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脸盈盈总是春,都将笑色媚东君。道人放鹤归来晚,月下看花似白云。
玉脸盈盈总是春,都将笑色媚东君。道人放鹤归来晚,月下看花似白云。

méihuābǎiyǒngjiǔquánkāiméi--féngzizhèn

liǎnyíngyíngzǒngshìchūndōujiāngxiàomèidōngjūndàorénfàngguīláiwǎnyuèxiàkànhuāshìbáiyún

冯子振

冯子振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既已别离,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了一层。整首诗以思妇接到远行丈夫电报来驰骋想像,展开内心独白,把相思之情与电报的特点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刘燕勋所说:“结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离愈久,思念愈切,慰尔相思,除电报外,还寄来照片——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遂又写照片。

  古代别离,虽朝思暮想,却不能面见。经过长时间的别离,倘若“今日见君面”,则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时的通讯往来,常常是片言只语,雁字鱼书而已,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仅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虽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方法,却从不用在“—种相思,两处闲愁”上。近代则不同,因为出现了照相术,故能见照片上的的“君面”,虽然不是真的相逢。不过,即使把“君”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长相从”,但实际上仍隔着千山万水,别恨无穷。或者不如说,由于收到“对面不解语”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浓浓的相思离别之情。于是,此首便由“自非梦往来,密意何由通”转入第四首。

  思妇收到电报,怨无寻常并坐语,况经三四译;收到照片,恨对面不解语,仍觉忧心忡忡,自觉“密意”难通,于是寄希望于“梦”。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与“妾”之间“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昼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处“举头见明月”,君处“侵晓刚披衣”。彼此既不相闻,故“魂梦难相依”。连梦也做不到一块,这比起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可以“梦佳期”的张九龄,以及自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来,不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洲茂,隐恻缠绵”,且确是咏古人未见之物,发古人未发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陈三立语)。

  这组诗的佳处,自然还不止以上所说,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诗歌的氛围中,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不过,那些弥漫着古色古香的诗句,在本诗中只起着“旧瓶”的作用,未能与其所装的“新酒”媲美,所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第1592—159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jīnbié--huángzūnxiàn

biéchángzhuǎnlúnwànzhōu

yǎnjiànshuānglúnchízēngzhōngxīnyōu

yǒushānchuānyǒuchēzhōu

chēzhōuzàibiéxíngzhǐyóuyóu

jīnzhōuchēbìngshēngchóu

míngzhījǐngshāochóumóu

zhōngshēngshíqǐngshǎoliú

suīyǒuwànjūnduòdòngràozhǐróu

tóufēngwèishíyóu

sòngzhěwèifǎnjūnzàitiānjǐntóu

wàngyǐngshūjiànyānyǎoyōuyōu

guīdìngliúzhì

suǒyuànjūnguīshíkuàichéngqīngqiú

cháopíngānxiāng

chíshūxùnyúnshìjūnsuǒ

fēijūnshǒushūyòujūn

suīshǔhuāmíngzhīshuíqiánmínwěi

xúnchángbìngzuòwèixīnshì

kuàngjīngsānnéngrén

zhǐyǒubānbānshìlínxínglèi

ménqiánliǎngxíngshùdàotiān

zhōngyāngyǒuyǒuliǎngtóu

jūnshūduànshízhì

měibǎishūdàoshíyǒu

xiāngwén使shǐróngyáncuì

āndiànguāngshǎnzhìjūnpáng

kāihándòngfēnmíngshìjūnróng

jūnjìngliánláiqiè怀huáixiùzhōng

línxíngjiǎnzhōngshìqièqīnshǒufèng

féishòuqièjīntóng

biéjiànjūnqíngchūnjiǔnóng

jīnjiànjūnmiànréngjuéxīnchōngchōng

lǎnjìngqièzhàoyántáohuāhóng

kāiqièchízèngjūnjūnxiāngféng

qièyǒuchāichābìnjūnyǒujīndāngxiōng

shuāngxuánliányǐngzhǎngxiāngcóng

suīzhǎngxiāngcóngbiéhènzhōngqióng

duìmiànjiěruòshānwànzhòng

fēimèngláiwǎngyóutōng

húnjiāngzhījūnzhuīsuí

piāoráncānghǎiwèifēngwēi

zuójūnshìshǒuqiānjūnwéi

wéijiànrénxiǎngjūnjiùzhěnchí

jūnhúntǎngxúnhuìmiànnán

kǒngjūnhúnláishìqièmèishí

qièshuìjūnhuòxǐngjūnshuìqièzhī

xiāngwénānguàichángcānchà

tóujiànmíngyuèmíngyuèfāngfēi

shíxiǎngjūnshēnqīnxiǎogāng

jūnzàihǎizhījiǎoqièzàitiānzhī

xiāngsānwànzhòuxiāngbèichí

miántóngshíhúnmèngnánxiāng

zhǎngnéngsuōduǎnnéngfēi

zhǐyǒuliànjūnxīnhǎizhōng

hǎishuǐshēnshēnnánliàngxiāng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细雨茸(róng)¹湿楝(liàn)²花,南风树树熟枇(pí)(pá)³
译文: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注释:¹茸茸: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²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³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徐行¹不记山深浅²,一路莺啼送到家。
译文: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注释:¹徐行:慢慢地走。²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17页

tiānpíngshānzhōng

yáng míngdài 

róngróngshī湿liànhuā nánfēngshùshùshú 
xíngshānshēnqiǎn yīngsòngdàojiā 
自许山翁嬾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
自许山翁¹懒是真²,纷纷外物³岂关身。
译文:把自己称作山翁慵懒自在,世间纷繁杂乱的万千事物与我何干。
注释:¹山翁:作者自指。²懒是真:语本杜甫《漫成二首》其二:“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懒,指心情闲散,岂愿过问世间的事。³纷纷外物:世间纷繁杂乱的万千事物。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花如解笑¹还多事,石岂能言最可人²
译文:花如果能够解读人的心意会生出很多闲事,而石头虽然不能讲话但却能惹人喜爱。
注释:¹解笑:懂得笑。²可人:使人满意。
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
净扫明窗凭素几¹,闲穿密竹岸乌巾²
译文:明亮的窗边,茶几素净,高高地戴着乌角巾,于茂密的竹林中信步。
注释:¹素几:朴素洁净的几案。²岸乌巾:推起头上戴的黑头巾,露出前额。形容衣着简率,冠带随便。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zhuī)也未贫¹
译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有老天来收留,即便所处之地极小也未必贫瘠。
注释:¹无锥也未贫:语本《景德传灯录》:“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即便无立锥之地,也岂算贫。

  这首诗暗藏着诗人向佛向道的隐逸之心。“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两鬓染霜,自号“山翁”,又道自己“懒是真”,充满了自嘲的意味。而面对红尘琐事,驰骛追逐,他摇头笑叹,这些身外之物岂与我相关。从诗人的话语中故能知晓他洁身自好,岂与世俗同流的高洁情操,但真正隐含在情怀之下的岂过是浓重的失望,以及消极的隐遁之心。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岂能言最可人”,颔联诗人对比花与石来阐明他的隐逸之心。表面上他似乎是在赞美“讷言”之人,但仔细想来,人若处于朝堂之上、市井之中,“解笑”必定逃脱岂了;唯有在山林之中,与自然相融,这才岂需言语。而在他看来,庙堂之上的巧言令色之人,就是那“解笑”之花,而诗人是岂屑与之为伍的。

  “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这是诗人描绘自己闲居之时的悠游姿态,表明自己隐士的身份。简朴而自由,这是诗人美化了自己的赋闲时光。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在尾联中,诗人任情于天地之间,豪言道:风烛残年也岂用忧虑,命途自有苍天掌握,即使是赤贫到无立锥之地,只要心灵充盈,自由自在,我依然岂处于穷困境地。

  这首诗以“纷纷外物岂关身”为核心,将作者自己闲居的志向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地剖于读者面前,让读者能深入了解诗人的高雅志趣。同时也应看到,这种隐逸的背后,其实也岂过是对药石罔效的南宋朝廷深深的失望。

参考资料:
1、 琬如.飞花令里读诗词 风暖鸟声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0:第191-192页
混沌凿开,天险巍巍,东岩峻兮。是云髓凝成,半空高矗,天风吹裂,一线中开。妙出神功,高擎仙界,鸟道疑当太白西。凭高处,见云嘘岩腹,鼓舞风雷。
混沌凿开,天险巍巍,东岩峻兮。是云髓(suǐ)凝成,半空高矗(chù),天风吹裂,一线中开。妙出神功,高擎(qíng)¹仙界,鸟道疑当太白²西。凭高处,见云嘘岩腹,鼓舞风雷。
译文:巍巍的东岩,壁立千仞,石壁夹道,峻极中天,仿佛是在混沌天宇中,由造物主凿开的一天险;它高矗云天,又象是奔腾飞驰的“云髓”聚集凝成。天风将它吹是,一线中开。它高耸入天际,仅飞鸟可通,而东岩的鸟道又仿佛太白西边的鸟道一样高峻。身处高山之巅,目之所及只到山的中部,云雾吞吐竟响如风雷。
注释:¹擎:往上托;举。²太白:即秦岭的太乙峰。
落花香染桃鞋。快阔步青云志壮哉。便万里孤骞,超人间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笔蘸天河,手扪象纬,笑傲风云入壮题。摩苍壁,扫龙蛇醉墨,翔舞徘徊。
落花香染桃鞋。快阔步青云志壮哉。便万里孤骞(qiān),超人间世;一枝高折,作月中梯。笔蘸(zhàn)天河,手扪象纬¹,笑傲风云入壮题。摩苍壁,扫龙蛇醉墨,翔舞徘徊。
译文:脚蹬被桃花香染过的登山鞋,阔步快速地奔向青云,进入月宫,高折蟾宫一枝桂树。笔蘸着天河之水,手摸着星辰日月,来题写心中的风云意气。在“苍壁”上挥洒着大笔,如龙蛇翔舞,左右奔腾!
注释:¹象纬:日月五星。

  这实在是一篇奇作。在中国词史上,写山水的词作罕有其匹。词咏四川资中县的东岩。东岩形似剖盎,侧立千尺,溪壑深杳,东岩在蜀中,词人似乎有意要与蜀人李太白《蜀道难》一争高低,词也的确有太白雄风。

  本词第一奇在构思,用奇特的想象,从虚处着笔,把东岩写得极富传奇色彩和动态的力度美。巍巍的东岩,壁立千仞,石壁夹道,峻极中天,仿佛是在混沌天宇中,由造物主“凿开”的一道“天险”;它高矗云天,又象是奔腾飞驰的“云髓”聚焦“凝成”;它中开一线,又是怎样形成?原来是“天风”将它“吹裂”所致。“凿开”、“凝成”、“吹裂”、“中开”四词,力可扛鼎。词人不从东岩现存的静态形象着笔,而是展开想象,从它的“生成”过程入手,把一座静态的,也许在常人看来极为普通的山岩写得奔腾驰骤,气势磅礡。巍巍天险,被词人玩赏于股掌之上,戏弄于笔端之下,写来毫不费力。而写就的东岩风云奔走,极富于运动感和力度美,确实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南宋大词人辛疾疾竹的山也够富于运动感和气势的了,“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群峰叠嶂,犹如万马回旋,向东奔驰。但比较而言,辛弃疾词仍是从现实的可见的意象进行构思取譬,而本词则完全是凭想象,从虚处非现实化的意象着笔构思。论气势力度,二词平分秋色;但论浪漫色彩和想象之奇,辛词不能不让一着。“高擎”二句,仍写东岩之高入云天仙界,但用一“擎”字,便又写出其动态和力度。“擎”有支撑、托住之意。仿佛让人觉得仙界向下重压,而东岩则撑持向上顶住,既写出和东岩的高度,又表现出了它的力度。如把“擎”字换一“入”字或“耸”字,动感和力度就无法表现出来了。“鸟道”一句,语出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太白,即秦岭的太乙峰。词意谓东岩之高仅飞鸟可通,而东岩的鸟道又仿佛太白西边的鸟道一样高峻。
 
  “擎仙界”、“矗半空”的东岩已经高不可攀了,可词人仍然设想“凭高”,去俯视东岩的“云嘘岩腹,鼓舞风雷”。山高,人更高——不,是词人的“心高”,想象力高。西方美学论崇高美,认为崇高来自于审美主体对大自然的敬畏。本词也富于崇高美,而崇高美感的来源恰恰相反,它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大自然力量、气势的把握。词人面对巍巍高峻的东岩,不是敬畏恐惧,而是产生征服、戏弄它的豪气。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写高山,总离不开云,因为中国艺术家们已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云雾写之。”即通过云雾的缭绕来烘托山的高峻。
   
  比如唐代诗人兼画家于一身的王维就很懂得这个理,他写终南山的高,就写道:“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杜甫写泰山也有“荡胸生层云”之句。欧阳修《醉翁亭记》写琅玡山也写到“云归而岩穴瞑”。但比较一下本词所写的“云嘘岩腹,鼓舞风雷”便可看出,上述诗文中的云都是轻飘飘的云,而本词中的云却是奔腾驰骋的云。“鼓舞风雷”,不仅写出了岩腹吞云吐雾的强烈运动感和力量,而且写出“云嘘”雾吐时轰烈的声响效果。云雾吞吐竟响如风雷,只有在豪杰之士的笔下才有这般气势。

  本词第二奇在奇情壮采,豪气逸兴。词人面对巍巍东岩,逸兴遄飞,“志壮”凌云。我们仿佛见着他脚蹬被桃花香染过的登山鞋,阔步快速地奔向青云,进入月宫,高折蟾宫一枝桂树。“快阔步”、“便孤骞”、(高举)、“超”(越)几个连续快速的动作,充分表现出词人心胸内沸腾的激情,“疏狂”的豪气。他写景富于动态、力度,写情同样富于动态,力度、气势。诵读时,“快阔步”五句要一口气读下去,体会其声情,才能品味出其中强烈的节奏感。由强烈的节奏感又可进一步体会词人心灵快速激烈的律动。

  “笔蘸天河,手扪象纬,笑傲风云入壮题”,狂豪、奇壮无以复加!读此三句,似乎觉得当代郭沫若先生《站在地球边上放歌》也不那么奇特了,又感到诗仙李白“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俱怀逸兴壮思习,欲上青天揽明月”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惊天地、泣鬼神”了。“象纬”,指日月五星。词人竟然要手摸着星辰日月,笔蘸着天河之水,来题写他的风云意气,世间有几个如许的狂人!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之“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也同样具有囊括宇宙的气概,但作一“细”字,觉得气势的力量稍嫌不足,不似本词气势奔腾直下,一泄千里。结尾紧承上意,写他“笔蘸天河,手扪象纬”,在“苍壁”上挥洒着大笔,如龙蛇翔舞,左右奔腾!我这支秃笔已无法形容周权那奇特的想象力和壮浪纵恣的豪气,只觉得他不是胸吞宇宙,气盖乾坤就无法写出这样的奇作。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是一首“再次韵”之作。“次韵”,用韵有严格规定,不能超越变更原作的韵脚,这已经限制创作的思维了。而刚用原韵写过一首(原题《次韵王尹赋东岩》),再度用原韵写作,就无异于戴着脚镣手铐跳舞,而周权却偏偏跳得如此潇洒,如此自在,如此欢腾,可见他惊人的才气。
 
  全词由奇景而生奇情。上阙从东岩的“凝成”写到它的“中开”和吞云吐雾的气势;下阙从“阔步”登天写到他月中折桂和在苍壁上挥舞“龙蛇”。全词一气呵成,气势奔注,而不作腾挪跌宕。词以气势胜,才不觉得词中屡用的“天险”、“天风”、“天河”、“风雷”、“风云”、“青云”、“云髓”、“云嘘”等意象有重复之感。词中用词造句之避与不避,取决于创作主体能否驾驭词的气势和语言,未可一概而论。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沁园春·再次韵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宝函¹(diàn)²金鸂(xī)(chì)³,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yì)春雨时。
译文:华丽的香枕上装饰着漂亮的钿雀和金鸂鵣,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女子已经起床梳妆一新。她来到了沉香楼阁上正看见远处隐隐的吴地青山,如丝的杨柳枝条又泛起青色,在春风中袅袅飘荡,而驿桥上已经开始飘起了丝丝蒙蒙的细雨。
注释:¹宝函:一说指枕函,即枕套;一说指梳妆盒。此处似以梳妆盒解更优。²钿雀:有雀鸟装饰的钗。³金鸂鶒:亦指钗上所饰。⁴沉香阁:沉香木制的楼阁。⁵吴山:一说泛指吴地之山;一说为屏风上所绘的吴地山川风景。⁶驿桥:驿站附近的桥。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画楼¹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luán)²与花枝³,此情谁得知?
译文:在画楼上看见那江南岸边春草萋萋,女子暗叹心中的那个人竟一去未归,音讯全无,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鸾镜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满腹的心事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¹画楼:即雕梁画栋之楼,也是对楼的美称。²鸾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镜子。³花枝:女子对镜照见自己所簪戴的花。此处借指这位女子。(浦江清)“枝”与“知”谐音。

  《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宝函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春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吴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吴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高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8-49 .

mán··bǎohándiànquèjīnchì--wēntíngyún

bǎohándiànquèjīnchìchénxiāngshàngshānyángliǔyòu驿qiáochūnshí

huàlóuyīnxìnduànfāngcǎojiāngnánànluánjìnghuāzhīqíngshuí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