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
婕妤初选入,含媚向罗帏。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
谁知向辇爱,遂作裂纨诗。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
谁知向辇爱,遂作裂纨诗。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

bānjié--xiāo

jiéchūxuǎnhánmèixiàngluówéiyánfēiyànchǒngqīngtáishēngchí

shuízhīxiàngniǎnàisuìzuòlièwánshīshāngzhōngzhǎngxìnbēi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¹²薄薄³,簟(diàn)(fú)朱鞹(kuò)。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译文:马车疾驰声隆隆,竹帘低垂红皮蒙。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夜归急匆匆。
注释:¹载:发语词,犹“乃”。²驱:车马疾走。³薄薄:象声词,形容马蹄及车轮转动声。⁴簟:方纹竹席。一说席作车门。⁵茀:车帘。一说雉羽作的蔽覆,放在车后。⁶鞹:光滑的皮革。用漆上红色的兽皮蒙在车厢前面,是周代诸侯所用的车饰,这种规格的车子称为“路车”。⁷有荡:即“荡荡”,平坦的样子。⁸齐子:指文姜。⁹发夕:傍晚出发。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四骊(lí)¹济济²,垂辔(pèi)³(nǐ)。鲁道有荡,齐子岂(kǎi)(tì)
译文:四匹黑马真雄壮,缰绳柔软上下晃。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动身天刚亮。
注释:¹骊(离):黑马。²济济:美好貌。³辔:马缰。⁴沵沵:柔软状。⁵岂弟:天刚亮。一说欢乐。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¹(shāng)²,行人彭彭³。鲁道有荡,齐子翱(áo)
译文:汶水日夜哗哗淌,行人纷纷驻足望。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逛。
注释:¹汶水:流经齐鲁两国的水名,在今山东中部,又名大汶河。²汤汤:水势浩大貌。³彭彭:众多貌。⁴翱翔:指遨游。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汶水滔滔¹,行人儦(biāo)²。鲁道有荡,齐子游遨³
译文:汶水日夜浪滔滔,行人纷纷驻足瞧。齐国大道宽又平,文姜回齐去游遨。
注释:¹滔滔:水流浩荡。²儦儦:行人往来貌。³游敖:即“游遨”。

  夫人之疾驱夕发以如齐者,果谁为乎?为襄公也。夫人为襄公而如齐,则刺夫人即以刺襄公,又何必如旧说‘公盛车服与文姜播淫于万民’而后谓之刺乎?”讲得很有道理。据《春秋》记载,文姜在公元前692年(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87年都曾与齐襄公相会,说明文姜在其夫鲁桓公死后仍不顾其子鲁庄公的颜面而与齐襄公保持不正当的关系,鲁庄公竞也无能加以制止,因此人们赋此诗加以讥刺。

  此诗最引人注意的是用了许多二字字音相同的联绵形容词,如第一章用“薄薄”来描述在大路上疾驰的豪华马车,字里行间透露出那高踞在车厢里的主人公是那样地趾高气扬却又急切无耻。再加上第二章以“济济”形容四匹纯黑的骏马高大雄壮,以“濔濔”描写上下有节律地晃动着的柔韧缰绳,更衬托出乘车者的身份非同一般。三四两章用河水的“汤汤”、“滔滔”与行人的“彭彭”、“儦儦”相呼应,借水之滔滔不绝说明大路上行人的熙熙攘攘,往来不断,他们都对文姜的马车驻足而观,侧目而视,从而反衬出文姜的胆大妄为,目中无人。这一系列的联绵词在烘托诗中人与物的形、神、声方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另外,多用联绵词,对加强诗歌的音乐性、节奏感也有帮助,可起到便于人们反覆咏叹吟诵的功能。

  从诗的技巧上看,陈震《读诗识小录》的评析很有见地,他说:“(全诗)只就车说,只就人看车说,只就车中人说,露一‘发’字,而不说破发向何处,但以‘鲁道’、‘齐子’四字,在暗中埋针伏线,亦所谓《春秋》之法,微而显也。”因此虽然此诗纯用赋体而没有比兴成分,却仍是婉而多讽,韵味浓厚。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02页

zài

míng xiānqín 

zài diànzhūkuò dàoyǒudàng  
 chuípèi dàoyǒudàng  
wènshuǐshāngshāng xíngrénbāngbāng dàoyǒudàng áoxiáng 
wènshuǐtāotāo xíngrénbiāobiāo dàoyǒudǎng yóuáo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¹,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²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注释:¹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²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¹空一鹤排云²上,便胜诗情³到碧霄(xiāo)
译文: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注释:¹晴:一作“横”。²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³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⁴碧霄:青天。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¹出浅黄²
译文: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注释:¹深红:指红叶。²浅黄:指枯叶。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试上高楼清入骨¹,岂如春色嗾(sǒu)²人狂。
译文: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注释:¹入骨:犹刺骨。²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三四句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

  “山明水净夜 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 里还 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景色清丽闲雅,如一位彬彬有礼的君子,让人肃然起敬。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后两句紧承前两句写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心情肃然深沉,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诗人巧妙地暗用拟人手法,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总结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参考资料:
1、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55-756

qiūèrshǒu

liú tángdài 

féngqiūbēiliáo yánqiūshèngchūnzhāo 
qíngkōngpáiyúnshàng biàn便yǐnshīqìngdàoxiāo 

shānmíngshuǐjìngláishuāng shùshùshēnhóngchūqiǎnhuáng 
shìshànggāolóuqīng chūnsǒurénkuáng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众人纷纷何足竞¹,是²非吾喜非吾病³
译文:众人议论纷纷,哪里值得争执?这种事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担忧的。
注释:¹竞:争、争执。²是:这种事,指上句的“众人纷纷”。³病:担忧。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¹犹圣。
译文:颂声迭起王莽哪里就贤德,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
注释:¹旦:周公旦。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唯圣人能轻重¹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译文: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小当成千钧。
注释:¹轻重:看轻看重,指正确评价估量。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¹由吾身。
译文: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注释:¹要之美恶:美恶的关键。要:关键。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¹
译文:五只仙鹤从西北的天边,盘旋翱翔而来。
注释:¹凌太清:经过天空。凌,历经。太清,即天空。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¹名。
译文:绿色云彩上骑鹤的仙人自报家名:吾乃安期生。
注释:¹安期:即安期生,仙人名。《史记·封禅书》中说,方士李少君自言于海上见过安期生,给他吃过大枣,其大如瓜,居海上蓬莱仙山。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luán)(shēng)
译文:四个白玉般靓丽的小童,双双吹着紫色的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去影忽不见,回风¹送天声²
译文:突然间仙人消失,只有回旋的风留下了丝丝天籁之声。
注释:¹回风:回旋之风。²天声:巨响。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译文:我待追问几句,他们已如流星,无影无踪。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¹
译文:我真想得到仙草灵药,人与天共老。
注释:¹倾:本意超越,这里指相匹。

fēng··西běilái--bái

西běiláifēifēilíngtàiqīng

xiānrén绿yúnshàngdàoānmíng

liǎngliǎngbáitóngshuāngchuīluánshēng

yǐngjiànhuífēngsòngtiānshēng

wènzhīpiāoránruòliúxīng

yuàncānjīnguāngcǎo寿shòutiānqīng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zhāi)。心似风吹香篆(zhuàn)¹过,也无灰。
译文:病起饮食无味,强吃效果也不佳。只好陪伴病僧,念经长吃斋。心中一片虚空,似风吹香烟心头过,也无一点灰。
注释:¹香篆:香炷,点燃时烟上升缭绕如篆文,故云。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山上朝来云出岫(xiù)¹,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
译文:早晨云出山,随风飘散一去未曾回。待到前村行雨了,就会自己归来。
注释:¹出岫:出山,从山中出来。

  词的上片写病起后的心境。起句写其不思饮食。言其想着强吃一点,效果却不理想,身心状况并没多大起色。次句写因应之策。言其既然“强欲加餐”效果不好,万般无奈,只好陪伴病僧,长期吃斋念经,托身佛门。第三句写自己的心境。言此时此地,内心-片空虚,犹如缭绕的香烟从心头飘过,连一点香灰也没留下,真是万念俱寂,了无尘心,远离世界,清高极了,也淡泊极了,表达出作者超尘脱俗的情思。

  词的下片写独坐停云观云、体验云之出没的理趣。“山上”句写云之出岫。陶渊明说:“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此处似化用其意,并以云自比,言自己早年本来无心出去做官,以功名富贵,就像朝来“云无心以出岫”,随风飘流一样,到处漂泊。“次第”二句从“鸟倦飞而知还”脱胎,言自己像出山之云,行雨之后就应归来一样,自己出而做官,为霖为雨,以济苍生,晚来,也是应该的。言外之意是说,落职还乡,也是一种归宿,自慰,真可以说是淡泊以明志。这四句以“云出岫”起,以“和归来”结,完整地体现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说:“此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不能为此言也。”对于此词所写,我们也应作如是观,应当说它表明了作者胸怀淡远,不能以普通景语视之。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