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更四点鸡未号,行人道上声嘈嘈。骏风惨慄寒赑屃,长河争渡冰坚牢。
寒更四点鸡未号,行人道上声嘈嘈。骏风惨慄寒赑屃,长河争渡冰坚牢。
霜花著面肤欲裂,虬髯棱棱冻欲折。征车卷地声如雷,橐驼吼落燕山月。
霜花著面肤欲裂,虬髯棱棱冻欲折。征车卷地声如雷,橐驼吼落燕山月。
周权

周权

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¹
译文:月亮在李白之前就有,但只有李白的诗歌写月亮写的最好。
注释:¹说:指描写月亮。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李白如今已仙去¹,月在青天几圆缺?
译文:如今李白已经离开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已经又有了多少圆缺?
注释:¹仙去:对人死的委婉说法。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今人犹歌李白诗¹,明月还如李白时。
译文:今天的人仍在吟颂李白的诗,明月也还像李白生前的那时。
注释:¹李白诗:指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¹能知!
译文:我学着李白对着明月饮酒,月亮和李白又怎么能得知?
注释:¹安:怎么。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译文:李太白既能作诗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诗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¹月不嫌我丑。
译文:我虽然羞愧没有李白的才华,但料想明月应该不会嫌我陋丑。
注释:¹料应:即应该料想到……。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我也不登天子船¹,我也不上长安眠²
译文: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过长安眠。
注释:¹天子船: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句。²长安眠:指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的诗句:“长安街上酒家眠”句。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 一作:桃花)
姑苏¹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梅花 一作:桃花)
译文:住在苏州城外一间茅屋里,无数梅花盛开月光撒满天。
注释:¹姑苏:苏州的别称。

  这首诗前六句赞颂李白善于写明月,说李白的诗至今还有人在吟诵。中间四句表示向李白学习的愿望,特别要学习李白饮酒赋诗的狂放性格。最后六句写作者自己虽无李白那样的诗才,但一定要像李白那样,不追慕功名,藐视权贵。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而以诗酒自娱,不拘礼法的豪迈情怀。

  “把酒对月”这个题目本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李白一生爱月,所咏明月诸诗脍炙人口。这首诗一开始就以兀傲的口气,推倒一切月诗,独尊李白:“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有这样的气概,方许歌咏李白。这里推崇的“李白诗”,主要是指《把酒问月》这首诗。而作者唐寅这首诗,主要就受李白诗篇句调的影响,但他在诗中把李白加进去与明月反复对举,又是李白本人不能写的光景。“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后句是李白式的,但配合前句,则是作者新意。月固有阴晴圆缺,但卒莫消长,而诗仙却不能复生。作者接着说其实这并不遗憾,因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这句侧面说李白和明月一样永存。这调门是李白的,新意是作者的。

  这首诗最好的还是诗中在李白与明月之间,加入了“我”。如果失去了这个“我”,也就失去了李白精神。“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固不能知,但月能知。于是作者引李白自况:“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百杯复千首”就是“能诗复能酒”,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一斗诗百篇”。敢于自比李白,这也是李白风度,有胆量有信心,并非等同于狂妄,以下一转一合最为妥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前句妙在自知之明;后句妙在不卑不亢,联想到辛弃疾诗句:“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爱我应如是。情与貌,两相似。”这种有分寸的自负之语,读者反而不会感到反感而会容易接受。好比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诗人是说,对李白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而对他人则不多让。语意皆妙。

  最后作者讲出了他和李白同而不同的一点:“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诗句化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是说,我虽然没有李白得到皇帝征诏的经历,但也有他那种豪放不羁的禀性,“不上长安”倒也乐得:“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个茅屋就是作者在苏州建的桃花庵,作者晚年经常在桃花庵饮酒自乐。

  这首诗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作者在这首诗中,用“把酒对月”的举动,处处将自己和李白相联系、相对比,用“月”、“诗”、“酒”为诗思的契机,并贯穿全篇,抒写了李白敢于蔑视权贵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学习李白不求功名利禄的愿望和蔑视权贵的态度。

参考资料:
1、 腾云.元明清诗选讲 .北京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73-74页
2、 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91-192页

jiǔduìyuè

tángyín míngdài 

báiqiánshíyuányǒuyuè wéiyǒubáishīnéngshuō 
báijīnxiān yuèzàiqīngtiānyuánquē 
jīnrényóubáishī míngyuèháibáishí 
xuébáiduìmíngyuè yuèbáiānnéngzhī 
báinéngshīnéngjiǔ jīnbǎibēiqiānshǒu 
kuìsuībáicái liàoyīngyuèxiánchǒu 
dēngtiānchuán shàngchángānmián 
chéngwàimáo wànshùméihuāyuèmǎntiān  (méihuāzuò táohuā )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改写)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¹秦王,书²十上,而不为用,资用说乏³,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zhuī)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赵王封其为武安君,受相印,人随其后,以抑强秦。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他)游说秦王采取他的主张,给秦王的信有十封以上但是都没有被采纳,苏秦资金缺乏,穷困潦倒地回家了。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织布,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苏秦于是叹气道:“这些都是我苏秦的错啊!”然后就发愤读书,他说:“哪有游说诸侯国君而不能成功的人呢?”读书到快要打瞌睡的时候,苏秦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最后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一同抵抗秦国,苏秦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注释:¹说:游说,劝说。²书:书信,奏折。³说乏:缺乏。⁴纴:织机。⁵炊:做饭。⁶乃:就。⁷股:大腿。⁸期年:满一年。⁹卒:最后,终于。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我昔南行舟击汴¹,逆风三日沙吹面。
译文: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注释:¹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¹
译文: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注释:¹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回头顷刻失长桥¹,却到龟灵²未朝饭。
译文: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注释:¹长桥:在泗州城东。²龟灵: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至人¹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²
译文: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注释:¹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僧伽。²便:便利。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耕田欲雨刈(yì)¹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译文: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注释:¹刈:收割。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若使人人祷(dǎo)(zhé)(suì)¹,告物应须日千变。
译文: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注释:¹遂:如愿,顺意。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我今身世两悠悠¹,去无所逐来无恋。
译文: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注释:¹悠悠:遥远莫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译文: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¹所营今已换。
译文: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注释:¹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不嫌俗士¹污丹梯²,一看云灵绕淮甸(diàn)³
译文: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注释:¹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²丹梯:指塔中的梯子。³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苏轼工于七古,汪洋恣肆,妙设譬喻,直逼唐代李、杜,同时又在记事写景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说理,倾诉心情,语词往往诙谐风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公认为宋代第一作手。这首《泗州僧伽塔》诗,很能代表苏轼七古的风格。

  “身世悠悠”等语,反映他当日心情;但其中较多地讲的是祷风于神的事。妙在即事说理,灵巧地揭露了神灵之虚妄,“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这首诗先写昔日(治平三年(1066)护父丧归蜀)南行过泗祷风于神,有求辄应的事。“逆风三门沙吹面”,极写风阻之苦;“香火未收旗脚转”,极写风转之速;“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朝饭议”,极写风转后舟行之快。诗说自己的船在这里受阻,听从舟子的劝说,去向僧伽塔祈祷,果然“香火未收旗脚转”,变了顺风,得以顺利前进。梅尧臣《龙女祠祈风》:“舟人请余往,山庙旗脚转”,“长芦江门发平明,白鹭洲前已朝饭”,写在苏轼诗前,苏诗构思当受梅诗影响。苏诗写得生动流畅,胜于梅诗。

  特到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因祷风得遂而赞颂神灵之力;相反,他却由此发出一通否定神力的议论。“至人无心何厚薄”,看来好象抬高神沸,实则目的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道家以“至人无己”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佛家讲“无人我相”,也是以“无心”为妙谛的。既本“无心”,即当无所厚薄;而“有求必应”,就不是“无我”而是有所厚薄了。妙在并不点破,反而说“我自怀私欣所便。”这意思是说,当时得风而欣喜,不过是自己私心,而神佛本来并无厚此薄彼之意。就行船来说:南来北往,此顺波逆,“若使人人祷辄遂”,风向就要一“日千变”了。这是一个极寻常的眼前事实,但从来无人从这里想到神佛之妄。孔灵符《会稽记》所言樵风泾故事,是讥“人心不足”的,与苏拭用意并不相同。“耕田欲雨刈欲晴”,是用来为下句作警。后来张耒在《田家词》中把它加以铺写,但归结为“天公供尔良独难”,亦显与苏轼原意相悖,点金成铁。用比较法讲古诗,不应看其形式之似,还应就作者用心细加区析。

  宗教,总是宣扬神力,鼓吹以祷祀求福佑的,所以苏轼这一点破是很有意义的。苏轼早年便认为“天人不相干”(《夜行观星》)其对佛、道,只是取其“至人无心”,超然自得,并非迷信;他后来一些求雨祷雪之诗,大抵皆视神灵如朋友,以“游戏于斯文”(黄庭坚语)。既有这样思想基础,又善于捕捉形象,且带着感情说话,故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一个很深奥的哲理命题,他写得如此生动有趣,这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去,用“我今”与“我昔”相对照;但如径直地写今日求风不遂,那就平弱了。他且不言风,而说心倩。“身世两悠悠”,就是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讲的“世与我而相遗”之意,亦即是说:世俗既不能了解自已,自己也不肯降心从俗。这是由于与王安石“议论不协”而引起的。就事论事,苏轼当时对新法认识不足,他后来也承认这一点。诗中好在一带而过,措词也还有分寸。正由“身世悠悠”,所以来去无心,去留任便,因而得行固好,留亦“不恶”。自己对去留无所谓,神也就懒得应其所求。明明是求风不验,却说“神亦倦”,给神开脱,语极微婉。明明由“议论不协”,心情苦闷,却“极力作摆脱语”(纪昀评语),不失豪放本色。这诗中有些话是很不容易措词的,他能说得如此明朗、如此自然、如此有趣,“纯涉理路,而仍清空如话”(纪昀评语),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层层波澜,一齐卷尽,只就塔作结”,洵属“简使之至”(纪昀评语)。但“简便”也不是简单。他用“退之旧云三百尺”(韩愈《赠澄观》诗)凌空插入,笔势奇妙。僧伽是高僧,塔为喻浩设计的著名建筑(见《中山诗话》),其中有很多可写的话,他只用“澄观所营再修今已换”一语,将其一带而过,很快转入登塔看山。“百尺”“丹梯”,“群山”在望,着墨不多,境界开阔,且与上文“留不恶”遥遇相应,结构绵密。“无心”于仕途得失,有意而于大好河川,襟怀之豁达、趣味之高尚,皆意余言外。正由豁达豪迈,才敢于否定神权;复由其观察入微,“刻决入里”,故深探妙理,趣味横生。“姑知豪放本精微,不比凡花生容慧”(苏轼《题吴道子画》),可谓“夫子自道”。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4-33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5-86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
人皆嫌命窘(jiǒng)¹,谁不见钱亲?水晶环²入面糊盆³,才沾粘便滚。文章糊了盛钱囤(tún),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hún)(tun),葫芦提¹⁰倒稳。
译文:人都嫌恶命运艰难困苦,有谁见了钱财不亲近呢?好似水晶环跌进报糊盆,沾着一些不算,还要拼命地滚上几圈。再好的文章,不过用来封糊装钱的囤帘;清白的门庭,不惜改作迷魂的妓院;哪里去找什么“清廉”?全都打入了藏财的褡裢。倒是糊里糊涂迷迷糊糊的,官做得最安稳。
注释:¹命窘:命运艰难困苦。²水晶环:喻洁白聪明的人。³面糊盆:喻一塌糊涂、十分肮脏的社会。⁴粘:指污浊肮脏的社会风气。⁵滚:喻圆滑世故、同流合污。⁶文章:这里指才能和知识。⁷门庭:犹言“门第”。⁸迷魂阵:指妓院。⁹睡馄饨:喻糊涂人。¹⁰葫芦提:糊涂。亦指代喝酒。

  此曲辛辣嘲讽元朝末年世风混浊、官场黑暗,可谓入木三分。作者揭露金钱在主宰着人,锈蚀着人的良心,世道像一盆面糊,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即便纯洁的人掉进这盆里也必然同流合污。作文章的不过为了谋取钱财,有钱财的人并不把文章放眼里;守规矩的人家为了挣钱,竟让女儿卖身;清廉的官吏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只得装糊涂,因为在官场上越是糊涂越能坐稳自己的交椅。作者一会儿巧用比喻,一会儿直面抨击,或冷嘲,或热讽,就像针灸的高手,针针扎到元王朝吏治昏黑、社会良心泯灭、公道无存的要害上。这说明身处下僚的张可久对社会弊端持有清醒的认识,对现实强烈不满。

  元散曲中的愤世、警世之作,白眼向人,不仅感情激切犀利,在语言上也往往表现出冷峻、峭严的倾向。本篇就是具有这种语言风格的名作。
 
  前两句属同一个意思,即是说世风嫌贫爱富。一个意思分作两句说,与其说是强调,毋宁说是宣泄。诗体也有嘲骂之作,却难以脱开“温柔敦厚”的传统影响。而元曲显然不存在这样的限制,在发泄感情上自有无形的优势。

   三、四两句是对“见钱亲”的财迷心窍者贪婪攫财的形象描绘。这里的“水晶环”并不表示环质的清白纯净,而是取“环”之圆、取“水晶”之滑,而满足“才沾黏便滚”的条件。“才”字、“便”字,说明了贪取的急不可耐;而“沾黏”与“滚”,又生动地表现了多多益善的聚敛形象。元杂剧中有常见的上场诗:“县官清如水,令史白如面。水面打一和,糊涂成一片。”也是在不动声色的前提下转出意想不到的结果。两者均从“面糊”生发,足见元人趣语的生活化特色。

  “文章”等三句鼎足对,围绕社会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发挥。“文章”句是说文章本身不值钱,至多只能用来糊糊钱囤子,即只配作为金钱的仆妾。古人有“文章覆瓿”的成语,出自刘歆对扬雄《太玄》的评价:“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意谓被后人仅仅用来覆盖酱罐。作者这里许是受了“覆瓿”的启发,但“糊了盛钱囤”的含义更觉丰富。“门庭”句是说为了金钱可以不惜自败家声,甚而改门庭为妓院也在所不辞,一个“改”字,含有人心不古的感慨。而“清廉”句则针对官场而发,清廉本当是为官的本分,可当今的官场不仅不需要它充作幌子,而且索性将它塞到钱褡子里去了。这三句将物欲横流、寡廉鲜耻的社会腐败情状描绘得入木三分,是对起首两句断语的生动诠释。
 
  “葫芦提倒稳”一语双关。“葫芦提”是元人指称糊涂的习语,如马致远《夜行船·秋思》:“葫芦提一向装呆。”“语译”即作此解。而它在此处又似可解作提着酒葫芦,与作者在《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中的“酒葫芦,醉模糊,也有安排我处”同意。诗人挽澜无方,回天乏术,只能借酒图醉装呆,反倒觉得稳便。这是激愤的反语,却也加重了全曲峻冷的韵味。

  这支小令用了多组比喻,而比喻全取市井化的俗语,尖新严冷,带有一种散曲特有的“蒜酪味”。作者向以清词雅语为宗,本曲却一反故常,反映了散曲风格为内容服务的创作规律。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久去¹山泽游²,浪莽(mǎng)³林野娱。
译文: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注释:¹去:离开。²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³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¹携子侄辈,披榛(zhēn)²步荒墟³
译文: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注释:¹试:姑且。²榛:丛生的草木。³荒墟:废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徘徊丘垄(lǒng)¹间,依依²昔人居。
译文: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注释:¹丘垄:坟墓。²依依:思念的意思。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wū)¹株。
译文: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注释:¹杇: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借问采薪者,此人¹皆焉如²
译文: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注释:¹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²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¹无复余。
译文: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注释:¹没:死。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¹异朝市²,此语真不虚。
译文: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注释:¹一世:三十年为一世。²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似幻化¹,终当归空无。
译文: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¹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iǔshānyóu làngmǎnglín 
shìxiézhíbèi zhēnhuāng 
páihuáiqiūlǒngjiān rén 
jǐngzàoyǒuchù sāngzhúcánzhū 
jièwèncǎixīnzhě rénjiēyān 
xīnzhěxiàngyán  
shìcháoshì zhēn 
rénshēnghuànhuà zhōngdāngguīk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