鳷鹊金波事已非,江山何限泪沾衣。台空凤去无人问,只说寻常燕子飞。
鳷鹊金波事已非,江山何限泪沾衣。台空凤去无人问,只说寻常燕子飞。

xiàng--chén

zhīquèjīnshìfēijiāngshānxiànlèizhāntáikōngfèngrénwènzhǐshuōxúnchángyànzifēi

陈孚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 2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必(yù)卖以觊(jì)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fù)(qián)(gù)之,至有须鬣(liè)者,力不胜,皆屈为僮(tóng)。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yāo)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zì)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译文:柳先生说:越地的人寡恩薄情,无论生男生女,都把他们当作货物一般看待。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就为贪图钱财而把他们卖掉。如获得的钱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便去偷他人的子女。得手后就用铁箍套颈,木铐铐手,以防逃跑,甚至有的成年人因敌不过束缚者也被逼为奴仆。当时在大路上互相残杀已习染成风,有幸而能长得强壮高大的人就去绑架那些力小体弱的人。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因此,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逃脱作僮仆的悲惨命运。只有区寄,以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却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这也算够奇特的了。桂州都督从事杜周士对我讲了这件事。
注释:童:儿童。区(ou)寄:姓区名寄。越人:古代指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恩:慈爱。货视之:把他们当作货物一样看待。毁齿:指换去乳牙。儿童至七八岁乳牙脱落,换生恒牙。必卖:出卖。觊:希图,贪图。他室:人家的孩子。钳梏:用铁箍套颈,用木铐铐手。至有须鬣者:甚至有因拘禁年久而长了胡须的成年人。鬣,髭须。力不胜:体力支持不住。僮:仆人。当道:在大路上,指明火执仗。贼杀:伤害残杀。幸:侥幸。幺:幼小的儿童。汉官:唐王朝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吏。因以为己利:借此为自己谋利。苟:如果。恣所为:放任他们胡作非为。恣:听任,放纵。滋耗:增加消耗,指死亡人数增多,人口减少。滋:加多。少得自脱:很少有人能逃脱被劫持被杀害的命运。以十一岁胜:以只有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就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斯:这。桂部:唐高宗永徽以后分岭南道为广州、桂州、容州、邕州、交州五都督府,统称“岭南五管”。桂部是五管之一,故又称桂管,即桂州都督府。从事:官名,州都地方长官的副手。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童寄者,柳州荛(ráo)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náng)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lì),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hài),将杀童。遽(jù)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shú)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chuāng)手勿惮(dàn);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háo),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译文: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他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注释:柳州:原为郴(chēn)州,陈景云《柳集点勘》经过考证,认为“‘郴’当从《文苑》作‘柳’”,并认为区寄的故事是柳宗元在永州听杜周士说的。可信。荛牧儿:打柴放牧的孩子。荛:打柴。行牧且荛:一面放牧,一面打柴。行:从事。荛:打柴。且,连词。豪贼:强盗。豪,强横;贼:古代时指强盗。反接:反背着手捆起来。布囊其口:用布捂住他的嘴。囊:口袋,这里做动词用意为捂住。虚:通“墟” ,集市。伪:假装。恐栗:恐惧发抖。栗,发抖。为儿恒状:做出小孩常有的那种样子。恒状:常有的情态。易:意动用法,轻视,不在意。为市:去做人口买卖,谈生意,指寻找买主。植刃道上:把刀插在路上。微伺:暗地等候。伺:窥察。微:偷偷地。以缚背刃:把捆他的绳子靠在刀刃上。力上下:用力上下来回磨。绝:断。遽:急忙。郎:当时奴仆称主人为郎。孰若:何如,哪里比得上。不我恩:不好好对待我。郎诚见完与恩: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完:保全。良久:很久。计:盘算。专:独自占有。主人:指墟所窝藏豪贼的人家。即:靠近。疮:通“创”这里指烧伤。惮:害怕。大号:大声呼叫。哭叫。愿以闻于官:希望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虚吏(lì)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译文: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年幼老实罢了。刺史颜证认为他与众不同,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强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注释:虚吏:管理集市的官吏。白:报告。州:指州官。大府:“大”通“太”指州的上级官府。幼愿:年幼而老实,愿,老实。刺史:州的行政长官。颜证:唐代大臣和书法家颜真卿的从侄,曾任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护还之乡:护送他回乡。之,代区寄。行劫缚者:专干绑架,抢东西的人。侧目:不敢正视,形容畏惧。秦武阳:战国时燕国的少年勇士,他十三岁时就能杀强暴的人。讨杀:杀。讨:讨伐。

  这是一篇具有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童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刻画出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而又纯朴憨厚的少年英雄形象。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具有类似“引言”的性质。

  第二部分是传文本身,这部分曾入选初中语文教材。“引言”部分叙写了越地有一种劫缚小孩和成人“屈为僮”的恶俗,而官府不问。所以无数弱小者被劫缚而“少得自脱”。只有小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可见作者对这种恶俗非常不满,对对不制止这种恶俗反而以此谋利的官府十分憎恨,对反抗豪贼获得胜利的区寄则极其赞赏。传文本身则写了关于区寄的真实故事: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多侧面地进行刻画,把一个小英雄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特别是文中有关区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值得仔细品味。

  传文本身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

  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聪明,知法懂法、知事明理。

  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声,也分两层。第一层写区寄不肯为“小吏”,被护送还乡,表现了他纯朴憨厚的性格。第二层写“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杀盗一事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区寄的惊人勇敢。

  文章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区寄的英雄品质首先表现为机智。他假装哭,用刀断绳,与贼周旋,用火断绳,而且能报告官府,知法懂法。其次表现为勇敢。他临危不乱,用火断绳时烧伤了手也没有影响他的冷静。再次是淳朴。他放弃做官、不慕名利,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淳厚朴实的品质。同时,文章用豪贼的愚蠢来衬托区寄的机智勇敢。文中的豪贼一方面非常凶狠,另一方面又非常愚昧。一贼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拿到刀就可以杀了他。这充分显示了豪贼的愚蠢。另一贼竟然对区寄杀了他的同伙没有起戒心,的确愚蠢至极。两贼自私自利,互相算计,这正给了区寄脱身的大好机会。在写作手法上,文章采用正侧面像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区寄的形象,同时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性格及其精神的震撼力量。作者希望借此揭露劫杀成风、贩卖人口严重、官府对强盗行为的姑息与放纵的黑暗社会,赞扬、歌颂区寄面对强敌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

  总之,全文表现了区寄这位少年英雄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也反映了唐代中期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明,封建社会里,人民不能指望官府,只能依靠自己的斗争,才能摆脱苦难。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33-1037

tóngōuzhu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liǔxiānshēngyuē yuèrénshǎoēn shēngnán huòshìzhī huǐchǐ齿shàng xiōngmài  shì shùqiánzhī zhìyǒulièzhě shèng jiēwéitóng dāngdàoxiāngzéishāwéi xìngzhuàng yāoruòzhě hànguānyīnwéi gǒutóng suǒwéiwèn shìyuèzhōngkǒuhào shǎotuō wéitóngōushísuìshèng  guìcóngshìzhōushìwéiyánzhī 

    tóngzhě liǔzhōuráoér xíngqiěráo èrháozéijiéchífǎnjiē nángkǒu shízhīsuǒmàizhī wěiér kǒng wéiérhéngzhuàng zéizhī duìyǐn jiǔzuì rénwéishì rén zhírèndàoshàng tóngwēishuì bèirèn xiàshàng jué yīnrènshāzhī táowèiyuǎn shìzhěhuán tóng hài jiāngshātóng yuē  wéiliǎnglángtóng shúruòwéilángtóng ēn lángchéngjiànwánēn suǒ  shìzhěliángjiǔyuē  shāshìtóng shúruòmàizhī màiérfēn shúruòzhuānyān xìngérshā shènshàn  cángshī chítóngzhǔrénsuǒ shù láoshèn bàn tóngzhuǎn huǒshāojuézhī suīchuāngshǒudàn rènshāshìzhě yīnháo jiējīng tóngyuē  ōushìér dāngwéitóng zéièrrén xìngjiēshāzhī yuànwénguān  

    báizhōu zhōubái zhàoshìér yòuyuàněr shǐyánzhèngzhī liúwéixiǎo kěn cháng huánzhīxiāng xiāngzhīxíngjiézhě gǎnguòmén jiēyuē  shìérshǎoqínyángèrsuì értǎoshāèrháo jìn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¹
译文: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注释:¹素秋:秋天的代称。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liáo)落月中愁。
译文: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76-1177

duān

shāngyǐn tángdài 

yuǎnshūguīmèngliǎngyōuyōu zhǐyǒukōngchuángqiū 
jiēxiàqīngtáihóngshù zhōngliáoluòyuèzhōngchóu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苦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chài)¹之毒尾,又无蚊虻(méng)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至眇(miǎo)²,尔欲易盈³,杯盂(yú)残沥,砧(zhēn)几余腥(xīng),所希杪(miǎo),过则难胜。苦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译文:苍蝇啊,苍蝇啊,我真为你的生命感到可怜!你既没有黄蜂、蝎子的毒尾巴,又没有蚊子、牛虻尖利的嘴巴,有幸没有令人畏惧,却为什么不讨人们的喜欢?你的体型实在太小,你的欲望很容易满足,酒杯饭盂中的残汤剩菜,案板上面的一点余腥,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太多了你还无法承受。你那点要求哪儿不能满足,为什么还要一天到晚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几乎没有你不到之处,片刻就能集结成群,是谁为你们通报的信息?你作为动物确实太小,可是为害却不能算小。
注释:¹蜂虿:黄蜂与蝎子。²尔形至眇:其体形十分眇小。³尔欲易盈:谓苍蝇的欲望很有限,易于满足。⁴所希杪忽:所需甚微。杪忽:微少。⁵营营:忙忙碌碌之貌。
若乃华榱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燠,夏日之长,神昏气蹙,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眊两目其茫洋。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歊之暂忘。念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此其为害者一也。
若乃华榱(cuī)¹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燠(yù),夏日之长,神昏气蹙(cù),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眊(mào)两目其茫洋²。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歊(xiāo)³之暂忘。念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cháng),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míng)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jì),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mèi)而颠僵(jiāng)。此其为害者一也。
译文:比如在雕梁画栋的大厦里,在铺着华美竹席的大床上,闷热的风在不断熏蒸,夏日的漫长,令人头昏脑涨、喘气都难,大汗淋漓如同水浆,放松四肢难以抬举,两眼昏吒看不清东西,那时只想好好地大睡一觉,以求将烦闷炎热暂时忘在脑后。我对于你们有什么亏负,为何使我此时大受其殃?围着额头扑向脸面,钻入衣袖潜进下裳,有的汇集在眉头,有的沿着眼眶乱爬,眼睛本欲闭合而重新睁开,两臂早已无力还得用力挥动。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孔子,又怎能恍恍惚惚见到周公?即便是庄子,又怎能伴着蝴蝶自在地飞扬?白白指使丫鬟和小厮,将巨大的扇子用力挥扬,他们都已经垂下头来,腕力用尽,经常是站着就睡着、睡着便要栽倒。这是你们造成的祸害之一。
注释:¹华榱:雕饰图画的屋椽。²眊两目其茫洋:谓两眼昏昏,看东西都看不清楚。眊:昏花之貌;茫洋:又作“芒洋”,看物不清之貌。³烦歊:炎热。歊:气上升的样子。⁴每立寐而颠僵:每每扇着扇着就睡着了,或者累得跌倒在地。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酒市脯,铺筵设席。聊娱 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酎,因之没溺;或投热羹,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gū)酒市脯(fǔ),铺筵(yán)设席。聊娱 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chún)(zhòu)¹,因之没溺;或投热羹(gēng),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²,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shū)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chóu),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yǎn)何暇(xiá)于清谈³,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译文:又比如在雄壮的屋宇高高的华堂,坐满了嘉宾贵客,买来美酒摆上肉食,铺好锦褥锦席,打算在闲暇之日极尽欢愉,怎奈你们成群结伙令人无力招架!有的集结在器皿上,有的屯聚在几案和笼子上。有的已经熏醉,有的正在畅饮,因为酒力的缘故有的大醉失常;有的掉到灼热的羹中,随即丧命。我想你们即使这样死了虽然没什么后悔,但仍旧可以给那些贪得无厌的家伙一个警示。尤其是那些红头大苍蝇,人们称之为“景迹”,一旦食物被它们沾污,所有的人都不会再吃。却为什么能够招引同类汇集成群,摇着脑袋鼓动翅膀,聚合分散往往就在瞬息之间,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当主人与宾客互相敬酒,衣冠楚楚一身齐整,此时你们使我必须挥手跺脚,脸色顿时变得不雅。在这个时候,王衍哪里还有工夫款款清谈,贾谊也会为你们深深叹息!这是你们造成的祸害之二。
注释:¹醇酎:味厚的美酒。²尤忌赤头,号为景迹:尤其是那些红头大苍蝇,人们称之为“景迹”。景迹:宋元时为盗贼所立的特殊户籍,即今所云有过前科被记录在案者的档案。凡案籍人,其居处门首立红泥粉壁,并具姓名、犯事情由,每月分上、下半月,面见官府接受督察。³王衍何暇于清谈:《晋书·王衍传》载,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事。因累居显职,故而后进之士,莫不仿效,遂成风俗,号为清谈。⁴贾谊堪为之太息:《汉书·贾谊传》载,贾谊做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鸟飞入屋舍,止于坐旁。鹏鸟即猫头鹰,不祥之鸟。贾谊暗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故写《鹏鸟赋》,哀叹自己的不遇。
又如醯醢之品,酱臡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之固济,乃众力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至于大胾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隙,守者或时而假寐,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获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
又如醯(xī)(hǎi)¹之品,酱臡(ní)²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yīng)之固济,乃众力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jì)。至于大胾(zì)³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xià)隙,守者或时而假寐(mèi),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zāng)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
译文:再比如腌制的成肉和酿制的酱酢,到了日期前来收藏,一定要把瓶瓶罐罐的开口处仔细盖紧,你们还会集中全力进攻钻营,想方设法窥探觊觎。至于那些大块的肥肉,以及佳肴美味,收藏得稍有一点空隙,或者是守护者短暂打盹,戒备刚刚有所放松,你们已经在做着繁殖后代的丑事,没有一个不是生养蕃息,对食物肆意地进行毁坏。使得亲朋好友突然到家,情绪骤然间变得很坏;奴婢小厮们也都战战兢兢,担心你们的恶行而使他们受到责罚。这是你们造成的祸害之三。
注释:¹醯醢:用鱼肉等制成的酱。醯:醋,因调制肉酱必用盐、醋等作料,故称。²酱臡:带骨的肉酱。³大胾:切成大块的肉。⁴臧获:奴仆。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译文:这些都是你们的大罪,其余小过难以遍举。啊,“止棘”的诗歌,载于圣人的六经之中,由此可见古代诗人是何等博物,比兴的手法用得相当之精。把你们比做谗害他人祸乱国家的东西真是太恰当了,你们实在是既令人恶心又令人憎恨!

  作者在文章中将苍蝇喻小人,铺叙苍蝇的三大罪孽,鞭挞小人的可恶、可憎与可畏,揭露谗言乱国的危害性。作者将深刻的思想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激愤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使情、事、理在强烈的形象性与和谐的音乐性中自然地融为一体,在耐人寻味之中发人深省。

  《憎苍蝇赋》是一篇徘赋,篇幅不长,虽然仅五个自然段,但却将作者的爱憎情感和情绪显露明白无遗。整篇赋的结构比较简单,呈现近乎“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线索也较为明确,以对苍蝇的厌恶之情为全文的发展脉络。

  赋的首段写了苍蝇是个微物,不像蜂虿那样有毒尾,也不像蚊虻那样有尖锐的嘴,易于满足,但却不招人喜欢。作者在此便提出问题,并简短根据苍蝇不讨喜的习惯“终日而营营”进行了回答:“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将苍蝇的危害性质直接呈现给阅读者。文章紧接着便详细地将苍蝇的三大害处逐一铺叙开来,通过苍蝇给人们造成危害的具体描写,更进一步地将厌恶之情具体发泄出来。其一害是,在华屋广厦之下,扰人美梦,致僮仆“巨扇挥扬,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使人不得安歇。一句“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道尽了无法舒适进入梦乡的无奈。其二害是,人们在峻宇高堂之上设宴款待宾客时,因苍蝇的沾染而使众宾客无暇清谈,惊惶失措,“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的慨叹便是由此顺然发出。其三害是,由于食物受到苍蝇的污染,致其淋漓败坏,结果妨碍了人们收藏美味佳肴,也使亲朋相聚无以为欢,只得败兴而归。这三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详细具体而又不显累赘,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文章最后讨论谗言乱国的危害性,同时正面痛斥小人之辈,指责他们说:“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 修国,诚可嫉而可憎!”给读者以讽喻之思,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谗言乱国之人的憎恶之情,同时也点明了全赋的主旨所在,讽刺效果非常显著。

  统而言之,全赋小中见大,通过苍蝇具体害处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苍蝇的憎恶之情,更是体物写志,将不讨喜的苍蝇比作是祸国殃民的谗人,隐喻地表达出作者对小人的批评和憎恶,及其作者对当时朝廷现实状况的不满。从这篇赋可以看出作者辞赋在题材内容上的拓展和创新,以细小之物为赋的组织材料,而且思想含义深刻;此外,这篇赋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就,也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在辞赋上的独特风貌。作者在学习前人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独创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并确立了宋代散文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主导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

参考资料:
1、 邓声国编著.欧阳修赋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44-145页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青枫飒(sà)¹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²迷。
译文: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注释:郡城:指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市)。明卿:吴国伦的字,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后七子”之一。¹青枫飒飒:指吴将往之地。飒飒:风雨声。²楚:指江西,古为南楚。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谁向孤舟怜¹(zhú)²,白云³相送大江西。
译文: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注释:¹怜,怜惜,这里有同情的意思。²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吴国伦。³白云:这里是说自己心随白云送吴远赴江西贬所,表示对吴的同情。

  “青枫飒飒雨凄凄”,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青枫”除了暗示分别、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首句实融进了古人不少意境,有丰富含蕴,委婉地映衬出一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的感情。

  第二句“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意境豁然开朗,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明代严嵩专政,采取高压政策,残酷地打击异已。吴国伦既因得罪严嵩而遭贬,李攀龙写此诗送别,许多话自然只能隐约示意了。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在艺术表现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独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颓丧消沉。以此结篇,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传达了充分的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宽慰友人的作用。“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只白云相送,何其寂寥;有白云相送,何其绝俗。堪称神来之笔。它是饱含着惜别之情的抒情笔法,又使人想象到当时诗人目送孤舟远去之景。笔意洒脱,与上句“孤舟逐客”联系起来,又传出一种凄凉之感。

  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其感情由低沉转入激越,意境凄冷转入高远。首句描写秋风秋雨的凄凉惆怅,感情十分低沉,意境十分凄冷。第二句写遥望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牵挂,氛围虽仍低沉。但境界已较前句开阔。三、四句基调急转直上,虚拟一问一答,冲破了低沉的情调,意境高远,感情激越。全在感情的最强音上嘎然而止,但句断而意未尽,余言袅袅,余韵悠长,颇堪回味。感情蕴含相当复杂,结构安排错落有致,伤时、惜别、惆怅、牵挂、劝勉、期望交织重迭,如果安排不当就会落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而本诗通过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剪贴,将这些复杂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而且意象不显芜杂,语言也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 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4:723
2、 田军 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08:498
3、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570

jùnchéngsòngmíngqīngzhījiāng西

pānlóng míngdài 

qīngfēng qiūyáokànchǔ 
shuíxiàngzhōuliánzhú báiyúnxiāngsòngjiāng西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¹不知吾为谁也。宦(huàn)²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³。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mào)。性嗜酒,耽(dān)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译文:醉吟先生,忘掉了他的姓名、乡里、官爵,心情恍惚不知自己是谁。在外做官三十年,快老了,退职后居住在洛阳履道,所住的地方有池塘五六亩,竹几千棵,乔木几十株,楼台水榭舟船木桥规模都小,但都具备了,先生安居在那里。先生本性酷爱喝酒,喜欢弹琴,特别喜欢写诗。凡是喜欢喝酒的人、弹琴的朋友、写诗的交好,大多与他来往。
注释:¹忽忽:心情恍惚。²宦游:在外做官。³退居洛下: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履道里。⁴具体而微:有台榭、舟桥的形状,而规模较小。⁵耄:年老。⁶耽琴淫诗:沈湎于音乐,过分喜欢诗歌。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筐,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游之外,栖(qī)心释氏¹,通学小中大乘法²,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³为诗友,安定皇甫(fǔ)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mǐ)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泊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罍(léi),次开诗筐,诗酒既酣(hān),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¹⁰,合奏霓(ní)(cháng)羽衣¹¹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¹²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mǐng)(dǐng)而后已¹³。往往乘兴,屦(jù)及邻¹⁴,杖于乡¹⁵,骑游都邑,肩舁(yú)¹⁶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¹⁷诗数卷,舁(yú)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赋诗约千馀首,岁酿酒约数百斛(hú)¹⁸,而十年前后,赋酿者不与焉。
译文:游历之外,醉心佛学,普遍地学习了小中大乘法。和嵩山的和尚如满是空门中的朋友,平泉的韦楚是山水朋友,彭城的刘梦得是诗歌朋友,安定的皇甫朗之是酒友。每一见面,便高兴得忘记回家。洛城里里外外六七十里间,凡是道观寺庙、有泉石花竹的山丘沟壑,没有不游览的;别人家里有美酒、有弹琴的,没有不拜访的;有图书、歌舞的,没有不观看的。从洛川的守令到百姓家中,以集会游览召唤的,也经常前往。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来拜访他,他一定为他们先打开酒坛,再翻开诗柜。喝酒尽兴以后,就自己弹琴,奏起音乐,弹奏《秋思》一遍。如果兴致大发,命令家中的仆从调好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如果更高兴,又命令小歌妓演唱《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任自己自娱自乐,酩酊大醉才作罢。往往趁着兴致,走到乡里旁边,拄着拐杖游览乡中,骑着马游历都邑,坐着轿子去到野外。轿子里只放着一张琴一个枕头、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集几卷。轿杆左右悬挂着一对壶酒,沿着水绕着山,由着兴致前往。抱着琴,举着酒壶喝酒,兴尽而返。像这样子共十年。在这期间写诗约千余首,每年酿酒数百斛。而十年前及十年后所写的诗和所酿的酒不算在内。
注释:¹栖心释氏:寄心于佛教。²小中人乘法:此即佛教所谓“三乘”,是佛教引导众生求得解脱的三种方法、途径。³刘梦得:即著名诗人刘禹锡。⁴皇甫朗之:即皇甫曙。⁵观:指道观。⁶靡:无。⁷自居守洛川洎布衣家:自洛川的官员到一般人家。⁸酒罍:古代酒器。宫声:古代音阶的第一个音阶,操宫声指弹奏乐曲。⁹弄:演奏。¹⁰法部丝竹:法曲原是道观所奏乐曲,唐玄宗喜好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称之为梨园弟子。又有宫女数百人,也称梨园弟子,称为法部。其曲声清而且近雅。¹¹霓裳羽衣: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舞,初名婆罗门曲,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着力描写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¹²杨柳枝:本隋代宫词,庸代洛阳地方创为新调,词句都是七言四句诗的形式,但音节和绝句不完全一样,内容都是咏杨柳的。¹³已:止。¹⁴屦及邻:簇为麻葛所制的鞋子。此是说到邻家访问。¹⁵杖于乡:拄杖去乡村中游玩。¹⁶肩舁:坐轿子。¹⁷陶、谢:指陶潜、谢灵运的山水闲适诗。¹⁸斛:十斗为一斛。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箕踞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妻孥(nú)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¹,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²焉,以至于多藏润屋³,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zhì)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馁(něi),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gǒng),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目适于杯觞(shāng)、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yōng)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¹⁰。”遂率子弟,入酒房,环酿瓮(wèng),箕(jī)(jù)¹¹仰面,长吁太息曰:“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¹²于古人远矣,而富于黔(qián)(lóu)¹³,寿于颜回¹⁴,饱于伯夷¹⁵,乐于荣启期¹⁶,健于卫叔宝¹⁷,幸甚幸甚!余何求哉!若舍吾所好,何以送老?因自吟《咏怀诗》云:
译文:妻子、女儿、弟弟、侄儿担心我这样太过分了,有时讥讽我,我不理会;一直到他们再三劝说,我才说:“每个人的天性,很少能持中,一定有所偏好。我不是个持中的人。假设我不幸贪财而去经商,因此达到财富多而使四壁生辉,招祸危及自身,对我怎么办?假设我不幸喜欢赌博,一个赌注扔上几万,全部家财押上去而破产,以至于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对我怎么办?假设我不幸爱好服食丹药,减少衣食,用炉子烧炼丹药,而结果没有成功反有所误,对我怎么办?我幸而不喜欢那些,而自我适意于饮酒吟诗之间,放达是放达啦,难道有什么妨碍吗?不是还比喜爱那三种事情好得多吗?这就是刘伶听到妻子的劝说而不接受、王绩沉迷醉乡而不愿返回的原因吧。”于是带领子弟,进入酒房,围着酒缸,两脚伸直张开而坐,仰面长叹说:“我生在天地之间,才能与品行不及古人很远;而比黔娄富裕,比颜渊寿长,比伯夷要饱足,比荣启期要快乐,比卫叔宝健康,太幸运了,太幸运了!我还追求什么呢?如果抛弃我所爱好的,用什么送老?”因而自己吟唱《咏怀诗》道:
注释:¹鲜得中:很少小偏倚。²货殖:经商。³多藏润屋:钱财多而居室华丽。语本《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⁴贾祸:招惹灾祸。⁵炼铅烧汞:占代道教炼丹,用炉火烧炼丹、铅等矿物。⁶放:颓放。⁷庸:乃。⁸不犹愈十好彼三者乎:不比喜爱那三种事情好得多吗?⁹此刘伯伦所以闻妇言而不听:刘伶字伯伦,晋竹林七贤之一;嗜酒,著有《酒德颂》。其妻曾谏阻他饮酒,他跪祝曰:“妇儿之言,慎不可听。”¹⁰王无功所以游醉乡而不还也:唐诗人王绩,耽酒,有《醉乡记》。¹¹箕踞:坐时两脚伸直岔开,形似簸箕。一说是屈膝张足而坐,是一种轻慢态度。¹²不逮:不及。¹³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中甚贫,死时衣不蔽体。¹⁴颜回:字予渊,有德行,不幸早卒,孔子极为悲恸。¹⁵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因反对周武王,不食周粟,饿死。¹⁶荣启期:春秋时人。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他为什么那么快乐,他说:“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终,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白居易以为自己比荣启期更乐,是因为他除了具备荣启期以为乐的条件外,还比荣启期富有,如传中所说的享优游山水,声色醉饮之乐。¹⁷卫叔宝:晋卫玢,字叔宝,二十七岁早死。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抱琴荣启乐,纵酒刘伶达。
译文:荣启期抱琴而乐,刘伯伦纵酒放达。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译文:放开眼量看青山,任凭头上生白发。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不知天地内,更得几年活?
译文:我不知天地之间,更能有几年可活?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从此到终身,尽为闲日月。
译文:从今到寿终正寝,全是悠闲的岁月。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吟罢自晒,揭瓮拨醅(pēi)¹,又饮数杯,兀(wù)²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³,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顾谓妻子云:“今之前,吾适矣,今之后,吾不自知其兴何如?”
译文:吟罢自己苦笑,打开酒瓮盖,舀出酒来,又饮数杯,昏昏沉沉地大醉。不久醉了又醒,醒了又吟诗,吟完诗又饮酒,饮了酒又醉,醉酒与吟诗相反复,如同循环一样。因此能够把身世梦幻,富贵如浮云,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百年为一转眼之间。快快乐乐地,昏昏沉沉地,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古人所说的“沉醉于酒中能保全”,所以自号为醉吟先生。到唐文宗开成三年,六十七岁,胡子花白,头发稀疏,牙齿脱落,白居易的觞咏之心还没有减弱。所以他对妻子和孩子说:“今日以前的日子,我是很舒适了,今日之后,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致将会怎样了?”
注释:¹拨醅:醅是未过滤的酒,拨醅是拨开浮糟而打酒。²兀:茫然无知的样子。³云富贵:以富贵为浮云。⁴幕席天地:把天地作为篷顶坐席。瞬息百年:意思是把人生看得很短促。⁵瞬息,极短时间。⁶百年,一生。⁷陶陶然:欢喜的样子。⁸开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开成,唐文宗年号。

  这篇自传的开头一段,先概括地介绍自己的退居生活。自传的第二段,具体描述他的半隐居生活,而最突出的是赋诗与酿酒。自传的第三段,作者为自己的放情诗酒的生活作辩护。他认为自己对诗酒的爱好,比那种经商、赌博、炼丹服药都要好,不会招祸、破产或为药所误。这篇自传如他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清新,多处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极为流畅。

  开头一段,先概括地介绍自己的退居生活。传记一般要在开头交代传主的姓字籍贯,而这篇自传开头却说:“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这是模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体例,表示自己既过半隐居的生活,自己的姓名之类无所谓了,同时也透露自己因酒醉之深而忘记而糊涂了。接着写他在洛阳住处的环境及爱好。他“家虽贫,不至寒馁”,这是半隐居生活的生活条件。从五十八岁到六十七岁十年中,白居易先后在洛阳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官职,其中除河南尹两年外,另外两个官职都是一种加官,并非实职,可以领到薪俸但不用于实事,很清闲。这种既当官又无实职的生活,白居易称为“中隐”。他在《中隐》一诗中说过,不做官便要有冻馁之苦,做高官便要有忧患,“不如做‘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实际上这是一种半隐居的生活,陶醉于饮酒、作诗,这就点出了“醉吟先生”的题意。

  第二段,具体描述他的半隐居生活:研究佛学,与佛教朋友、诗友、酒友交官,听歌吟诗,饮酒、官山水,而最突出的是赋诗与酿酒。

  第三段,作者为自己的放情诗酒的生活作辩护。他认为自己对诗酒的爱好,比那种经商、赌博、炼丹服药都要好,不会招祸、破产或为药所误。因此表面上“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认为沉迷在醉吟之中是“幸甚,幸甚”,其实内心并非真的一味快乐“自适”。他的“吟罢自哂”是一种苦笑。因为传主“醉复醒,醒复吟”,“醉吟相仍”,整日在昏昏沉沉之中。这种状态决非是正常的生活,也决非是真正的内心快乐。他醉吟的目的,是为了“得全于酒”,借酒麻醉自己,避开政治斗争,免祸求全。所以传主纵情诗酒,在表面的闲适中还隐藏着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悲哀、沉重的失落感和内心苦闷。白居易在早年曾写过许多讽谕诗,为民叫苦,干预现实;作为一个左拾遗的谏官,也曾尽过职责。而到了晚年,思想消沉,竟成了“醉吟先生”。究其原因,首先不能不归结到封建社会对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造成的精神上政治上的压抑;其次是白居易自己信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晚年几乎完全倾向“独善其身”。另外,他还受佛道的影响,使自己的晚年既在佛道中找寄托,又使自己的思想更趋于消极。

  这篇自传如他的诗歌一样,语言平易清新,多处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读来极为流畅。全文从头至尾能紧扣题目中“醉吟”二字,围绕传主别号展开描写与议论,塑造了晚年白居易的自我形象。

参考资料:
1、 陈兰村编.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07月:112-11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