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壶¹更漏残,红妆春梦阑(lán),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倚(yǐ)楼闲,月明千里,隔江何处山。
译文:铜壶更漏快要滴尽了,红妆佳人从春夜梦中醒来。江上的花默默无语,心上人远在天涯尚未归还。倚楼闲望,在明月千里之外,在江的那边是望不到尽头的远山。
注释:后庭花:仙吕宫曲牌名。¹铜壶:古代的计时器,以铜壶盛水,昼夜滴漏,以刻度为计,称为“漏”。
以思妇为题材的作品,自汉乐府以来,诗词中为数不少。这首以“拟古”为题的散曲小令当是模仿这类作品的。它刻画了一个居住在江边楼头的女子思念远人的情景。所思念的远人当是她的丈夫,如系恋人,感情大约不是这样明朗而单纯的。此曲中思妇的感情是浓烈的,但作者却将它化浓为淡。花、楼、明月、远山,形象色彩都是不鲜明的,思念也似有若无。但读过之后,谁都会被这少妇的情思萦绕,久久难以释怀。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063-1064页

hòutínghuā··--shàohēngzhēn

tónggènglòucánhóngzhuāngchūnmènglánjiāngshànghuātiānrénwèiháilóuxiányuèmíngqiānjiāngchùsh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铜壶更漏快要滴尽了,红妆佳人从春夜梦中醒来。江上的花默默无语,心上人远在天涯尚未归还。倚楼闲望,在明月千里之外,在江的那边是望不到尽头的远山。

注释

后庭花:仙吕宫曲牌名。

铜壶:古代的计时器,以铜壶盛水,昼夜滴漏,以刻度为计,称为“漏”。

邵亨贞

邵亨贞

邵亨贞(1309~1401) 元代文学家。字复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 ▶ 1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¹育蚌(bàng)珍。
译文: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注释:¹万道虹光:引用民间传说。传说月圆之时,蚌才育珠。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天上若无修月户¹,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文: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注释:¹修月户:传说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铁瓮城高耸入云,邻近青天,百尺高的望海楼好像飞上了铁瓮城与青天相连。挥毫赋诗时江水携带着涛声流到了笔下,不禁想起了三峡,举杯豪饮时点点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阵阵号角声好像催促太阳落山,江面上无缘无故升腾起白色雾气。坎坷的往事忽然涌上心头,哪里的景色能让我赏心悦目呢?不论面对春风还是面对秋月,我的心头却感到茫然。

zhōngqiūdēnglóuwàngyuè

 sòngdài 

qiónghuáihǎimǎnyín wàndàohóngguāngbàngzhēn 
tiānshàngruòxiūyuè guìzhīchēngsǔnxiàng西lún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¹,人在行云里。
译文: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
注释:¹行云:云彩流动。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高歌谁和(hè)¹²,空谷³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译文:我放声高上,谁来应和?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
注释:¹和:跟着唱。²余:我。³空谷:深谷。⁴清音: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⁵一曲:一湾。⁶桃花水:即桃花汛。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黄河等处水猛涨,称为桃花汛。

  上片写词人游览雨岩见到的景色。第一句“溪边照影行”,是点题,写游人;第二句“天在清溪底”,写清溪和蓝天;第三句“天上有行云”,写行云;第四句“人在行云里”如同电影中的定格,总写溪、人、云,展示了水底的一个画面。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人、天、云都不是实体,而是水中的倒影。清清的溪水,不但是雨岩的优美景色之一,而且也成了词人摄取这张风景小照的胶卷。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人在行云里”这样神奇美妙的景象,真可谓巧夺天工,不但使描写的景物高度集中,而且意境更为清新活泼,整个画面非常生动,所描写的景物,全部处在变化之中,溪水自然是流动的,游人漫步岸边——“影行”,白云飘转空中——“行云”,这就使画面充满了动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的写景,重在刻画形象的话,那么这个下片的抒情,则是着力描绘声音。哗哗的流水,飘荡的上声,不仅使寂静的山谷增添了生气,也为上面的图画配上了音乐。

  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词贵藏于内……于言外有所感触。”蓦然读去,这首词意境优美,静中有动的图画,配着富于形象的上声与音乐,平易通俗、流畅自然的语言,也令人赞叹不绝。但仔细咀嚼,就会发现:作者把辛酸的感触,藏在迷人的画面背后;把满心的苦闷,融于优美的乐律之中。题目中的“独”字,已经为全词规定了基调,透露出苦闷的气息。下面的内容,自然全都围绕“独”字展开,所以起拍第一句就是“溪边照影行”。这一画面里,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点出了“独游”,而比“独游”更深刻,因为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特定的氛围里,那清清的溪水,蔚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这些美好的景物,也染上了凄凉冷清的色彩,成为词人表达孤独之感的衬景。“人在行云里”,不止是倒影交织的画面,也写出了词人不苟随世俗的决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暗写了自己遭受打击的原因。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上”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他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又不忘怀于世事,正表现了词人退居时期的内心矛盾,说明他并没有因自然风光的优美而陶醉、而颓废。

  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同时,这首词构思新颖,剪裁精妙。题为“独游雨岩”,作者就在“独”字上作文章,上片写“形”独,下片写“声”独。随即带出了雨岩的优美景色,如清溪、蓝天、行云、山谷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清新自然而又沉郁,景愈美,愈可反衬出词人的不平与愤懑。语言通俗流畅,以虚写实,虚实结合,高度集中。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这首词的高度艺术性。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于此可见。

  清代乾嘉时期岭南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黎简,有诗云:“七十二峰倒江水,俯见峰尖插天底;一舟天上棹海松,回合三万寒虬龙。”其构思与辛词同,可见辛词影响之远。

参考资料:
1、 杨庆存.《诗词品鉴》(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0-171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chì)使¹传宣²坐赐茶。
译文:浓绿的槐荫夹护着宫道,树上落满归巢的乌鸦,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
注释:入直召对:官员入宫朝见皇帝,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周必大时为宰相。选德殿:南宋临安宫殿名。¹敕使:指太监。²传宣:宣召。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归到玉堂¹清不寐,月钩²初照紫薇³花。
译文:回到翰林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只见窗前弯弯如钩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
注释:¹玉堂:翰林院。²月钩:月亮状如钩。³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这首诗表达了臣子受到皇上召见的心态。首句写景,写黄昏入宫途中所见;次句叙事,写诗人被召见选德殿的情景;第三句写诗人被皇帝召见后激动的心情。末句写深夜退回玉堂后所见,并暗用紫薇省典故。诗写得含蓄而有味。

  诗以“敕使传宣坐赐茶”一句与诗题照应,将事情始末一笔带过,这句是说,皇帝派出使者传令入宫,朝见时皇帝赐茶款待,“归到玉堂清不寐”句则是抒写被召见后的思想活动。“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清不寐”是抒写情怀,“不寐”见其心潮起伏,“清”字是点睛之笔,反映出诗人此刻感清激动而不狂热,他在冷静地深深思索着朝政的得失;包含有国事重托的责任感在内,形象地展示了政治家的气度胸襟。

  首尾两句是绘景。首句写黄昏入宫途中所见,末句写深夜退回玉堂后所见。乍看只是随所见而书,似与“入直召对”没有直接关系。其实不然,是‘画中有意”(《白石诗话》),其中有诗人的匠心在。夏季的槐树本散发着细细的幽香,而黄昏已至,又是绿槐夹道,就给作者以清幽、沉寂之感,而枝头上日幕返巢的乌鸦又为之涂上一层静穆的色彩,使画面色调偏于冷暗,景物中显示出的正是诗人被召见前肃穆的心情。

  末句之景与此不同,画面上,开放的紫薇代替了绿槐,如钩新月代替了昏鸦,气氛虽同样清幽,但色调偏于明丽。从“初上”二字可知诗人是看着下弦的新月冉冉升上花梢的,正与上句之怀寐刀相照应。景物中所显示的是被召见后深沉而又充满希望和贵任感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暗中用唐时紫薇省的典故,白居易为紫薇侍郎时,有《紫薇花》诗:“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周必大时为宰相,故用紫薇花写景,妙语双关。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的这首《贾生》可和周必大的这首《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首先,从召对的内容上看,汉文帝问的是鬼神,宋孝宗问的是国策,二者悬殊巨大,所以写法也大不相同。李商隐辞锋犀利,采用寓慨于讽的手法,极抑扬吞吐之妙,故跌宕有致。周必大则用双关修辞手法,寓政治历史内容于写景抒怀之中,故耐人寻味。其次,从感情的抒发上看,李商隐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正反、轻重,抑扬、隐显的正确处理中,层层剥笋,把主题揭示出来。而周必大则用前后两幅不同的画面的描绘,寄托“入直召对”前后不同的激动之情。第三,从立意上看,李商隐矛头所指的是“不问苍生”的最高统治者,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无穷感慨。而周必大则只有感激涕零。所以这首诗不能像《贾生》那样广为流传。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
2、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79

zhízhàoduìxuǎndiàn殿cháértuì退

zhōu sòngdài 

绿huáijiādàohūn chìshǐ使chuánxuānzuòchá 
guīdàotángqīngmèi yuègōuchūzhàowēihuā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jué)¹生民,时²维姜嫄(yuán)³。生民如何?克(yīn)克祀(sì),以弗无子。履¹⁰(xīn)¹¹,攸¹²¹³攸止¹⁴,载震¹⁵载夙(sù)。载生载育,时维后稷(jì)
译文: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天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注释:¹厥初:起初。²时:是。³姜嫄:传说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头两句是说那当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⁴克:能。⁵禋:祭天的一种礼仪,先烧柴升烟,再加牲体及玉帛于柴上焚烧。⁶弗:“祓”的假借,除灾求福的祭祀,一种祭祀的典礼。一说“以弗无”是以避免没有之意。⁷履:践踏。⁸帝:天帝。⁹武:足迹。¹⁰敏:通“拇”,大拇趾。¹¹歆:心有所感的样子。¹²攸:语助词。¹³介:通“祄”,神保佑。¹⁴止:通“祉”,神降福。¹⁵震:通“娠”,意味腹动。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dàn)¹²(jué)月,先生³。不坼(chè)不副(pì),无菑(zāi)无害,以赫(hè)厥灵。上帝不宁,不康¹⁰禋祀,居然生子。
译文: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天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注释:¹诞:迨,到了。²弥:满。³先生:头生,第一胎。⁴如:而。⁵达:滑利。⁶坼:裂开。⁷副:破裂。⁸菑:同“灾”。⁹不:丕。不宁,丕宁,大宁。¹⁰不康:丕康。丕,大。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寘(zhì)¹之隘巷,牛羊腓(féi)²³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gū)矣。实(tán)实訏(xū)¹⁰,厥声载¹¹路。
译文: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注释:¹寘:弃置。²腓:庇护。³字:哺育。⁴平林:大林,森林。⁵会:恰好。⁶鸟覆翼之:大鸟张翼覆盖他。⁷呱:小儿哭声。⁸实:是。⁹覃:长。¹⁰訏:大。¹¹载:充满。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实匍(pú)(fú)¹,克岐²克嶷(nì)³,以就口食。蓺(yì)之荏(rěn)(shū),荏菽旆(pèi)。禾役(suì)¹⁰,麻麦幪(méng)¹¹,瓜瓞(dié)¹²(běng)(běng)¹³
译文:后稷很会四处爬,又懂事来又聪明,觅食吃饱有本领。不久就能种大豆,大豆一片茁壮生。种了禾粟嫩苗青,麻麦长得多旺盛,瓜儿累累果实成。
注释:¹匍匐:伏地爬行。²岐:知意。³嶷:幼小聪慧。⁴就:趋往。⁵口食:生恬资料。⁶蓺:同“艺”,种植。⁷荏菽:大豆。⁸旆旆:草木茂盛。⁹役:通“颖”。颖,禾苗之末。¹⁰穟穟:禾穗丰硬下垂的样子。¹¹幪幪:茂密的样子。¹²瓞:小瓜。¹³唪唪:果实累累的样子。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后稷之穑(sè)¹,有相之道²。茀(fú)³厥丰草,种之黄茂。实实苞(bāo),实种实褎(yòu)。实发¹⁰实秀¹¹,实坚¹²实好。实颖¹³实栗(lì)¹⁴,即有邰(tái)家室。
译文:后稷耕田又种地,辨明土质有法道。茂密杂草全除去,挑选嘉禾播种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细细往上冒,拔节抽穗又结实;谷穗丰硕弯弯腰,就在邰地安了家。
注释:¹穑:耕种。²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³茀:拂,拔除。⁴黄茂:嘉谷,指优良品种,即黍、稷。孔颖达疏:“谷之黄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⁵实:是。⁶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⁷苞:苗丛生。⁸种:通“肿”,肥盛之意。⁹褎:禾苗渐渐长高。¹⁰发:发茎。¹¹秀:秀穗。¹²坚:谷粒灌浆饱满。¹³颖:禾穗末稍下垂。¹⁴栗:栗栗,形容收获众多貌。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降¹嘉种,维秬(jù)²维秠(pī)³,维穈(mén)维芑(qǐ)。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zhào)¹⁰¹¹
译文:上天关怀赐良种秬子秠子既都见,红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欢。红米白米遍地生,扛着背着运仓满,忙完农活祭祖先。
注释:¹降:赐与。²秬:黑黍。³秠: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⁴穈:谷的一种,初生时叶纯赤,生三四叶后,赤青相间,七八叶后,色始纯青。⁵芑:白苗,白米。⁶恒:通“亘”,遍。⁷亩:堆在田里。⁸任:挑起。⁹负:背起。¹⁰肇:开始。¹¹祀:祭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诞我祀如何?或舂(chōng)或揄(yú)¹,或簸(bǒ)²或蹂(róu)³。释之叟(sōu),烝(zhēng)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¹⁰。取羝(dī)¹¹以軷(bá)¹²,载燔(fán)¹³载烈¹⁴,以兴嗣(sì)¹⁵
译文:祭祀先祖怎个样?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沙沙淘米声音闹,蒸饭喷香热气扬。筹备祭祀来谋划,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剥了皮,又烧又烤供神享,祈求来年更丰穰。
注释:¹揄:舀,从臼中取出舂好之米。²簸:扬米去糠。³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⁴释:淘米。⁵叟叟:淘米的声音。⁶烝:同“蒸”。⁷浮浮:热气上升貌。⁸惟:考虑。⁹萧:香蒿。¹⁰脂:牛油。¹¹羝:公羊。¹²軷:读为“拔”,即剥去羊皮。¹³燔:将肉放在火里烧炙。¹⁴烈:将肉贯穿起来架在火上烤。¹⁵嗣岁:来年。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áng)¹盛于豆²,于豆于登³,其香始升。上帝居歆(xīn),胡臭(xiù)(dǎn)。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译文:祭品装在碗盘中,木碗瓦盆派用场,香气升腾满厅堂。上帝因此来受享,饭菜滋味实在香。后稷始创祭享礼,祈神佑护祸莫降,至今仍是这个样。
注释:¹卬:我。²豆:古代一种高脚容器。³登:瓦制容器。⁴居歆:为歆,应该前来享受。⁵胡臭亶时:为什么香气诚然如此好。臭,香气;亶,诚然,确实;时,善,好。

  中国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但以叙事为主的史诗却一向不发达,因此《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便受到今人的充分关注。《大雅·生民》就是这样的作品。

  此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

  诗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与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皆以“诞”字领起,格式严谨。从表现手法上看,它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然而从它的内容看,尽管后面几章写后稷从事农业生产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面几章写后稷的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其艺术魅力大大增强。

  诗的第一章写姜嫄神奇的受孕。这章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履帝武敏歆”,对这句话的解释众说纷纭,历来是笺注《诗经》的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毛传把这句话纳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仪式中去解释,云:“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喾)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说高辛氏之帝率领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着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趋,施行了一道传统仪式,便感觉怀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颖达的疏也执此说。但汉代郑玄的笺与毛传之说不同,他主张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的。云:“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时,时则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能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这样的解释表明君王的神圣裔传来自天帝,是一个神话。然在后世,郑玄的解释遭到了王充、洪迈、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现代学者闻一多对这一问题写有《姜嫄履大人迹考》专文,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事实真相,“只是耕时与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讳言野合,则曰履人之迹,更欲神异其事,乃曰履帝迹耳”。他采纳了毛传关于高禖仪式的说法,并对之作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上云禋祀,下云履迹,是履迹乃祭祀仪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种象征的舞蹈。所谓‘帝’,实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随其后,践神尸之迹而舞,其事可乐,故曰‘履帝武敏歆’,犹言与尸伴舞而心甚悦喜也。‘攸介攸止’,‘介’,林义光读为‘愒(qí)’,息也,至确。盖舞毕而相携止息于幽闭之处,因而有孕也。”闻一多的见解是可取的。还有两点:一、足迹无非是种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样力图在虚幻和事实之间架桥似乎是徒劳的。二、象征的意义是通过仪式的摹仿来完成的,舞蹈之类都是摹仿仪式,而语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义,如最初起源于祭仪的颂诗;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表现能力的扩张,神话才超越了现实,诗歌乃具有神奇的魅力。

  诗的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此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那么,对于后稷遭弃这一弃子之谜,历代经史学家有许多解释。贱弃说在鲁诗中就已产生,刘向《列女传》和郑玄笺都执此说。另一较早的说法是遗腹说,首先由马融提出。此后,苏洵持难产说,朱熹持易生说,王夫之持避乱说,臧琳持早产说,胡承珙持速孕说。另外又有晚生说、怪胎说、不哭说、假死说、阴谋说等等。近世学者则多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各倡轻男说、杀长说、宜弟说、触忌说、犯禁说等。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Infantexposure),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此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章除了叙事神奇外,笔法也可圈可点,对此前人也有所会心,孙鑛说:“不说人收,却只说鸟去,固蕴藉有致。”俞樾说:“初不言其弃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盖设其文于前,而著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见陈子展《诗经直解》引)

  诗的第四至第六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这种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中讲到的农作物有荏菽、麻、麦子、瓜、秬、秠、麇、芑等。对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也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一一都有描述。而对除杂草和播良种的重视,尤其引人注意。这说明汉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写作“田(四格中各有一点)”,田是田地,四点像田中密植的农作物,可见汉民族的命名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都表明汉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那么对于稷具体究竟是哪一种谷物的问题,唐宋人多以为稷即穄,是黍的一种,清代经学家、小学家则普遍认为就是高粱,这几乎已成定论。今人又有新说,认为它是禾的别名,也就是粟,去种皮则称小米。这几章修辞手法的多样化,使本来容易显得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变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辞格有叠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见其特色,尤以“实……实……”格式的五句连用,最富表现力。

  诗的最后两章,承第五章末句“以归肇祀”而来,写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远赐福,而上天感念其德行业绩,不断保佑他并将福泽延及到他的子子孙孙。诗中所述的祭祀场面很值得注意,它着重描写粮食祭品而没有提到酒(虽然也是用粮食制成),这大约也表明后稷所处的尧舜时代酒还没有发明吧。据《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则中国酒的发明在夏代,此诗的叙述当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旁证。而烧香蒿和动物油脂这一细节,恐怕也是后稷所创祀典的特殊之处。“上帝居歆”云云,则反映出当时可能有人扮的神尸来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礼制参考。全诗末尾的感叹之词,是称道后稷开创祭祀之仪得使天帝永远佑护汉民族,正因后稷创业成功才使他有丰硕的成果可以作为祭享的供品,一结赞颂的对象仍落实在后稷身上,而他确也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53-559

shēngmín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juéchūshēngmín shíwéijiāngyuán shēngmín yīn  mǐnxīn yōujièyōuzhǐ zàishēnzài zàishēngzài shíwéihòu 

dànjuéyuè xiānshēng chè zāihài juélíng shàngníng kāngyīn ránshēng 

dànzhìzhīàixiàng niúyángféizhī dànzhìzhīpínglín huìpínglín dànzhìzhīhánbīng niǎozhī niǎonǎi hòu shítánshí juéshēngzài 

dànshí  jiùkǒushí zhīrěnshū rěnshūpèipèi suìsuì màiméngméng guādiéběngběng 

dànhòuzhī yǒuxiāngzhīdào juéfēngcǎo zhòngzhīhuángmào shífāngshíbāo shízhòngshíyòu shíshíxiù shíjiānshíhǎo shíyǐngshí yǒutáijiāshì 

dànjiàngjiāzhòng wéiwéi wéiménmén gèngzhī shìhuòshì gèngzhīmén shìrènshì guīzhào 

dàn huòchōnghuòyóu huòhuòróu shìzhīsǒusǒu zhēngzhī zàimóuzàiwéi xiāozhī  zàifánzàiliè xīngsuì 

ángshèngdòu dòudēng xiāngshǐshēng shàngxīn xiùdǎnshí hòuzhào shùzuìhuǐ jīn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译文:京城上元佳节有感,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一同赋词。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紫禁¹烟花一万重²,鳌(áo)³宫阙(què)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译文:皇宫春色浓郁,华灯宝炬与月色焰火交辉。玉皇大帝端坐于彩云之上,各种人物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在陆上,有的在海上。
注释:¹紫禁:指汴京皇宫。²烟花一万重:形容春色浓郁。烟花:烟云与花朵。³鳌山:元宵节之灯山。⁴玉帝:指玉皇大帝。⁵端拱:端坐拱手,无为而治。⁶陆海:陆地和海洋。因为花灯中的人物有的在陆地上,有的在海上(八仙过海)。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¹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译文:斗转星移,龙驾回宫。贵家池馆一派和气繁荣。如今白发三千丈,只能忧愁地与数点寒灯作伴。
注释:¹五侯:后汉桓帝一日封五个侯爵。此指贵家池馆。

  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

  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读者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谏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读者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谏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此时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破了。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发人遐思,是全篇传神之笔。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4-1235页

zhètiān··jìnyānhuāwànzhòng--xiàngziyīn

yǒu怀huáijīngshīshàngyuánhánshūxiàjiànwángxiàqīngshìlángcáozhòngshǎoqīngtóng

jìnyānhuāwànzhòngáoshāngōngquēqíngkōnghuángduāngǒngtóngyúnshàngrényóuhǎizhōng

xīngzhuǎndòujiàhuílónghóuchíguǎnzuìchūnfēngérjīnbáisānqiānzhàngchóuduìhándēngshùdiǎn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