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咨告,少事要君知。万事苦求终害己,得便宜是落便宜。
听咨告,少事要君知。万事苦求终害己,得便宜是落便宜。
伶俐不如痴。
伶俐不如痴。
真修炼,心外莫行特。只据眼前为见在,自然烦恼不相随。
真修炼,心外莫行特。只据眼前为见在,自然烦恼不相随。
步步入无为。
步步入无为。
谭处端

谭处端

—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初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金大定年间师事王重阳,为全真道南无派创立者。传平昔好书龟蛇二字,奉道信士多收藏之。元世祖赠“长真水蕴德真人”,世称“长真真人”。著有《水云集》。 ▶ 17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忆把金罍酒,叹别来光阴荏苒,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忆把¹金罍(léi)²酒,叹别来光阴荏(rěn)(rǎn),江湖宿留。世事不堪频着眼³,赢得两眉长皱。但东望故人翘首。木落山空天远大,送飞鸿北去伤怀久。天下事,公知否?
译文:回想过去用金罍盛酒欢饮,感叹分别后光阴如水流走,如今长期在江湖漂流。“世事”不能多看,不然只会长皱眉头。抬头东望盼望与老友相见,只见木衰山阔天悠悠,目送鸿雁北飞去,忧伤久久。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事,您忘记了没有?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该词牌一百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仄韵。¹把:端。²金罍:酒器。³频着眼:多看。⁴翘首:抬头。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梦,莫惜风霜老手,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庭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钱塘风月西湖柳,渡江来百年机会,从前未有。唤起东山丘壑(hè)梦,莫惜风霜老手¹,要整顿封疆如旧。早晚枢(shū)²开幕府,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看金印,大如斗。
译文:观赏钱塘风景和西湖垂柳,是南渡百年来难逢的机会,是从前所没有的。你不能像谢安那样隐居东山,对山水之乐一味追求;要献出自己的经验和才华,毫不吝惜与保留;还要积极抗金收复故土,使国家完整如旧。不停的向枢庭开幕府招揽人才,那英雄豪杰们都会为您奔走。祝愿你杀敌立功受赏,得到大如斗的金印。
注释:¹风霜老手:有经验和才干的老手。²枢庭:枢密院,宋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关。

  上片词人回忆了作者与丰真州相聚共饮的情景,然后感叹自己流落江湖的困境。下片具体抒写作者的劝勉,表达自己盼望对方出马挂帅,驰骋疆场,早日抗金复国的迫切心情。全词笔力豪健,气势浑厚,用典巧妙含蓄。作者通过对中原沦丧区的怀念和对友人的勉励,抒发一腔爱国热情。

  上片开头三句紧扣词题,回忆与丰真州相聚时用金罍盛酒的深情厚谊,感叹别后自己流落江湖的不幸处境。以“光阴荏苒”来表达自己对光阴虚掷、无所作为的苦闷,再加上别前与别后两样不同的境遇和心情,更有力地反映眼前心境的悲凉。正因长期流落江湖,一生在仕途上又不得意,便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世事不堪”两句便表现他对“世事”的厌恶、看不顺眼,看多了只有使自己“两眉长皱”。这一神色,说明是何等使人难堪,逼真地流露出他内心的无穷怨恨,言下也是告诉人们对“世事”应采取否定的态度。因而这里的“世事”就不是一般的生活琐事,而是与时局、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关的国事;是对南宋王朝主和派推行投降政策,压制、排斥抗战人才,倒行逆施,不图恢复的“大政方针”而言的。表明作者积极抗金复国的鲜明态度。因此,尽管对“世事”否定,对中原沦丧区仍是满怀深情的,这是并不矛盾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后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当他东望故人,眼前是“木落山空天远大,飞鸿北去”的一片凄凉景象时,却使他久久伤怀。由怀念故人,见大雁春天北飞而联想到北方的中原失地,不禁同情、痛苦、愤恨一齐涌上心头。“伤怀久”三字从时间上表现感伤之深。由此也见到作者虽是“江湖宿留人”,但并不是专意纵情山水,真正不关心“世事”,而是殷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惦念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天下事”。因而才以询问的口气向友人提出“天下事,公知否”的事来。这一方面表达他心里是装着“天下事”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友人要时刻牢记着“天下事”。展现出以国事为重的宽阔胸怀。

  换头三句以眼前景致为南渡前所无法享受作比较,突出杭州、西湖风光的秀丽。言下包含着有容易使人沉醉于湖山之乐而忘怀“天下事”之意。因而“唤起东山”五句便从勉励出发,告诫友人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这里所提及的是不要像谢安那样纵情山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要广泛地招揽人才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等。作者认为只要能如此开明,“是英雄尽为公奔走”的。说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强调了“早晚枢庭开幕府”的重要意义,还必须要有诚意。这都是从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忠告,其侧重点是突出人才的作用,最终的落脚点则是“要整顿封疆如旧”。足见作者对国家和友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和对抗金复国的英雄的热切希望。在结构上则是对“天下事,公知否”的呼应。结拍两句是上述五句的结果,以进一步激励友人,期待友人,寄予无限希望于友人。表达他抛开个人得失,时刻以国事为重的崇高思想。

  全词通过怀念友人,勉励友人,并借景物的衬托来抒发自己的爱国精神,显得强烈而深刻。

参考资料:
1、 金志奎著.宋词名家名作三百首诠释赏析:武汉出版社,2010.08:第499页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红旗高举¹,飞出深深杨柳渚(zhǔ)²。鼓击春雷³,直破烟波远远回
译文: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注释:¹红旗高举:高高举起红旗。²渚:水中间的小洲。³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⁴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¹。金碧楼西²,衔(xián)³锦标第一归。
译文: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注释:¹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²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³衔得:夺得。⁴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上阕首句“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上阕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问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阕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金碧楼”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191页

jiǎnlánhuā··jìng--huángshang

hónggāofēichūshēnshēnyángliǔzhǔchūnléizhíyānyuǎnyuǎnhuí

huānshēngzhènjīng退tuìwànrénzhēngzhànjīnlóu西xiánjǐnbiāogu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庭前甘菊¹移时晚²,青蕊(ruǐ)³重阳不堪摘。
译文:庭前的甘菊花因为移栽得晚,到重阳节时花蕊还是青的没有开花,不能摘来观赏。
注释:¹甘菊:又名真菊,家菊,花黄,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²移时晚:谓移植以晚矣,故花开迟,而不堪摘。³蕊:花心。⁴重阳:农历九月九日。⁵堪:能。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明日萧条¹醉尽醒²,残花烂(làn)(màn)³开何益?
译文:等到明天秋景萧瑟人们从酒醉中清醒了,你再开出些残花来有什么用呢?
注释:¹萧条:寂寥。²醉尽醒:意谓似醉似醒。³烂熳:散乱貌。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篱边野外多众芳¹,采撷(xié)²细琐升中堂³
译文:篱笆边的野地里开了许多杂花,人们将这些细碎琐屑的花采了摆在中堂中观赏。
注释:¹众芳:泛指细琐之野花。²采撷:摘取。³升中堂:花得登庙堂之上,而甘菊反失其时。中堂:诗中代指高位。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念兹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²缠风霜。
译文:感念你空长了大大的枝叶,只因根扎的不是地方才不幸为风霜所侵。
注释:¹兹:此。²失所:谓失其故所,结根失所,故前曰“空长”。

  这首诗中菊花意象应是诗人自况。

  诗先写“叹”的原因是“移时晚”。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菊花应在深秋开放,重阳节是赏菊的好时候。檐前的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引万千人瞩目的环境中绽放。

  其后,“明日萧条醉尽醒”,没有了重阳佳节其乐融融的氛围,赏花人的兴致由浓转薄直至曲终人散,你开的再绚烂多姿也没有什么用。

  再写“众芳”被采撷,反衬甘菊不被用,更可叹。篱边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为生不逢时,即使花蕾缀满枝头,非但不再会有人驻足欣赏,而且将敌不过要与残酷风霜抗争的命运。诗人在诗作中叹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实为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杜甫饱读诗书,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却始终壮志难酬。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磅礴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纵横交错,抽象的情感经验凝聚成菊花意象。“甘菊”有着极佳的药用价值,却不被人们所采摘,诗人满腹经纶,却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时晚”的结局,诗人与菊花有着相似的命运,菊花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这首诗的尾联“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看似在嗟叹菊花长的枝繁叶茂,却不能避免风雪寒霜的打击,实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敝,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的途径。

  菊花的文化寓意与诗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顽强执著精神与诗人永不磨灭的意志交相辉映,而菊花的审美意蕴也正与诗人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相映成辉。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14

tàntíngqiángānhuā

 tángdài 

tíngqiángānshíwǎn qīngruǐchóngyángkānzhāi 
míngxiāotiáozuìjìnxǐng cánhuālànmànkāi 
biānwàiduōzhòngfāng cǎixiésuǒshēngzhōngtáng 
niànkōngzhǎngzhī jiégēnshīsuǒchánfēngshuāng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万里春应尽,三江¹雁亦稀。
译文:江南万里,春光已过三江原野,大雁纷纷向北飞去。
注释:¹三江:指流经岳阳城外的沅江、澧(lǐ)江、湘江。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yǐng)¹归。
译文:汉水浩淼,无边无际,与天相连,老友归去,回到故乡郢地。
注释:¹郢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即今湖北江陵一带。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yún)¹稻苗秀²,楚人菰(gū)³肥。
译文:郧国的天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我在北方将你牵挂,
注释:¹郧国:春秋时位于楚国附近的小国。²秀:庄稼开花。³菰米: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一称“雕胡米”。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悬知¹倚门望²,遥识老莱(lái)³
译文:常常倚门南望,好像远远地看到你穿着孝敬父母的老莱衣。
注释:¹悬知:遥知。²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归来。³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这里用此典告知游子应早日归家孝敬双亲。

  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情思萧然。

  首联描写了万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归,而友人却要南去的景象。似乎与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谐,但它写出了辽阔的高空景观,场面雄伟,是写空中。

  颔联是地上,水波辽阔的汉江连着天,这种景象给人带来物大人小的感觉,人处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说“孤”客。全诗写得流畅,毫无生硬感。想象丰富,行笔自然,语气舒缓,用字考究。除了写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颇大,感情也极其鲜明,如“尽”是春去夏来,“稀”是雁阵北飞,“广”是辽远阔大。

  颈联写了稻田的笔直,菰米收获,通过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了老莱衣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予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最后两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一写诗人,一写友人,活脱脱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2、 宋绪连 赵乃增 董维康主编.《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227页

sòngyǒurénnánguī--wángwéi

wànchūnyīngjǐnsānjiāngyàn

liántiānhànshuǐ广guǎngyǐngchéngguī

yúnguódàomiáoxiùchǔrénféi

xuánzhīménwàngyáoshílǎolái

某启:久以疾病不为问,岂胜向往。前书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故语及之。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某但言读经,则何以别于中国圣人之经?子固读吾书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也。
某启:久以疾病不为问¹,岂胜²向往。前书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xiá),故语及之。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³!某但言读经,则何以别于中国圣人之经?子固读吾书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于读经有所不暇也。
译文:子固启:长期以来因为有病没有写信问候你,我心里对你非常向往。上封信里我因为怀疑你没有时间读经书,故而谈到了这件事。接连接到你的信,信中一直怀疑我说的经是佛经,并且教导我读佛经会导致礼俗的混乱。我只是说读经,哪里把经书和中国古圣先贤之经相区别了呢?你每每这样看(误解)我的信,这也是我之所以怀疑你没有时间读经的原因呀。
注释:曾子固:曾巩。¹不为问:没有写信问候。²岂胜:怎么能够禁受住。此处是夸张的说法。³乱俗:迷惑世人,败乱风俗。
然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 然而墨、晏、邹、庄、申、韩,亦何所不读?彼致其知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子固视吾所知,为尚可以异学乱之者乎?非知我也。
然世之不见全经¹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²之书,至《难经》《素问》《本草》³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扬雄虽为不好非圣人之书, 然而墨、晏、邹、庄¹⁰、申¹¹、韩¹²,亦何所不读?彼¹³致其知¹⁴而后读,以有所去取,故异学¹⁵不能乱也。惟其¹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¹⁷¹⁸吾道¹⁹而已。子固视吾所知,为尚可以异学乱之者乎?非知我也。
译文:然而世人已经很久不能看清经书的全貌了,仅仅停留在读读经书,就不会理会经书的精神。因此我从诸子百家的著作到《难经》、《素问》、《本草》等小说家的书无所不读。对于种田的农夫和作针线活的妇女,都不耻下问。然后才认为对经书的大意有了深切的理解并且毫无疑问。大概因为后代学习圣人之道的人,因为和先王的时代有所不同,不这样作,就不会详尽的了解圣人吧。扬雄虽说不好非议圣人之书,然而他对墨子,晏子,邹子,庄子,申不害,韩非的著作,又有哪一种不读呢?他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才去读书的,因而有所取舍,儒家之外的学说不能使他对于儒学有所迷误,正因为他不迷误,所以才有能力去取舍诸书的观点,所以能明白圣人之道。你看我所具有的知识的程度,是否还能被其它学说惑乱吗?你这是不了解我呀!
注释:¹全经:指经典的全貌。²百家诸子:指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术流派的著述。³《难经》 《素问》 《本草》:都是古代的医药书。⁴女工:当时指从事手工劳动的妇女。⁵不足以尽圣人:不足以全面准确了解圣人的思想。⁶扬雄:字子云,西汉儒家学者。⁷墨:指墨翟,战国鲁人,墨家创始人,著有《墨子》。⁸晏:指晏子,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人搜集他的言行,编有《晏子春秋》。⁹邹:指邹衍,战国齐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邹子》。¹⁰庄:指庄周,战国宋人,道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¹¹申:申不害,战国郑人,早期法家代表人物,著有《申子》。¹²韩:指韩非子,战国韩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¹³彼:他,指扬雄。¹⁴致其知:得到他应有的知识。¹⁵异学:异端之学,指儒家以外的其他学说。¹⁶惟其:正因为。¹⁷所以:用来。¹⁸明,阐明,发明光大。¹⁹吾道:我自己的思想,主张。
方今乱俗不在于佛,乃在于学士大夫沉没利欲,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子固以为如何?苦寒,比日侍奉万福。自爱。
方今¹乱俗不在于佛,乃在于学士大夫²沉没利欲³,以言相尚,不知自治而已。子固以为如何?苦寒,比(bì)日侍奉万福。自爱
译文:现在使礼俗混乱的因素不是在于佛学之说,而是在于士大夫们沉浸在利欲之中,以言词相互推重,不知道自律修身的缘故。你认为这个看法怎么样?最近天气太冷了,祝你双亲万福。希望你自己多多保重。
注释:¹方今:当今。²学士大夫:泛指当时读书做官的人。³沉没利欲:沉没在功名利禄,兼并倾轧等欲望中。⁴以言相尚:以言语相互推崇、吹捧。⁵自治:自我约束。⁶苦寒:天气非常寒冷。⁷比日侍奉万福:当时写信给有父母的人的客套话,意思是祝您的父母近日健康。比日,近日,近来。⁸自爱:自己多多保重。

  这封给曾巩的回信就是一篇研讨治学之道的说理文。文章首段围绕“佛经乱俗”这几个关键字,既交代了写信的缘由,也为下文的辩驳的展开作铺垫;接下来的第二段,作者并不急于反驳曾子固对自己的批评,而是宕开一笔,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第三段,作者正式转入对曾子固的反驳,提出“方今乱俗不在于佛”,而是由于世人沉迷功名利欲的观点。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简峭,逻辑严密,剖析深刻。

  这封信的中心论题是围绕读经书的问题展开的。儒家经典是宋代知识分子必须习诵的读本,这是他们应试入仕途的敲门砖。王安石当然不可能例外。但是他认为读书不能局限于儒家经典的范围,而应该广泛涉猎,拓宽视野,“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这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他突破了儒家的传统观念,把“诸子百家”以及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列为研读的范围;另一方面又注重实际调查,向有实践经验的农民、女工等请教,无所不问。这些独具只眼的议论,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远见卓识。王安石正是从广泛接触并且咀嚼吸收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思想体系。

  在这封信中,他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不仅举出西汉扬雄对墨家、道家和法家的著作也无所不读而不受扰乱的事实,加以论证,使信中的立论更富有说服力,而且对曾巩所谓佛经乱俗的说法,简当精辟地阐明个人见解。他指出当今之世,乱俗不在于佛,乃在于学士大夫沉没利欲而不能自拔。由于作者洞悉时事,目光敏锐,因此这里所下的判断,可谓一语破的,言简意深。从表层来看,这是对曾巩来信的直截了当的回答,实际上是对当时士大夫尊经泥古、死读儒家经典章句的社会思潮的尖锐批评,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战斗作用。

  这封信的篇幅虽短,但写得理足气壮,不仅论据充实,说理透辟而有新意,而且首尾呼应,逻辑严密而无赘语,笔墨精练简明,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厉严谨的风格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126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