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下,鸥飞莲叶边。
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下,鸥飞莲叶边。
莲叶莲花耀洲渚,桂楫兰桡下长浦。采莲采叶忘采花,隔水停船共君语。
莲叶莲花耀洲渚,桂楫兰桡下长浦。采莲采叶忘采花,隔水停船共君语。
君语不还顾,妾心将奈何。回船向明月,月照江水波。
君语不还顾,妾心将奈何。回船向明月,月照江水波。
江水照妾影,明月知妾情。郎心得似此明月,兼照莲花与莲叶。
江水照妾影,明月知妾情。郎心得似此明月,兼照莲花与莲叶。
孙蕡

孙蕡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3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
陆困泥蟠(pán)¹未适从²,岂妨耕稼(jià)³隐高踪。
注释:¹陆困泥蟠:指诸葛亮未出世之前犹如蛟龙困在泥土之中一样。²适从:既没有机会施展抱负。³耕稼:指《出师表》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若非先主¹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²
注释:¹先主:指蜀汉昭烈皇帝刘备。²卧龙:诸葛亮的号。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三顾茅庐”的典故为题材,肯定了刘备寻访贤才为国效力的诚挚心情,同时也慨叹身逢乱世的人才报国无门的抑郁。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远林¹暑气薄²,公子过³我游。
译文:我住的地方在郊野林间暑气轻微,于是公子前来与我交游。
注释:¹远林:即远郊的林子。²薄:稀少,稀薄,指远林暑气稀薄,可以避暑。³过:拜访,探问。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贫居类村坞(wù)¹,僻近²城南楼。
译文:贫寒的居室像农家房舍,僻静地靠近在城南楼。
注释:¹村坞:村庄。村外筑土形成的小土堡叫做“坞”。²僻近:靠近。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译文:我的邻居十分淳类,所缺之物也容易向他们求助。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译文:隔着墙壁呼唤西邻:“请问你家有没有酒?”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
墙头过浊醪(láo)¹,展席俯长流。
译文:邻居从墙头递过一坛浊酒,于是开席,俯身畅饮不休。
注释:浊醪:浊酒。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译文:清风从左右吹进屋里,客人惊讶不已以为到了初秋。
巢多众鸟喧,叶密鸣蝉稠。
巢多众鸟喧(xuān)¹,叶密鸣蝉稠²
译文:抱歉的是檐下鸟儿太多争斗不止,院中林叶太密蝉鸣太稠。
注释:¹喧:声音杂乱。²稠:众多。
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苦遭此物¹(guō)²,孰谓吾庐幽?
译文:这繁杂的吵噪声一定使您苦恼,唉,谁说我的茅屋寂爽清幽?
注释:¹此物:指蝉。²聒:吵闹。
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
水花¹晚色净,庶足充淹留²
译文:幸而池中的莲花晚来清丽,希望凭着这点景致足以把您挽留。
注释:¹水花:莲花。²淹留:长期逗留。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预恐樽(zūn)¹中尽,更起为君谋。
译文:唯恐坛中酒尽您还不能尽兴,请允许我起身另为您寻求。
注释:¹樽: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写景中的佳作。全诗层次鲜明,结构严谨,更为惊奇的是此诗部分所写只见顿挫而不见沉郁。此诗描写的是农家风光,盛夏作者在农舍邀请李炎畅饮。

  “远林”与下文“僻近”相互呼应,说明此处离闹市甚远,幽远深静。并点明李公来游的原因是为了贪凉。此处虽是贫居,但“淳朴”,有“浊醪”,有美景,有乐音,杜甫极力邀请客人留下饮酒,有挽留之意。“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这里写的比较有意思,作者居住此地,知此处有酒,实有“故弄玄虚”之感。下句“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酒从墙头过,展席畅饮美酒,与上句结合,也展现了杜甫少有的浪漫之意。前句很有意思。一来显得是贫居,墙低,故酒可以打墙头递过来;二来也显得邻家的淳朴,为了顾全主人家的面子,不让贵客知道酒是借来的,所以不打从大门而打从墙头偷偷地送过来。杜甫之憎富人,爱穷人,是有他的生活体验作基础的。

  杜诗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特点,而“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而真正让我们惊得恰恰是“惊”字,秋好像人一样知道了客人的意愿,刮起了习习清风,可谓顿挫到了极致。下两句用对偶句描写了林间鸟儿斗架、蝉鸣,为下句铺垫。“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这两句是说:我不禁“苦恼”的埋怨道这些东西吵闹,谁说我的草庐幽静呢?杜甫此时的苦恼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苦恼”,而是假意的苦恼,这中“苦恼”正是作者得意之处。最后四句是说:因为村野僻远,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拿来款待客人,只好将此问美好的景色充作留客之物。西家的酒,也许没有了,不能不更想个办法,总之委屈不了你。从这里也显示了杜甫的淳朴、豪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1-42
2、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55-5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¹怨遥夜²,竟夕起相思。
译文: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注释:¹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²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灭烛(zhú)怜光满¹,披衣觉露滋(zī)²
译文: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注释:¹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怜:爱。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²滋:湿润。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盈(yíng)¹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到梦乡觅取佳期。
注释:¹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0 .

wàngyuèhuái怀yuǎn

zhāngjiǔlíng tángdài 

hǎishàngshēngmíngyuè tiāngòngshí 
qíngrényuànyáo jìngxiāng 
mièzhúliánguāngmǎn jué 
kānyíngshǒuzèng huánqǐnmèngjiā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天上星河¹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diàn)²泪痕滋³。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译文: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席透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了席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了?”
注释:¹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²枕簟:枕头和竹席。³滋:增益,加多。⁴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翠贴¹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²不似、旧家³时。
译文: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了。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只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了!
注释:¹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²情怀:心情。³旧家:从前。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生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生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生”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nán ·tiānshàngxīngzhuàn

qīngzhào sòngdài 

tiānshàngxīngzhuàn rénjiānliánchuí liángshēngzhěndiànlèihén jiěluóliáowèn  
cuìtiēliánpéngxiǎo jīnxiāoǒu jiùshítiānjiùshí zhǐyǒuqínghuái怀 jiùjiāshí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气尽前溪舞¹,心酸子夜歌²
译文:看罢一阕前溪舞,直让人回肠断气,吟诵一曲子夜歌,心里好不酸苦烦忧。
注释:¹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²子夜歌:晋乐曲名。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峡云¹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译文:巫山的行云到哪里去寻觅,像沟水般东西分流,也让人无可奈何。
注释:¹峡云:三峡山高云低,传巫山神女在焉,此借指巫山神女。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shuò)雁传书¹绝,湘篁(huáng)染泪²多。
译文:朔雁一只只飞来,却不见传来音讯,湘江上一株株斑竹,有多少眼泪洒在上头。
注释:¹朔雁传书:指苏武以雁传书之事。²湘篁染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篁:泛指竹子。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无由见颜色¹,还自托微波²
译文:可怜我总也见不到他的容颜,只有把一腔衷情,寄托给这江上的微波。
注释:¹颜色:容颜,面色。²托微波:言无路可通,故借诗以通情愫。

  这首诗表面上如诗题所明,是写离思,主要抒写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怨恨离人的不通音讯,写得情调悲怆。

  首联即写情人离去后主人公的心酵气绝。《前溪舞》和《子夜曲》皆为悲伤的作品,是被遗弃者的哀怨之作。这里引入诗中,即是离思之苦,心里有担心被遗弃之痛。颔联仍化用典故,写难以寻觅爱人踪影、东西分离相隔如沟水东西分流而无可奈河的痛苦心理。此联运用典故和即实写景巧妙融合,不露痕迹,从字句看就是写实景,是看不出用典的,这是李商隐诗用典得心应手的表现。颈联写书信断绝。和主人公的以泪度日,化用湘妃竹的典故渲染伤心痛苦至极。结联仍作希冀之词,一片深情希望通过江水给恋人捎去自己的问候。

  此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是李商隐借失恋女子寄意而为,前六句极写自己的凄苦,第七句一转,第八句仍作希冀之词,希望令狐绹能加以提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已。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62-364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662

--shāngyǐn

jǐnqiánxīnsuānzi

xiáyúnxúngōushuǐ

shuòyànchuánshūjuéxiānghuángrǎnlèiduō

yóujiànyánháituōw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