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然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枫枯叶,柳瘦丝,夕阳闲画阑十二。望晴空莹(yíng)¹如片纸,一行雁一行愁字。
译文:枫树树叶枯败,柳叶飘落,只剩下瘦长的柳枝。夕阳映照着的十二曲栏杆空空荡荡,不见人的影子。举头望天,长空明洁,犹如一张白纸。每当一行大雁飞过,就写下一行勾起愁情的大字。
注释:¹莹然:形容光洁明亮的样子。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秋日登楼远眺的画面。

  长空中雁飞成字,在诗词中已常有表现,如吴融《新雁》“一字横来背晚晖”、苏轼《虚飘飘》“雁字一行书绛霄”、张炎《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等等,但多是一笔带过。该曲将天空与雁行分开来铺写,秋雁的“一行愁字”就分外醒目;而这一切又是在枫枯柳瘦、夕阳空阑的铺垫下托出,悲秋伤寂之意也就格外惊心。前三句静止,映合“江楼”;后两句活动,紧扣“晚眺”:在章法上也颇为井然有序。作者写枫、柳、夕阳、画阑都不甚动声色,“晴空莹然”甚而有情怀释然之意,却在末句推点出“一行雁一行愁字”。产生抑扬变化的效果不算,登楼晚眺的思乡之意,也在字面以外显示出来了。

  稍后的散曲作家吴西逸,也有一首“落梅风”:“萦心事,惹恨词,更那堪动人秋思。画楼边几声新雁儿,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末两句也颇为奇警。但雁行列队飞行,排成的不是“一”字就是“人”字,摆不成“愁”的复杂字样来;而“愁”字若作定语解释,则“一行雁一行愁字”要比“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更说得通。所以吴作极可能是受了该曲的影响;至少在读吴作之前,先应当读读这一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枫树树叶枯败,柳叶飘落,只剩下瘦长的柳枝。夕阳映照着的十二曲栏杆空空荡荡,不见人的影子。举头望天,长空明洁,犹如一张白纸。每当一行大雁飞过,就写下一行勾起愁情的大字。

注释

莹然:形容光洁明亮的样子。

赏析

  这首散曲描绘了一幅秋日登楼远眺的画面。

  长空中雁飞成字,在诗词中已常有表现,如吴融《新雁》“一字横来背晚晖”、苏轼《虚飘飘》“雁字一行书绛霄”、张炎《解连环·孤雁》“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等等,但多是一笔带过。该曲将天空与雁行分开来铺写,秋雁的“一行愁字”就分外醒目;而这一切又是在枫枯柳瘦、夕阳空阑的铺垫下托出,悲秋伤寂之意也就格外惊心。前三句静止,映合“江楼”;后两句活动,紧扣“晚眺”:在章法上也颇为井然有序。作者写枫、柳、夕阳、画阑都不甚动声色,“晴空莹然”甚而有情怀释然之意,却在末句推点出“一行雁一行愁字”。产生抑扬变化的效果不算,登楼晚眺的思乡之意,也在字面以外显示出来了。

  稍后的散曲作家吴西逸,也有一首“落梅风”:“萦心事,惹恨词,更那堪动人秋思。画楼边几声新雁儿,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末两句也颇为奇警。但雁行列队飞行,排成的不是“一”字就是“人”字,摆不成“愁”的复杂字样来;而“愁”字若作定语解释,则“一行雁一行愁字”要比“不传书摆成个愁字”更说得通。所以吴作极可能是受了该曲的影响;至少在读吴作之前,先应当读读这一篇。

赵善庆

赵善庆

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 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shì)¹无中秩²,归耕有外臣³
译文:我的官职低微还未达到中等官位,还是归家种地做隐居方外之臣。
注释: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现在叫春节。¹筮仕:古人将出外做官,先占卦问吉凶。筮,用蓍草占卦。后称初次做官为“筮仕”。²中秩:中等官位。秩,官吏的体禄,引申以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³外臣:本指他国之臣,后也称隐居不仕的人为方外之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人歌小岁酒¹,花舞大唐春。
译文:今天人们高歌欢饮庆贺元日的美酒,早开的鲜花也起舞迎接大唐春日。
注释:¹小岁酒:本指庆贺小岁之酒,这里指庆贺元日之酒。小岁:腊日的第二天。小岁为十二月九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草色迷三径¹,风光动四邻。
译文:嫩绿的草色掩映着通往居室的小路,美好的风光惊动了我的四邻。
注释:¹三径:通往居室的小道。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¹新。
译文:但愿人生永远像元日这天一样欢乐,年年岁岁四时风物都如此新鲜。
注释:¹物候:庶物各应季节而生,称物候。

yuánshùhuái怀

zhàolín tángdài 

shìshìzhōngzhì guīgēngyǒuwàichén 
rénxiǎosuìjiǔ huātángchūn 
cǎosānjìng fēngguāngdònglín 
yuàncháng niánniánhòuxīn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死郭¹北,野死²不葬(zàng)³可食。
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注释:¹郭:外城。²野死:战死荒野。³乌:乌鸦。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为我谓乌:且为客¹²
译文: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注释:¹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²豪:同“嚎”,大声哭叫,号叫。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野死谅(liàng)¹不葬,腐肉安²能去子逃?
译文: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
注释:¹谅:当然。²安:怎么。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水深激(jī)¹,蒲苇冥(míng)²
译文: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注释:¹激激:清澈的样子。²冥冥:深暗的样子。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xiāo)¹战斗死,驽(nú)²(pái)(huái)鸣。
译文: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注释:¹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²驽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¹筑室,何以南?何以北²
译文:在桥梁上筑起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
注释:¹梁:表声字。²何以北:一作“梁何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不 一作:而)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不 一作:而)
译文: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思子良臣,良臣¹诚可思:
译文: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
注释:¹良臣:指忠心为国的战士。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抒写一场激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可以理解为死去的战士为自己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们悲鸣几声。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9-70

zhànchéngnán

míng liǎnghàn 

zhànchéngnán guōběi zàngshí 
wèiwèi qiěwèiháo 
liàngzàng ròuānnéngtáo 
shuǐshēn wěimíngmíng 
xiāozhàndòu páihuáimíng 
liángzhùshì nán běi 
shǔhuòjūnshí yuànwèizhōngchénān  (zuò ér )
liángchén liángchénchéng 
zhāoxíngchūgōng guī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¹。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xiù)飘。
译文: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注释:¹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jìng)中春¹。不如花草新。
译文: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地逐渐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注释:¹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从这句词的出处来说,它取意于淮南小山《招隐士》与王维《山中送别》句意,暗含既怨游子不归又盼游子早归的复杂意味。

  三、四两句“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巧妙地以第二句句末的一个“绿”字为桥梁,从“芳草年年绿”到“绿似去时袍”,由望景过渡到怀人,感今过渡到思昔。抒情女主人公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勾起回忆,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颜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离别之际的这一细节深深印在她的记忆之中,是时时都会重现眼前的一幅令人黯然魂销的画面;此时,因望见芳草绿、想到“去时袍”,当初的这幅画面又分明似在眼前了。此时此事,此情此景,真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小雅·隰桑》)。从这两句词,即可以想见词中人当年别郎时的留恋,也可以想见其此时“忆郎”时的惆怅。牛希济《生查子》词中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可与这两句词参读,不同的是:张先词就居者立言;牛词则拟居者口吻以嘱咐行者。两者俱谓见绿草而不忘着绿之人,其运思之同异正未易区别。

  换头“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两句,紧承上片的三、四两句。词笔不离衣袍,而又翻出新意。同样是写那件绿色的衣袍,但上两句是回忆去时的袍色,这两句是想象别后的袍色。前者把一片相思时间上拉回到过去,后者则把万缕柔情空间上载送到远方。同时,这两句又与上片第二句中的“年年”两字遥相呼应,也是从时间落想,暗示别离之长久。正因别离已久,才会产生衣袍已旧、怕那去时耀眼的绿色已经暗淡无光的推测。又从袍之旧、色之褪,触发青春难驻、朱颜易改之感。于是,自然引出下面“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两句,把词意再推进一步。词中人之所惋惜、恐惧的是一个意义更深广、带有永恒性的人生悲剧,而不仅仅是一次别离的痛苦。离别固然折磨人,但行人终有归来之日,日后相逢之乐还可以补偿此时相思之苦;至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而居者与行者都会分离中老去,这却是无可挽回、无可补偿的,正所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这两句词,则对照眼前“芳草年年绿”之景,怨叹人之不如花草。花落了,明年还会开;草枯了,明年还会绿;而人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了。镜中的春容只会年年减色,不会岁岁更新。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白头吟》)说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张先特别擅长于攫取具有特色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此词则始终围绕颜色运思,并用以穿针引线,贯穿全篇。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上片因“忆郎”而“上层楼”,因“上层楼”而见“楼前芳草”,因芳草之“绿”而回忆郎袍之“绿”,再因去时之“袍”而想到风飘之“袖”。首句与次句的两个“楼”字,紧相扣合;次句与第三句的两个“绿”字,上下钩连;第四句的“袖”字固与第三句的“袍”字相应,句中的“回头”两字也暗与第三句的“去时”两字相承,针线绵密,过渡无痕。下片虽另起新意,却与上片藕断丝连。因三、四两句回忆起去时之袍,过片两句就进一步想象此时之袍;过片两句的上、下句间,则是因衣袍之“旧”而致慨于“颜色非长久”。接下来的两句,更因袍色之不长久而想到“镜中春”也不长久,再回溯上片“芳草年年绿”句,而有感于不如花草之年年常新。通篇脉络井然,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77-379
2、 陈敦贵.成功的绿色描写——介绍张先的《菩萨蛮》[J].语文学刊,1988,10.

mán ·lángháishàngcénglóu

zhāngxiān sòngdài 

lángháishàngcénglóu lóuqiánfāngcǎoniánnián绿 绿shípáo huítóufēngxiùpiāo 
lángpáoyīngjiù yánfēichángjiǔ kǒngjìngzhōngchūn huācǎoxīn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万木霜天¹红烂漫²,天兵³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zhàng)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zàn)
译文: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注释:¹霜天:这里指冬天。秋冬都有霜,故可统称“霜天”。²烂漫:光彩分布貌。³天兵:指红军。⁴霄汉:高空。霄,云气;汉,天汉,即天河。云气和天河都是在高空,所以用来表示高旷至极的天际。⁵龙冈:龙冈头墟的简称,在江西省宁都、吉水、吉安、泰和、永丰诸县之间,地属永丰县。山峦重叠,形式极险。⁶千嶂:许多高山。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十万军重入赣(gàn)¹,风烟²滚滚来天半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译文: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注释:¹二十万军重入赣:敌人发动第二次“围剿”时,总兵力20万。²风烟:犹风尘。³天半:半空。⁴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本诗上半阕是诗人喜闻龙冈之战大捷的当晚一气写成的,第三句原为“唤起工农千百万”,而后在次年春,当诗人闻敌人将结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围剿”时,心潮起伏,英迈难平,遂一气补写出整首诗的下半阕。完稿后,毛泽东发现上下两阕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之句,便将上半阕的第三句改为“雾满龙冈千嶂暗”。

  由此可见,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序幕一揭,国民党又以双倍兵力卷土重来,滚滚狼烟遮没了半个天空,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面对重兵来犯,如何迎敌,诗人仍然满怀信心,运筹帷幄,最后三句一口气豪迈道出:“唤起千百万劳苦大众齐心协力奋勇向霄,那时红旗就会插遍整个中国”,同时也表明作者一贯的思想:放手发动群众,人民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等等。

  最后一行,诗人活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里,共工是胜利者,是敢于革命的英雄,共工以头触山就比喻为红军将士最终将推翻蒋家王朝,毛主席不愧为一位有预见性的诗人,他在最艰苦的岁月已看到遥远的胜利的曙光。犹如一位美国诗人庞德所说,真正的“诗人是一个种族触角。”唯有这样的诗人才有最灵敏的触须,才有预见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霄预感到自己民族的欢乐、胜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灾难。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已感觉到了这一切,胜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参考资料:
1、 万震球.毛泽东诗词讲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07:第359页

jiāào ·fǎn wéijiǎ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wànshuāngtiānhónglànmàn tiānbīngchōngxiāohàn mǎnlónggāngqiānzhàngàn shēnghuàn qiántóuzhuōlezhānghuīzàn 
èrshíwànjūnchónggàn fēngyāngǔngǔnláitiānbàn huàngōngnóngqiānbǎiwàn tóngxīngàn zhōushānxiàhóngluàn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xūn)。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¹
译文:春去秋来,愁上心头,总是心不在嫣像醉酒了一样,整日昏昏沉沉。临别时候你我相约早日回来相见,但是到现在依然不见归期。
注释:¹何曾:何能,怎么能。
歌扇花光黦,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歌扇花光黦(yuè)¹,衣珠滴泪新。恨身翻²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译文:歌舞用的扇子早已旧迹斑斑,衣服上相思的眼泪星星点点。恨自己当初不能化做马车后滚滚的红尘,这样就可以和你朝夕相处,万里相随。
注释:¹黦:污迹。²翻:反而。

shānduànyún··chūnqiūlái--ōuyángjiǒng

chūnqiūláichóuxīnshìzuìxūnshíyāoyuēzǎohuílúnyòucéng

shànhuāguāngyuèzhūlèixīnhènshēnfānzuòchēchénwànsuí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