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家事少,客去跋溪閒。茅屋牵萝补,兰阶择草删。
贫居家事少,客去跋溪閒。茅屋牵萝补,兰阶择草删。
雪添南浦水,雪暗北窗山。孰谓寒如许,鸡鸣客度关。
雪添南浦水,雪暗北窗山。孰谓寒如许,鸡鸣客度关。
谢应芳

谢应芳

谢应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学者。字子兰,号龟巢,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2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一塍(chéng)¹芳草碧芊芊²,活水穿花暗护田。
译文:东马塍芳草碧绿茂盛,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
注释:东马塍:地名。¹塍:田畦,田间界路。²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译文:正是养蚕农忙时节,也不知这美丽春色是为给谁看?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断芦洲渚(zhǔ)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译文: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注释: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过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山鸟自呼泥滑滑¹,行过相对马萧萧²
译文: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注释:¹泥滑滑:山鸟鸣声。²萧萧:马鸣声。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十年长自青衿(jīn)识,千里来非白璧(bì)¹
译文: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注释:¹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握手祝君能强饭¹,华簪(zān)²常得从鸡翘³
译文: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注释:¹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²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³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见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见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切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两句记渡口所闻所见。“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见其艺术手腕之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中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矜。”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见《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sòngxiàngpànguān--wángānshí

duànzhōuzhǔluòfēngqiáokǒushāzhǎngguòcháo

shānniǎohuáhuáxíngrénxiāngduìxiāoxiāo

shíniánzhǎngqīngjīnshíqiānláifēibáizhāo

shǒuzhùjūnnéngqiángfànhuázānchángcóngqiào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弱操不能植,薄伎竞无依。
译文: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没有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译文:终究是才疏智浅,也不奢求能够美名远扬。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译文: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让人感到厌倦。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译文:年轻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时光的宝贵,等到老了才懂得珍惜光阴。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一涂¹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译文:想到坎坷仕途,就觉得做官是一大失策,弃官归田才是正确的选择。
注释:¹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新知¹虽已乐,旧爱²尽暌(kuí)³
译文:很开心能结交新的知己,但是与曾经的老朋友分离也让人心中愁闷。
注释:¹新知:新结交的知己。²旧爱:家乡旧友。³暌违:分离,别离。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译文: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泪洒衣襟。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译文: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思乡之苦,让人形容憔悴,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也已无心欣赏。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qiáng)飞。
译文:两岸鲜花临水盛开,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无由下征帆¹,独与暮潮归。
译文:如果能够乘船顺流而下,就可以随长江落潮归去啊。
注释:¹征帆:指远行的船。

  这首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感叹自己才疏智浅,游宦无成。何逊虽年少成名,但遭梁武帝疏远,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慨叹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缺乏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既然才疏智浅,就不能希求美名远扬。自己干的都是一些琐碎细事,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使他感到厌倦。年少无知,轻掷岁月倒也罢了,而今老大,始感光阴之宝贵,亦悟仕途之误人。“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这是作者历经仕途坎坷后的经验之谈。“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谢朓《酬王晋安德元》诗云:“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亦同此意,但态度没有如此决绝。误落尘网中,一去几十年。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作者想到了归隐。

  后十句为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新知虽已乐”是虚,是官场中的客套话。而“旧爱尽暌违”是实,是作者的心里话。这里的“旧爱”,主要指的是家乡的老朋友。扰扰游宦子,尽别故乡人。正如潘岳在《闲居赋序》中说的:“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智斗筲之役乎?”于是,他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禁泪洒衣襟了。但官身不自由,思归不能归,所以说“望乡空引领”。一个“空”字,多少惆怅,多少伤感!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折磨人的思乡之苦,使作者形容憔悴,这与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物自芳菲”,有着两层含意:一是大好春光自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作者是不相干的;一是心情恶劣的作者,无心欣赏这大好春色,一任春花春草自芳菲。一个“自”字,就把孤独苦闷的“旅客”——作者自己,与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天对立起来。这使读者们想起了大诗人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自”字、“空”字的用法,说不定是受了何逊诗的启发。但大自然终是有情的。两岸鲜花有意,临水盛开,以悦人情致;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似惹人乡思。这即目所见,更加触动了作者的乡愁。于是他幻想乘船顺流而下,独与暮潮东归。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无由”,真是无可奈何!何逊赴任郢州(今湖北武昌)在西,而他的故乡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及其久居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东,随长江落潮正可归去,故云“独与暮潮归”。作者《渡连圻二首》其二云:“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触目皆乡思,何时见狭邪?”难怪诗人面对暮潮是那么一往情深了。但“潮归人不归”(刘长卿《和州送人归复郢》),滚滚东去的暮潮只好把诗人的乡思带回去了。结尾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读者读罢诗,仿佛也体味到了诗人那刻骨的乡愁和凄苦的心情。

zèngzhūyóujiùshī--xùn

ruòcāonéngzhíbáojìng

qiǎnzhìzhōnglìngmíngān

rǎorǎocóngjuànxièxièshēnshìwēi

shǎozhuàngqīngniányuèchíguānghuī

jīnwèishìwànzuófēi

xīnzhīsuījiùàijǐnkuíwéi

wàngxiāngkōngyǐnlǐnglèizhān

zhǎngqiáocuìchūnfāngfēi

ànhuālínshuǐjiāngyànràoqiángfēi

yóuxiàzhēngfāncháoguī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雕芳卉之九衢,霣灵茅之三脊。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续。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兮疏引,寒乌兮聚飞。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mǐn)¹衰草²,衰草无容色³。憔悴荒径中,寒荄(gāi)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衔兮佩实,垂绿兮散红。岩陬(zōu)兮海岸,冰多兮霰(xiàn)¹⁰积。布绵密¹¹于寒皋(gāo)¹²,吐纤疏¹³于危石¹⁴。雕¹⁵芳卉之九衢(qú)¹⁶,霣(yǔn)¹⁷灵茅¹⁸之三脊¹⁹。风急崤(xiáo)道难²⁰,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裁²¹续。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秋鸿²²兮疏引²³,寒乌²⁴兮聚飞。径荒寒草合,草长荒径微²⁵。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
译文:真可怜那衰草,它没有一点仪容姿色。瘦弱萎靡地瑟缩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知道那地下的寒根是什么样子。在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往日,它开花结果,披绿挂红。在冰雪覆盖的山脚海岸,它密密匝匝地分布在寒冷的岸边,纤弱萧疏地从大石之下挺长出来。道路上凋谢了芳香的花卉,连那灵异的三脊茅也遭殒落。寒风凛冽崤道艰险,深秋来临,游子衣单。既为檐下的菊花哀伤,又为池上的兰草悲痛。飘零荡落被风吹尽,才知道时令已早早地变寒。飞窜的萤火使明亮的烛光变得昏暗,大雁的哀鸣使裁绩的织妇中止了工作。严霜打落了茎上的紫花,寒风吹去了叶面的绿色。秋雁稀疏地列队南归,寒乌聚集而群飞。小路荒芜,寒草密集,杂草葱茂,道路狭窄。园庭逐渐荒芜湮没,严霜寒露日日沾衣。
注释:¹愍:怜悯,哀怜。²衰草:枯草。³容色:容貌与颜色。⁴憔悴:凋零,枯萎。⁵荄:草根。⁶衔:含。⁷华:花。⁸佩实:挂着果实。⁹岩陬:山崖脚下。¹⁰霰:白色不透明的球形或圆锥形小冰粒。¹¹绵密:稠密,指稠密的草丛。¹²寒皋:荒凉的湖沼边高地。¹³纤疏:细长而稀疏。¹⁴危石:高大的岩石。¹⁵雕:通“凋”,凋零,凋谢。¹⁶九衢:本指纵横交叉的大道,这里形容草木枝茎纵横交错。¹⁷霣:通“陨”,坠落。¹⁸灵茅:即菁茅,古代帝王祭祀封禅时用来滤酒去滓,据说一片叶上有三根主茎。《史记·封禅书》:“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裴驷《集解》引三国魏孟康注曰:“所谓灵茅也。”¹⁹脊:本指物体中间高起的部分,这里指茅草的主茎。²⁰崤道难:形容山道险峻。崤,也作“肴”,山名。在今河南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因崤山之道险绝,故借来泛指险峻之山道。²¹裁:通“才”,刚刚。²²秋鸿:秋目的鸿雁。²³疏引:断断续续地呜叫。²⁴寒乌:寒天的乌鸦,一作“寒鸟”。²⁵微:隐匿,隐没。

  这篇赋开篇写衰草可哀,然后回忆衰草在春天披红戴紫、垂绿衔花的荣盛,最后详细铺写秋气对衰草的摧折,表现了秋的萧杀与衰草的可哀。全赋句式灵活,咏物兼以抒情,充溢着诗的意境。

  “愍”是此赋的着眼点。此赋起笔转合自然,前四句先写衰草情状,以“荒径”、“寒菱”补足。中间写春日、春风中的芳草,以衔华佩实、垂绿散红等突出衰草往日的风姿。最后以“秋至”一转,言风、霜对芳草的侵夺,以“伤”、“悲”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强化“愍”的意象。“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对物候变化的体察隐含着作家对人生经验的领悟。卒章显其志,“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对衰草的怜惜实际上在观照着作者盛年易逝、晚年凄苦的心态。

  全赋句式灵活,有骈偶句式,有五言句式,又有骚体句,咏物兼以抒情,使全赋充溢着诗的意境,其中亦夹杂着民歌的韵律,采用了回忆倒叙的赋法,从当时面对的此景此情入手,中间回忆虚写了小草从春到冬的经历,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感受,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衰草的哀怜写出了浓浓的秋意。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 编.历代赋评注 4 南北朝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214-217
2、 张强编 著.历代辞赋选评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08月第1版:197-198
3、 周建忠,汤漳平 主编.楚辞学通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2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¹,飞入闲窗伴懊(ào)(nóng)²
译文: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在这春阑花残之际,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注释:采桑子:《百名家词钞》作“罗敷媚”。¹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这里指花。²懊侬:烦闷。这里指烦闷的人。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谁怜辛苦东阳¹瘦,也为春慵(yōng)²。不及芙蓉³,一片幽情冷处浓。
译文: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注释:¹东阳: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²春慵:春天的懒散情绪。³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明年,果然状头及第。”⁴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淡淡地写出了伤春自怜的哀伤。这表面上看是一首伤春伤离之作,但事实上却是借着伤春抒写伤怀之情。

  上阕写春阑花残,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飘零殆尽。然而,艳丽娇柔、多情婉转的桃花无法接受无情的死,多情的花总要有某种多情的死法。 “感激东风”是观花的作者所发的感慨。东风把娇红的桃花吹落,没有任它委于尘土泥泞,而是吹它飞进了容若的小窗,让它来陪伴容若这个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看到桃花无可奈何的命运,作者也感伤起了自己,从下片开始,“谁怜落苦东阳瘦”,便是作者的自况。

  下阕先点出作者为春残懊恼,而慵懒无聊,下接以结句,加深加浓了伤春之意,心静下来了,可是思念之情却更加强烈。纳兰性德以沈约自况,形容自己像沈约一样病容憔悴、抑郁多疾。沈约和作者是一样的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约自比,既是说自己风流才俊,更是感伤自己身体单薄。这个典故用的十分贴切自然,交代了心境,也写出了实情。而后所接之句“也为春慵”,更是说出自己的身心之所以如此慵懒,并非是为其他闲杂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就要结束了。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虽然作者认为桃花妖艳,却还是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不过,作者这里所指的芙蓉并不是荷花,传说唐朝李固在考试落第之后游览蜀地,遇见一名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对他说,他明年会在芙蓉镜下科举及第,再过二十年还有拜相之命。于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参加考试,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镜芙蓉”一语,正应了那老妇的预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试的机会,和落第等同,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所说的芙蓉应当是指“芙蓉镜”的典故了。于是,自然而然的,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处浓”,正是写了自己懊恼的“幽情”。

  这一首《采桑子》上、下片相对比较紧凑,但是全词似伤春又不似伤春,颇值得多加玩味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5-27页
2、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12页
3、 龙建春著.人间何处问多情 《纳兰词》“情”解: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06:第121页

cǎisāngzi··táohuāxiūzuòqíng--lánxìng

táohuāxiūzuòqínggǎndōngfēngchuīluòjiāohóngfēixiánchuāngbànàonóng

shuíliánxīndōngyángshòuwèichūnyōngróngpiànyōuqínglěngchùn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