此而减轻兄嫂对自己的贵罚。“独且急归”,是说孤儿要(“独”即将要)赶快回家去,以便在兄嫂风闻覆瓜之事前向他们说明事由。然而当他走近居地,已听见兄嫂“譊譊”怒骂声——他们已经得知此事,不会再听孤儿的解释,等待他的凶毒的后果可想而知。孤儿在投诉无门的境况下,再一次想到已故的父母,想到轻生,这与前面“父母已去”和“下从地下黄泉”相互回应,同时也表现出孤儿覆瓜之后,其心理由侥幸到绝望的急剧转变。

  全诗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较完整地反映出孤儿命运的线型流程。作品艺术上的这种构思与主人公孤儿的身份正相适宜,因为孤儿的痛苦不仅表现在他平时干活的繁重劳累,还反映在他无人可与诉说,无人愿与交谈的孤独处境;他的痛苦也不单是来自一时一地突发的事端,在长年累月供人驱使和遇到的大量琐碎细事中都无不伴有他哀痛的泪水。故作者选择自述方式,通过许多生活琐事来反映孤儿痛苦的一生,更具有真实感。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讲述者话题中心比较分散。一会儿写不堪兄嫂使唤,一会儿写他自己体貌瘦羸龌龊,衣饰不完,一会儿写郁结心头的悲怆怨怒,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出现构成一个周期,整首诗主要就由它们回复迭现的变化而组成。孤儿话题中心的分散,一方面反映了他因痛苦而变得烦乱无绪的心境,另一方面,这种讲述方式正是智力尚弱的未成年人谈话的特点,与他的年龄恰好相合。

  作品语言浅俗质朴,句式长短不整,押韵较为自由,具有明显的口语型诗歌的特征。

érxíng

míng liǎnghàn 

érshēng shēng mìngdāng 
zàishí chéngjiānchē jià 
 xiōngsǎolìngxíng 
nándàojiǔjiāng dōngdào 
yuèláiguī gǎnyán 
tóuduōshī miànduōchén 
xiōngyánbànfàn sǎoyánshì 
shànggāotáng xíngdiàn殿xiàtáng 
érlèixià 
shǐ使zhāoxíng shuǐláiguī 
shǒuwéicuò xiàfèi 
chuàngchuàngshuāng zhōngduō 
duànchángròuzhōng chuàngbēi 
lèixiàxièxiè qīnglěilěi 
dōng xiàdān 
shēngyuè zǎo xiàcóngxiàhuángquán 
chūndòng cǎoméng 
sānyuècánsāng liùyuèshōuguā 
jiāngshìguāchē láidàohuánjiā 
guāchēfǎn zhùzhěshǎo dànguāzhěduō 
yuànhuán xiōngsǎoyán 
qiěguī dāngxīngjiào 
luànyuē zhōngnáonáo yuànchǐshū 
jiāngxià xiōngsǎonánjiǔ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译文:秋日美景正好,院前池塘清清,你也悠闲自在。
注释:崔季重:天宝十二载(753年)任濮阳太守,参见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并序》。濮阳:即濮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濮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鄫城北。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译文:西边林中静静悠悠,柴门之外远山绵绵。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千里横黛(dài)色,数峰出云间。
译文:苍翠山色横亘千里,挺拔山峰直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cuó)¹对秦国,合沓(tà)²藏荆关³
译文:山峰高峻仿佛回到秦国时代,重重叠叠如荆门关般险要。
注释:¹嵯峨:山峰高峻貌。²合沓:重叠。³荆关:荆门山,泛指险要之地。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残雨斜日照,夕岚(lán)¹飞鸟还。
译文:细雨后的黄昏即将坠落的夕阳斜斜地照耀着,暮霭中飞鸟返回巢穴。
注释:¹夕岚:暮霭,傍晚山林中的雾气。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故人今尚尔¹,叹息此颓(tuí)²
译文:你现在仍是原来那般没有变化,我已是容颜衰败,不复当年。
注释:¹尚尔:在古汉语里是仍然的意思。²颓颜:犹衰颜。容颜衰老。

cuīyángxiōngchóngqiánshānxìng

wángwéi tángdài 

qiūyǒujiāxìng kuàngjūnchíshàngxián 
yōuyōu西línxià shíménqiánshān 
qiānhéngdài shùfēngchūyúnjiān 
cuóéduìqínguó cángjīngguān 
cánxiézhào lánfēiniǎohuán 
rénjīnshàngěr tàntuí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