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行忘远趣,所诣欲登仙。绝峡下苍黑,半壁悬银泉。
意行忘远趣,所诣欲登仙。绝峡下苍黑,半壁悬银泉。
峰回路不定,曳杖聊夤缘。延流忽舒旷,槠楠影翩联。
峰回路不定,曳杖聊夤缘。延流忽舒旷,槠楠影翩联。
恬目霁孤墅,洗心玩芳荃。永昼无樵斤,芳洲惬鸥眠。
恬目霁孤墅,洗心玩芳荃。永昼无樵斤,芳洲惬鸥眠。
幽迥人境异,似与隐者便。岩花映石濑,渔舟起孤烟。
幽迥人境异,似与隐者便。岩花映石濑,渔舟起孤烟。
周权

周权

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pò)¹飞来,光射处,冷浸留天秋碧。玉宇琼楼²,乘鸾(luán)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³历历
译文: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留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注释:¹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²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³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⁴历历:清楚可数。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¹归去,何用骑鹏翼²。水晶宫里,留声吹断横笛。
译文: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留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¹翻然:回飞的样子。²鹏翼:大鹏之翅。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159-161
2、 贺新辉.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1月:282-284

niànjiāo ·zhōngqiū

shì sòngdài 

pínggāotiàoyuǎn jiànchángkōngwàn yúnliú guìfēilái guāngshèchù lèngjìntiānqiū qiónglóu chéngluánlái rénzàiqīngliángguó jiāngshānhuà wàngzhōngyānshù 
zuìpāishǒukuáng bēiyāoyuè duìyǐngchéngsān páihuáifēngxià jīnzhī biàn便chéngfēng fānránguī yòngpéng shuǐjīnggōng shēngchuīduànhéng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难有仁人曰箕子¹,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难勤焉。
译文: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注释:¹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¹²,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³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⁷”,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难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译文: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注释:¹谟:谋划。²范:法,原则。³隤(tuí):跌倒。⁴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⁵彝(yí):常规。⁶伦:人伦。⁷《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难祀未殄¹,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²纣恶未稔³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译文: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注释:¹殄:灭绝。²向使:如果。³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⁴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难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¹云:
译文: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注释:¹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317-318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27-1128

bēi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fánrénzhīdàoyǒusān yuēzhèngméngnàn èryuēshòushèng sānyuēhuàmín yīnyǒurénrényuē shídàoshì kǒngshùliùjīngzhīzhǐ yóuyīnqínyān 

    dāngzhòuzhīshí dàobèiluàn tiānwēizhīdòngnéngjiè shèngrénzhīyánsuǒyòng jìnbīngmìng chéngrén  wéi wěishēncún chéngrén wángguó rěn shìèrdào yǒuxíngzhīzhě shìyòngbǎomíngzhé zhīyǎng huìshìfàn qiú hūnérxié tuíér zàiyuē zhīmíng  zhèngméngnàn tiānmìnggǎi shēngrénzhèng nǎichū yòngwéishèngshī zhōurénlúnérdiǎn zàishūyuē guīzuò hóngfàn   shòushèng fēngcháoxiǎn tuīdàoxùn wéilòu wéirényuǎn yòngguǎng广yīn wéihuá huàmín shuàishìdào cóngjuégōng tiānbiànhuà zhèng rén 

     dāngzhōushíwèizhì yīnwèitiǎn gān wēi xiàngshǐ使zhòuèwèirěnér gēngniànluàncún guórén shuíxīng shìrénshìzhīhuòránzhě ránxiānshēngyǐnrěnérwéi yǒuzhì 

    tángmǒunián zuòmiàojùn suìshízhì jiāxiānshēnglièxiàng zuòshìsòngyún 

    méngnànzhèng shòushèng zōngyòngfán mín xiànxiànrén xiǎnhuì shèngrénzhīrén dàolóng míngzhézàigōng lòuwéi chōngràng yíngchèn gāoérwēi bēi fēifēi yǒuhuái怀 shíérshēn wéishì xiàngshìliè wénwángwéi míngxuānzhāo chóngshì quèsòng zàihòu 

铁衣披雪紫金关,彩笔题花白玉栏,渔舟棹月黄芦岸。几般儿君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李翰林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铁衣¹披雪紫金关²,彩笔题花³白玉栏,渔舟棹月黄芦岸。几般儿玉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李翰(hàn)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译文:铁甲披满雪花守卫紫荆关,挥洒彩笔以咏牡丹歌咏贵妃在白玉栏干,一叶渔觥月下横陈黄芦岸,这几般情事儿由你去挑拣,追求功名还不如休闲。你且看,翰林李白如今在哪里?当年的许将军沉冤流血还未干。只有那严光高风亮节千古流名在严滩。
注释:¹铁衣:铁甲。古代所穿用铁片制成的战衣。²紫金关:宋时名金坡关,金元时改为紫荆关。在河北易县紫荆岭上,为古代军事重地。此指边防要塞。³彩笔题花:暗用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清平调词》三首以咏牡丹花歌咏杨贵妃的典故。⁴几般儿:指以上武将立功边塞、文人供奉翰林、渔翁垂钓江三种行事。⁵李翰林:即李白。曾任翰林供奉。⁶许将军:指唐玄宗朝睢阳太守许远,安史之乱,他与张巡奋力守城数月,城破被俘不屈而死。⁷严滩:又名七里滩、子陵滩等。相传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拒绝汉光武帝片召隐居垂钓处。

  “将军铁甲夜巡关,丞相朝衣晓立班。日上三竿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这是元杂剧中的上场诗。诗中的“闲”偏于“闲暇”之意,而本曲的“闲”则作“闲散”解。两者的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在支持结论的方法上却异曲同工,即都使用了比照。

  曲中的比照法比较独特,分作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以互成鼎足对的三句并列,分别出示武将、文臣、渔父的日常生活景象。将军镇守雄关劲隘,雪花纷纷落满铁衣,气象凛肃,这一句代表了建功;文臣在宫中的白玉陛栏旁,应制赋诗,花团锦簇,气象富贵,这一句代表了扬名;渔父一叶扁舟,徜徉于月夜的黄芦江岸边,气象超逸,这一句显然是代表清闲。三句在表面上不分轩轾,提供让“君试拣”,但作者随即便亮出论点:“立功名只不如闲”。也就是点出了“乐闲”的题面。

  而第二层则运用李白、许远及严光的三则典故,分别作为第一层三句的诠释和补充。由于两层间本身存在着从现象到本质的跃进,令人憬然惕然,于是“名”、“利”与“闲”的孰优孰劣,顿时高下立判。而作品的警拔峭严,也就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尽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¹。金缕(lǚ)抽残蝴蝶茧²,钗头立尽凤凰雏(chú)³。肯忆故人姝(shū)
注释:¹“穿作”句:穿茉莉花成串作头饰。²蝴蝶茧: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³“钗头”句:喻茉莉花串饰在钗头,状如小凤凰展翅。⁴姝:美好。
词中写女子对镜精心梳妆打扮,为的是要让人记起她的艳美姣好。然细味词意,与唐人诗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相仿,当有其寓意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