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湖上
仲春湖上
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上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雨痕著物润如酥,草色和烟近似无,岚光罩日浓如雾。上春风啼鹧鸪,斗娇羞粉女琼奴。六桥锦绣,十里画图,二月西湖。
渡瓜州
渡瓜州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灭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灭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客乡秋夜
客乡秋夜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shuāngdiàoshuǐxiānzizhòngchūnshàng--zhàoshànqìng

zhòngchūnshàng

hénzherùncǎoyānjìnshìlánguāngzhàonóngshàngchūnfēngzhèdòujiāoxiūfěnqióngliùqiáojǐnxiùshíhuàèryuè西

guāzhōu

zhǔliánhuātuōjǐnshōufēngliǎoqīngdiāohóngsuìqiūliǔ绿mièzhǎngtiáoshòuxíngrénláichóubiéqíngjīnyōuyōunánchéngxià西jīnkǒuběishāntóu

xiāngqiū

tóngnòngqiūqíngzhēnchǔqiānjiādǎoyuèmíngguānshānwànzēngguīxìngcuóébáichéngáizhǎngxiāochùxiāonínghándēngqíngyànshùshēngduànmèngsāngèng

赵善庆

赵善庆

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 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红树¹青山日欲斜,长郊²草色绿无涯(yá)³
译文: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漠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
注释:¹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²长郊:广阔的郊野。³无涯:无边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人不管春将老¹,来往亭前踏(tà)落花。
译文: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脚踏落花在丰乐亭前来来往往。
注释:¹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老:逝去。一作“尽”。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是说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

  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本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

参考资料:
1、 周锡山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3-124

fēngyuètíngyóuchūn ·sā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óngshùqīngshānxiè chángjiāocǎo绿 
yóurénguǎnchūnjiānglǎo láiwǎngtíngqiánluòhuā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¹,未成一篑(kuì)²,止,吾止也³;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释:¹为山:用土堆山。²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³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⁴平地:用土填平洼地。⁵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⁶进:前进。指继续堆土。⁷往:前进。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¹,心不地则物不必²载。太山³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¹¹。故长利积¹²,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¹³也。《韩非子·大体》
译文: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¹⁰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注释:¹遍覆:全部覆盖。²必:通“毕”,尽,完全。³太山:即泰山。⁴大人:指君主。⁵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⁶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⁷毒:残害。⁸伏:潜伏。⁹交:同。¹⁰朴:纯朴。¹¹舍:房舍,引申为归宿。¹²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¹³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¹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²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³。 《管子·形势解》
译文: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注释:¹辞:推辞,拒绝。²厌:满足。³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曰:“知¹者乐(yào)²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³,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注释:¹知:通“智”。²乐:爱好。³乐:快乐。⁴寿:长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¹曰:“逝者²如斯³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者:指流逝的时光。³斯:这,指河水。⁴舍:停留,止息。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徐子¹曰:“仲尼亟(qì)²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译文: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注释:¹徐子:名辟,孟子弟子。²亟:屡次,一再。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源泉混混¹,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²,放³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huì)皆盈,其涸(hé)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wèn)¹⁰过情¹¹,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注释:¹混混:同“滚滚”。²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³放:到达。⁴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⁵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⁶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⁷浍:大沟。⁸涸:干涸。⁹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¹⁰声闻:名声。¹¹情:实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¹而小鲁,登泰山而小²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³,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注释:¹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²小:以……为小。³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⁴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⁵术:方法。⁶明:光辉。⁷容光:小缝隙。⁸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¹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²,故几³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¹⁰。夫唯不争,故无尤¹¹。《老子》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注释:¹利:帮助。²处众人之所恶: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³几:接近。⁴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⁵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⁶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⁷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⁸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⁹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¹⁰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¹¹尤:过失。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¹。 《老子》第66章
译文:江海能够成河流汇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注释:¹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¹,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译文: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注释:¹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夫兵形¹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²,兵因敌而制胜³。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译文: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注释:¹兵形:即作战方式。²制流:控制流向。³制胜:取得胜利。⁴常:固定的。⁵因:根据。

  论语·子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止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止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共三则)

  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
外道¹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
译文:那些不合正道的谬论如同高山一样连绵不绝,正确的言论一经发表就将那山峦般的谬论全部推翻摧毁。
注释:¹外道: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论说﹑法则等。
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译文:希望未来我在某个明月高悬、人声寂静的夜晚,独自前往昭潭制服邪恶势力。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翼翼归鸟,戢(jí)¹寒条²
译文:归鸟翩翩自在飞,收敛双翅落寒条。
注释:¹戢羽:收敛翅膀。²条:树枝。
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游不旷¹林,宿则森标²
译文:空阔林间尽游乐,夜来止宿高树梢。
注释:¹旷:空阔。²森标:高枝。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晨风清兴¹,好音时交。
译文:晨风吹拂添清兴,众鸟谐呜乐陶陶。
注释:¹清兴:雅洁淡然的兴致。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
(zēng)(zhuó)¹奚施²,已卷³安劳
译文:矰缴已无施用处。射者藏之莫操劳!
注释:¹矰缴:猎取飞鸟的射具。矰,拴有丝绳的短箭。缴,系在箭上的丝绳。²奚施:何所施用。³卷:同“倦”,收藏。⁴安劳:焉劳,何劳。

guīniǎo··--táoyuānmíng

guīniǎohántiáo

yóukuànglín宿sēnbiāo

chénfēngqīngxìnghǎoyīnshíjiāo

zēngjiǎoshījuǎnānláo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故国¹春归²未有涯³,小栏高槛(jiàn)别人家。
译文:春回故乡美妙的景象无边无涯,那优美的小栏高槛是别人的家。
注释:¹故国:指作者的家乡。²春归:指春回大地。³未有涯:无边无际。⁴小栏高槛:小小的栏杆,高高的横槛。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五更¹(chóu)(chàng)回孤枕(zhěn)²,犹³自残灯照落花
译文:五更时惆怅苦闷又回到我心上,仍是孤灯一盏照着这片片落花。
注释:¹五更:天快亮时称五更。²孤枕:指作者自己孤零零地睡着。³犹:还。⁴残灯:灯已没油,光也昏暗了。⁵落花:指花朵零落,春即归去。

  诗的第一句写梦中的境界。作者远离家乡,久久不能归去,又正是大好的春天,思乡之情与眼前之景便衍成一梦,写自己回到了故乡,正是春光洒遍大地,无边无际。这里的“未有涯”三字,既包括姹紫嫣红”、“莺啼燕语”,也有作者的内心活动和无限的喜悦。虽然着笔不多,而喜悦之情却十分明显。次写梦后。一梦醒来,眼前所见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然优美,可惜不是梦中的故乡了,而是“别人家”。在这两句诗中,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成了对比,梦中家乡春光大好与醒来“别人家”的“小栏高槛“成了对比。这样便把诗人极度怀念故乡,又恨不得归去的复杂情怀抒发得十分真切。

  诗的第三、四句紧承前两句写作者梦醒后的心情和环境。这些描写与第一句梦游故乡相对照,与第二句的描写紧紧相连。这里的“小栏高槛”是“别人家”,这里没有了梦游回乡的欢乐,有的只是自己五更独眠,苦闷、惆怅,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这样便把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情态和愁容展示出来,环境的凄凉冷落也写得逼真形象。这样,总观全诗,作者思乡这个题意便表现得更为完整了。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92-194 .

huáxià--kōng

guóchūnguīwèiyǒuxiǎolángāokǎnbiérénjiā

gèngchóuchànghuízhěnyóucándēngzhàoluò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