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美人秋思多,夜揖明月追仙娥。画阑桂树倚楼阙,碧落天坛飞□□。
宫中美人秋思多,夜揖明月追仙娥。画阑桂树倚楼阙,碧落天坛飞□□。
画师不解西风梦,笔端便有华阳洞。更将妍画写清词,轻扇君王心已动。
画师不解西风梦,笔端便有华阳洞。更将妍画写清词,轻扇君王心已动。
炎精季叶堪叹嗟,矧尔妍丽倾其家。申生遗祸到济渎,府中丞相真奸邪。
炎精季叶堪叹嗟,矧尔妍丽倾其家。申生遗祸到济渎,府中丞相真奸邪。
吴宫一扫荒烟冷,旧事凄凉复谁省。百年永鉴不可忘,留与人间看扇影。
吴宫一扫荒烟冷,旧事凄凉复谁省。百年永鉴不可忘,留与人间看扇影。

xiāntánqiūyuè--shīdào

gōngzhōngměirénqiūduōmíngyuèzhuīxiānéhuàlánguìshùlóuquēluòtiāntánfēi

huàshījiě西fēngmèngduān便biànyǒuhuáyángdònggèngjiāngyánhuàxiěqīngqīngshànjūnwángxīndòng

yánjīngkāntànjiēshěněryánqīngjiāshēnshēnghuòdàozhōngchéngxiāngzhēnjiānxié

gōngsǎohuāngyānlěngjiùshìliángshuíshěngbǎiniányǒngjiànwàngliúrénjiānkànshànyǐng

吴师道

吴师道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县城隆礼坊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岁。聪敏善记诵,诗文清丽。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理学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学说。元至治元年(1321)登进士第。授高邮县丞,主持兴筑漕渠以通运。因为官清正,被荐任国子助教,延祐间,为国子博士,六馆诸生皆以为得师。后再迁奉议大夫。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生平以道学自任,晚年益精于学,剖析精严。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醉,未及答。或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以褒之也。
与客饮瓢(piáo)¹,客以泉声喧静为问²。余醉,未及答。或以“蝉噪(zào)林逾静³”代对,意甚美矣。翌(yì)为赋此词以褒(bāo)之也。
译文:在瓢泉饮酒,客人问泉声是喧闹还是安静。我醉了来不及回答。或者能以“蝉噪林逾静””应对,一片喧闹的蝉声,更使山林显得寂静。显得意境更美。第二天特地用这以来夸奖。
注释: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祝英台”“祝英台令”“怜薄命”“月底修箫谱”等。正体双调七十七字,前段八句三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¹饮瓢泉:在瓢泉饮酒。²客以泉声喧静为问:客人问泉声喧闹还是幽静?³蝉噪林逾静:梁代诗人王藉《入若耶溪》诗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合成一联,有以动衬静之意。⁴翌日:第二天。⁵褒:夸赞、表扬。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¹。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²。度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³
译文:河水纵横交错,青山远近布列,柱杖游遍这重山叠水。老眼怕光,俯视水底看山影。试看水波荡而山影摇,笑自己一生,恰如这山影飘摇无定。
注释:¹“水纵横”三句:拄杖游遍瓢泉地区的山山水水。²“老眼”二句:怕阳光刺眼,只好去看水中青山的倒影。³“度教”三句:水面摇动,山影亦随之荡漾,想我的一生不也是如此么。度教:试看。此个:这样,即下文水中的山影。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镜”?“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一瓢饮¹,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镜²”?“我眠君且归休³,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译文:瓢泉饮酒,有人问:“你喜爱飞泉,是想寻得幽静;而今泉水声绕屋喧嚣,怎么会安静呢?“我想睡觉了,你也回去休息吧,这个问题,待维摩讲经,天女散花时问。”
注释:¹一瓢饮:语出《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话。一瓢饮,原指一瓢清水,此处借指一瓢酒,即题序之“饮瓢泉”。²“人问”四句:您来瓢泉是为了得到安静,但是泉水绕屋流淌,声音喧哗,你又怎么能得到安静呢?个中:这里,其中。³“我眠”句:用陶潜故事:陶潜隐居时,无论谁来相访,只要有酒,就取出与之共饮。他若先醉,就对客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表现陶潜率真的性格。⁴“维摩”二句:用维摩讲经、天女散花的佛经故事来回答。据《维摩诘经》载:有一天维摩宣讲佛经时,仙女向听讲的众人抛洒天花。花洒到诸菩萨身上都不沾自落,而落到大弟子身上时则沾而不落,这就说明大弟子的凡心未除。维摩:即维摩诘,佛教人物,与释迦牟尼(俗称如来佛)同时,善讲大乘教义。方丈:寺庙长老及住持说法的地方,因一丈见方,故称。后即用作对寺院长老及住持的代称。

  这首词抒发的是山水之乐,动静之趣。假禅理以言遭际也。这首词上片写水中青山的倒影,水动则倒影动,用水动山摇来比喻自己身世飘摇。下片写客主问答。从泉水喧响中提出了怎么动中求静的问题,但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客人从佛经天女散花这一故事中去领会。整首词山动水静的描述,既有哲理的韵味,又象征着宦海浮沉,身在其中飘摇不定,寄托了词人的良多感慨。

  上片起句“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甚是豪迈,作者将此地的纵横交错、远近横陈的山水都游览遍了,却用一个“占”字点出,突出了辛弃疾畅游山水的愉悦之感,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不能得到重用,但是词人只是用一根手杖,便占据了这千顷之广的山水,豪气万千。 “老眼”等几句,则是写词人从水中看山的倒影的趣事,“羞”字点出了词人为自己偌大年纪还有如此童心而产生的害羞之感,但是词人又禁不住这种诱惑,他搅动水面,使青山在水中摇动,可见此时词人的内心是十分愉悦的。

  下片充满禅机,“一瓢饮”三字短韵,始点出“饮泉”。以下皆讥客问不当之语,下接“人间翁爱飞泉”,四句皆客间之词,客意翁既爱静矣,又爱飞泉来寻静境,泉声速屋喧,何有静中之境?是客以万籁俱息而马静,真不知静境者矣;微风良夜,泠冷呜泉,人籁灭寂,虚籁生林之境,方是静境。客既不识静境,所问非是,乃答以“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间”三句,我醉欲眠君且去,今日不必问矣,此一拒却也。待维摩居士示疾丈室,文殊师利来间病时再问,此二拒却也。因为问也并不容易,学养不足者不能启问,释迦遣文殊师利往问维摩居土之疾,以维摩居士具入学养,惟有文殊师利才能胜此启问之任。丈室中天女散花,果不着文殊师利之身。稼轩用此典寅,寅讥客不知进退动机之机。

  这词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感受,描写了动中有静,从动见静的山水情趣。词前的小序引用了梁代诗人王藉的诗句解答了这个问题,它和词的内容是互相补充、互相生发的。全文犹如一篇艺术小品,抒发了山水之乐,动静之趣。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著;崇贤书院释译.图解辛弃疾词:黄山书社,2016.03:第232-234页
2、 马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辛弃疾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06月第1版:第87页
3、 吴则虞选注.辛弃疾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6:第174页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译文:去年离别正是北雁南飞,今夜灯下衣已不见流萤踪迹。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译文:远征的丈夫近来没有消息,棉衣做好了不知该寄向哪儿?
这是一首很优美的小诗。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征边塞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唐初边地战火不断,诗人有所感而作此诗。开头两句借雁和萤说明女主人公和丈夫分别已经有一年了。更让人担心的是“近来”没有消息。尽管如此,女主人公夜中还在赶忙缝制寒衣,思念、忧虑、关切之情和离别的痛苦都融在其中了。诗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guīyuàn--zhānghóng

niánbiéyànchūguījīncáifèngyíngfēi

zhēngjìnláiyīnxìnduànzhīchùhán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巫山七百里,巴水¹三回曲²
译文:巫山之长有七百里,巴水的水流弯曲,曲折颇多。
注释:¹巴水:指巴地,在今天四川省。²三回曲:水流弯曲,长江在四川一带曲折颇多。三,不是确数,是约数,很多的意思。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译文:行在巴水之上,不断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声调时高时低,两岸的猿啼不断,断了还续。
自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就在有关蜀道的作品中对其加以描写渲染。萧纲的《蜀道难》写了巫山一带的险峻地势,诗歌短小而凝练。

shǔdàonán··èr--xiāogāng

shānbǎishuǐsānhuí

shēngxiàgāoyuánduànhái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百里阴云覆(fù)雪泥¹,行人只在雪云西。
译文:大雪纷飞,路途泥泞,百里阴云浓重。我应召前往梓州幕府,告别亲人,一路西行。
注释:¹雪泥:积雪融化,道路泥泞。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¹碧野鸡²
译文:希望在途中做一个还乡梦,却被鸡鸣无端惊醒。定是陈仓的碧野鸡,打破了雪夜黎明的宁静。
注释:¹陈仓:县名,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改名宝鸡。²碧野鸡:糅合陈仓故城宝鸡神祠及益州之碧鸡之神。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这两句先写冬日的阴冷景象并点明诗人的去向。“阴云”可连绵延续“百里”,亦见冬日昏暗无光之极。“覆”字又状尽阴云低垂之态。“雪泥”写初冬的雪易于溶化,落地之后和泥土融成“雪泥”,使路程更为难行。这句诗表面摹写路途雪泥交加的冬景,实则以此灰暗的色调揭示自己离别友人时依恋不舍的压抑心情。由于诗人此番赴兴元入令狐楚幕下,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令狐楚是文宗时的朝廷元老,又是一位有名的骈文家。李商隐第一次谒见他时年仅十六岁。十年来不断得到他的奖掖和资助,以致使李商隐得以迅速成长并考上进士。所以诗中不宜过多渲染消极气氛,故而次句“行人只在雪云西”就显得比较飘洒、轻捷。上句已言“阴云”有百里之阔,现又言诗人只在“雪云西”,故今日虽一时分别,却无须多时即能重新见面。因为兴元只在长安附近,往返极易。这句诗一改前句沉滞的气氛,使诗作的情感顿时转为温馨起来,仿佛是诗人在劝慰友人:你我之间只有一云之隔,无须过度悲伤,来日自有重聚之时。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又抒发了自己对亲朋友人的殷殷深情。一方面李商隐对于令狐楚邀其入幕,并且可能导致从此仕途通达,是极感兴趣的;但另一方面,他对亲人特别是母亲,还有弟妹及其他亲朋也是十分眷恋的,因此才拖延了入幕的时间。以上李商隐在对待亲情和仕宦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便是这首诗后两句的创作思想基础。他既为自己能大展宏图而兴奋不已,同时亦情不自禁地沉缅于天伦之乐和友情相聚之中,故人还未到兴元,就在诗中流露出浓厚的乡情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可以说很有李商隐初期诗作秾丽挺拔的特色。在叙述离情别意之时,这首诗同其他不少离别诗有较多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叙述离情别意时能够做到豁达而不过于伤感缠绵,同时还杂揉进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显得颇为飘逸别致。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833-834页

西nánxíngquèxiāngsòngzhě--shāngyǐn

bǎiyīnyúnxuěxíngrénzhǐzàixuěyún西

míngcháojīngháixiāngmèngdìngshìchéncāng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¹谁把献君王,结愁²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yú)白骨黄苇³
译文:天下的事,试问苍天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八陵图》是谁献给君王的,这种已经凝结的愁绪还没有在我心中停止。少年的豪气总会化为尘埃,只留下白骨和黄色的芦苇。
注释:西河:词牌名。三段一百四字,第一段六句四仄韵,第二段七句四仄韵,第三段五句五仄韵。¹陵图:皇陵舆图。北宋皇陵均在河南,这里用以代指中原失地。²结愁:难解的愁怀。³黄苇:枯黄的芦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¹上一回登,一回揾(wèn)²。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译文:怀恨千古,可是我已经年老了。东游时我曾经凭吊淮水。绣春台每登一次就擦一次眼泪。喝醉后归来,借着西风抚视自己的宝剑,江水涛水似乎也在鼓舞我的意志。
注释:¹绣春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内。²揾泪:揩拭眼泪。揾:擦,揩。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¹、犹二千里。纵有英心²谁寄³!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qiān)归来未?
译文:而如今我只能在野外的景色中徜徉,望着遥远的淮水,距离这里还有两千里。即使我有英雄壮志,又有谁可寄托呢!新近又听说胡人那边起了战争。抗击匈奴的张骞已经归来了吗?
注释:¹长淮:即淮河。²英心:雄心。³谁寄:向谁倾吐。⁴胡尘:这里是指蒙古侵略军。⁵绝域:极远的地方。⁶张骞:西汉名将,汉中城固(今属陕西省)人,因功封博望侯。

  第一段一开始,词人便满怀忧愤向天发问:老天爷怎么忍心将天下事折腾到如此不堪的地步!“问天”当然不止是问天,而是问代行天意的当权者。“天下事”指当时南宋积贫积弱的统治集团为了苟且偷安,对金称臣割地,已经到了“国脉微如缕”的悲惨境地。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连年兵扰南宋,宋室面临覆亡的危险。献陵图事在当时堪称是一件盛举,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见《宋史·礼志》二十六)王埜即事生情,渴望能有力挽狂澜的志士贤才,能够一举收复中原(以献陵图事代指故土的恢复)。可是当时国事日渐式微,中原地区早已失守,蒙古大军正不断南犯,威胁着宋朝的安全,而当权者却苟且偷安,排斥抗战派,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不思振作,这使他抱恨结愁不能自已。更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中有抱负的志士仁人,却往往因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一堆堆荒草野茔,作者隐约感觉到自己也将会遭到他们一样的厄运,不觉发出了深切的哀叹。

  第二段开头两句,作者感叹自己怀抱憾恨,垂垂老矣,接着追忆起自己当年巡视江防前线时的情景。那时他曾到六朝古都金陵凭吊过秦淮水。词中“淮水”指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北,横贯南京城,流入长江。王埜生在国运衰微之世,东吊秦淮,感念六朝兴亡更迭的历史教训,吊古伤今,悲恨之情油然而生。词人借酒浇愁,含恨在风中抚剑醉归,心潮激浪恰与大江波涛撞击、交汇,滔滔东逝之水好像特地为他这位壮志未酬的志士砥砺斗志。

  第三段写作者当时身处闲职,远离淮河前线千里之遥,但仍怀着一颗为国分忧的壮志雄心。“纵有英心谁寄”,这颗英心在现实中无法托付,只好空自嗟叹,一吐内心的郁闷与悲愤。南宋统治集团腐败无能,蒙古灭金后连年攻宋,局势日趋艰险,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因此词人发出焦灼的呼唤:“绝域张骞归来未?”他急切盼望现实中能出现象西汉张骞那样的名将,出使西域,联合各方力量抗击匈奴。

  这首词自始至终激荡着爱国志士一腔热血无处诉的悲愤心情。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形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一咏三叹,将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萦回不尽。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作者多次运用反诘句式,因此词文揭响有力,频频扣击读者心弦。特别是起首与结尾两处的诘问句,一起一结责问苍天,呼唤英雄,既振聋发聩,又使词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曲,耐人寻绎。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870-187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