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五马驾双旌,太守承恩下玉京。气槩浮云蒸华岳,胸襟弱水浸蓬瀛。
萧萧五马驾双旌,太守承恩下玉京。气槩浮云蒸华岳,胸襟弱水浸蓬瀛。
拥经东出辞储馆,分竹西来镇鄂城。地转阳春苏赤子,天回霖雨济苍生。
拥经东出辞储馆,分竹西来镇鄂城。地转阳春苏赤子,天回霖雨济苍生。
扫除积弊文书简,慰藉群情赋敛轻。每以哀矜存岂弟,还从摘发见神明。
扫除积弊文书简,慰藉群情赋敛轻。每以哀矜存岂弟,还从摘发见神明。
笑谈顿息清河讼,指顾潜消渤海兵。已喜箕裘传傅说,行看车马赐桓荣。
笑谈顿息清河讼,指顾潜消渤海兵。已喜箕裘传傅说,行看车马赐桓荣。
闾阎有学皆兴起,𤱶亩无田不播耕。悬榻每因高士下,清樽多为上宾倾。
闾阎有学皆兴起,𤱶亩无田不播耕。悬榻每因高士下,清樽多为上宾倾。
过山问俗云生屐,出郭劝农雨湿缨。月满南楼挥麈坐,花明北榭引车行。
过山问俗云生屐,出郭劝农雨湿缨。月满南楼挥麈坐,花明北榭引车行。
题诗每拟招崔颢,作赋何曾厌襧衡。感化屡闻虓虎渡,忘机不使狎鸥惊。
题诗每拟招崔颢,作赋何曾厌襧衡。感化屡闻虓虎渡,忘机不使狎鸥惊。
满门桃李新阴暖,遍野桑麻晓色晴。汗简定应书善政,口碑先已播贤声。
满门桃李新阴暖,遍野桑麻晓色晴。汗简定应书善政,口碑先已播贤声。
肯怜倦客垂青盼,特为明公写素诚。作县前人书上考,登科后裔厕群英。
肯怜倦客垂青盼,特为明公写素诚。作县前人书上考,登科后裔厕群英。
乱离一去荣华尽,契阔重来坎𡒄婴。岂为莼羹思故里,敬将麦饭洒先茔。
乱离一去荣华尽,契阔重来坎𡒄婴。岂为莼羹思故里,敬将麦饭洒先茔。
陶潜柳尽家何在,潘岳花残邑屡更。鹤发遗民供祀事,龟趺断碣载题名。
陶潜柳尽家何在,潘岳花残邑屡更。鹤发遗民供祀事,龟趺断碣载题名。
独归华表叮咛语,谁顾盐车俛仰鸣。往事易成焦鹿梦,旧游难觅黍鸡盟。
独归华表叮咛语,谁顾盐车俛仰鸣。往事易成焦鹿梦,旧游难觅黍鸡盟。
履残濡露心逾苦,目断停云泪更横。已幸玄堂新改厝,犹惭丙舍未经营。
履残濡露心逾苦,目断停云泪更横。已幸玄堂新改厝,犹惭丙舍未经营。
名随版籍遥编越,身恋松楸重去荆。存没离魂同惨惨,往还孤影复茕茕。
名随版籍遥编越,身恋松楸重去荆。存没离魂同惨惨,往还孤影复茕茕。
敢方王粲依刘表,窃冀兴宗念子平。为政古来先孝弟,愿伸人子未伸情。
敢方王粲依刘表,窃冀兴宗念子平。为政古来先孝弟,愿伸人子未伸情。
丁鹤年

丁鹤年

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 著名孝子,为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丁鹤年精诚之心上达九天,丁鹤年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 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高标¹跨苍穹²,烈风³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zī)百忧。
译文: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注释:¹高标:指慈恩寺塔。标:高耸之物。²苍穹:青天。穹:一作“天”。³烈风:大而猛的风。⁴休:停息。⁵旷士:旷达出世的人。旷:一作“壮”。⁶兹:此。翻:反而。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非教¹力,足²可追冥(míng)³。仰穿龙蛇窟(kū),始出枝撑
译文: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注释:¹非教:佛祖释迪牟尼说法时常借形非以教人,故佛教又有非教之称。佛塔即是佛教的非征。²足:一作“立”。³冥搜:即探幽。⁴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⁵出:一作“惊”。⁶枝撑:指塔中交错的支柱。⁷幽:幽暗。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七星¹在北户²,河汉³声西流。羲(xī)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译文: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注释:¹七星: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²北户:一作“户北”。 ³河汉:银河。⁴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⁵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赶。⁶少昊:古代神话中司秋之神。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秦山¹忽破碎²,泾(jīng)³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译文: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注释:¹秦山:指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山为秦岭山脉一部分,故云秦山。²破碎:终南诸峰,大小错综,登高眺望,山峦如破碎。³泾渭:泾水和渭水。⁴不可求:难辨清浊。⁵但:只是。⁶一气:一片朦胧不清的样子。⁷焉能:怎能。⁸皇州:京城长安。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回首叫虞(yú)(shùn)¹,苍梧²云正愁。惜哉瑶池饮³,日晏(yàn)昆仑丘。
译文: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注释:¹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²苍梧:这里用以比拟葬唐太宗的昭陵。³饮:一作“燕”。⁴晏:晚。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黄鹄(hú)¹去不息²,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³,各有稻粱谋
译文: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注释:¹黄鹄: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²去不息:远走高飞。³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⁴稻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他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非教即佛教,佛教用形非来教人,故称“非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非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非征。“方知非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非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诗人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他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非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非,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在平地上从终南山和秦岭望过去,只看到秦山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非,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认为此诗言天下将乱,宴乐不可以为常,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8-430

tóngzhūgōngdēngēn

 tángdài 

gāobiāokuàcāngqióng lièfēngshíxiū 
fēikuàngshìhuái怀 dēngfānbǎiyōu 
fāngzhīxiàngjiào zhuīmíngsōu 
yǎngchuān穿lóngshé shǐchūzhīchēngyōu 
xīngzàiběi hànshēng西liú 
biānbái shàohàoxíngqīngqiū 
qínshānsuì jīngwèiqiú 
shìdàn yānnéngbiànhuángzhōu 
huíshǒujiàoshùn cāngyúnzhèngchóu 
zāiyáochíyǐn yànkūnlúnqiū 
huáng āimíngsuǒtóu 
jūnkànsuíyángyàn yǒudàoliángmóu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宣德¹间,宫中尚²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³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¹⁰。里胥(xū)¹¹猾黠(xiá),假此科敛(liǎn)丁口¹²,每责一头,辄(zhé)倾数家之产。
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一直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注释:¹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²尚:崇尚,爱好。³西:这里指陕西。⁴华阴令:华阴县县官。⁵才:(有)才能。这里指勇敢善斗。⁶责:责令。⁷里正:里长。⁸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⁹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直,通“值”。¹⁰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居,积、储存。¹¹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¹²科敛丁口:向百姓征税摊派费用。科敛,摊派、聚敛。科,聚敛。丁口,老百姓。丁,成年男子。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¹,久不售²。为人迂(yū)(nè)³,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bì)?不如自行搜觅(mì),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mǐ)计不施,迄(qì)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译文: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铜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两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注释:¹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应考。操……业,从事……行业。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²售:原意是卖物出手,这里指考取。³迂讷:拘谨而又不善于说话。⁴累:积累。⁵裨益:补益。⁶款:款式,规格。⁷宰严限追比:县令严定期限,催促缴纳。追比,旧时地方官吏严逼人民,限期交税、交差、逾期受杖责,叫“追比”。⁸流离:淋漓。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¹。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²,填塞(sè)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ruò)³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xī),不知何词。各各竦(sǒng)以听。少间,帘内掷(zhì)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jí),青麻头 ⁹伏焉。旁一蟆(má),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译文: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妆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在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挂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上面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想问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掀动,一片纸抛落下来。拾起看,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像寺院;(殿阁)后面的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到处横卧,在丛丛荆棘中,一只蟋蟀藏在那里;旁边一只蛤蟆,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琢磨,不能理解。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暗合自己的心事,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注释:¹能以神卜:能够凭借神力占卜。²红女白婆: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³爇香:点燃香。⁴翕辟:翕,合。辟,开。⁵竦立:恭敬地站着。⁶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错。⁷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⁸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 ⁹青麻头: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¹。循陵而走,见蹲石鳞(lín)²,俨(yǎn)然类画。遂于蒿(hāo)(lái)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jiè)。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³未已,一癞(lài)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niè)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jù)扑之,入石穴中。掭(tiàn)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lì),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译文:成名反复思索,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听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颈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注释:¹有古陵蔚起:有古坟高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样子。²蹲石鳞鳞: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³冥搜:用尽心思搜索。冥:深。⁴趁:赶。 ⁵蹑迹披求:追随(蛤蟆的)踪迹,拨开(丛草)寻求。蹑,悄悄追随。披,拨开。⁶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拱璧,大璧,极言其珍贵。啻,止。⁷蟹白栗黄:蟹肉和栗肉,指蟋蟀吃的精饲料。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出。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¹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²,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³耳!”儿涕而出。
译文: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注释:¹斯须:一刻工夫,一会儿。²业根:祸种,惹祸的东西。业,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³复算:再算账,追究。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 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¹。夫妻向隅²,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gǎo)³。近抚之,气息惙(chuò)。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 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xī)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chān),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zhé)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¹⁰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yú),迷其所在。徘(pái)(huái)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¹¹,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páng)(huáng)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¹²,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zhuì)(zhuì)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译文: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民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但是看到蟋蟀笼子空着,成名就急得气也吐不出,也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里去了。再仔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他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注释:¹抢呼欲绝:头撞地,口呼天,几乎要绝命。抢,碰撞。²向隅:面对着墙角(哭泣)。《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哭泣……”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³藁葬:用草席裹着尸体埋葬。⁴惙然:气息微弱的样子。⁵气断声吞:出不来气,说不出话,形容极度悲伤。⁶交睫:闭上眼睛要睡。⁷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东曦,指日神东君。曦,日光。既驾,已经乘车出来。古代传说,日神乘着神龙驾驭的车。⁸觇视:窥视。⁹裁:通“才”,刚刚。¹⁰超忽:形容跳得轻快而高。¹¹审谛之:仔细地(看)它。¹²土狗:蝼蛄的别名。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¹,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²。径造庐³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zuò),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liè)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hé)¹⁰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jīn)¹¹,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piē)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¹²。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¹³,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注释:¹日与子弟角:天天和伙伴(的蟋蟀)角斗比赛。子弟,年轻人。²售者:这里指买主。³造庐:指到家。造,到……去。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⁴胡卢:形容笑的样子。 ⁵比笼:并列的笼子。比,并列的,并排的。⁶惭怍:惭愧。⁷固强之:坚持要较量较量。固,坚持、一定。强,迫使。⁸顾:但。⁹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庄子·达生》篇说,养斗鸡的,要把斗鸡训练得镇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¹⁰龁:咬。¹¹翘然矜鸣:鼓起翅膀得意地叫。翘,举。矜,夸耀。¹²尺有咫:一尺多。咫,八寸。¹³虫集冠上:蟋蟀落在鸡冠上。集,止。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¹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mǐ)。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²。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³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tà)、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bǐ)入邑(yì)(xiáng)。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lài)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chuán),牛羊蹄躈(qiào)各千计;一出门,裘(qiú)马过世家¹⁰焉。
译文: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注释:¹翼:同“翌”,次日。²抚军:官名,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³细疏:仔细地陈述。疏,臣下向君主陈述事情的一种公文,这里作动词。⁴无何:没多久。⁵卓异:(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⁶又嘱学使:又嘱,是抚军嘱。学使,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⁷俾入邑庠:使(他)进入县学,即做秀才。俾,使。邑,县。庠,学校。⁸百顷:和下文的“万椽”,都极言其多。⁹牛羊蹄躈各千计:意思是牛羊几百头。蹄躈,亦作“蹄噭”,古时用以计算牲畜的头数。噭,口;躈,肛门。见《史记·货殖列传》。千计,是说很多,不是实数。¹⁰裘马过世家: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异史氏¹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²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³成氏子以蠹(dù),以促织富,裘(qiú)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zhǎng)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yìn)。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译文:我(蒲松龄)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叫成名的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注释:¹异史氏:作者自称。《聊斋志异》里边有许多怪异的事,所以称异史。²贴妇:把妻子做抵押品去借钱。贴,抵押。³独是:唯独这个。⁴以蠹贫:因胥吏的侵耗而贫穷。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务的胥吏。⁵令尹:县令,府尹。这里是沿用古称。⁶恩荫:得到恩惠荫庇。⁷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个人升天,连他的鸡犬也成仙。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民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

  小说接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

  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

  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zhī

sōnglíng qīngdài 

    xuānjiān gōngzhōngshàngzhīzhī suìzhēngmínjiān fēi西chǎn yǒuhuàyīnlìngmèishàngguān tóujìn shìshǐ使dòuércái yīnchánggòng lìngzhīzhèng shìzhōngyóuxiáérjiāzhělóngyǎngzhī ángzhí wéihuò huáxiá jiǎliǎndīngkǒu měitóu zhéqīngshùjiāzhīchǎn 

    yǒuchéngmíngzhě cāotóng jiǔshòu wéirén suìwéihuábàochōngzhèng bǎiyíngmóunéngtuō zhōngsuì chǎnlěijìn huìzhēngzhī chénggǎnliǎnkǒu éryòusuǒpéicháng yōumèn yuē   xíngsōu yǒuwànzhī  chéngránzhī zǎochūguī zhútǒngtónglóng bàicóngcǎochù tànshíxué shī  sānliǎngtóu yòulièruòzhōngkuǎn zǎiyánxiànzhuī xún zhàngzhìbǎi liǎngjiānnóngxuèliú bìngchóngnéngxíngzhuō zhuǎnchuángtóu wéijìn 

    shícūnzhōngláituóbèi néngshén chéngwèn jiànhóngbái tiánmén shè shìchuílián liánwàishèxiāng wènzhěruòxiāngdǐng zàibài cóngpángwàngkōngdàizhù chúnwěn zhī sǒngtīng shǎojiān liánnèizhìzhǐchū dàorénzhōngshì háoshuǎng chéngqiánànshàng fénbàiqiánrén shíqǐng liándòng piànzhǐpāoluò shíshìzhī fēiérhuà zhōnghuìdiàn殿 lèilán hòuxiǎoshānxià guàishíluàn zhēnzhēncóng qīngtóuyān páng jiāngtiào zhǎnwánxiǎo ránzhī yǐnzhōngxiōnghuái怀 zhécángzhī guīshìchéng 

    chéngfǎnniàn jiāolièchóngsuǒ zhānjǐngzhuàng cūndōngzhēn nǎiqiǎngzhàng zhíhòu yǒulíngwèi xúnlíngérzǒu jiàndūnshílínlín yǎnránlèihuà suìhāoláizhōngtīngxíng xúnzhēnjiè érxīněrqióng juézōngxiǎng míngsōuwèi làitóurányuè chéngè zhúchènzhī cǎojiān nièqiú jiànyǒuchónggēn zhī shíxuézhōng tiànjiāncǎo chū tǒngshuǐguànzhī shǐchū zhuàngjùnjiàn zhúérzhī shěnshì shēnxiūwěi qīngxiàngjīnchì  lóngguī jiāqìng suīliánchénggǒngchì shàngpénéryǎngzhī xièbáihuáng bèiài liúdàixiàn guān 

    chéngyǒujiǔsuì kuīzài qièpén chóngyuèzhìjìngchū xùnzhuō shǒu luòliè jiù ér gào wénzhī miànhuī jīngyuē  gēn zhì érwēngguī suàněr  érérchū 

    wèi chéngguī wényán bèibīngxuě suǒér érmiǎoránzhīsuǒwǎng shījǐng yīnérhuàwéibēi qiāngjué xiàng máoshèyān xiāngduìrán liáolài jiāng érgǎozàng jìnzhī chuòrán zhìshàng bàn xīnshāowèi dànérshénchī yǎnyǎnshuì  shuàilóng zhīduànshēngtūn gǎnjiūér hūnshǔ jiāojié dōngjià jiāngchángchóu wénménwàichóngmíng jīngchānshì chóngwǎnránshàngzài érzhī míngzhéyuè xíngqiě zhīzhǎng  shǒucái yòuchāoéryuè zhī zhéguòqiáng suǒzài páihuái jiànchóngshàng shěnzhī duǎnxiǎo hēichì dùnfēiqián chéngxiǎo lièzhī wéipánghuángzhān xúnsuǒzhúzhě shàngxiǎochóngyuèluòjīnxiùjiān shìzhī xínggǒu méihuāchì fāngshǒu chángjìng liáng érshōuzhī jiāngxiàngōngtáng zhuìzhuìkǒngdāng shìzhīdòuchānzhī 

    cūnzhōngshǎoniánhàoshìzhěxùnyǎngchóng míng xièqīng  jué shèng zhīwéi érgāozhí shòuzhě jìngzàofǎng访chéng shìchéngsuǒ yǎnkǒuérxiào yīnchūchóng lóngzhōng chéngshìzhī pángránxiūwěi zēngcánzuò gǎnjiào shǎoniánqiǎngzhī niànlièzhōngsuǒyòng pīnxiào yīndòupén xiǎochóngdòng chǔn shǎoniányòuxiào shìzhūlièmáoliáochóng réngdòng shǎoniányòuxiào liáozhī chóngbào zhíbēn suìxiāngténg zhènfènzuòshēng éjiànxiǎochóngyuè zhāngwěishēn zhílǐng shǎoniánhài jiělìngxiūzhǐ chóngqiàoránjīnmíng bàozhǔzhī chéng fānggòngzhānwán piēlái jìngjìnzhuó chénghàiè xìngzhuózhōng chóngyuèchǐyǒuzhǐ jiànjìn zhúzhī chóngzàizhuǎxià chéngcāngzhīsuǒjiù dùnshī xuánjiànshēnjǐngbǎi línshì chóngguānshàng dīngshì chéngjīng duōzhìlóngzhōng 

    jìnzǎi zǎijiànxiǎo chéng chéngshù zǎixìn shìchóngdòu chóngjìn yòushìzhī guǒchéngyán nǎishǎngchéng xiànzhūjūn jūnyuè jīnlóngjìnshàng shūnéng gōngzhōng tiānxiàsuǒgòngdié tángláng yóu qīngéqièzhuàngbiànshìzhī chūyòuzhě měiwénqínzhīshēng yīngjiéér zhī shàngjiāyuè zhàochénmíngduàn jūnwàngsuǒ  zǎizhuówén zǎiyuè miǎnchéng yòuzhǔxuéshǐ使xiáng hòusuì chéngjīngshénjiù yánshēnhuàzhī qīngjiéshàndòu jīnshǐěr jūnhòulàichéng shùsuì tiánbǎiqǐng lóuwànchuán niúyángqiàoqiān chūmén qiúguòshìjiāyān 

    shǐshìyuē  tiānǒuyòng wèiguòwàng érfèngxíngzhěwéidìng jiāguāntānè míntiēmàiér gèngxiūzhǐ tiānkuǐ jiēguānmínmìng  shìchéngshìpín zhī qiúyángyáng dāngwéizhèng shòushí zhìzāi tiānjiāngchóuchánghòuzhě suìshǐ使chén lìngyǐn bìngshòuzhīēnyìn wénzhī rénfēishēng xiānquǎn xìn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宋公¹旧池馆²,零落首阳³
译文: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孤零地坐落在河南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的山腰。
注释:¹宋公:指宋之问,初唐诗人,曾任考功员外郎。字延清,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²池馆:指山庄别墅。³首阳:山名。⁴阿:山腰。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枉道¹(zhī)²从入,吟诗许更过。
译文:恰好我绕道经过此处,见人们在此随意出入,也许我还有机会再一次吟着诗歌经过?
注释:¹枉道:绕道赶路。²祇:还、依然。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淹留¹问耆(qí)²,寂寞向山河。
译文:我停留下来向老人询问宋公的子孙家世,老人告诉我,他家已无人了。我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注释:¹淹留:停留。²耆老:指宋之问的子孙。耆:古代年过60岁称耆。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更识将军树¹,悲风日暮多。
译文:看到宋公当时的园林树木,愈加使我回忆起昔日的情境而感到悲伤,真是越到走下坡路,凄厉的寒风越多!
注释:¹将军树:指宋之悌栽种的树木。

  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庄,而且那么匆忙,主要在于他相当尊重宋之问的诗作,所以他说:为了吟诗,也许会再一次访问这位诗坛前辈的故居。宋之问媚附张易之等权贵,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其人杜甫是不取的,所以全诗只及其诗,不及其为人。杜甫能做到不因人废诗。

  第三句,“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是说访宋之问的子孙家世,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为宋之问“迹在人亡”而感到悲伤。

  末句“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是通过将军树来借景抒情,增加了悲凉的色彩,通过该句把悲凉的气氛勾勒出来,悲凉之情呼之欲出。

参考资料:
1、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 》 :1989,四川文艺出版社:234页
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
金鼎合神¹丹,世人将见欺。
译文:金色宝鼎炼出灵丹,世上的人都将被欺骗。
注释:¹神:一作“还”。
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
飞飞骑羊子,胡乃¹在峨眉。
译文:骑羊如飞的那一位神仙,为何会在峨眉山巅?
注释:¹胡乃:为何。
变化固幽类,芳菲能几时。
变化飞幽¹类,芳菲²能几时。
译文:变化必然化为异类,人的年华能有几天?
注释:¹幽:一作“非”。²芳菲:这里指人的年华。
疲疴苦沦世,忧痗日侵淄。
疲疴(kē)苦沦世,忧痗(mèi)¹日侵淄(zī)²
译文:疲病折磨沉沦时间,忧愁悔恨每日都在蚕噬心田。
注释:¹痗:一作“悔”。²侵淄:侵蚀污染。淄,通“缁”,黑色。
眷然顾幽褐,白云空涕洟。
眷然¹顾幽褐²,白云空涕洟(yí)
译文:回视幽居贫困之士的衣衫,空望白云涕泪满面。
注释:¹眷然:回视的样子。²幽褐:幽居贫困之士。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杖策¹²隐士,荒涂³横古今
注释:¹策:细的树枝。²招:寻。这句是说手持树枝去招寻隐士。³荒涂:荒芜的道路。⁴横古今:从古至今被阻塞。横:塞。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岩穴¹无结构²,丘中有鸣琴。
注释:¹岩穴:山洞。²结构:指房屋建筑。这句和下句是说只有山洞没有房屋,山丘之中却有人弹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白云停阴¹²,丹葩(pā)³(yào)阳林。
注释:¹阴:山北为阴。²冈:山脊。³丹葩:红花。⁴阳林:山南的树林。这两句是说山北停白雪,山南曜丹葩。阳:山南为阳。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石泉漱(shù)¹琼瑶²,纤鳞³或浮沉
注释:¹漱:激。²琼瑶:美玉,这里指山石。³纤鳞:小鱼。⁴或浮沉:时沉时浮。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非必丝¹与竹²,山水有清音。
注释:¹丝:弦乐器。²竹:管乐器。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何事待啸歌¹?灌(guàn)²自悲吟。
注释:¹啸歌:吟咏。²灌木:丛生的树木。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秋菊兼餱(hóu)¹,幽兰间重襟²
注释:¹兼糇粮:兼作粮食。糇:食。²间重襟:杂佩在衣襟上。间:杂。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chóu)(chú)¹足力烦²,聊欲投吾簪(zān)³
注释:¹踌躇:徘徊。²烦:疲乏。³投簪:犹弃冠,指放弃官职!簪:古人用它连结冠和发。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楚辞中有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文选》中有左思的《招隐》诗,题目相似,而意趣不同。《招隐士》是召唤隐士离开山林回到人群中来,到宫廷里去;而左思的《招隐》却是去招寻隐士,欲与之同隐。同题两首,这里选取第一首进行赏析。

  左思《招隐》中的第一首,招隐,是招还,寻防隐士之意,写入山招还隐士,却被隐士生活环境所吸引,决意同隐以表现社会黑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第一首诗首句“杖策招隐士”,开门见山,点清题目。“策”,据扬雄《方言》,是树木细枝。中国人向来强调“见微知著”:纣设象筯(即箸字),比干以为奢侈之渐;五月披裘,即可知其人之不贪。折树枝为杖,则持杖者旧袍蔽屣的形象及厌弃豪华的性格已可见一斑。“荒涂横古今”和“岩穴无结构”两句写隐士居室及其周围的道路。既是隐士,当然就应当绝交息游,摒弃繁华。室开三径、蛙作鼓吹这些传为佳话的典故,“草堂”、“蓬户”这些常见的作为隐士(或寒士)居室代称的文字,便足以说明这一点。然而,作者笔下的隐士岂只是“草莱不翦”、“茅屋数椽”而已,他根本就没有房屋,而是像巢父一般的岩居穴处;他的住处周围也根本就没有道路,好像从古到今无人从这里走过(横,塞)。然则其人避世之深,可以想见。唯有山丘中传出的隐隐琴声,才能显示出他的存在。这几句写的是眼前近景。其中“荒涂横古今”也隐寓着与紫陌红尘的对比,“岩穴无结构”则隐与高堂华屋作比,这一点读到下文自可领悟。接下来“白云”二句写仰观,“石泉”二句写俯视。白云飘忽,去来无迹,正是隐士们最爱欣赏、最感会心的景物;树木葱茏、丹花掩映,清泉潺潺,游鱼嬉戏,这是十分宁静、自由、充满生机和自然之美的世界。庄子就是非常羡慕濠水中的鯈鱼之乐;曹孟德也是把“枕石漱流饮泉”(《秋胡行·晨上散关山》)看作是神仙生活。这些与喧嚣嘈杂、勾心斗角、扼杀人性的现实社会是非常鲜明的对比。作者对隐士生活环境的描写,处处在在,都流露出他对现实的强烈憎恶。

  以上六句多写所见,是隐士的生活环境;“丘中有鸣琴”则是写所闻,写隐士的活动。弹琴在古人诗文中向来是高雅之士、尤其是隐逸之士的爱好,这种例证太多,无烦列举,只须看不会弹琴的陶渊明也要取一张无弦琴在手上摆弄摆弄,就可知它在隐士生活中的地位了。而在这样一个幽静空寂的所在独坐拂弦,更可见其人情逸云上,非寻常隐士可比。

  “非必丝与竹”四句续写所闻。这四句的写法与上文相比稍有变化。上面都是直陈所见所闻而暗寓对比之意,这里却是首先提出了用作比较的对象。丝竹犹言管弦,指官僚贵族饮酒作乐时所欣赏的音乐。(需要说明,一般讲“丝竹”时,是指由女伎演奏的音乐,所以高士独自弹弄以遣怀的琴,是不包括在内的。所以刘禹锡的《陋室铭》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把琴排除在丝竹之外了。)聒耳的笙歌与山水之音相比,前者代表的是富贵和庸俗,后者代表的却是高情雅趣。史载梁昭明太子萧统“(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轨惭而止”。就很可以说明这一点。啸歌则是魏晋以来名士包括隐士常常喜欢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说诸葛亮“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西晋的阮籍也是善啸的;《晋书·阮籍传》说他遇到过一个苏门山真人名叫孙登的,啸起来“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如此看来,啸歌和弹琴一样,也是高人雅士的举动。然而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作者看来,再动听的人为之音也无法与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的“天籁”相比。在这四句中,前两句用的是对比手法,后两句则是衬托,更突出地强调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着力描写了隐士的居处环境之后,作者又将视线投向他的衣着食物。古来写隐士衣食,多以“黄精白术”、“石髓茯苓”以见其食之稀少而精洁;“鹑衣百结”、“短褐不完”以见其衣之破旧单寒。然而作者写食只用了一句“秋菊兼餱粮”,写衣也只用了一句“幽兰间重襟”。秋菊幽兰之为物,具芳香之性,秉贞洁之姿,正是隐士人格与形象的象征。只此一点,足盖其余。纡青拖紫、怀金佩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贵族与以秋菊为食、以幽兰为佩的隐士比起来,其蠢俗不堪愈见明显了。诗至此,已写足了隐士的居行服食,不着一主观评价,已足以使人悠然神往。于是乎诗人不由得感慨系之:“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他也要抽去帽子上的簪子,意欲挂冠弃仕,追步隐者遗迹去了。这两句是诗中唯一的直抒,但置于对隐士所居的精心描绘之后,写来犹如水到渠成,略无突兀之感。而此二句亦是画龙点睛之笔,以此收势,亦使全诗显得神完气足,发人深思。

  此诗写景简淡素朴,语言亦高古峻洁,非有如诗人者之胸襟,不得出此。这就是“诗如其人”。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07-40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