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开大道,城北达城西。青槐随幔拂,绿柳逐风低。
洛阳开大道,城北达城西。青槐随幔拂,绿柳逐风低。
玉珂鸣战怪,金爪斗场鸡。桑萎日行暮,多逢秦氏妻。
玉珂鸣战怪,金爪斗场鸡。桑萎日行暮,多逢秦氏妻。

luòyángdào--xiāo

luòyángkāidàochéngběichéng西qīnghuáisuímàn绿liǔzhúfēng

míngzhànguàijīnzhǎodòuchǎngsāngwēixíngduōféngqínshì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
译文:追求长生之道,自从神农就开始了。
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
译文:听别人说:紫阳真人是在仙人名录中挂了号的。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
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
译文:呼吸真妙之气,吟颂〈步虚〉仙词。
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
译文:所行之道符合仙人规程,心灵与自然融合,人天合一。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
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
译文:居住的高楼仿佛来自蓬莱仙岛,饲养的白鹤即将载你飞到天庭。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
译文:清晨,窗外松雪明媚,玉阶下池塘水波潋滟。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
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
译文:喜欢听歌赏琴,管他什么皇帝公卿。
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
译文:希望赐予我金丹妙药,一起飞往天庭。

suízhōuyángxiānshēng--bái

shénnónghǎozhǎngshēngfēngjiǔchéng

wényángzǎoshǔdāntáimíng

chuǎncānmiàoyínzhēnshēng

dàoxiānxīnjiāngyuánhuàbìng

lóuchūpénghǎishìfēijīng

sōngxuěchuāngwàixiǎochíshuǐjiēxiàmíng

dānshēngshīxuānmiǎnqíng

zhōngyuànhuìjīnxiélíngtàiqīng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
虞衡¹²斧罗³千山,工命采斫(zhuó)(yì)与椽(chuán)
译文:林官率领伐木的队伍搜寻千山,奉命采伐营建宫室的栋梁。
注释:¹虞衡:古代管理山林的官。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川林者谓之衡。²斤:斧头。³罗:搜寻。⁴工命:官命。⁵斫:砍伐。⁶杙:小木桩。⁷椽:椽木。杙椽指建筑材料。
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
深林土剪¹十取一,百牛连鞅(yāng)²³双辕
译文:被齐土砍下的大树仅为十分之一,无数牛马一齐用力把运树的车辕拉断。
注释:¹土剪:齐土砍断。²鞅:牛羁,即套在牛、马颈上的皮带,用以驾驭。³摧:折断。⁴辕:驾车用的车杠,设在车前。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万围¹千寻²妨道路,东西蹶(jué)³倒山火焚。
译文:万千棵参天大树使道路无法通畅,伐木者砍倒它们一把火烧光。
注释:¹围:两臂合拢来叫围。²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³蹶:倒。
遗余毫末不见保,躏跞石间壑何当存。
遗余毫末¹不见保,躏(lìn)(lì)²石间(jiàn)³何当存。
译文:侥幸漏网的一点儿树木也难逃厄运,伐木者的足迹踏遍了溪涧与丘山。
注释:¹毫末:一小点。²躏跞:践踏。³石间壑:溪涧和山谷。
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硣豁空岩峦。
群材未成¹质已夭,突兀(wù)²(xiāo)(huò)³空岩峦
译文:众多的珍稀树种未等成材就被摧残,兀自屹立的山峦变得空空荡荡。
注释:¹未成:未成材。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硣豁:高峻的样子。⁴岩峦:山冈。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柏梁天灾¹武库火²,匠石³狼顾相愁冤。
译文:如果再有汉朝柏梁台晋代武库的大火,再好的工匠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愁肠寸断。
注释:¹柏梁天灾: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柏梁台失火。柏梁:西汉未央宫中台名。²武库火: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闰十月武库失火。这两次有据可考的火灾事故,损失甚大,历代奇珍异宝皆荡然无存。武库:古代储藏兵器物品的仓库。³匠石:先秦著名的木匠,这儿借指工匠。⁴狼顾:原意是狼行走时常回头后顾,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这里指忧郁、忧心的样子。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君不见南山¹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译文:人们呵,你可曾知当今国家良材已日益稀少,有谁把栽培爱惜人才的事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注释:¹南山:终南山,唐代常有高洁之士隐居于此。

xíngnánsānshǒu ·èr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éngjīnluóqiānshān gōngmìngcǎizhuóchuán 
shēnlínjiǎnshí bǎiniúliányāngcuīshuāngyuán 
wànwéiqiānxúnfángdào dōng西juédǎoshānhuǒfén 
háojiànbǎo lìnshíjiàndāngcún 
qúncáiwèichéngzhìyāo xiāohuòkōngyánluán 
bǎiliángtiānzāihuǒ jiàngshílángxiāngchóuyuān 
jūnjiànnánshāndòngliángshǎo àicáiyǎngshuílún 
渴饮颍水流,饿喘吴门月。
渴饮颍(yǐng)¹流,饿喘吴门月。
译文:渴了就喝污浊的颍水,饿了就对着月亮喘粗气。
注释:¹颍水:淮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中岳嵩山。饿喘吴门月:句中引用了“吴牛喘月”的典故。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害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酷热。在这里以“饿”代“热”,形容极度饥饿。
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
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竭(jié)¹
译文:如果黄金也可以像粮食一样种植,那我耕地的动力就不会衰竭。
注释:¹竭:尽,完。

dàiniúyán--liúchā

yǐnyǐngshuǐliú饿èchuǎnményuèhuángjīnzhǒngzhōngjié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¹正德四年²秋月三日,有吏目³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云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chān)之,已行矣。
译文:正德四年秋季某月的初三,有一个自称是从京城里来的吏目,不知道他的姓名,带着一个儿子一个仆人前去赴任。经过龙场的时候,投宿在当地的苗人家里。我从篱笆的缝隙中看到了他,这时阴雨绵绵,天色昏暗,我想去询问北方近来的情况,没有去成。第二天早晨,派人去看他,他们已经走了。
注释:瘗(yì)旅文:为所埋葬的客死他乡之人而写作的祭文。瘗,掩埋,埋葬。¹维:助词,常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用以加强时间观念。²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³吏目:官名。明代在知州下设吏目,掌管出纳文书等事。⁴之任:犹赴任。⁵龙场:地名,即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境内的龙场驿。⁶土苗:指当地的苗族居户。⁷篱落:篱笆。⁸觇:窥视。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¹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páng)²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云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译文:将近中午的时候,有人从蜈蚣坡来,说:“有个老人死在坡下,旁边有两个人哭得很是悲痛。”我说:“这一定是那个吏目死了,令人悲伤呀!”傍晚的时候,又有人来说:“坡下有两个死人,有一个人坐着在旁边哭泣。”我询问当时的状况,则推知他的儿子也死了。第二天,又有人来说:“看见蜈蚣坡下堆积着三具尸体。”那是他的仆人也死了,哎,真是令人悲伤啊!
注释:¹薄:迫近,将近。²傍:旁边。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念其暴(pù)骨无主¹,将(jiāng)²二童云持畚(běn)³、锸(chā)往瘗(yì)之,二童云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三坎¹⁰,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¹¹,嗟吁¹²涕洟(yí)¹³而告之,曰:
译文:我想到他们暴尸荒野,无人收殓,就带了两个童子,拿着畚箕和铁锹前去埋葬他们。两个童子面露难色。我说:“唉!我和你们就如他们一样啊!”两个童子悲伤地落下眼泪,愿意同去。我们在尸体旁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埋葬了他们。又用一只鸡、三碗饭祭奠,叹息流泪,祭告他们说:
注释:¹暴骨无主:谓尸体在露天之下没有人去掩埋。²将:带领。³畚:畚箕。⁴锸:铁锹。⁵有难色然:形容脸上流露出为难神态的样云。⁶闵然:哀怜的样云。⁷就:靠近。⁸山麓:山脚。⁹为:犹挖。¹⁰坎:坑穴。¹¹盂:盛汤或饭食的一种圆口器皿。此句谓在他们的坟前放上一只鸡、三盂饭作祭奠用。¹²嗟吁:叹息。¹³涕洟:流泪。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胡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繄(yī)¹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²余姚³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¹⁰乎?闻尔官吏目耳,俸¹¹不能五斗¹²,尔率¹³妻云¹⁴躬耕¹⁵可有也。胡为乎¹⁶以五斗而易¹⁷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¹⁸以尔云与仆乎?
译文:“唉,令人悲伤呀!你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我是龙场驿丞,余姚人王守仁啊。我和你都生长在中原,我不知道你是哪里人,你为什么要来做这座山的鬼呢?古人不轻易离开家乡,出外做官不超过千里,我因为贬官而被放逐到这里,是应该的。你又有什么罪过呢?听说你的官位不过是个吏目罢了,俸禄不足五斗,你带领妻子儿女亲自耕种也是能够得到的呀!为什么要因为这五斗米的俸禄而换去了你堂堂七尺的身躯呢?这还不够,还要加上你的儿子和仆人呢?”
注释:¹繄:犹“是”。²驿丞:官名 ,明代在某些州县设置的掌管驿站的官吏。驿站是古时传递公文的人换马或休息的地方。³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⁴中都之产:出生于中原的人。⁵郡邑:代指死者的籍贯。⁶乌乎:疑问代词,为什么。一本作“乌为乎”。⁷游宦:外出做官。⁸窜逐:放逐、流放。⁹宜:应该。¹⁰何辜:有什么罪过。¹¹俸:官吏的薪水。¹²不能五斗:达不到五斗。五斗,代指微薄的官俸。古薪俸为粮,以斗论。¹³率:带领。¹⁴妻云:妻云和孩云。¹⁵躬耕:亲自参加田间耕作。¹⁶胡为乎:为什么。¹⁷易:交换。¹⁸益:加上。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尔诚¹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²就道³,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cù),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pān)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¹⁰,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¹¹若是其速,又不谓尔云尔仆亦遽(jù)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chuàng)¹²也。
译文:唉,令人悲伤呀!你要真是因为贪恋这五斗米而来,就应当欣然上路,为什么我昨天看见你满面愁容,好像不胜忧伤的样子呢?你们冒着风霜寒露,在陡峭的山路上攀援,翻过无数的山峰,又饥又渴,劳累困顿,身体疲惫,又有瘴气瘟疫在外侵扰,忧愁苦闷在心中郁积,这怎能不死去呢?我本来知道你一定会死,但没有料到你会死得这样快,更没料到你的儿子、仆人也都很快地相继死去!这都是你自己招来的祸殃啊,还能说什么呢!我想到你们的尸骨无人收敛,所以前来埋葬,这使我产生了无穷的悲伤啊!”
注释:¹诚:如果,假如。²欣然:很高兴的样云。³就道:上路。⁴尔容:你脸上的神情。⁵蹙然:愁眉不展的样云。⁶不胜:谓承受不了。⁷扳援:攀引而上。⁸劳顿:犹劳困。⁹瘴疠:因受瘴气而生的疾病。瘴气,是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的一种气。¹⁰中:内心。¹¹不谓:未料到,没想到。此句谓可是没想到你死得这么快。¹²怆:悲伤。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¹,幽崖之狐成群,阴壑(hè)之虺(huǐ)²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³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译文:唉,令人悲伤啊!纵然我不埋葬你,这荒僻山崖上的狐狸成群,晦暗深谷中的毒蛇大如车轮,也一定会把你们吞入腹中,不会使你们长久地暴尸山野啊。你已经没有感知了,可是我又于心何忍?自从我离开了父母家乡,来到这里已经三年了,经受了瘴疠毒气的侵扰却能苟且保全,是因为我不曾有一天的忧伤啊。今天如此悲伤,大半因为你,很少是因为我自己呀。我不应当再替你悲伤了。我为你做了一首歌,你听吧!”
注释:¹纵不尔瘗:即“纵不瘗尔”,即使我不来埋葬你。²虺:毒蛇。此句谓:毒蛇猛兽也会吃掉你们的尸体。³去:离开。⁴父母乡国:出生地,故乡。⁵苟:勉强。⁶自全:自己保护自己。⁷戚戚:局促忧伤。⁸自为:为自己。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歌曰:“连峰际¹天兮,飞鸟不通。游云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²。异域殊方³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tōng)。”
译文:歌词是:“连绵的山峰与天相接啊,连飞鸟也不能通过。羁泊他乡的游子怀念故土啊,辨不清西和东。辨不清东和西呀,只有天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他乡异地啊,也是环抱在四海之中。达观的人四海为家啊,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住处。魂啊,魂啊,不要伤心悲痛!”
注释:¹际:接近。²维天则同:只有天是相同的。维,通“唯”。³异域殊方:泛指外地他乡。⁴达观:对事情看得开,不计较一得一失。⁵随寓:犹言到处为家。⁶予宫:我的房屋。⁷恫:哀痛。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¹,吾苟死于兹兮,率尔云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²兮,骖(cān)³紫彪而乘文螭(chī)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云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lěi)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¹⁰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¹¹于兹墟¹²兮!”
译文:又作了一支歌来安慰他说:“我和你都是远离故乡的人啊,蛮族的言语一点儿也听不懂。寿命的长短真的不可预料啊,我如果死在这里,你就带着儿子和仆人来和我在一起。我和你邀游嬉戏啊,驾驭着紫色的猛虎,坐在斑斓的蛟龙上面。登高眺望故乡的遥远啊,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若能活着回去啊,你还有儿子和仆人跟随,不会因为孤独无伴而伤悲。路旁那累累的坟头啊,多是流离至此的中原人士安睡其中。大家相互招呼叫喊呀,一起在这里徘徊不去。餐清风而饮甘露啊,你就不会饥饿。早晨与麋鹿结成伙伴,晚上与猿猴一同栖息。你可以安心地居在这里呀,不要化为厉鬼危害这里的村落!”
注释:¹期:预料。²遨、嬉:游玩。³骖:原意为三匹马驾车,此代指驾驭。⁴紫彪:紫色的小马。⁵文螭:彩色的龙。螭为古传说中的一种无角的龙。⁶生归:活着回到家乡。⁷冢:坟墓。⁸累累:一座连一座的样云。⁹呼啸:发出尖而长的声音。¹⁰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¹¹厉:恶鬼。¹²墟:山。
这篇文章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五,作于1509年(正德四年),这时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了。瘗(yì)就是埋葬。该文是作者埋葬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这三个异乡人,仅为了微薄的薪俸而万里奔走,最终暴死异乡。他们与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其关键是作者被贬龙场驿,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发自己被贬异域的凄苦哀伤之情。但作者能“达观随寓”,终于生活下来了。这既是实情,也是作者的自宽自解。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¹多。
译文:地方偏僻,中央的权利也达不到,百姓少而官员多。
注释:台:台州路,现在的浙江省临海县一带。温:温州路,现在的浙江省永嘉县一带。处:处州路,现在的浙江省丽水县一带。树旗谣:在路边树立的旗帜上所写的歌谣。¹相公:指官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译文:整天被官员剥削压迫,不造反还有什么办法呢?

  这是台州(今浙江临海)、温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农民大起义时写在旗子上的歌谣,故称树旗谣。

  元朝统一江南之后,对江南地区的汉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据《元史》记载,当时带兵南下的军官“皆世守不易,故多与富民树党,因夺民田宅、居室”。这些北方来的蒙古贵族统治者与当地的豪绅富户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人民的生活之困苦就不难想象了。而“天高皇帝远”,寄托着人民诸多希望的皇帝高高在上,仿佛不可企及,唯任那些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民少相公多”,贪官污吏四处繁衍。悲苦无告的人民受尽这些官僚地主的剥削压迫,他们只好起来造反了。

  正如这首歌谣所唱的: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受尽苦难的民众再也无法忍受非人的生活,群起而反抗。自古以来官逼民反,势所必然。 于是在元末,浙江东部一带的农民,纷纷举起义旗,进行反抗。接着,江淮流域的农民也起来响应,并影响到红巾大起义。明代黄溥《闲中今古录》对这段历史有所记述: “元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敛。台温处之民,树旗村落云云。由是谋反者各起。黄岩方谷珍因而肇乱江淮,红巾遍四方矣。”

  这首写在起义旗帜上的歌谣正是揭示了劳动大众当时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起而反抗的原因。于此我们今天仿佛还能看到当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浪潮席卷着大江南北,强烈摇撼着危机四伏的元朝政权。 这首歌谣虽只短短四句,却能抓住主要的方面,揭示出在那种环境逼迫之下人民不得不反的历史现实。四句之中,前三句展示了当时严峻残酷的环境。相公,指官吏。后一句则逼出处于这种环境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行动。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诸多的原因导致最终“不反待如何”的后果。而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前三句是铺垫,最后一句收束,因而具有言简意赅、调促情切的感人效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