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稻粱¹肥,蒹(jiān)(jiā)²³。黄添篱落,绿淡汀(tīng)。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译文:稻谷高粱成熟肥大,芦草也开花吐穗。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村落的篱笆,水中小岛上的绿草枯萎暗淡。林中树木的叶子已经凋落,山体也因植物枯败越发消瘦。沙鸥因汀晓潮水涨落的时期而乘风飞起,远望深秋时节被烟雾笼罩着的碧波万顷的江面。距地半竿的落日余晖下,大雁一声长鸣,飞过几处高楼。
注释:普天乐:曲牌名,四十六字。¹稻粱:稻谷和高粱,此处泛指庄稼。²蒹葭:芦苇。³秀:开花吐穗。⁴篱落:住家的篱笆。落:人聚居之处。⁵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⁶沙鸟:指海鸥、沙鸥。⁷几处危楼:几处高耸的楼阁。危:高耸的样子。

  这首曲子描述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庄稼、荻花、江水等,同时结合“江”这个特定的地点来描写。曲子用词丰富恰切:肥、秀,黄、绿,空、瘦。将本没有感情的事物赋予感情,形象生动。

  作者漫步秋日的江畔,首先映人眼帘的是田间地头的景象:稻谷、高粱等庄稼长势喜人,预示丰收在望。一个“肥”字摹状出谷物沉甸甸的姿态。江边的芦苇也已秀穗,荻花飘舞。不远的地方散落着疏疏落落几户人家,但见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而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抹上一层秋天枯黄的色彩。走近细瞧,树叶飘零,秋意更浓了。抬头看山,山容消瘦。“瘦”谓因树叶凋零,山仿佛褪去了春夏时节的盛装,露出山体,故而显得消瘦。再观江景: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正当作者沉浸在萧索凄清的秋景之中时,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全曲在写景上抓住最能体现秋天季节特点的景物予以表现,田野肥实密致的庄稼、江中沙渚上随风飘舞的荻花、辽阔迷茫的江水,共同构成一幅俊雅清丽的秋日图画。同时,作者写景层次清晰,静景与动景结合,并善于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视点来刻画景物。如第一层次为平视所见之景,即从第一句至第四句,视点在岸上与江中来回移动。“稻粱肥”“黄添篱落”状江边田野之景,“蒹葭秀”“绿淡汀洲”又转为对江景的展现。第二层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显露出山体的清癯之形与怪石的嶙峋之态,这种整体感受只有远观才能获得。第三层转人仰视,沙鸟翻飞,传递着潮涨潮落的信息。第四层乃作者因情设景,以疏淡之笔将落日、飞雁、危楼等触发乡思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画卷的描摹。

  全曲措辞凝练,对仗工稳;笔调清丽,随笔点染,皆成画境,给人恬静凄清之美。小令在明净远大的境界中流露出丝丝感伤。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612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稻谷高粱成熟肥大,芦草也开花吐穗。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村落的篱笆,水中小岛上的绿草枯萎暗淡。林中树木的叶子已经凋落,山体也因植物枯败越发消瘦。沙鸥因汀晓潮水涨落的时期而乘风飞起,远望深秋时节被烟雾笼罩着的碧波万顷的江面。距地半竿的落日余晖下,大雁一声长鸣,飞过几处高楼。

注释

普天乐:曲牌名,四十六字。

稻粱:稻谷和高粱,此处泛指庄稼。

蒹葭:芦苇。

秀:开花吐穗。

篱落:住家的篱笆。

落:人聚居之处。

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沙鸟:指海鸥、沙鸥。

几处危楼:几处高耸的楼阁。

危:高耸的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散曲创作时间不详。从题“江头秋行”可以看出,这首散曲乃作者秋日傍晚漫步江头,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 奚少庚 赵丽云.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082页
赏析

  这首曲子描述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色:庄稼、荻花、江水等,同时结合“江”这个特定的地点来描写。曲子用词丰富恰切:肥、秀,黄、绿,空、瘦。将本没有感情的事物赋予感情,形象生动。

  作者漫步秋日的江畔,首先映人眼帘的是田间地头的景象:稻谷、高粱等庄稼长势喜人,预示丰收在望。一个“肥”字摹状出谷物沉甸甸的姿态。江边的芦苇也已秀穗,荻花飘舞。不远的地方散落着疏疏落落几户人家,但见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而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抹上一层秋天枯黄的色彩。走近细瞧,树叶飘零,秋意更浓了。抬头看山,山容消瘦。“瘦”谓因树叶凋零,山仿佛褪去了春夏时节的盛装,露出山体,故而显得消瘦。再观江景:沙鸥在水面翻飞,似乎在报知潮涨潮落,烟雾迷蒙,秋色更显深沉。正当作者沉浸在萧索凄清的秋景之中时,一声过路的雁鸣,打破了秋野的寂静。夕阳西下,四周的几栋楼阁,在渐次浓重的暮色衬托下,却显得更加高耸。

  全曲在写景上抓住最能体现秋天季节特点的景物予以表现,田野肥实密致的庄稼、江中沙渚上随风飘舞的荻花、辽阔迷茫的江水,共同构成一幅俊雅清丽的秋日图画。同时,作者写景层次清晰,静景与动景结合,并善于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视点来刻画景物。如第一层次为平视所见之景,即从第一句至第四句,视点在岸上与江中来回移动。“稻粱肥”“黄添篱落”状江边田野之景,“蒹葭秀”“绿淡汀洲”又转为对江景的展现。第二层写远景。无边落木萧萧下,显露出山体的清癯之形与怪石的嶙峋之态,这种整体感受只有远观才能获得。第三层转人仰视,沙鸟翻飞,传递着潮涨潮落的信息。第四层乃作者因情设景,以疏淡之笔将落日、飞雁、危楼等触发乡思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画卷的描摹。

  全曲措辞凝练,对仗工稳;笔调清丽,随笔点染,皆成画境,给人恬静凄清之美。小令在明净远大的境界中流露出丝丝感伤。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612页
赵善庆

赵善庆

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 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而倾城。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超六列于往古,迈来今之清英。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誓中诚于曒日,要执契以断金。嗟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怨禄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执缠绵之笃趣,守德音以终始。邀幸会于有期,冀容华之我俊。傥皇灵之垂仁,以收欢于永已。
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lài)¹而倾城。扬绰(chuò)²之丽姿,怀婉娩(miǎn)³之柔情。超六列于往古,迈来今之清英。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誓中诚于曒(jiǎo),要执契(qì)以断金。嗟(jiē)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怨禄(lù)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执缠绵之笃(dǔ)趣,守德音以终始。邀幸会于有期,冀容华之我俊。傥(tǎng)皇灵之垂仁,以收欢于永已。
译文:赞美那淑女的美丽妖艳,正因含情脉脉的顾盼而更加倾国倾城。彰显着城美的美好姿色,怀着婉约含蓄的城情。超越过去的历代女子,胜过如今的清丽精英。既给了我极度的欢乐,又与我同心同德心心相印。结交稳固的恩好,连接深刻的情爱。对着太阳宣誓忠诚,用斩断金铁来寓意契约。哎!天道幽暗愚昧,在极小的地方发生了疏漏。怨恨官途的不幸,即使结交了贵人但却离开了官场。守着缠绵的趣味,自始至终坚守美好的事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邀请你,期望那时我还英俊。假如皇天的神灵垂怜我的不幸,就让我永远的欢乐。
注释:¹盼睐:顾盼。²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³婉娩:委婉含蓄。⁴曒日:骄日。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xíngshàng--hán

xíngshàngjiànrénshuāicǎohuángyúngǎntànchóushén

guīzhōuzhǎnzhuǎnkōngchénmóujìngjiùjiējiēshìshēn

初九日,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一,黄金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通事楼。
初九日,大把事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铁皮褥(rù)一,黄谢四两。再以书求修鸡山志,并恳明日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后出关。院有山茶甚巨,以此当折柳也。余许之。是日仍未霁,复憩(qì)通事楼。
译文:初九日大把事又捧着礼物来致谢,酬劳校书的工作。铁皮褥子一床,黄金四两。木公又写信请我编撰《鸡山志》,并恳请明天到木家院为第四子改文章,然后出关。木家院有很大的山茶,用山茶送别代替折柳。我答应了。这一天天气仍然没晴,还在通事的楼上休息。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金,以有金壶八宝之献也。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自元旦至元宵后二十日,数举方止。每一处祭后,大把事设燕燕木公。每轮一番,其家好事者费千余谢,以有谢壶八宝之献也。
译文:这里的风俗新年正月重视祭天的礼仪。从元旦到元宵后的二十天内,举行数次才结束。每一次祭天后,大把事设宴宴请木公。每轮完一遍,那些好事的人家要花费一千多两银子,因为要祭献金壶八宝。
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
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
译文:这里的土地,三年轮种一次稻谷。当年种稻谷,次年就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休耕不种。又到次年,才再种稻谷。
其地土人皆为麽些。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
其地土人皆为麽些¹。国初汉人之戍(shù)此者,今皆从其俗矣。盖国初亦为军民府,而今则不复知有军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北即为古宗。古宗之北,即为吐蕃。其习俗各异云。
译文:这里的土著居民都是麽些。本朝初年到这里戍守的汉人,如今都随当地的习俗了。因为本朝初年也是军民府,如今则不再知道还有军人了。只分官姓和民姓,官姓为木,最初都姓麦,从汉代到本朝初年,太祖皇帝时才改为姓木。民姓为和,没有其他的姓。丽江府北边就是古宗,古宗的北边就是吐蕃。他们的习俗各不相同。
注释:¹麽些:又作“磨些”,“磨沙”,即今纳西族。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绝无雷声。其人南来者,至丽郡乃闻雷,以为异。
译文:古宗北部边境雨少而只有雪,绝对没有打雷声。古宗人往南方来,到丽江府才听到雷声,认为是奇异的事。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
丽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阔皆三丈,崖石白色而东向。当初日东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则满崖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红色尤为鲜丽,若镜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则不复然矣。
译文:丽江府北,去忠甸的路上有北岩,高宽都有三丈,崖石白色而且面向东方。每当旭日东升,人们穿着彩色衣服来到北岸下,于是整块崖石上就会浮彩腾跃,焕然夺目,而且红色尤其鲜艳美丽,如同镜子的流光,彩霞的幻影。太阳升高后则不再是这样了。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托,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金沙江逼雪山之麓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更广。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之道也。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东员冈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有大脊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东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
初十日,晨餐后,大把事复来候往木家院。通事具骑,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东向半里,街转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¹治所托,南去乃大道。半里,过东桥,于是循溪南岸东南行。三里,有柳两三株,在路右塍间,是为土人送行之地。其北有坞,东北辟甚遥。盖雪山之支,东垂南下者两重,初为翠屏、象眠,与解脱、十和一夹而成白沙坞;再为吴烈东山,与翠屏、象眠再夹而成此坞,其北入与白沙等。其北度脊处,即谢沙江逼雪山之麓(lù)而东者。东山之外,则江流南转矣。脊南即此坞,中有溪自东山出,灌溉田畴(chóu)更广。由此坞东北逾脊渡江,即香罗²之道也。坞中溪东南与玉河会于三生桥之东,又有水西南自文笔山沿南山而东转,随东圆冈之下,经三生桥而东与二水会,于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东员冈³者,为丽郡东南第一重锁钥。盖有大脊(jǐ)自西来,穹为木家院后高峰大脊,从此南趋鹤庆。其东下者为邱塘关,其东北下者,环转而为此冈,直逼山之麓,束三水为一,沿东山南下而出邱塘东峡,自七和、冯密而达鹤庆。冈首回环向郡,南山之溪经其下,巩桥度之,曰三生桥。桥北有二坊,两三家为守者。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其北皆良畴,而南则登坡焉。一里,升坡之巅,平行其上。右俯其坡内抱,下辟平坞,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坡间每有村庐,就洼傍坎,桃花柳色,罨(yǎn)映高下。三里,稍下就洼,有水成痕,自西而东下于溪。又南逾一坡,度板桥而南,则木家院在是矣。
译文:初十日早饭后,大把事又来恭候我们前往木家院。通事备好马,而大把事忽然离去,等了很久都没来,于是出发。向东走半里,街道转成南北走向,往北去是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所在地,往南去是大路。半里,过东桥,于是顺溪水南岸往东南行。三里,有两三棵柳树,在路右边的田间,这是当地人送行的地方。北面有山坞,往东北方敞开得很远。原来雪山的支脉,东垂往南延伸为两层,第一层为翠屏山、象眠山,和解脱林、十和院首先夹成白沙坞;第二层为吴烈东山,和翠屏山、象眠山又夹成这道山坞,其北部入口处和白沙坞平行。山坞北面翻越山脊的地方,则金沙江逼近雪山麓后就向东流了。东山之外,则江水转向南流。脊南就是这道山坞,坞中有东山流出的溪水,灌溉田地的范围很广。从这道坞往东北翻越山脊过江,就是去香罗甸长官司的路。坞中的溪水往东南流到三生桥东与玉河汇合,又有西南流来的水从文笔山沿南山向东转,顺东圆冈而下,经过三生桥然后往东流与二水汇合,于是三股水合成漾共江的源头。东圆冈是丽江府东南第一军事要地。有主峰山脉从西边伸来,穹隆为木家院背后的高峰大脉,从这里往南伸向鹤庆府。往东延伸的是邱塘关,往东北延伸的,环绕为此东圆冈,直逼东山之麓,约束三股水为一股水,沿东山往南流然后出邱塘关东峡,经过七和、冯密然后到鹤庆府。冈首回绕对着府治,南山的溪水从下面流过,建巩桥度溪,名三生桥。桥北有二座坊,两三家人守着。从柳塘到这里,又走了五里。北面都是良田,而南面则登坡。一里,登上坡顶,在顶上平行。往右俯视其坡内抱,坡下敞开平坦的山坞,一直向北延伸,和府治相接,眺望其坡,斜斜地往东削下去,和东山夹住溪水往南流。坡间处处有村舍,就着洼地,傍靠着坎,桃花红、柳色绿,高高低低地掩映着。走三里,渐渐下到洼地,有流水痕迹,从西往东流下溪中,又往南翻越一道坡,过木桥然后往南,于是就到木家院了。
注释:¹通安州:为丽江军民府附郭,与丽江府同点,在今丽江市古城区。²香罗:明设香罗甸长官司,隶云南永宁府,治所在今四川木里县西北。³东员冈:上句作“东圆冈”。冈北今有东元桥,位置约即明代三生桥。⁴木家院:在今丽江古城区南8公里漾西村,又称万德宫。今存门楼、过厅及北厢。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唧唧语,余不之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书后写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毫,二把事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命也,余乃从之。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蕤下覆甚密,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余,修皙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牦、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余颔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
先是途中屡有飞骑南行,盖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屡令人来,示其款接之礼也。途中与通事者辄(zhé)唧唧语,余不之省。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门。其门南向甚敞,前有大石狮,四面墙垣之外,俱巨木参霄。甫入,四君出迎,入门两重,厅事亦敞。从其右又入内厅,乃拜座进茶。即揖入西侧门,搭松棚于西庑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礼也。大把事设二卓,坐定,即献纸笔,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余颔之。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并为其子斧正¹。书后写一题曰:“雅颂各得其所。”余与四君,即就座拈(niān)²,二把事退候阶下。下午,文各就。余阅其作,颇清亮。二把事复以主命求细为批阅。余将为举笔,二把事曰:“馁久矣,请少迟之。后有茶花,为南中之冠,请往一观而就席。”盖其主命也,余乃从之。由其右转过一厅,左有巨楼,楼前茶树,盘荫数亩,高与楼齐。其本径尺者三四株丛起,四旁萎(wēi)(ruí)³下覆甚密,不能中窥。其花尚未全舒,止数十朵,高缀(zhuì)丛叶中,虽大而不能近觑。且花少叶盛,未见灿烂之妙,若待月终,便成火树霞林,惜此间地寒,花较迟也。把事言,此树植与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余。余初疑为数百年物,而岂知气机发旺,其妙如此。已还松棚,则设席已就。四君献款,复有红毡、丽锁之惠。二把事亦设席坐阶下,每献酒则趋而上焉。四君年二十余,修皙清俊,不似边陲之产,而语言清辨可听,威仪动荡,悉不失其节。为余言北崖红映之异。时余欲由九和趋剑川,四君言:“此道虽险而实近,但此时徙诸出豆者在此,死秽之气相闻,而路亦绝行人,不若从鹤庆便。”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以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因为余言,其地多牦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负重,北地山中人,无田可耕,惟纳牦(máo)牛银为税。盖鹤庆以北多牦牛,顺宁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异兽,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昌、腾越,其西渐狭,中皆人民,而异兽各不一产。腾越之西,则有红毛野人,是亦人中之牦、象也。抵暮乃散。二把事领余文去,以四君文畀余,曰:“灯下乞细为削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余颔之。四君送余出大门,亦驰还郡治,仍以骑令通事送余。东南二里,宿村氓家。余挑灯评文,就卧其西庑(wǔ)
译文:在这之前,途中常常有快马往南走,原来木公先派他的儿子到木家院等待我,而且又多次命令人来,表示其款待的诚意。途中来的人和通事就说民族语言,我听不懂。等我走到时,大把事已经先到了,迎接我进门,门朝南,十分宽敞,门前有大石狮,四周墙垣之外,都是高耸入云的巨树。刚一进门,四君出来迎接,进了两道门,客厅很宽敞。从客厅右边又进入内厅,才行礼入座进茶。很快又请进西侧门,在西厢房前搭松棚,地下用松毛铺垫,以表示重礼。大把事设置两张桌子,坐定后,立即献上纸笔,从袖中取出一个小信封,说:“我家主人因为他的儿子刚刚考入学宫,虽然从事写作,但这里没有名师指导,不能看到中原的文章风格,请为他赐教一篇,让他知道章法格式,以使他终身不忘。”我点头同意。拆开信封,是木公请我写文章,并为他的儿子修改文章。信后写有一个标题:“雅颂各得其所。”我把题目交给四君,立即就座执笔,二把事退到台阶下恭候。下午,我和四君的文章都写好了,我阅读他的文章,很清爽明快。二把事又把主人的命令告知,请细心为四君批阅。我准备为他提笔修改,二把事说:“饿久了,请稍微等一会儿改。后面有茶花,为云南省第一,请去观赏一番然后入席。”大概是他主人的命令,我于是听从。从松棚右转过一间厅,左边有高楼,楼前的茶树,盘绕遮盖了数亩地,高和楼平行。直径一尺的茶树分出三四株,茂盛的枝叶垂向四周,覆盖得十分严密,看不到中间。茶花还没完全开,只有几十朵,高高地缀在丛密的枝叶中,虽然大却不能近看。而且花少叶多,看不到红花灿烂的美景,如果等到月底,便成为火树霞林,可惜这里气候寒冷,花开得比较晚。把事说,这棵树和老把事的年纪相似,屈指计算有六十多年了。我当初怀疑是几百年的树,却哪里知道是气机发达兴旺,长得如此的好。不久回到松棚,而宴席已经摆好。四君殷勤地向客人敬酒,又有红毡、丽锁作为赠礼。二把事亦设了座位坐在台阶下,每次敬酒就急忙上前。四君二十多岁,身材瘦高,皮肤白净,很清秀英俊,不像边疆土生土长的人,而且说话清楚动听,礼仪举止都得体。他对我说北岩映红影的奇异现象。当时我想从九和去剑川州,四君说:“这条路虽然险要但实际上近,只是现在迁徙那些出天花的人到九和,到处是死亡和污秽的气味,因而路上行人断绝,不如从鹤庆府走方便。”美味中有柔猪、牦牛舌,四君都对我解释,一条一条地很动听。柔猪是五六斤重的小猪,是用米饭喂成的,它的骨头全都柔软、脆嫩,整只烘烤,然后切成片吃。牦牛舌和猪舌相似但大,甜脆而有奇特的味道。可惜当时我已经酒足饭饱,不能多尝。并且对我说,这个地方牦牛很多,牦牛尾巴大而且有力气,也能驮负重物,北部的山里人,没有田可耕,就缴纳牦牛银作为税。大致鹤庆府以北牦牛多,顺宁府以南大象多,南北各有一种异兽,只是中间隔着大理府,往西到永昌府、腾越州,其西渐渐狭隘,其中都有人,却不再有各种异兽了。腾越州以西,则有红毛野人,这也是兽中如同牦牛、大象,属奇异的一类。宴席到傍晚才散,二把事把我的文章拿走,把四君的文章交给我,说:“请在灯下细心为他修改,明天早晨准备早早呈报主人。”我点头答应。四君送我出大门,也骑马赶回府治,仍然让通事送我骑马回去。往东南走二里,住在村民家。我点灯评改文章,在西厢房睡觉。
注释:¹斧正:请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²拈毫:执笔。³萎蕤:又作“葳蕤”,形容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⁴红毡:经过精细加工染为红色的羊毛毡,是纳西族羊毛毡中最精美的一种。⁵修皙:即修长而白皙,身体瘦高,皮肤白净。⁶九和:今作九河,在丽江县西境,石鼓以南。⁷剑川:明为剑川州,隶鹤庆军民府,治今剑川县治谢华镇。⁸出豆:同“出痘”,即传染病天花。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jì)¹天涯客²,轻寒³底用愁。
译文:请告诉居住在远方的朋友,天气虽有些微的寒冷,但不必为它发愁。
注释:¹寄语:传话,告诉。²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³轻寒:轻微的寒冷。⁴底用:何用,底,犹“何”,汉以来诗文中多用其义。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¹
译文:春风吹来已经离我们不远,已经吹到了屋东头。
注释:¹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得很近了。

  《除夜太原寒甚》是诗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然而,诗人却栖身远方,又恰逢大寒,确实令人寂寞难熬。环境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希望“天涯客”不必忧愁,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出语却极为平淡。旧的一年过去了,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寄旅太原,滞留在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岁。远客在外,难免乡愁,况且旧年之中,诗人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但他鼓励自己和同僚说:“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句中的“轻寒”与诗题中的“寒甚”对比强烈,“寒甚”是客观的存在,“轻寒"却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诗人深知只有蔑视它,才能战胜它,以此鼓励友人,激励自己。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指明前途,加强信心。和前两句有同样的鼓舞作用。在诗人眼中,尽管风寒冰坚,但除夜一过,新年即已开始,春天随之来临。温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风是那么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倾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随着春风的来临,大地回暖,万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诗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除夜太原寒甚》这一富于哲理意蕴和人生体悟的诗篇,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像寒冷的天气不会长久一样,困难也只是一时的,应该振奋精神,看到困难后的光明前景。除夕虽然寒冷,诗人于谦又客居他乡,但是诗人却没有天涯游子常有的孤独和伤感,而是非常自信地告诉和自己有相同境况的天涯游子:“寒冷不足畏惧,春天即将来临。”最坏的日子都会过去,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趋势往往就是这样富有哲理。 

  这首诗写的是除夜的寒冷,读来却给人以春天的喜悦和暖意,诗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恶劣气候,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乐观精神。诗的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因此这首小诗有它的象征性,也含有一定的哲理,诗人以平白轻松的语气,抒发激越豪情,显示了诗人铮铮骨气与刚毅果敢的上进精神。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1314
2、 孙育华等.古代诗词曲名篇选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01月:296

chú宿tàiyuánhánshén--qiān

tiān

qīnghányòngchóu

chūnfēngláiyuǎn

zhǐzàidōngtóu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杖锡(xī)¹何来此,秋风已飒(sà)²
译文: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注释:¹杖锡:手持锡仗。锡仗,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姻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震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²飒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译文: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放逐宁¹违性,虚空²不离禅。
译文: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山野,宠辱不过是虚空。
注释:¹宁:岂能。²虚空:荒野无人之处。赞公土室在山野。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相逢成夜宿,陇(lǒng)¹向人圆。
译文: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注释:¹陇月:洁白明亮的月亮。
诗人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弃官,暂居秦州,不意遇到了谪置此地的原京师大云寺赞公,所以以“锡杖何来此”反诘起笔,表现了惊愕之情。“秋风已飒然”自然是寄情于景,以秋风述说一份不满与困苦。“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紧接“秋风”义旨,进一步渲染赞公与自己处境的萧条凄凉。对仗工整,用字精准,以“荒”“倒”二字使冷落身世传神而出。此处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洁,禅心清净作一反衬。诗至“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则秋戚之情一扫而空,换之以无尽的平和,又透出独立孤峰顶的豪情。赞公深通佛法,无论外境如何变化,也不能动摇他的清净心。而一切万法无非真如,放逐本身也不离空性,就如虚空也是禅。在赞公身边,使诗人也感染了几分宁静安详。夜间在赞公房间休息,望见朗朗明月,扫清太虚,犹如禅心空明,能出种种违顺。同时尾联也点出题意,以作照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