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学寇丞相,地黄变发发如漆。又不学张长史,醉后挥毫扫狂墨。
我不学寇丞相,地黄变发发如漆。又不学张长史,醉后挥毫扫狂墨。
平生绀发三千丈,几度和云眠石上。不合感时怒冲冠,天公罚作圆顶相。
平生绀发三千丈,几度和云眠石上。不合感时怒冲冠,天公罚作圆顶相。
肺肝本无儿女情,亦岂惜此双鬓青。只忆山间秋月冷,搔首不见髼松影。
肺肝本无儿女情,亦岂惜此双鬓青。只忆山间秋月冷,搔首不见髼松影。
陈孚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 2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事有代谢¹,往来²成古今。
译文: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注释:¹代谢:交替变化。²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¹
译文: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注释:¹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水落鱼梁¹浅,天寒梦泽²深。
译文: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注释:¹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²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羊公碑¹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尚在 一作:字在)
译文: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¹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64 .
3、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3-84 .

zhūdēngxiànshā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rénshìyǒudàixiè wǎngláichéngjīn 
jiāngshānliúshèng bèidēnglín 
shuǐluòliángqiǎn tiānhánmèngshēn 
yánggōngbēishàngzài lèizhānjīn  (shàngzàizuò zài )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昌西汉阳门内黄鹤山上。世传黄鹤山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得名(见《齐谐志》),山势绵亘如长蛇奋跃瞰江,其首隆起似高冠,故又名蛇山或高冠山。在山之阴有费文祎洞,亦传为驾黄鹤仙去者,楼即因费文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而得名(见《寰宇记》)。又有《艺文类聚》卷六三引《述异传》说:“荀环,字叔伟,寓居江陵,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俄顷巳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

  本来登蛇山之巅俯瞰大江已令人心旷神怡似觉身心飘浮脱尘埃,再联想到种种登仙的故事怎能不思绪翻腾!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为写登楼怀古思乡之愁的绝唱。而陈恭尹登黄鹤楼作此诗虽不及崔诗负有盛名,然其国破家亡之痛,苍凉悲愤之情却极为深沉,与崔诗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作者为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其父殉难时他才十余岁。1659年南明覆亡,他怀着巨痛创伤南归隐居不仕,从河南往故乡南海(今属广东佛山市)途经武昌登临黄鹤楼作此诗,时正值岁暮,苍茫乾坤,思古抚今,情怀激荡,感慨万分!

  首联“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点题并概括地描写了季节的变化、时间的迁移产生的环境气氛与人的情绪。旷野草木枯凋零落,黄鹤楼空唯见仙人跨鹤腾飞而去的渺茫极远的雲路,天地间一片凄凉景色,令人感到空虚迷惘,失家亡国之情尽在不言中。

  颔联写登楼眺望,进一步通过山光水色的描写表现其胸中的郁愤。“鄂渚地形浮浪动”概指“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地形变化,正在激流中冲撞浮动着(据《水经注》鹦鹉洲曾沉没于江中三百年,后又逐渐淤积,至清乾隆间复成)。“汉阳山色渡江青”谓“晴川历历汉阳树”的绿色已不复存在,唯见浑浊的江水碧如蓝,这本岁暮的自然景色,诗人用拟人化手法说是青色渡江,江山易色,影射了现实的改朝换代。地形山川的浮动、变色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不安的心境。

  以上四句以景抒情,颈、尾两联则更深一层抒发内心悲愤之情表白自己的态度。既然“昔人已乘黄鹤去”仅有“白云千载空悠悠”只得归隐洞庭。诗人虽未言愁,但其意境是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创新出来的,读此二句愁绪油然而至,而且“粤客”只“归心向洞庭”仍是他乡游子,奈何不愁!

  尾联“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更是寓意深沉,借黄鹤飞仙故事评古论今。“昔人”“飞鹤”是指代诗人心目中的明王朝,它一去难返既成事实,然而却不必怨他,怪只怪、怨只怨、根只恨这人世间虽大却无小小飞鹤容身之地。当然这一见解有偏见,但却无疑表现了诗人对明王朝的忠诚与爱恋。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意境的创造上。首先是诗人巧妙地溶化崔颢《黄鹤楼》诗意境入自己的感情创造出此诗的意境,使诗境更为深广,表达深刻的感情。如:崔诗有“历历汉阳树”,陈诗只见“历历高楼”,显然更是一番凄凉景色。其次是善于选择意象构成意境,表达对故国之思,明太祖取天下围武昌时就是屯兵高冠山俯瞰城中,一鼓拔之取胜的,诗人登临黄鹤楼其用心很明显。又如:“杳冥”能使人立即想到鹤飞楼空;“鄂渚”“汉阳山色”会将鹦鹉洲的芳草、汉阳树的一片春色浮现眼前与现实对比。而“凋零”“杳冥”与“浮浪动”“渡江”等意象则动静结合构成空茫不定的意境达到以自然景象表现人的复杂情绪的效果;以“云水”“洞庭”“鹤飞”等意象构成烟水茫茫前途渺渺此恨绵绵的思想境界,从而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突出诗的主题。

suìdēnghuánglóu--chéngōngyǐn

jiāoyuáncǎoshùzhèngdiāolínggāolóujiànyǎomíngèzhǔxínglàngdònghànyángshānjiāngqīng

rénkōngyúnshuǐyuèguīxīnxiàngdòngtíngyuànfēizhōngfǎnshìjiānchùtuōxiānlíng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紫泉¹宫殿锁烟霞²,欲取芜(wú)³作帝家
译文: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注释:¹紫泉:即紫渊,长安河名,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²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³芜城:即广陵(今扬州)。⁴帝家:帝都。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xǐ)¹不缘归日角²,锦帆³应是到天涯。
译文: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注释:¹玉玺:皇帝的玉印。²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此处指唐高祖李渊。³锦帆: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华丽的宫锦制成。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于今腐草无萤(yíng)¹,终古垂杨²有暮鸦。
译文: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注释:¹腐草无萤火: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²垂杨:隋炀帝自板诸引河达于淮,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¹
译文: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注释:¹“地下”二句: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荒淫亡国之君。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创,歌词绮艳。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旨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事和隋炀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此诗取材于前朝亡国故事,以诗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立意高远。篇中以实词撑住全诗,以虚词斡旋其间,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53-1155
2、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3、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4、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5、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49-251

suígōng

shāngyǐn tángdài 

quángōngdiàn殿suǒyānxiá chéngzuòjiā 
yuánguījiǎo jǐnfānyīngshìdàotiān 
jīncǎoyínghuǒ zhōngchuíyángyǒu 
xiàruòféngchénhòuzhǔ chóngwènhòutínghuā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孤儿生,孤子遇¹生,命独当苦。
译文:孤儿啊,出生了。这个孤儿出生的偶然的际遇注定命运中当受无尽的孤苦。
注释:¹遇:同“偶”。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sì)马。
译文:父母在的时候,乘坐坚实的好车,驾驭多匹宝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gǔ)¹
译文:父母离世之后,哥嫂啊,让我出门远行做买卖。
注释:¹行贾:出外经商。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译文:南到九江,东到齐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译文:年根腊月才回来,我不敢说句“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头多虮(jǐ)(shī),面目多尘土。
译文:头发脏乱,多虮虱,脸上满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¹
译文:大哥指派我去做饭,大嫂指派我去看马。
注释:¹视马:照看骡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上高堂¹,行²³殿下堂。
译文:一会跑上高堂,一会奔往下殿,
注释:¹高堂:正屋,大厅。²行:复。³取:“趣”字的省文;趣,古同“趋”,急走。
孤儿泪下如雨。
孤儿泪下如雨。
译文:我这个孤儿啊,泪如雨下。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译文:早上让我去打水,晚上又背水归来。
手为错,足下无菲。
手为错¹,足下无菲(fēi)²
译文:手儿冻裂无人问,脚上无鞋谁人知悲。
注释:¹手为错:是说两手皴裂如错石(磨刀石)。一说,“错”应读为“皵”(què雀),皮肤皴裂。²菲:与“屝”通,草鞋。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chuàng)¹(lǚ)²,中多蒺(jí)(lí)
译文:悲戚戚踩着寒霜大地,脚中肉里扎着蒺藜。
注释:¹怆怆:悲伤的样子。一说,怆怆应读为“跄跄”,疾走的样子。²履霜:踏着冬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拔断蒺藜肠¹肉中,怆欲悲。
译文:拔断了蒺藜还有一半长肉中。
注释:¹肠:即“腓肠”,是足胫后面的肉。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泪下渫(xiè)渫,清涕(tì)累累。
译文:伤心悲苦泪水涟涟,冻得我清鼻涕流不尽。
注释:渫渫:泪流貌。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冬无复襦(rú)¹,夏无单衣。
译文:整个冬天穿单衣可是夏天单衣也没有啊。
注释:¹复襦:短夹袄。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¹
译文: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下到地下的黄泉之间。
注释:¹黄泉:犹言“地下”。
春气动,草萌芽。
春气动,草萌芽。
译文:春天的气息又萌发,草儿也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译文:三月养蚕又抽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将是瓜车¹,来到还家。
译文:推着这个瓜车将要回家。
注释:¹将是瓜车:推着瓜车。将,推。是,此,这。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瓜车反覆(fù)¹。助我者少,啖(dàn)瓜者多。
译文:瓜车翻了啊,帮我的人少,趁机吃瓜的人多。
注释:¹反覆:同“翻覆”。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愿还我蒂(dì)¹,兄与嫂严。
译文: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我的哥嫂严厉。
注释:¹蒂:瓜蒂。俗话“瓜把儿”。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独且¹急归,当兴校计²
译文:独自一人急急回家,哥哥嫂嫂会为此计较乱曰。
注释:¹独且:据王引之说,“独”犹“将”;“且”,句中语助词。²校计:犹“计较”。这四句是说,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乱曰:里中¹一何譊(náo)²,愿欲寄尺书,
译文:家中怎么这么吵闹,希望寄上一封书信带给地下的父母爹娘啊。
注释:¹里中:犹言“家中”。²譊譊:吵闹声。这句是说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将与¹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译文:捎给去世的父母,兄嫂难以和我长久生活。
注释:¹将与:捎给。

  此篇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描绘了了社会的人情冷漠与人们道德观念的扭曲,揭露了社会关怀与信任基础解体前的黑暗与冷血,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分为三部分:一、首三句孤儿慨叹自己偶然生在世上,偏偏数他命苦。“遇”是“偶”的假借,“遇生”意思谓偶然而生。以慨叹之语带起全篇,一开始就引人进入充满悲剧气氛的情境之中。二、“父母在时”至“当兴校计”,历叙孤儿年年月月、无休无止地遭受兄嫂种种虐待,是诗的主体部分。三、“乱”词以孤儿不堪兄嫂折磨的绝望心绪作结,既贯连第二部分的叙事,又与第一部分慨叹之词遥为呼应。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这样三段:

  第一段从“父母在时”至“孤儿泪下如雨”。孤儿的生活以父母去世为界线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乘坚车,驾驷马”,未必完全是实际情形的写照,更可能是孤儿在留恋昔日安乐生活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映象,但也说明了他当年在家中娇子的地位。父母死后,他即刻沦为兄嫂不化钱雇用的奴婢仆役。“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是诉说他行贾路途遥远。“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正写出他一路上餐风宿露的艰辛。可是寒冬腊月回到家中,他却“不敢自言苦”,兄嫂的冷酷和孤儿的畏惧,由此可见。前人指出:“苦极在不敢自言。”(谭元春评语,《古诗归》卷五)深中其微。回家后,孤儿得不到片刻休息,兄嫂又将一大堆繁重的家务推到他身上,刚在“高堂”置办好饭菜,又赶紧奔向“殿下堂”去照管马匹。“行”意思是复,“取”通趋,意谓急走。用“行取”二字将“办饭”和“视马”二件活连在一起,于不间断中更显出促迫和匆忙,如见孤儿气喘吁吁不堪劳累之状。孤儿生活从“乘坚车,驾驷马”沦为“行贾”、“视马”,今昔对照异常鲜明,这比单单状说诸般苦事,更能激起心灵的震荡。

  第二段从“使我朝行汲”至“下从地下黄泉”。孤儿冒寒到远处取水,朝出暮归。他双手为之皴裂,脚上连双草鞋都未穿,踩着寒霜,心中哀切。更有甚者,覆盖在寒霜下的荆棘无情地扎进他的腿,拔去后,其刺却折断在胫肉中,剧痛难忍,这使孤儿更加悲哀,泪涕涟涟(“渫渫”,水流貌;“累累”,不断)。兄嫂只把他当作供使唤的工具,从未关心过他的寒暖,他冬天没有短夹袄御寒,夏天没有单衣遮体。诗中“足下无菲”、“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三个“无”字概括了孤儿一年四季衣着褴褛不完的苦状。他的生活毫无乐趣,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如果说第一段“泪下如雨”尚表现为一种哀感,第二段“下从地下黄泉”则已经转为厌生,这表明孤儿的心绪朝着更消沉的方向作了发展。

  第三段从“春气动”至“当兴校计”。阳和流布,绿草萌芽,从寒冻中苏醒过来的大自然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孤儿的生活却依然是那祥困苦,三月里他要采桑养蚕,六月里又要收菜摘瓜,这是言其大端。诗歌接着叙述收瓜一事,笔笔生哀。孤儿受兄嫂驱迫去收瓜是一悲;年幼体弱,不堪其劳,致使瓜车翻倒,此又一悲;路人不予相助,反而趁机白吃其瓜,此更是一悲。孤儿本当斥责路人不义之行,然身单力薄,不足与之抗衡,只好转而苦苦哀乞于人;然而,值此社会崩溃之际,谁还跟你讲仁义道德、仁义亲爱,不仅不帮忙反而乘乱抢瓜,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淡薄可见一斑。这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吧!作者如此周详委折,描写入微,极状孤儿悲苦,严厉抨击了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面,是汉乐府成功运用细节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突出的一例。

  这一段与最后的“乱”词叙事连贯,并反映出孤儿心理的进一步变化。孤儿哀乞路人还他瓜蒂,好让他带回家去点数,冀望因此而减轻兄嫂对自己的贵罚。“独且急归”,是说孤儿要(“独”即将要)赶快回家去,以便在兄嫂风闻覆瓜之事前向他们说明事由。然而当他走近居地,已听见兄嫂“譊譊”怒骂声——他们已经得知此事,不会再听孤儿的解释,等待他的凶毒的后果可想而知。孤儿在投诉无门的境况下,再一次想到已故的父母,想到轻生,这与前面“父母已去”和“下从地下黄泉”相互回应,同时也表现出孤儿覆瓜之后,其心理由侥幸到绝望的急剧转变。

  全诗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较完整地反映出孤儿命运的线型流程。作品艺术上的这种构思与主人公孤儿的身份正相适宜,因为孤儿的痛苦不仅表现在他平时干活的繁重劳累,还反映在他无人可与诉说,无人愿与交谈的孤独处境;他的痛苦也不单是来自一时一地突发的事端,在长年累月供人驱使和遇到的大量琐碎细事中都无不伴有他哀痛的泪水。故作者选择自述方式,通过许多生活琐事来反映孤儿痛苦的一生,更具有真实感。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讲述者话题中心比较分散。一会儿写不堪兄嫂使唤,一会儿写他自己体貌瘦羸龌龊,衣饰不完,一会儿写郁结心头的悲怆怨怒,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出现构成一个周期,整首诗主要就由它们回复迭现的变化而组成。孤儿话题中心的分散,一方面反映了他因痛苦而变得烦乱无绪的心境,另一方面,这种讲述方式正是智力尚弱的未成年人谈话的特点,与他的年龄恰好相合。

  作品语言浅俗质朴,句式长短不整,押韵较为自由,具有明显的口语型诗歌的特征。

érxíng

míng liǎnghàn 

érshēng shēng mìngdāng 
zàishí chéngjiānchē jià 
 xiōngsǎolìngxíng 
nándàojiǔjiāng dōngdào 
yuèláiguī gǎnyán 
tóuduōshī miànduōchén 
xiōngyánbànfàn sǎoyánshì 
shànggāotáng xíngdiàn殿xiàtáng 
érlèixià 
shǐ使zhāoxíng shuǐláiguī 
shǒuwéicuò xiàfèi 
chuàngchuàngshuāng zhōngduō 
duànchángròuzhōng chuàngbēi 
lèixiàxièxiè qīnglěilěi 
dōng xiàdān 
shēngyuè zǎo xiàcóngxiàhuángquán 
chūndòng cǎoméng 
sānyuècánsāng liùyuèshōuguā 
jiāngshìguāchē láidàohuánjiā 
guāchēfǎn zhùzhěshǎo dànguāzhěduō 
yuànhuán xiōngsǎoyán 
qiěguī dāngxīngjiào 
luànyuē zhōngnáonáo yuànchǐshū 
jiāngxià xiōngsǎonánjiǔ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晚晴风歇(xiē)。一夜春威¹折。脉(mò)²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译文:春寒凛冽,寒气已渐渐离去,傍晚时天晴雨住。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
注释:¹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²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胜绝¹。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译文:这景致真是绝美,人的愁情也无限。空对这如此的美景,我无比寂寞孤单,想倾诉心中的惆怅?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
注释:¹胜绝:景色极美,人也极愁苦。

  这首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阕写景之胜,下阕写愁之绝。

  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傍晚,天晴了,风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损。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下阕“胜绝”是对上阕的概括。景物美极了,而“愁亦绝”。“绝”字重叠,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这层意思。如果说原来春寒料峭,馀寒犹厉,景象的凄冷萧疏,与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话,那么,景物之极美,与人之极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阔了。

  其实这种“不一致”,正是词人匠心独运之所在。“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shuāngtiānxiǎojiǎo ·méi

fànchéng sòngdài 

wǎnqíngfēngxiē chūnwēizhé huāshūtiāndàn yúnlái shùzhīxuě 
shèngjué chóujué qíngshuígòngshuō wéiyǒuliǎnghángyàn zhīrén huàlóu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