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橐图书上玉岑,小斋终日自幽寻。反关已愧莺迁木,抵掌还闻鹤在阴。
尽橐图书上玉岑,小斋终日自幽寻。反关已愧莺迁木,抵掌还闻鹤在阴。
俗士天机何浅浅,高人踵息自深深。劳生可愧非吾有,莫负邹公说本心。
俗士天机何浅浅,高人踵息自深深。劳生可愧非吾有,莫负邹公说本心。

màoyànmíngjiāxiōngyùnjiànshìzàièrzhāngèr--zhàofāng

jǐntuóshūshàngcénxiǎozhāizhōngyōuxúnfǎnguānkuìyīngqiānzhǎngháiwénzàiyīn

shìtiānqiǎnqiǎngāorénzhǒngshēnshēnláoshēngkuìfēiyǒuzōugōngshuōběnxīn

赵汸

赵汸

(1319—1369)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学者称东山先生。有《春秋集传》、《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 1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寒食¹未明至湖上。太守²未来,两县令³先在。
译文: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注释:¹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²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³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¹早满湖。鼓吹²未容迎五马³,水云先已漾双凫(fú)
译文: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注释:¹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²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³五马:太守的代称。⁴水云:远处水面。⁵漾:泛舟。⁶双凫:此处指二县令。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映山黄帽¹(chī)头舫(fǎng)²,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yú)³
译文: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注释:¹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²螭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³须臾:片刻。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4-126

ruìzhè··chéngtóuyuèluòshàng--shì

hánshíwèimíngzhìshàngtàishǒuwèiláiliǎngxiànlìngxiānzài

chéngtóuyuèluòshàngzhūjiànhóngchuánzǎomǎnchuīwèiróngyíngshuǐyúnxiānyàngshuāng

yìngshānhuángmàochītóufǎngjiāànqīngyānquèwěilǎobìngféngchūnzhǐshuìqiúsēng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¹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²,衡乃穿壁³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yì)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¹⁰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¹¹成大学¹²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注释:¹匡衡:西汉经学家。²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³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⁴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⁵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⁶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⁷佣作:被雇佣劳作。⁸偿:值,指报酬(回报)。⁹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¹⁰遍:尽。遂¹¹:终于。¹²大学:有学识的人。

záotōuguāng

西jīng liǎnghàn 

    kuānghéngzhìguī qínxuéérzhú línrényǒuzhúérdài héngnǎichuān穿yǐnguāng shūyìngzhīérzhī rénxìngwénshí jiāduōshū héngnǎiwèiyōngzuò érqiúcháng zhǔrénguàiérwènzhī héngyuē yuànzhǔrénshū biànzhī zhǔréngǎntàn shū suìchéngxué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岂是从容唱渭(wèi)¹,个中²³有不平鸣。
译文:我听出来了,你并不是从容不迫地演唱着《渭城曲》,你的歌声中充满了激越与不平。
注释:河市:也叫市河,要苏州城内。歌者:卖唱人。¹渭城:即《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乐曲,又叫《阳关三叠》,唐宋时期十分流行。这里是说卖唱人唱这支流行曲,不在于它的送别友人的内容。²个中:此中。³当:想必。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可怜日晏(yàn)¹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²
译文:可怜你在这黄昏时候面容憔悴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强打着笑容唱着,好似那春天的鸟儿,为了求友不住地啼鸣。
注释:¹日晏:天色已晚。忍饥面--挨饿的脸色。²春深求友声: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典故。是说:春天黄莺叫个不停。是为了寻伴侣。这两句说:可怜他唱到天晚,还没吃口饭,依然忍饥挨饿,强作黄莺般的歌声来吸引听众。

  诗人黄昏时分行走在街上,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卖唱,声音纡徐婉转,可是诗人从中品出了某种不平的感慨。于是他停下来打量了一下歌者,只见他面黄肌瘦,在这日暮时分还不得不忍着饥饿高歌,以求行人布施。诗写得音调和谐,起句以问句形式,为下句作铺垫,次句自答,补足题目,写出歌者的心声。三、四句使用流水对,进一步阐述歌者的歌声中何以有不平的音符,从对音乐的感受转移到直接的描述,通过“日晏”、“忍饥”、“强作”三个词,把歌者内心的惨痛与生活的艰难完全表现出来,诗又以“可怜”二字领句,表明自己同情的立场。

  范成大晚年退职家居后,写了很多描写下层百姓痛苦的诗歌,诗风朴实自然,带有乐府民歌的特性,同时往往学民歌用双关、谐音词等手法,使诗活泼生动。如此诗末句,用《诗经》典故,一方面切合歌者身份,回照他歌声的美妙;另一方面又暗喻他处境困难,渴望人们同情与施舍。

  关心民瘼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同情心,范成大就很富有同情心,苦难人的悲声常常使他产生感伤。像这首诗写到听人卖唱一样,他有次在寒冷的夜晚,听到门外有人喊叫卖卜,他就满怀伤悲地写下这么一首诗:“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歉明朝籴米钱。”(《夜坐有感》)又有一次,他听到卖菜人在大雪天吆喝卖菜,他便作诗说:“饭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这三首诗,写的都是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苦命人,诗的句法与结构也很接近,合在一起,可全面地理解范成大诗作的内容与思想状况。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37-238页

yǒngshìzhě--fànchéng

shìcóngróngchàngwèichéngzhōngdāngyǒupíngmíng

liányànrěnmiànqiángzuòchūnshēnqiúyǒushēng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万里辞家事鼓鼙(pí)¹,金陵²驿路楚云西³
译文: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注释:¹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²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³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江春不肯留行客¹,草色青青²送马蹄。
译文: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¹行客:过客;旅客。²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2、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1页

sòngpànguānzhīrùnzhōuxíngyíng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wànjiāshì jīnlíng驿chǔyún西 
jiāngchūnkěnliúxíng cǎoqīngqīngsòng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jī)¹罢雾²³(cuó),镜水无风也自波
译文: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
注释:相和歌辞:相和歌辞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类,盛行于汉魏时期。¹稽山:会稽山的省称。 原名茅山,亦称亩山,位于绍兴北部平原南部。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夏禹大会万国诸侯于绍兴,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²罢雾:罢止浓雾。³郁:郁郁葱葱。⁴嵯峨:山高峻貌。⁵镜水:指镜湖的水。平静明净的水。镜湖,绍兴镜湖。⁶自波:自己起波浪。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莫言¹春度²芳菲³尽,别有中流采芰(jì)
译文: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注释:¹莫言:不要说。²春度:春天度过。犹春去。³芳菲:芳香的花草。香花芳草。花草盛美。菲,花草的香气很浓。⁴中流:水流的中央。⁵芰荷:菱角与荷花。指菱叶与荷叶。菱,俗称菱角。两角的叫菱,四角的叫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首句“稽山”即指越州之会稽山,大禹治水时会诸侯及计议于此,初名“会计山”,后称“会稽山”、“稽山”,它由许多山峰相连组成,长达百里。“嵯峨”指山峰参差巍峨之势。首句是说,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群峰连绵的会稽山是多么壮丽呵!这真是写山景的绝妙佳句。接着是“镜水无风也自波”,这句表面上看不像是在写越州之镜湖,因为镜湖平如镜,怎能够自动涌现出波澜呢?而实际上唐代的镜湖有上百个小湖组成,浙江潮水和山洪的冲击造成了各湖的落差,所以无风时湖上也有水流现象,造成“自波”。其实这是贺老在写湖景的奇美!写镜湖的动态及家乡的景色!

  第三句“莫言春度芳菲尽”,是说不要以为春天的芳香已经过去,炎热的夏天来临了。而夏天依然有比春天更好的景色呢!因此引出了“别有中流采芰荷”的一景。“芰”是四条角的菱,任安贫《武陵记》注云,四角菱曰芰,两角的曰菱。它有大小不同的青红色二种,红色的芰通常比青色的要大,出壳后食之,味特鲜美。它生长于湖河之中,吴越人特爱种植。夏天,乡人们用专用的菱桶采摘,晚上全家围坐一桌食之。

  “荷”是一种水生植物,荷花中生莲子,故称“莲荷”。莲子可食用,又能治病,所以采莲的人很多。镜湖中大片的荷叶、荷花及采莲的姑娘,形成了一道人与自然美交融相映的风景线,这在北方的长安城里是看不到的。贺知章年青时经常看到的这一景,五十年后在越州镜湖又看到了。旧景新发,于是写了《采莲曲》。

xiāng ·cǎilián

zhīzhāng tángdài 

shāncuóé jìngshuǐfēng 
yánchūnfāngfēijìn biéyǒuzhōngliúcǎ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