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俗俗无侣。
绝俗俗无侣。
修心心自斋。
修心心自斋。
连崖夕气合。
连崖夕气合。
虚宇宿云霾。
虚宇宿云霾。
卧藤新接户。
卧藤新接户。
欹石久成阶。
欹石久成阶。
树声非有意。
树声非有意。
禽戏似忘怀。
禽戏似忘怀。
故人市朝狎。
故人市朝狎。
心期林壑乖。
心期林壑乖。
唯怜对芳杜。
唯怜对芳杜。
可以为吾侪。
可以为吾侪。

jìngxiáfángwàngjiǔshī--jiāngzǒng

jué

xiūxīnxīnzhāi

lián

宿yúnmái

téngxīnjiē

shíjiǔchéngjiē

shùshēngfēiyǒu

qínshìwàng怀huái

rénshìcháoxiá

xīnlínguāi

wéiliánduìfāng

wèichái

江总

江总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 1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晴夜合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雨晴夜合¹玲珑²³,万枝香袅(niǎo)红丝拂。闲梦忆金堂,满庭萱(xuān)长。
译文:夜合花沐浴着雨后的阳光,千枝万朵红丝轻拂,袅袅地蒸腾着浓郁的芳香。闲时又梦见那豪华的厅堂,旁边的萱草又绿又长,在那里我们相知相识。
注释:¹夜合:合欢花的别称,又名合昏。古时赠人,以消怨合好。²玲珑:空明。³日:彊村本《尊前集》作“月”。⁴香袅:香气浮动。⁵红丝拂:指夜合花下垂飘动。⁶金堂:华丽的厅堂。⁷萱草:草本植物,俗称黄花菜,传说能使人忘忧。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
绣帘垂箓(lù)(sù)¹,眉黛(dài)远山²绿。春水渡³溪桥,凭栏魂欲销
译文:绣帘的流苏仿佛坠压在我的心头,远山的碧绿如我眉间浓浓的忧愁。溪桥下流水潺潺,凭栏远眺,思魂更是难禁,春水流淌的都是我的相思与忧愁。
注释:¹箓簌:下垂貌。此处指帘子下垂的穗子,流苏一类的饰物。²眉黛远山:用黛画眉,秀丽如远山。远山眉与小山眉为古代眉式的种类,并为入时之妆。³渡:雪本《花间集》作“度”。⁴魂欲销:魂魄将散,神情恍惚。销,失散。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春闺女子的白日闲梦与梦后幽情,时令当在五月盛夏。开头二句,写在雨后阳光之中,无数朵红色的合欢花低垂着,美如雕玉;微风吹过,香气飘动,花瓣流红。一个“拂”字妙写花态,将花谢花飞的景象写活了。这二句兴起男女爱情,女主人公的梦忆由此而生。接着两句写女主人公在这静谧的环境中睡着了,做着美好的梦。醒后回味梦中之事:到了华丽的居所,还见到萱红开满庭院,这是一种令人忘忧的红。这里用红与开头的花相关合。

  但梦还是梦,回忆毕竟还是回忆,都不能真正充实她的现实生活。过片二句回到现实:女主人公隔着垂有流苏的绣帘在沉思,那带愁意的眉头像一抹碧绿的远山。结拍二句写女子又情不自禁地凭栏眺望,一江春水,从溪桥下缓缓流过,触景生情,她深感自己的美妙年华,也如春水一样缓缓流逝,不禁情思茫然。这两句化用江淹《别赋》“春红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词意。

  此词上片写梦中情事,景美情欢,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眼下的失落与凄苦。所以,词的下片写梦后的愁思,尤为痛苦,也尤为感人。整首词中,无论是写梦后所见之景,还是写女子愁眉不展、眺望之思,都充溢着怨与恨、凄苦与哀伤。全词意境缠绵凄艳,语言精工秾丽,如“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销”二句,情辞俱美,贴合温词密丽秾艳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
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203

mán··qínglínglóng--wēntíngyún

qínglínglóngwànzhīxiāngniǎohóngxiánmèngjīntángmǎntíngxuāncǎozhǎng

xiùliánchuíméidàiyuǎnshān绿chūnshuǐqiáopínglánhúnxiāo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醉拍春衫惜旧香¹。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译文:借着醉意拍春衫,回想着,旧恼春衫上的香。天将离愁与别恨,折磨我这疏狂人。路上年年生秋草,楼中恼恼进夕阳。
注释:¹旧香:指过去欢乐生活遗留在衣衫上的香泽。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云渺(miǎo)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¹,莫向花笺(jiān)费泪行。
译文:登楼望;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在哪方。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
注释:¹无凭语:没有根据的话。
此词在对作者往日欢歌笑乐的回忆中,流露出他对落拓平生的无限感慨和微痛纤悲。上片于室内的角度写离恨。起首两句抒写离恨的无法排遣。“旧香”是往日与伊人欢乐的遗泽,乃勾起“离恨”之根源,其中凝聚着无限往昔的欢乐情事,自觉堪惜,“惜”字饱含着对旧情的深切留念。而“醉拍春衫”则是产生“惜旧香”情思的活动,因为“旧香”是存留在“春衫”上的。句首用一“醉”字,可使人想见其纵恣情态,“醉”,更容易触动心怀郁积的情思。次句乃因“惜旧香”而激起的无可奈何之情。“疏狂”二字是作者个性及生活情态的自我写照。“疏”为阔略世事之意。这句意谓以自己这个性情疏狂的人却被离恨所烦恼而无法排遣,而在句首着一“天”字,使人觉得他的无可奈何之情是无由开解的。“年年”两句选取最常见的秋草、夕阳,烘托思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念之情。路上秋草年年生,实写征人久久不归;日日楼中朝暮独坐,实写为离恨折磨之苦。过片承“夕阳”而写云、水,将视野扩展,从云水渺茫、征人归路难寻中,突出相见无期。此二句即景生情,以景喻情,道出了主人公于楼上怅望时的情思。结拍两句是无可奈何的自慰,措辞无多,然而读之使人更觉哀伤。“莫向花笺费泪行”虽是决绝之辞,却是情至之语,从中带出已往情事,当是曾向花笺多费泪行。既然离恨这般深重,非言辞所能申写,如果再“向花笺费泪行”,那便是虚枉了。

zhètiān ·zuìpāichūnshānjiùxiāng

yàndào sòngdài 

zuìpāichūnshānjiùxiāng tiānjiānghènnǎoshūkuáng niánniánshàngshēngqiūcǎo lóuzhōngdàoyáng 
yúnmiǎomiǎo shuǐmángmáng zhēngrénguīduōcháng xiāngběnshìpíng xiànghuājiānfèilèiháng 
久别侵怀抱,他乡变容色。
久别侵¹怀抱,他乡变容色²
译文:久别后的孤寂渐渐侵入我的心怀,客居他乡使我脸色变得憔悴不堪。
注释:¹侵:侵扰。此处有渐进之义。²容色:面容,脸色。容是容貌,色是神色。
月下调鸣琴,相思此何极?
月下调¹鸣琴,相思此何极²
译文:夜不成眠,只有在月色之下弹琴相慰,这样的相思之情怎样才能到尽头?
注释:¹调:整理。²何极:什么时候才能终结。

  这首诗写诗人因思念友人而苦苦煎熬,心情焦虑神情憔悴,以弹琴寄托思绪,也难以排遣痛苦。

  首句“久别侵怀抱”,点明写诗的缘起。长久的离别所产生的孤独、乡愁,慢慢地侵入了诗人的怀抱之中,即占据了他的身心,弥漫了他的精神,让他在这种愁思中难以自拔。

  因为久别之思慢慢侵入、充溢情怀,所以就有了第二句:“他乡变容色。”乡愁之苦,可谓是一至于斯。排解愁思的办法之一,是“月下调鸣琴”,即在乡愁最深切之月夜整理琴弦,歌之咏之。

  但是,从下句“相思此何极”来看,这相思仍然是排遣不了的,所以オ有这个感叹。

  这首诗几乎就是直抒胸臆之作,这既是初盛唐之际的唐诗风格,更是王勃的特殊风格,或者说,是由他开创的一种诗风。

参考资料:
1、 苏爱风.王勃诗歌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hányǒusānshǒu ·

wáng tángdài 

jiǔbiéqīnhuái怀bào xiāngbiànróng 
yuèxiàtiáomíngqín xiāng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译文: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fú)波营¹
译文: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注释:¹伏波营:“伏波”是将军的封号。此处用的原意:平乱的军队。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guīyuànèrshǒu··--shěnyún

yànjǐnshūnánchóuduōmèngchéng

yuànsuíyuèyǐngliúzhàoyíng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jiǒng)¹飞鸟上,高出世尘²间。
译文: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注释:¹迥临:高高的在上面。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²世尘:尘世。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天势围平野¹,河流入断山²
译文: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¹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²断山:陡峭的高山。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dēngguànquèlóu--chàngdāng

jiǒnglínfēiniǎoshànggāochūshìchénjiān

tiānshìwéipíngliúduànsh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