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萧瑟满林霜,篱菊英英桂子黄。最是西堂风月好,不妨游衍乐清狂。
秋光萧瑟满林霜,篱菊英英桂子黄。最是西堂风月好,不妨游衍乐清狂。

zhàoqiānqiūjǐng--zhèn

qiūguāngxiāomǎnlínshuāngyīngyīngguìzihuángzuìshì西tángfēngyuèhǎofángyóuyǎnqīngkuáng

吴镇

吴镇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擅画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精书法,工诗文。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 2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zhù)萝衣¹。正柳腴(yú)花瘦,绿云冉冉²,红雪³(fēi)。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译文:摘下青涩的梅子来佐酒,但酒薄不足以抵御暮春的残寒,更何况穿的是单薄的苎萝衣。正是绿肥红瘦的暮春时节,杨柳枝叶婆娑,如团团绿云,柔软披垂。落花纷纷,远望去像是降下的红雪。沉思静想间,又隐约听到邻里的歌妓正低按秦筝,唱春词吟新诗。回首往昔,那曾经的风流繁华,恍然如梦,只剩下斜晖脉脉,流水悠悠,一切俱已消逝,令人无限感伤。
注释: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¹苎萝衣:苎蔗藤罗制的衣,山野隐士所穿。²冉冉:缓缓流动貌。³红雪:指凋落的红花。⁴衣衣:形容雨雪之密。⁵秦筝:指宝筝。战国时流行秦国的一种弦乐器,似瑟,传为秦蒙恬所造。⁶春词:男女之间的情词或咏春之词。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寄隐孤山¹山下,但一瓢饮水²,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³远,千山啼鴂(jué),十里荼(tú)(mí)
译文:我隐居在孤山山下,每日长掩苔扉,深居简出,一箪食、一瓢水足矣。我常常羡慕青山安详宁静,好象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羡慕以前的隐士们以鹤、梅为伴,因忘记了人世的权谋机变,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恬然自得的心。远望天涯,看看又是一年春尽,不禁黯然销魂,搔首踟蹰,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随着春天匆匆流逝,眼泪便在不知不觉间轻弹暗洒。这时耳边又传来了杜鹃的声声悲啼,那凄惨的叫声回荡在山间,仿佛在说着“不如归去”;荼种花正盛开,布满十里山谷。
注释:¹孤山:在杭州西湖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宋林逋隐居于此。²一瓢饮水:喻生活俭朴。³销魂:魂魄消散,形容极度哀愁。⁴啼鴂:杜鹃的叫声。⁵荼麋:也作“酴醾”,春末夏初开花。

  这首词表现的是南宋江湖词客的矛盾心态。他们是一群处于才与不才,仕与不仕之间的所谓的名流。在他们的性格中,有浪漫恬淡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功名、爱情等的渴望,这一切使他们经常会处于焦虑、惆怅之中。本词便是他们无奈的轻叹低语。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孤山多梅,故有“摘青梅”之说,同时梅也是隐士自比之物。“青梅荐酒”,既言生活的俭朴,又别有一种风味,但后面的犹怯、残寒,又传达出其并不闲适自得。

  “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这几句写景如画,色彩绚丽迷人,充满着红尘的欢乐和喧嚣。

  “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此二句写眼前的见闻,唤醒了词人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

  “寄隐孤山之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菲。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这几句写词人性格中恬淡隐退的一面。“苔扉”化用唐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及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蕴,极写隐居处的清幽和主人的高雅。“孤山”、“白鹤”显然是参照隐居孤山、终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来说的,他是宋代隐士的楷模,其故事则被传为佳话。

  “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这几句又转而抒发心中的惆怅焦虑,这几句抒发词人的伤春之情。啼鴂是送春之鸟,荼麋是殿春之花,词人送春,更是在送走自己的一切青春和追求。他终非真正的隐士,简陋的生活方式、平淡的生活内容,常常使他觉得自己在虚耗青春,并因人生愿望得不到实现而心有不甘。这也正是其思想中矛盾的一面。

  全词既有孤高的情怀,又充满着对红尘的向往,更有深深的悲愁无奈,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把南宋江湖词客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艺术上,全词婉约而深沉,十分动人。

  前片写隐居者的举止行为,后片写隐居者的心灵世界;前片逐层衔接而下:因摘青梅佐酒而赏花,却见绿叶如云冉冉,飘动,红花如同飞雪纷纷凋谢,沉思静想中又隐约听到邻里歌妓唱词弹筝,唤醒了他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后片的抒情全从上片饮酒、观花,听琴中来。他羡慕青山白鹤,惆怅年华消逝,弹泪送春,销魂仁立……末三句中,啼鴂是送春之鸟.荼麋是殿春之花,词人送春,象征着送走了自己的一切青春和追求。

shēnggānzhōu··zhāiqīngméijiànjiǔ--tānghuī

zhāiqīngméijiànjiǔshéncánhányóuqièzhùluózhèngliǔhuāshòu绿yúnrǎnrǎnhóngxuěfēifēiqínzhēngyuēshuípǐnchūnhuíshǒufánhuámèngliúshuǐxiéhuī

yǐnshānshānxiàdànpiáoyǐnshuǐshēnyǎntáifēixiànqīngshānyǒubáiwàngchàngniánhuájìnsāoshǒuyòutiāndànlèisòngchūnguīxiāohúnyuǎnqiānshānjuéshí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身在千山顶¹上头,突²岩深缝妙香稠(chóu)³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注释:¹顶:顶头。²突:高出周围。³稠:浓郁。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¹无脚下浮云²³,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注释:¹非:不是。²浮云:天上的云。³闹:喧哗。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huàlán

zhèngxiè qīngdài 

shēnzàiqiānshāndǐngshàngtóu yánshēnfèngmiàoxiāngchóu 
fēijiǎoxiàyúnnào láixiāngzhīliú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铁马¹蒙毡(zhān),银花²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qiāng),街头戏鼓³,不是歌声。
译文:到处都是披着毛毡的蒙古骑兵,亡国后,人们去观看上元灯市,花灯好像也伴人洒泪。春天来到这座悲惨的城市,元军在街头打着鼓、耍把戏,横笛吹奏起蒙古的腔调,哪里有一点儿春天的光景?耳闻目睹,心头不是滋味!
注释:¹铁马:指战马。陆倕《石阙铭》:“铁马千群。”²银花:花炮。³戏鼓:指蒙古的流行歌曲,鼓吹杂戏。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¹、高台月明。辇(niǎn)²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译文:在微弱的灯光下叹息,悲伤无聊的生活把人折磨,在这明月高悬的上元灯市,我十分留恋沦陷的楼台房舍。那令人眷恋的临安都城的风景,那隐居山林的寂寞岁月,那逃往海滨的小朝廷的君臣,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复兴祖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注释:¹故国:本意是“故都”,这里兼说“故宫”,连下高台。²辇下:皇帝辇毂之下,京师的代称,犹言都下。三句分说:宋亡以后临安元宵光景,自己避乱山中,宋室漂流海上。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也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庾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城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城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顿为丰富.联想的余地也更大.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说上片的结句干脆利落,声如鼓板,这下片的结句却如弦索之声,幽怨宛曲,余音袅袅不绝。这样结尾,与诗人不尽的国恨家痛和遗民隐居的悠悠岁月十分相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得到延展。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书敏主编 .《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 :重庆出版社 ,1997年 :第221—222页 .
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稿选 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年 :第106—108页 .
3、 奚少庚 赵丽云主编 .《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年 :第970页 .

liǔshāoqīng ·chūngǎn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tiěméngzhān yínhuālèi chūnchóuchéng fānqiāng jiētóu shìshēng 
kānzuòqīngdēng xiǎngguó gāotáiyuèmíng niǎnxiàfēngguāng shānzhōngsuìyuè hǎishàngxīnqíng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东风¹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²乐趣多。
译文:家乡东风儿伴着牧童在山坡上放牧,谁又能体会到牧童是多么幸福呢?
注释:¹东风:一般是指春风。²阿童:儿童。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归路¹转鞭²牛背上,笛声吹老³太平歌
译文:回家路上鞭子在牛背上摇动,笛子吹奏着耳熟能详的太平曲。
注释:¹归路:往回走的道路。²转鞭:这里是牛鞭的意思,也就是鞭子放在了一旁。³吹老:这里应该是牧童的笛声美好,使一般民俗中的传唱歌曲都黯然失色了。⁴太平歌:系落子。 清 张焘 《津门杂记·唱落子》:“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

tóng--zhōudūn

dōngfēngfàngchūzhǎngshuíshíātóngduō

guīzhuǎnbiānniúbèishàngshēngchuīlǎotàipíng

禅宫分两地,释子一为心。
禅宫分两地,释子¹一为心。
译文:不同的是修禅的处所,相同的是人道的心境。
注释:¹释子:释迦佛之弟子。《维摩经》慧远疏:“从佛释师教化而生,故名释子。”
入道无来去,清言见古今。
入道无来去,清言见古今。
译文:禅道中无所谓来与去,清言里历现着古与今。
江寒池水绿,山溟竹园深。
江寒池水绿,山溟(míng)¹竹园深。
译文:江水既寒池水更绿,山色苍溟竹色更深。
注释:¹溟:迷蒙。
别有中天月,遥遥散夕阴。
别有中天月,遥遥散夕阴。
译文:只有中天一轮圆月,遥遥迢迢送来光明。

  由于悟得道深,作者与虬上人心灵相通;也由于悟得道深,人与自然也精神相通。储光羲的这首诗写出了一个清闲幽静、无碍相融的境界。

  诗的前四句为一解,写作者与虬上人的交往。他们不拘居处,也无意来去,既能随意论今,又可顺口谈古。在破除种种束缚人身心的俗见之后,他们获得的是适意与心契。而诗的后四句既写他们所处的环境,亦表现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大江既已增寒色,那他们身边的小池也就会更显碧绿;山林既已迷蒙,那他们所处的竹园也会更觉幽深。身边的小景致随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暗示着主人公的随遇而适。这时,一轮明月溢满法界,清辉洒向一切无情有情。那仿佛就是开悟后的清静自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