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边月影间婆娑,卧听行云一曲歌。閒忆昔年为客处,囊中无物只诗多。
池边月影间婆娑,卧听行云一曲歌。閒忆昔年为客处,囊中无物只诗多。

chénwèisǒujiànshīyùnèrshǒuèr--zhēn

chíbiānyuèyǐngjiānsuōtīngxíngyúnxiánniánwèichùnángzhōngzhǐshīduō

马臻

马臻

马臻(1254——?),字志道,别号虚中,钱塘(今属浙江)人。宋亡后学道,受业于褚伯秀之门,曾隐于西湖之滨。 ▶ 1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¹吾缨(yīng)²
译文:沧浪的水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涤冠缨;
注释:¹濯:洗。²缨:用线或绳等做的装饰品。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沧浪的水浑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

  《沧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扬的短歌,歌者名渔夫,一位没名字考证的隐者。在《楚词·渔夫》可以看到作为乱世智者的打鱼人和屈原的那次对白。渔夫对屈原的劝导蕴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诗人的深层的理解及同情,这是基于心灵默契之上的对立和转向,渔人的宛尔而笑意味情长,击桨远去那沧浪之歌依然余音袅袅。后人将其谱成古琴曲,名为《沧浪歌》。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内容。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传久远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创,也不是“渔父”首创。屈原沧浪遇渔父 古时,汉江有一支流流经沔阳,名曰沧浪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之时,游经沧浪水,在张沟处遇渔父问渡,颇为伤感,渔父唱了一首《沧浪歌》启发屈原如何面对现实,传为历史佳话。

  沧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目前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有两部长篇小说传承了沧浪歌的哲学理蕴,一部是竺葛卓灵的网络长篇小说《沧浪歌》,一部是作家阎真的官场小说《沧浪之水》,是沧浪歌在当代生活中的新唱。

cāngláng

míng xiānqín 

cānglángzhīshuǐqīng zhuóyīng 
cānglángzhīshuǐzhuó zhuó 
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清清湿簟纹。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
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清清湿簟(diàn)¹。论²,半生名利奔。窥(kuī)³吟鬓(bìn),江清月近人。
译文: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浸湿了竹席上的花纹。仔细评说,前半生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窥视着映入清澈的江水中的白发,唯有江中的月影与人亲近。
注释:南吕:宫调名,南吕宫为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金字经:曲牌名,北曲入南吕宫。¹簟纹:竹席上的花纹。簟,竹席。²论:评论、评定。³窥:偷看。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宿醉¹离愁慢²(jì)(huán)³,六铢衣薄惹轻寒,慵(yōng)红闷翠掩青鸾(luán)
译文: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带着离别的愁绪慢慢整理环形发髻,轻如蝉翼的衣服让身子有一点点寒冷,慵懒地照着镜子涂口红穿翠衣。
注释:¹宿醉:隔夜犹存的余醉。²慢:胡乱,随便。³髻鬟:环形发髻。古代中国妇女发式。⁴六铢衣:中国古代计量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极言其轻。也指仙人之衣。⁵青鸾:青鸟。古代创说中能帮人传递信息的仙鸟。这里指青铜鸾镜。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罗袜况兼金菡(hàn)(dàn)¹,雪肌仍是玉琅(láng)(gān)²,骨香腰细更沈檀³
译文:装着蚕丝袜和装饰金莲花头饰,如雪肌肤在薄薄的纱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润泽,在沉香与檀香的氛围下露出杨柳小纤腰婀娜的身姿。
注释:¹菡萏:指莲花。²玉琅玕:玉石。³沈檀:沉香与檀香。“沈”通“沉”。

  该词为典型的“香奁体”词,为最早的《浣溪沙》,题材为“艳情”题材,抒情风格细腻深曲,文辞丽美。

  上片主要描写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态、发髻、衣服、面容等内容。“愁”字写出女子的情绪,“慢”写出了女子的动作,“寒”烘托了环境冷暖,“红”和“翠”也出了颜色。

  下片主要描写女子体态、身姿、腰身、肌肤、和腿部。“罗袜”、“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体态、肌肤的质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觉感受。

  全词共六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描写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辞表现了女子的形态美和装饰美,但更重的是她的“离愁”,因离愁而醉酒、慵懒,失了生活的趣味却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却掩饰着内心的苦涩。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8页
2、 阮忠著.《宋代四大词人群落及词风演化 》:凤凰出版社, 2015年:34页

huànshā ·宿zuìchóumànhuán

hán tángdài 

宿zuìchóumànhuán liùzhūqīnghán yōnghóngmēncuìyǎnqīngluán 
luókuàngjiānjīnhàndàn xuěréngshìlánggān xiāngyāogèngchéntán 
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蟠。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
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chī)(pán)¹。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忆昔草离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歌吹展江底,长铗(jiá)²不须弹。
注释:¹螭蟠:亦作“ 螭盘 ”。 如螭龙盘据。²长铗:指长剑。铗,剑柄。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翩。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自笑鹡鸰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路漫漫,天渺渺,与翩(piān)翩。西风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自笑鹡(jí)(líng)¹孤影,落日野烟原上,沙晚不胜寒。后夜一相意,明月满江干。
注释:¹鹡鸰:《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鶺鴒”比喻兄弟。
纵观全词,气势雄浑,悲壮慷慨,大处着笔,有高屋建瓴之势,小处作结,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去体味人生的百态。吴梅在《词学通论》中称王恽词“精密宏博,自出机杼”,于词可见一斑。

shuǐdiàotóu··sòngwángzichūzhītàiyuán--wángyùn

jiāngjūnbàoshūqiègāochīpánbēihuānchángshìzhīwèináncǎorénfēngyúnyīngqiānzàidàojūnháichuīzhǎnjiāngzhǎngjiádàn

mànmàntiānmiǎomiǎopiānpiān西fēng鸿hónghéngjuéyúnduānxiàolíngyǐngluòyānyuánshàngshāwǎnshènghánhòuxiāngmíngyuèmǎnjiānggàn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曾绝朱缨吐锦茵(yīn)¹,欲披²荒草访遗(yí)³
译文:马燧就像楚庄王和丙吉那样仁厚贤良,我拨开荒草前来寻访这位先贤的遗迹。
注释:奉诚园:原是唐代中兴名将马燧(726—795)的园苑,在长安安邑坊内。此诗题注:园,马侍中故宅。¹“曾绝”句:此句有两处用典。一处为“绝朱缨”,用楚庄王典故。²披:分开。³遗尘:指前人行动所留的痕迹。
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
秋风忽洒西园¹泪,满目山阳笛²里人。
译文:秋风中传来的阵阵笛声让人留下泪水,此时的我不禁深深地怀念着先贤马燧。
注释:¹西园:东汉末年曹植所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当时曹植建西园和建安诸诗友宴游。经乱,曾参会的刘桢重至感怀乃至潸然泪下。²山阳笛:晋向秀和嵇康、吕安友善,后嵇、吕皆被杀,向秀西归过嵇康旧居,听有人吹笛,声嘹亮,因忆旧游,作《思旧赋》,中有“经山阳之旧庐”。后成物是人非之典故。

  马燧立下战功无数,但是诗人感怀的不是他的赫赫战绩,而是他的仁者之心。史载马燧务勤教化,禁止横征暴敛,去除苛刻烦琐;宽以待下,士众临阵“无不感慨用命,斗必决死”。马氏一生大节,追述起来,足成一书。但作者运用典故,只一句就把这意思灵活表达出来了。“绝缨”事出《战国策》:楚庄王有一次夜宴群臣,日暮酒酣,殿上烛灭,有人乘暗戏牵楚庄王所宠美人的衣裳,美人扯断其冠缨(帽带),以告王,命立即点烛,以便追查。楚庄王不欲因此处分人,遂命群臣皆绝缨而后燃烛,使得难以识别出先绝缨的那个人来。后来吴军攻楚,那个戏牵美人衣襟的人临阵特别卖命。“吐茵”事出《汉书》:西汉丞相丙吉宽待属吏,他的车夫嗜酒,有一次喝多了呕吐在车上,弄脏了华丽的车垫(锦茵),左右的人想斥逐这个车夫,而丙吉认为不过弄脏一张车茵(席),不为大过,无须大惊小怪,不至于赶走他。此诗首句就是通过这两个典型的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一句中实用两事,语言极为凝炼。

  次句直陈追慕先贤的心情,“欲披荒草访遗尘”,咏凭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朱缨”“锦茵”与“荒草”“遗尘”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感。

  紧接着,后两句写诗人怀古伤今的悲痛,又用了两个典故。“西园”系建安诗人在邺城的宴游之所,为曹植所建,后经丧乱,曾与其会的刘桢旧地重游,感怀为诗云:“步出北门寺,遥望西苑园。乖人易感动,涕下与衿连。”“西园泪”即谓此。“山阳”(今河南修武)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山阳笛”即指此。用此二事写物是人非之慨是很贴切的。但这两句用典与前两句有所不同,它是融合在写景抒情之中的。秋风、园苑,是眼前景;闻笛、下泪,是眼前事。但谓之“山阳笛”、“西园泪”,就赋予笛、泪以特定感情内容,限制同时又丰富了诗意的内涵。三句的“忽”字值得玩味,“披荒草访遗尘”,尚能自持,忽然洒泪,却是“闻笛”的缘故。“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思旧赋》),那如泣如诉的笛声,一下把诗人推入向秀赋的意境,使他怆然涕下。所谓“山阳笛里人”,是向秀因闻笛而感伤怀念的逝者。《思旧赋》中还说:“惟(思念)古昔以怀人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何往)”,正好借来作为“欲披荒草访遗尘”到“满目山阳笛里人”的注脚。但也不尽是怀旧而已,它包含一种不平之鸣,就是如沈德潜所说“伤马氏以见德宗之薄”(《唐诗别裁》卷十九)。

  如前所述,后两句用典较虚(活),前两句用典较实。其中道理,可用姜夔的“僻事实用,熟事虚用”(《白石道人诗说》)八字说明。僻事如用得太虚,则不易为人理会,故宜实用。“绝缨”“吐茵”之事,旁人罕用,就属僻事之列。熟事如用得过实,则未免乏味,活用则耐人含咀。“山阳笛”为人所习用,就属熟事之列。

  与窦牟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赵嘏有首《经汾阳旧宅》,诗云:“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是怀念唐朝中兴元勋郭子仪之作,主题与窦牟这首《奉诚园闻笛》略近。两诗对照,则赵诗见白描之工,而此诗擅用典之妙。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1-743

fèngchéngyuánwén--dòumóu

céngjuézhūyīngjǐnyīnhuāngcǎo访fǎngchén

qiūfēng西yuánlèimǎnshānyáng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