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栽数亩瓜,旧种千竿竹。不弹三尺剑,静阅满床书。诗骨清瞿,冷淡淡
新栽数亩瓜,旧种千竿竹。不弹三尺剑,静阅满床书。诗骨清瞿,冷淡淡
心何虑,闲夭夭乐有余。碧梧高彩凤深栖,沧溟阔鲸熬隐居。
心何虑,闲夭夭乐有余。碧梧高彩凤深栖,沧溟阔鲸熬隐居。
  【梁州】取崖畔枯藤作杖,伐江皋曲木为庐,主人素得林泉趣。烹茶扫叶,
  【梁州】取崖畔枯藤作杖,伐江皋曲木为庐,主人素得林泉趣。烹茶扫叶,
引水通渠。钩帘待月,俯槛观鱼。耻于求自抱憨愚,厌追陪懒混尘俗。傲慢似去
引水通渠。钩帘待月,俯槛观鱼。耻于求自抱憨愚,厌追陪懒混尘俗。傲慢似去
彭泽弃职陶潜,疏散如困夔俯豪吟杜甫,清高似老孤山不仕林逋。岂浊,不鲁。
彭泽弃职陶潜,疏散如困夔俯豪吟杜甫,清高似老孤山不仕林逋。岂浊,不鲁。
处酸寒紧闭乾坤目,躲风雷看乌兔。静掩柴扉春日哺,便休题黑漆似程途。
处酸寒紧闭乾坤目,躲风雷看乌兔。静掩柴扉春日哺,便休题黑漆似程途。
  【黄钟煞】守茅屋,忘势利,甘贫何用王侯顾。倒青樽,拚趔趄,烂醉频教
  【黄钟煞】守茅屋,忘势利,甘贫何用王侯顾。倒青樽,拚趔趄,烂醉频教
婢妾扶。世上炎凉久憎恶,敬于贤,慢于富。罢朝参,俭家务,叱阿谀,荐忠恕。
婢妾扶。世上炎凉久憎恶,敬于贤,慢于富。罢朝参,俭家务,叱阿谀,荐忠恕。
视肥甘,若鸩蛊,惧功名,似豺虎。咏梅轩,钓菱浦,结樵朋,友渔父。陋繁华,
视肥甘,若鸩蛊,惧功名,似豺虎。咏梅轩,钓菱浦,结樵朋,友渔父。陋繁华,
尚雅素,远雕轮,避朱黻。老妻贤,酿,老夫狂,唱金缕。课耕男,教织
尚雅素,远雕轮,避朱黻。老妻贤,酿,老夫狂,唱金缕。课耕男,教织
女,推仁爱,给奴仆,颂歌谣,赞明主。尽红轮,换朝暮,任浮云,变今古。对
女,推仁爱,给奴仆,颂歌谣,赞明主。尽红轮,换朝暮,任浮云,变今古。对
猿鹤,做俦侣,喜烟霞,近窗户。但将那老鸠巢怀抱放宽舒,一任教竞蝇血儿曹
猿鹤,做俦侣,喜烟霞,近窗户。但将那老鸠巢怀抱放宽舒,一任教竞蝇血儿曹
谩欺侮。
谩欺侮。
  【尾】学不的睡不安苍荒拔剑鸡窗下舞,赶不上时未遇抖搜弹冠仕途上趋,
  【尾】学不的睡不安苍荒拔剑鸡窗下舞,赶不上时未遇抖搜弹冠仕途上趋,
秉一段铁石心肠愈坚固。折莫你赵平原诱英雄计谋,齐孟尝待贤良肚腹,赚不去
秉一段铁石心肠愈坚固。折莫你赵平原诱英雄计谋,齐孟尝待贤良肚腹,赚不去
狗盗鸡鸣类儿数。
狗盗鸡鸣类儿数。

nánzhīhuāxián--wāngyuánhēng

xīnzāishùguājiùzhǒngqiān竿gānzhúdànsānchǐjiànjìngyuèmǎnchuángshūshīqīnglěngdàndàn

xīnxiányāoyāoyǒugāocǎifèngshēncāngmíngkuòjīngáoyǐn

liángzhōupànténgzuòzhàngjiānggāowèizhǔrénlínquánpēngchásǎo

yǐnshuǐtōnggōuliándàiyuèkǎnguānchǐqiúbàohānyànzhuīpéilǎnhùnchénàomànshì

péngzhítáoqiánshūsànkùnkuíháoyínqīnggāoshìlǎoshānshìlínzhuó

chùsuānhánjǐngānkūnduǒfēngléikànjìngyǎncháifēichūn便biànxiūhēishìchéng

huángzhōngshāshǒumáowàngshìgānpínyòngwánghóudàoqīngzūnpànlièlànzuìpínjiào

qièshìshàngyánliángjiǔzēngèjìngxiánmàncháocānjiǎnjiāchìājiànzhōngshù

shìféigānruòzhèngōngmíngshìcháiyǒngméixuāndiàolíngjiéqiáopéngyǒulòufánhuá

shàngyuǎndiāolúnzhūlǎoxiánniànglǎokuángchàngjīngēngnánjiàozhī

tuīrénàigěisòngyáozànmíngzhǔjǐnhónglúnhuàncháorènyúnbiànjīnduì

yuánzuòchóuyānxiájìnchuāngdànjiānglǎojiūcháo怀huáibàofàngkuānshūrènjiàojìngyíngxuèércáo

mán

wěixuédeshuìāncānghuāngjiànchuāngxiàgǎnshàngshíwèidǒusōudànguānshìshàng

bǐngduàntiěshíxīnchángjiānzhézhàopíngyuányòuyīngxióngmóumèngchángdàixiánliángzhuàn

gǒudàomínglèiérshù

汪元亨

汪元亨

汪元亨(生卒不详),元代文学家。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元至正间出仕浙江省掾,后迁居常熟官至尚书。所作杂剧有三种,今皆不传。《录鬼簿续篇》说他有《归田录》一百篇行世,见重于人。现存小令恰一百首,中题名「警世」者二十首,题作《归田》者八十首。他生当元末明初乱世,从今存散曲内容看,多警世叹时之作,吟咏归田隐逸生活。在艺术上,其散曲风格豪放,语言质朴,善用排比,一气贯注:有些则潇洒典雅,情味浓郁,互文比喻,耐人寻味。 ▶ 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金带¹连环²³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táo)
译文: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渡过洮水河。
注释:¹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²连环:一种刀。³束:捆。⁴临洮:古县名,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juǎn)¹夜劫²单于帐,乱斫(zhuó)³胡兵缺宝刀。
译文: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注释:¹卷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²劫:劫持,冲杀。³斫:读,砍。⁴缺:破损。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诗神定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编.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

chūsài

dài tángdài 

jīndàiliánhuánshùzhànpáo tóuchōngxuělíntáo 
juǎnjiéchánzhàng luànzhuóbīngquēbǎodāo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夫因兵死守蓬(péng)¹,麻苎(zhù)²衣衫鬓(bìn)发焦³
译文: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
注释:¹蓬茅:茅草盖的房子。²麻苎:即苎麻。³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桑柘(zhè)¹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²尚征苗³
译文:桑树柘树全废毁仍然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要征收农业税。
注释:¹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²后:一作“尽”。³征苗:征收农业税。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时挑野菜和¹根煮,旋(xuàn)²(zhuó)³生柴带叶烧。
译文:时常在外挖些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现砍生柴带着叶子一起烧。
注释:¹和:带着,连。²旋:现(做)。³斫:砍。⁴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yáo)¹
译文:任凭你住在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兵徭。
注释:¹征徭:赋税和徭役。

  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

  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56-1357

shānzhōngguǎ

xún tángdài 

yīnbīngshǒupéngmáo zhùshānbìnjiāo 
sāngzhèfèiláiyóushuì tiányuánhuānghòushàngzhēngmiáo 
shítiǎocàigēnzhǔ xuánzhuóshēngcháidàishāo 
rènshìshēnshāngèngshènchù yīngzhēngyáo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¹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酒簪(zān)²倒著冠³
译文: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酒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注释:¹莫放:勿使,莫让。²簪花:以花插头。³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¹白发²相牵挽³,付与时人冷眼看。
译文: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注释:¹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²白发:指老年人。³牵挽:牵拉,牵缠。⁴付与:给与,让。⁵冷眼:轻蔑的眼光。

  此词是黄山谷与甘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隐客”史应之互相酬唱之作,全词通过一个“淫坊酒肆狂居士”的形象,展现了山谷从坎坷的仕途得来的人生体验,抒发了自己胸中的苦闷和激愤。词中所塑造的狂士形象,是作者自己及其朋友史念之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一时代中不谐于俗而怀不平傲世之心的文人的形象。

  上片是劝酒之辞,劝别人,也劝自己到酒中去求安慰,到醉中去求欢乐。首句“黄菊枝头生晓寒”是纪实,点明为重阳后一日所作。因史应之有和词,故自己再和一首,当亦是此数日间事。赏菊饮酒二事久已有不解之缘,借“黄菊”自然过渡到“酒杯”,引出下一句“人生莫放酒杯干”。意即酒中自有欢乐,自有天地,应让杯中常有酒,应该长入酒中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酒簪花倒著冠”,着意写出酒后的浪漫举动和醉中狂态,表明酒中自有另一番境界。横起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都是不入时的狂放行为,只有酒后醉中才能这样放肆。

  下片则是对世俗的侮慢与挑战。“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仍是一种反常心理,其含意于世事纷扰,是非颠倒,世风益衰,无可挽回,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别的一无所求。这是从反面立言。“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则是正面立言。菊花傲霜而开,常用以比喻人老而弥坚,故有黄花晚节之称。这酒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这自然是对世俗的侮慢,不可能为时人所理解和容忍。

  此词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类似狂人的形象,抒写了山谷久抑胸中的愤懑,表现出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无言的反抗。词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以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方式来发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对现实中的政治迫害进行调侃和抗争,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主人公旷达的外表后,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伤痛。

zhètiān ·zuòzhōngyǒuméishānyǐnshǐyīngzhīqiányùnzhī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huángzhītóushēngxiǎohán rénshēngfàngjiǔbēigān fēngqiánhéngxiéchuī zuìzānhuādàozhuóguān 
shēnjiànzài qiějiācān qúnbǎnjìnqīnghuān huánghuābáixiāngqiānwǎn shírénlěngyǎnkān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日出东方隈(wēi)¹,似从地底来。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注释:¹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译文: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¹,安得与之久徘(pái)(huái)²
译文: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注释:¹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²“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译文: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谁挥鞭(biān)策驱四运¹?万物兴歇皆自然。
译文: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注释:¹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xī)¹!羲和!汝奚汩(gǔ)(mò)²于荒淫之波³
译文: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注释:¹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²汩没:隐没。³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¹何德,驻景(yǐng)²挥戈?
译文: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注释:¹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²景:同“影”,日光。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逆道违天,矫诬(wū)实多。
译文: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吾将囊(náng)括大块¹,浩然与溟(míng)(xìng)²同科³
译文: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注释:¹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²溟涬:谓元气也。³同科:同类。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参考资料:
1、 王治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1-234 .

chūxíng

bái tángdài 

chūdōngfāngwēi cónglái 
tiānyòuhǎi liùlóngsuǒshèānzàizāi 
shǐzhōng rénfēiyuán ānzhījiǔpáihuái 
cǎoxièróngchūnfēng yuànluòqiūtiān 
shuíhuībiānyùn wànxīngxiējiērán 
  huāngyínzhī 
yáng zhùjǐnghuī 
dàowéitiān jiǎoshíduō 
jiāngnángkuòkuài hàoránmíngxìngtóng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¹自宽。
译文:内心宁静,身体就自然安定;身体安定,房屋就会显得宽大。
注释:¹室:房屋。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心与身俱¹安,何事能相干?
译文:内心和身体都安定了,还会有什么事让你烦恼呢?
注释:¹俱:都。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与身小,其安若泰山。
译文:谁说与个人的身体小,只要安宁,它就像泰山与样大。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谁谓与室小,宽如天地间。
译文:谁说与间屋子小,只要心宽,它就像天地与样宽阔。

  这首诗写心与身、身心与天地关系,表明“心地无私天地宽”的深刻哲理。

  诗人首先指出心安的重要,“心安身自安”。心境的平静可以使身体也安静,“身自安”的“自”字,充分表现了心安对身安的必然关系。继而说“身安室自宽”,身安了居室自然觉得宽敞。最后总括言之“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身心俱安,则外物、外力都无法干扰了。心主宰着人的思想行为,唐代诗人李颀说“心轻万事如鸿毛”(《送陈章甫》)陶渊明更有具体描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首先求得思想上的安定,那就不会为世事的纷扰而苦恼,条件的局促而烦忧。

  诗的后四句,进而就身与室的关系上讲,一身怎么能说小呢,它安之如泰山;一室怎么能说小呢,它宽如天地间。其中寓含着“谁谓一心小,宇宙可包含”。只有心安了,才会产生不觉室小,不感有碍的效果。

  邵雍是北宋理学家,他主张“非唯知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伊川击壤集》)认为“自乐”,才能获得外物的快乐。他在临终的那一年,仍抱定着这一宗旨:“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自贻吟》)万物皆备于我,是唯心主义的。而从人的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的角度说,先要有个正确的观点,然后才能识别和对付各种外来侵袭,也就是“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的道理,却是可取的。

  全诗语言质朴、直白,第一二两句以两个“自”字表明心与身的关系,第三句总绾七两句,第四句予以衍伸。第五、第七同以“谁谓”、“小”相比照,句式全同,而第六、第八则变化句式,显得整齐中有参差。诗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颇为精巧。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心安吟·[宋]邵雍》

xīnānyín--shàoyōng

xīnānshēnānshēnānshìkuān

xīnshēnānshìnéngxiānggàn

shuíwèishēnxiǎoānruòtàishān

shuíwèishìxiǎokuāntiān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