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凝宸感,肃僾动天引。西郊灭湮掩,东溟起昭晋。
霜露凝宸感,肃僾动天引。西郊灭湮掩,东溟起昭晋。
舞风泛龙常,轮霞浮玉轫。紫阶协笙镛,金途展应朄。
舞风泛龙常,轮霞浮玉轫。紫阶协笙镛,金途展应朄。
方见六诗和,永闻九德润。观生识幸渥,睇服惭輶吝。
方见六诗和,永闻九德润。观生识幸渥,睇服惭輶吝。

zhēngyīngzhàoshī--xièzhuāng

shuāngníngchéngǎnàidòngtiānyǐn西jiāomièyānyǎndōngmíngzhāojìn

fēngfànlóngchánglúnxiárènjiēxiéshēngyōngjīnzhǎnyīngyǐn

fāngjiànliùshīyǒngwénjiǔrùnguānshēngshíxìngcányóulìn

谢庄

谢庄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生于建康。他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谢灵运)的族侄。七岁能作文,二十岁左右入仕,在东宫任过洗马、中舍人。稍后,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元嘉二十六年(449),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领记室。次年,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可见其声名远布。以《月赋》闻名。由于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谢光禄”。 ▶ 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chǎn)¹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lǔ)²
译文: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为你前程坎坷难卜担忧。
注释:¹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²鸣橹: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君到南徐¹芳草渡(dù)。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译文: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注释:¹南徐:州名。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

  送别朋友,是唐宋诗词中经常被采纳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杨氏的这首送别词,虽非上乘之作,但写得幽畅婉曲,颇有特色。词的发端便直言离恨:“离恨做成春夜雨。”与好朋友春夜话别,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那绵绵春雨就像绵绵友情。“添得”二句进一步写一场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

  “弱柳”两句写弱柳系不刬船,表示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王安石有《题朱郎中白都庄》诗曰:“藜杖听鸣艣。”眼看着船儿渐去渐远,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心中既为朋友离去而怅惘,有一种“人去一城空”的失落感;又有对朋友一路风波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为君愁绝”中一个“绝”字,饱含这无限深情。

  下片“君到”三句写朋友要去的目的地。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话语下面隐藏的意思是:本是当年你我结伴同行,而今只有你形单影只,一个人独自踏青了。路依旧而人不同,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深藏在字里行间。

  结尾“后夜”两句是悬想别后友人思己,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宋词中屡见。下片首称“君”,故“独怜”下亦有一“君”字存在。又因是由词人悬想而出,故“乱山遮隔”之感,亦彼此同之。“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沈祥龙《论词随笔》)这首词结句俊秀飘逸、悠悠长长,有不尽之意。这种结法与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及岑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一样,都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李渔《窥词管见》)

  陆氏侍儿有《如梦令·送别》词曰:“日暮马嘶人去,船逐清波东注。后夜最高楼,还肯思量人否?无绪,无绪,生怕黄昏疏雨。”这首小令的意境和这首《蝶恋花》的诗情画意,确乎相近,可对读并可互相发明。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3-1664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liàn)(yàn)¹晴方好²,山色空蒙³雨亦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注释:¹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²方好:正显得美。³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⁴亦:也。⁵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¹把西湖比西子²,淡妆浓抹总相宜³
译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¹欲:可以;如果。²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yǐnshàngchūqínghòuèrshǒu ·èr

shì sòngdài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shānkōngméng 
西西 dànzhuāngnóngzǒngxiāng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十年功¹如电扫,华清花柳²(xián)阳草³
注释:¹五十年功: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间。玄宗在位实际44年,“五十年”为大约数字。²华清花柳:花柳,一作宫柳。华清,华清宫,在陕西临潼骊山。³咸阳草:咸阳,秦始皇建都之地。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五坊¹供奉斗鸡儿²,酒肉堆³中不知老。
注释:¹五坊:后人指不务正业之人为“五坊小儿”。²斗鸡儿:指唐玄宗爱好斗鸡,玩物丧志。³酒肉堆:批生活豪华。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胡兵¹忽自天上来,逆胡²亦是奸雄才³
注释:¹胡兵:指安禄山叛乱部队。安禄山本营州柳城胡人。史思明亦为胡人。²逆胡:指安禄山、史思明。³奸雄才:奸诈欺世的野心家。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勤政楼¹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注释:¹勤政楼:唐玄宗建,为明皇赐宴设酺之处。全称“勤政务本之楼”。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何为出战辄(zhé)披靡(mí)¹,传置荔枝²多马死。
注释:¹披靡:溃败。²传置荔枝:由于骏马兼程急递,诸许多马 因递送荔枝而累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著碑铭(míng)¹真陋(lòu)²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注释:¹著碑铭德:撰写碑文铭记功德。²陋:此指浅俗。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
子仪¹光弼(bì)²不自猜³,天心悔(huǐ)人心开。
注释:¹子仪:郭子仪,唐代名将,唐玄宗时,累迁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之乱有功,封汾阳王。²光弼:李光弼,唐代名将。平安史之乱有功,授天下兵纪都元帅,封淮郡王。³不自猜:一作“不用猜”。猜,此指被猜疑。⁴天心悔祸:上天不欲重复其错误。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夏商有鉴(jiàn)¹当深戒,简策汗青²今具在。
注释:¹夏商有鉴:一作“夏为殷鉴”。²简策汗青:古时书籍由竹简编成,为便于书写和长久保存,则必须将竹简在火药味上烤干,炙烤时竹简出水如汗一般,故曰汗青。此简策汗青代指史册。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yáo)(chóng)¹卖。
注释:¹张说、姚崇:二人均为唐玄宗时宰相。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¹,中兴碑上今生草。
注释:¹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¹
注释:¹国老:告老退休的卿大夫。此指郭子仪、李光弼等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谁令妃子¹天上来,虢(guó)秦韩国²皆天才。
注释:¹妃子:指杨贵妃。²虢、秦、韩国:杨贵妃三姊分封之地。
花桑羯鼓玉方响,春风不敢生尘埃。
花桑羯(jié)¹玉方响²,春风不敢生尘埃³
注释:¹羯鼓:乐器,以山桑木为之。状如漆桶,下承以牙床,以两杖击之。唐玄宗素喜音律,尤撤擅长击羯鼓,人称为“八音领袖”。²方响:乐器。³“春风”句:指明皇与贵妃击鼓作乐时,使得春风也不敢吹起尘埃。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去天尺五¹抱瓮(wèng)²,峰头凿出开元字。
注释:¹去天尺五:此极言其高。²抱瓮峰:即瓮肚峰。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¹深如崖。
注释:¹奸人心丑:奸人,奸诈之人,此指李辅国等,心地险恶。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西蜀(shǔ)万里¹尚能反²,南内³一闭何时开。
注释:¹西蜀万里:安史之乱时,玄宗逃至西蜀(今四川)。²反:同“返”。³南内:长安有大内、西内、南内三宫,南内即兴庆迷路,本唐玄宗听政处。安史之乱平息后,玄宗回到长安,肃宗信用李辅务国,迁玄宗于西内,故谓“南内一闭”。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¹称好在²
注释:¹将军:指高力士,高力士于公元748年(天宝七年)加至骠骑大将军。²称好在:好在,好生,莫乱来。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¹张后²专,乃能念春荠(jì)长安作斤卖。
注释:¹辅国用事:辅国,李辅国,玄宗时为阉奴,得肃宗信任,权势日益显赫。用事,当权。²张后:肃宗皇后,与李辅国勾结专权,后为李辅国杀。
此诗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诗中不仅将腐化昏聩的唐明皇和诸般谄媚误国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挞,总结历史的教训,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败的朝政——君主荒淫无能,臣僚尔虞我诈。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表现了诗人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zhōngxīngsòngshīzhāngwénqiánèrshǒu

qīngzhào sòngdài 

shíniángōngdiànsǎo huáqīnghuāliǔxiányángcǎo 
fānggòngfèngdòuér jiǔròuduīzhōngzhīlǎo 
bīngtiānshànglái shìjiānxióngcái 
qínzhènglóuqiánzǒu zhūcuìjìnxiāngchénāi 
wéichūzhànzhé chuánzhìzhīduō 
yáogōngshùnběntiān ānyòngwén 
zhùbēimíngzhēnlòuzāi nǎilìngshénguǐshān 
guāngcāi tiānxīnhuǐhuòrénxīnkāi 
xiàshāngyǒujiàndāngshēnjiè jiǎnhánqīngjīnzài 
jūnjiàndāngshízhāngyuèzuìduō suīshēngbèiyáochóngmài 

jūnjiànjīngrénfèixīngchuántiānbǎo zhōngxīngbēishàngjīnshēngcǎo 
zhīguóyǒujiānxióng dànyuèchénggōngzūnguólǎo 
shuílìngfēitiānshànglái guóqínhánguójiētiāncái 
huāsāngjiéfāngxiǎng chūnfēnggǎnshēngchénāi 
xìngmíngshuízhīānshǐ jiànérměngjiàngānmián 
tiānchǐbàowèngfēng fēngtóuzáochūkāiyuán 
shíshìzhēnāi jiānrénxīnchǒushēn 
西shǔwànshàngnéngfǎn nánnèishíkāi 
liánxiàotiān fǎnshǐ使jiàngjūnchēnghǎozài 
 bèinǎinéngdàoguóyòngshìzhānghòuzhuān nǎinéngniànchūnchángānzuòjīnmài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宛丘¹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译文:宛丘先生身高如山丘,宛丘学舍低矮狭小如小舟。
注释:子由:即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¹宛丘:陈州的别称。因为苏辙任陈州州学教授,所以戏称“宛丘先生”。这两句言人长屋小,是夸张的说法。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¹
译文:平常低着头诵读经史,忽然伸腰被房顶碰着头。
注释:¹屋打头:形容学舍不仅小,而且陋。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斜风吹帷(wéi)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译文:斜风吹帷幕,雨水流脸上,旁人羞愧而先生无所谓。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任从饱死笑方朔(shuò)¹,肯为雨立求秦优²
译文:宁可让饱死的侏儒嘲笑饥饿的东方朔,岂肯为了避雨而求侏儒优旃之助。
注释:¹东方朔:汉时人。他曾对武帝说:“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栗、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饿欲死。”(《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这番话,是说身长九尺余的大个子不能和身长仅三尺余的小人同样待遇。²秦优:指秦始皇的歌童名叫旃的,是个侏儒。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天下着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淋着,优旃怜悯他们,跟他们说好:等一会我呼唤,你们应诺,我便有办法让你们休息。“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半相代”(《史记·滑稽列传》)。
眼前勃溪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眼前勃(bó)¹何足道,处置六凿²须天游。
译文:眼前之屋低陋而使家人争吵不安算得什么,要摆脱六情干扰须向宇宙神游。
注释:¹勃溪:争吵。²六凿:即六情:喜、怒、哀乐、爱、恶。《庄子·外物》:“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读书万卷不读律¹,致君尧舜知无术²
译文:你读书万卷而不读当今的法令,想辅佐君主,终于没有本领。
注释:¹律:指法律。²术:谓治术。这两句诗是反语,剌当时朝廷重法轻儒。杜甫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亦未尝没有此志,不过以为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劝农¹冠盖²闹如云³,送老(jī)盐甘似蜜。
译文:劝农使闹闹嚷嚷,像乱拥的乌云,你却靠齑菜盐巴打发日子,自甘贫困。
注释:¹劝农:指朝廷派遣到各地视察农田、水利、赋税、劳役的官吏。“冠盖如云”语出《汉书》。²冠盖:官帽、车盖之类,原是官吏们的服用;以后便借此来指官吏。³如云:言其盛多。⁴送老:犹如说养老。⁵齑,指腌菜,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韩愈《送穷文》:“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极言学官生活之清苦。作者说“甘似蜜”,实有所剌,《乌台诗案》说“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摘官吏,惟学官无吏责,辙为学官,故有是句”。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译文:门前万事不放在心里,头虽长低而意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余杭¹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máo)²
译文:我这位杭州通判没有任何功绩,高大雄丽的州府可插五丈大旗。
注释:¹余杭:即杭州。作者这时任杭州通判,故自称“余杭别驾”。²旗旄:亦作“旂旄”。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此句言自己所居处富丽、宽大,仪仗盛陈,与“宛丘学舍小如舟”对照。以下诸句自嘲,亦处处与所戏者情况对照,一直到“气节消缩今无几”之对照“头虽长低气不屈”。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译文:重重楼阁横空,雨声都听不清楚,屋多人少,只觉得凉风习习。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méng)¹更鞭箠(chuí)²
译文:对贫困的百姓用刑,本是平生惭愧之事,可现在却不以为耻。
注释:¹疲氓:指贫困的百姓。²鞭箠:两者都是刑具,这里泛指用刑。箠,短木棍,用棍子打,杖刑。这两句是倒置的,意谓对贫困的人用刑,是平生所耻的事,却不以为羞。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道逢阳虎¹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²
译文:路上碰见阳虎式的人同我说话,明知他一派胡言,还只好点头称是。
注释:¹阳虎:即阳货,与孔子同时人,孔子所鄙视而不愿意与之见面的人。苏轼在这里实有所指,据《乌台诗案》,是说张靓、俞希旦——他们正作监司官,苏轼最不喜欢的人。²诺唯:有时也作“唯诺”,都是应辞,只说“是、是”而不表示见。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居高忘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译文:身居高位而志气低下,还有什么用处,一生所重的气节,如今已所剩无几。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文章小技¹安足程²,先生别驾旧齐名。
译文: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哪里值得效法?你我过去枉自以文章并称。
注释:¹技:扬雄说过:诗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杜甫诗:“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²安足程:何足算,算得什么。程,计算。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如今衰老¹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译文:如今都衰老了成了无用之人,只好让人们去掂轻量重,随意品评。
注释:¹衰老:愤慨语,这时作者三十六岁,他的弟弟三十三岁,正当壮年。

  这首诗开篇六句写宛丘先生(即苏轼弟弟苏辙)学舍低陋,生活清苦。接着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称赞苏辙。再接十句自嘲,处处与上文被戏者苏辙的情况相对照。最后四句充分发泄对达官贵人的鄙视愤懑之情。全诗运用对比手法,貌似戏谑却深沉,是用喜剧的手法谱写悲愤之曲,显示了苏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开篇六句写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这里,“宛丘先生”两句于夸张、对比之中突出学官人长屋小,“常时低头”两句以一细节续写屋低,“斜风吹帷”一句形容屋陋。显然,这几句是戏谑之语,诗人以“宛丘先生”戏称子由,以“长如丘”戏指子由身材高大,以“小如舟”与先生低头诵经史,伸腰头顶屋戏言宛丘学舍低小,以“斜风吹帷雨注面”戏说学舍屋陋,生活清苦。

  宛丘先生学舍低陋,生活清苦,但他不以为耻。“任从饱死笑方朔”等十句,承接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称赞子由。“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两句运用两个典故称赞子由。前句典出《汉书·东方朔传》:汉代的东方朔曾对武帝说侏儒身长三尺多,自己身高九尺多,可二者所享受的俸禄却相同,所以“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后句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有一次,秦始皇在殿上摆酒宴,适逢天下雨,陛楯郎(殿前执楯的卫士)都被雨淋着。优旃同情他们,便在殿上上寿呼万岁时向他们大呼:“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秦始皇令陛楯郎一半一半地轮流值勤。这里,诗人以东方朔、陛楯郎比子由,以侏儒、秦优喻当时朝庭的宠臣,于戏谑之语中称赞子由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屈己求人的秉性。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两句诗化用《庄子·外物篇》:“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之意,从而称赞子由将眼前的困苦、纠纷置之度外的精神。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两句是反语,表面上说读书万卷而不读法律,无治国之术让国君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其实是讽刺当时朝庭重法轻儒。这里须说明的是,苏轼并非没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只是他认为单凭法律不足以“致君尧舜”罢了。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两句,前句讥讽朝廷新差提举官到处无事生非,发摘官吏,闹得人心惶惶;后句称赞子由在朝庭重法轻儒,新差提举官到处闹事,学官生活清苦之时,能甘守淡泊,以苦为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两句,照应上文的“眼前”句与“学舍小如舟”,“低头诵经史”,称赞子由的为人:大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意。这两句是对称赞子由的上文之集中概括。

  以上部分是“戏”子由,“余杭”以下十句则自嘲,处处与上文被戏者子由的情况相对照。“余杭”即杭州,诗人当时任杭州通判,因而自称“余杭别驾”。“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两句,是诗人自嘲无功劳,而居处却富丽宽敞,仪仗盛陈,与上文“宛丘学舍小如舟”相对照。

  “平生所惭今不耻”等六句,主要写诗人“居高志下”,“气节消缩”。前四句具体写,后两句概括写,是自嘲,更是书愤。这两句分别与上文的“先生不愧旁人羞”和“门前万事不挂眼”相对照。苏轼用“阳虎”(即阳货)借指他所鄙视又不能得罪的达官贵人。

  “道逢”两句写诗人路逢所鄙视而又不能得罪的达官贵人与自己打招呼、交谈,明知其言论不对,却只能连道“是、是”。

  “居高”两句是诗人自嘲作高官而志气卑下,气节几乎消缩殆尽,与上文“头虽长低气不屈”相对照。其实,苏轼并非阿谀逢迎、卑躬屈膝之人,他耿直敢言,黑白分明,正如他自己在《论边将隐匿败亡宪司体量不实札子》中所说的“受性刚褊,黑白分明”。这里,苏轼把自己写成“居高志下”、“气节消缩”之人,旨在书愤,抒发他在政治上受排挤(在此之前,苏氏兄弟因反对新法先后被贬为地方官)与对他所鄙视的达官贵人的愤懑之情。这种情感在诗的最后四句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泄。写作此诗时,诗人三十六岁,子由三十三岁,这正是他们才华横溢、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诗中说“如今衰老俱无用”与“文章小伎安足程”都是反语,是愤慨之辞,颇具艺术感染力。当然,其间也流露了苏轼当时在政治上保守落后的思想情绪,这也是不必“为贤者讳”的。

  这首诗题为“戏子由”,通篇是戏谑之语,但其旨不在“戏”而在“赞”子由,赞子由的秉性为人,并自嘲书愤,与子由共勉。可以说,它貌似戏谑却深沉,是用喜剧的手法谱写悲愤之曲。它不似喜剧那样逗人捧腹大笑,而给人以一种“含泪的笑”。这首诗较好地显示了苏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全诗以对比鲜明为突出特征,即以相反的事,突出兄弟二人共同的不得志之情。

参考资料:
1、 曾枣庄 曾弢.苏轼诗文词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17-21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半夜¹银山²上积苏³,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zhǔ)一时无。
译文: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变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注释:¹半夜:夜里十二点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维《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²银山:雪堆积貌。³积苏:指丛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风上知府秘书》之一:“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俯视旧篱落,渺莽如积苏。”⁴九陌:田间的道路。 苏轼《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之一:“雨收九陌丰登后,日丽三元下降辰。”⁵随车:谓时雨跟着车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时为民解忧。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空腹有随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niǎn)(zī)¹
译文: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注释:¹捻髭须:捻弄髭须。沉思吟哦之状。

huànshā ·bànyínshānshàng

shì sòngdài 

bànyínshānshàng zhāoláijiǔdàisuíchē tāojiāngyānzhǔshí 
kōngyǒushīyǒujié shī湿xīnguìzhū dòngyínshuíbànni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