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镳奉晨发,恭带厕朝闻。仙乡降朱霭,神郊起青云。
肃镳奉晨发,恭带厕朝闻。仙乡降朱霭,神郊起青云。
阴台承寒彩,阳树近初熏。观德欣临藉,瞻道乐游汾。
阴台承寒彩,阳树近初熏。观德欣临藉,瞻道乐游汾。

shìdōnggēngshī--xièzhuāng

biāofèngchéngōngdàicháowénxiānxiāngjiàngzhūǎishénjiāoqīngyún

yīntáichéngháncǎiyángshùjìnchūxūnguānxīnlínzhāndàoyóufén

谢庄

谢庄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生于建康。他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谢灵运)的族侄。七岁能作文,二十岁左右入仕,在东宫任过洗马、中舍人。稍后,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449),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领记室。次年,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可见其声名远布。以《月赋》闻名。由于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谢光禄”。 ▶ 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又是乌西匿,初看雁北翔。
又是乌西匿(nì)¹,初看雁北翔²
译文:太阳落山,又是一天过去。今年第一次看到大雁北飞。
注释: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于小曲。¹乌西匿:指太阳落山。乌这里是太阳的代称。²雁北翔:大雁北飞,暗指春天到来。
好与报檀郎:春来宵渐短,莫思量。
好与¹报檀郎:春来宵渐短²,莫思量³
译文:多么希望把这个消息告诉情郎。春天来了,夜晚开始渐渐变短。还是不要思念的好。
注释:¹好与:叮嘱之辞。²宵渐短:仲春时节日夜均分,过此之后日渐长而夜渐短,故有此说。³思量:想念。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的二十三个字,却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一个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

  首先,在“乌西匿”和“雁北翔”的自然景色之中,隐藏有一种对光阴流逝的忧愁恐惧。“乌西匿”是太阳落山,它点出白天已经过去,夜晚已经到来;“雁北翔”是大雁北飞,大雁北飞说明冬季已经过去,春天将会到来。

  其次,这首词以春天的到来为背景。可是现在虽然是春光明媚、春宵帐暖,但这个女子的爱人却不在她身旁,则其孤独寂寞可想而知。这又是思妇心中悲伤痛苦的另一个原因。

  第三,古人认为大雁可以给远方的人传书,因此这“雁北翔”的兴发感动之中也包含有传书的联想,所以才引出了下面一句“好与报檀郎”。思妇看到大自然中“乌西匿”和“雁北翔”的景象而引起了内心的兴发感动,因而要大雁给她的心上人带去两句话:“春来宵渐短,莫思量。”

  自己因相思而痛苦时想到对方也在为相思而痛苦,自己正在遭受想思的煎熬却希望对方不要受到这种痛苦的煎熬,这是一种忘我的关怀与体贴。结尾这短短八个字,写得深厚缠绵,把思妇心中那些不尽的情意和感情都包含在这里边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15-222.

nánzi··yòushì西--wángguówéi

yòushì西chūkànyànběixiáng

hǎobàotánlángchūnláixiāojiànduǎnliàng

西山雨退云收,缥缈楼台,隐隐汀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妙舞轻讴。野猿搦丹青画手,沙鸥看皓齿明眸。阆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西山雨退云收,缥(piāo)(miǎo)楼台,隐隐汀(tīng)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zhào)¹,妙舞轻讴(ōu)。野猿搦丹青画手²,沙鸥看皓(hào)齿明眸³。阆(làng)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译文:西山雨停云散后,山上楼台虚无缥缈,山下隐隐约约的小岛水中露。湖面上,水汽氤氲,一艘画船缓缓驶过,船上歌女舞姬,曼舞轻歌。自在地在山中作画像野猿,湖中沙鸥飞看明眸皓齿的舞妓歌姬。这美景如人间仙境,谢安曾到此周游。与谢安所住东山比,绝顶风流。
注释:咏西湖:《全元散曲》无“咏西湖”三字,据《乐府群珠》所题而加。¹款棹:船桨缓慢摆动。款,缓。²丹青画手:绘画之人,此谓诗人骚客。丹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用颜色丹砂和青体。亦指绘画艺术。³皓齿明眸:洁白的牙齿,明亮的眼睛。名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此指舞妓歌姬。⁴阆苑神州:人间天堂,喻指西湖。阆苑,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神州。即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⁵谢安(320— 385):东晋大臣。⁶东山:其址在今浙江上度县西南。谢安出化前曾在此隐居。⁷倒大:亦作“到大”、“名大”、“倒大来”、“道大来”、“大来”。

  这首曲先写了阵雨后西湖上雾气迷潆的朦胧美,接着一条画船由远而近地进入这幅画面,随着画面的进一步推进,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轻歌曼舞的美女,最后将这幅谢安曾游的美景与传说中的仙境相比较,发出“倒大风流”的慨叹。

  这首元曲以细致的笔法,描绘了如画的西湖山水。首句由西山雨霁着笔,雨后的西山,密云初收,山坡上逐渐隐现出缥缈的楼台,湖面上隐约显露出点点汀洲。楼台、沙渚掩映在尚未收尽的云烟水气中,令人遐想翩翩。在如同虚无缥缈的幻境中又引人缓缓行驶的画船。船上的歌姬轻歌曼舞,为西湖增添了声色之美。

  写景由远及近,犹如一幅徐徐蕴开的水墨画。然后忽然着一野猿、一沙鸥,猿在山,鸥在湖,既切湖山,又增野趣。在作者的笔下,野猿与沙鸥同楼台、沙洲与美人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尾写谢安曾经游阆苑的逸事,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和神韵。最后将谢安曾游的西湖和他居住过的东山相比较,用斩截的口语“倒大风流”进一步突出了西湖无与伦比之美。使曲子的意境增添了生机,愉悦人心。

参考资料:
1、 陈君慧主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 元曲三百首[M].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3 ,55-56.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shū)¹(wán)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扇²,新样钗符艾虎³。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yōng)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译文: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注释:¹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²结扇:妆扇、打扮。³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⁴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⁵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⁶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灵均标致¹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²,更怀椒³(xǔ)。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shǔ)。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译文: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注释:¹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²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³椒:香物,用以降神。⁴醑:美酒,用以祭神。⁵角黍:粽子。⁶把似:假如。⁷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xīnláng ·duān

liúzhuāng sòngdài 

shēnyuànliúhuā huàliánkāi shūwánshàn fēngqīngshǔ érfēnfēnkuājiéshù xīnyàngchāiài zǎoyǒu yóurénguān lǎoféngchángyōngzuò rèntóu niánshàozhēng  lànghuā 
língjūnbiāozhìgāo shēngpíng rènlánpèi gènghuái怀jiāo shuíxìnsāohúnqiānzàihòu chuíxiánjiǎoshǔ yòushuōshì jiāochánlóng érjīnxǐngdàoliǎo liàodāngnián zuìchā liáoxiào diàoqiān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煮豆持¹作羹(gēng)²,漉(lù)³(shū)以为汁。(菽 一作:豉)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注释:¹持:用来。²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³漉:过滤。⁴菽: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¹在釜(fǔ)下燃²,豆在釜³中泣
译文: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注释:¹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²燃:燃烧。³釜:锅。⁴泣:小声哭。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¹自同根生,相煎²³太急?
译文:豆子和豆秸是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¹本:原本,本来。²煎:煎熬,这里指迫害。³何:何必。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是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是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协创研部选编.2008年中国随笔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01:第17页
2、 罗贯中.三国演义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439-444

shī

cáozhí liǎnghàn 

zhǔdòurándòu dòuzàizhōng 
běnshìtónggēnshēng xiāngjiāntài  bǎnběn 

zhǔdòuchízuògēng shūwéizhī  (shūzuò chǐ )
zàixiàrán dòuzàizhōng 
běntónggēnshēng xiāngjiāntài  bǎnběnèr 

长沙道中,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者,用其意为赋。
长沙道中¹,壁上有妇人题字,若有恨²者,用其意为赋³
译文:在去长沙的路上,看到一处墙壁上面有妇人题写的文字,其内容好像含有很大的遗憾,于是揣摩她的心意写下这首词。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木兰香”“天下乐令”,简称“减兰”。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长沙道中:去长沙的路上。²恨:悔恨,遗憾。³为赋:这里指写词。为,创作。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秋月春花,输与寻常姊妹家。
盈盈泪眼。往日青楼天样远¹。秋月春花²,输与寻常姊妹家。
译文:妇人泪眼盈盈,想到过去在青楼里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已经不是其他姐妹的对手,所以才离开青楼。
注释:¹“往日”句:语出三国魏曹植《美女篇》:“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泛指华贵的闺房。一说借指妓院或指青楼中的女子,多指妓女。²秋月春花:语出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夜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此处借喻女子容貌。
水村山驿。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
水村山驿¹。日暮行云无气力。锦字偷裁,立尽西风雁不来²
译文:水边的村庄,山中的驿站,居处清贫,天色已晚,身如行云,漂泊无定。面对西风,没有等到雁来,也盼不到情人的书信。
注释:¹山驿:山中的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²“锦字”二句:意谓盼不到丈夫或情人的书信。锦字,用锦织成的文字。晋代苏蕙作回文诗,用五色丝织成,名《回文璇玑图》。《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兰若。善属文。滔,待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徒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婉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四百八十字。”后用以指妻寄夫的书信。立尽,站到最后。雁,传书之鸿雁。古谓鱼、雁皆能传书。此借指书信。

  这首词为弃妇代言。上片通过今昔、人我对比,表达了往事不堪回首之痛;下片专就眼前境遇来写,进一步表达如今日暮飘零、托书无人的凄惶悲凉之感。全词语言浅近通俗,格调哀婉凄楚,体现了词人对弃妇不幸遭际的深深同情。

  此词主要写女主人公往事不堪回首,而今日暮飘零、托书无人、悲凉凄惶的处境;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所代言的弃妇不幸的生活遭遇的深切同情。

  开篇“盈盈”一句,写出了弃妇我见犹怜的伤心情状。这里运用白描,说明弃妇失去美好的生活,含泪悲啼。“往日”一句,谓昔时美好的生活不再,说明了她“盈盈泪眼”的缘由。“秋月”两句,表明她年迈色衰,难与他人相比美。这是她离开青楼的原因,也可能正是她“恨”之所在。“水村”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弃妇如今飘泊无定的生活。最后“锦字”两句谓寄书无人,难以通讯。这两句被后人评为“风致妍媚”,此词也因此被认为妍媚词。

  全词上片写女子失去了往日的幸福生活,当前处境与过去反差很大,难以与普通姐盈相比。下片写她如今生活清苦,孤身漂泊不定,撰写书信,也无法投递。其人处境难耐,情景悲凉凄惶。小词写得浅近通俗,格调哀婉凄楚,体现了稼轩词婉约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100-101
2、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31-32
3、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222-22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