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开过到蔷薇,春色无多味。争奈新来越憔悴。教他谁?小环也似知人意,疏帘卷起,重门不闭,要看燕双飞。
海棠开过到蔷薇,春色无多味。争奈新来越憔悴。教他谁?小环也似知人意,疏帘卷起,重门不闭,要看燕双飞。

  元人散曲集《梨园乐府》收盍西村以《杂咏》为题的〈小桃红〉曲八首,这首列第四。八首曲不是统一的题材,看来列第一、二的属于叹世感时的作品;三至八首风格、内容相近,尤以三至七首与许多咏春夏秋冬四季的曲子格局手法相似,从春咏到秋。这一首咏的是暮春。

  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应不同的节候而开。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花的荣滋,花的凋残,这一切往往使感情丰富,对时令特别敏感的诗人们生出无限感慨。“海棠过后到蔷薇”,海棠、蔷薇都是美丽的,诗人本无所爱憎。但蔷薇比海棠开放略晚,海棠绽蕊,还是春意盎然;而蔷薇着枝,便是春色将残了。“开过”、“到”两词透露了抒情主人公对时光流逝感伤的信息。下句“春色无多味”就进一步说明由于春的逝去,大自然已经失去它的魅力。春的消逝固然可惜,但是“无味”的感觉主要还是来自抒情主人公自身。文人多情,无端地也会见花落泪,但本曲的主人公却并非如此。“争奈新来越憔悴”。

  “争奈”,岂料之意。他近来愈加憔悴,出乎他的意料,更非他的意愿,然而内心折磨的确使他日趋瘦损。他空间有什么苦痛?曲的上半没有透露。可是以下一转,主人公表示了他的一个愿望:他希望有人能将小庭深院的“疏帘”卷起来,“重门”打开,他要看那在春风中比翼翱翔的双双燕子。可是这事“教他谁”去做呢?心事是不能道破的。

  这时一个小丫环果然这样做了。她将“疏帘卷起”,“重门不闭”。呀,这小丫环是知道我的心意了吗?也许并不。但她使我如愿以偿,我是深深感谢的,因此我觉得她“似知人意”。至此,作者虽然仍没有直接说出他憔悴的原因,但我们已能从他的意愿中窥测到他内心的隐秘。他为什么“要看燕双飞”?当然是因为他自己是形单影只、寂寞孤凄的。但他却不甘寂寞,他希望自己也能成双成对,像那幸福的燕子一般。下半曲的这一转就使得前面略显沉重压抑的气氛有了回旋,使作品产生了一些欢快的意味。同时它也启发人的思考:主人公的愿望是美好的,合理的,却为什么得不到呢?原来他是生活在“庭院深深深几许”、“帘幕无重数”的环境之中的。那么“他”就应该是“她”,是一位锁在深闺中的女性了。这样,她的苦闷,她的追求,也就完全可以被我们所理解和给予深深的同情了。

  这首曲没有多少描写铺叙而是直抒胸臆,但又婉曲深致而不直露,风格颇类李清照。其所取意象,也使我们联想到那首著名的《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盍西村小令大多为写景之作,而且色调明丽,情绪欢快,且多为直接抒写自身见闻和情感,这首小令却摹拟一位女性的口吻,写她的生活和内心,表现了一些压抑和怨慕之情。因此与他作相较,在统一的风格中,这首小令又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小桃红·杂咏
赏析

  元人散曲集《梨园乐府》收盍西村以《杂咏》为题的〈小桃红〉曲八首,这首列第四。八首曲不是统一的题材,看来列第一、二的属于叹世感时的作品;三至八首风格、内容相近,尤以三至七首与许多咏春夏秋冬四季的曲子格局手法相似,从春咏到秋。这一首咏的是暮春。

  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应不同的节候而开。春兰秋菊,夏荷冬梅;花的荣滋,花的凋残,这一切往往使感情丰富,对时令特别敏感的诗人们生出无限感慨。“海棠过后到蔷薇”,海棠、蔷薇都是美丽的,诗人本无所爱憎。但蔷薇比海棠开放略晚,海棠绽蕊,还是春意盎然;而蔷薇着枝,便是春色将残了。“开过”、“到”两词透露了抒情主人公对时光流逝感伤的信息。下句“春色无多味”就进一步说明由于春的逝去,大自然已经失去它的魅力。春的消逝固然可惜,但是“无味”的感觉主要还是来自抒情主人公自身。文人多情,无端地也会见花落泪,但本曲的主人公却并非如此。“争奈新来越憔悴”。

  “争奈”,岂料之意。他近来愈加憔悴,出乎他的意料,更非他的意愿,然而内心折磨的确使他日趋瘦损。他空间有什么苦痛?曲的上半没有透露。可是以下一转,主人公表示了他的一个愿望:他希望有人能将小庭深院的“疏帘”卷起来,“重门”打开,他要看那在春风中比翼翱翔的双双燕子。可是这事“教他谁”去做呢?心事是不能道破的。

  这时一个小丫环果然这样做了。她将“疏帘卷起”,“重门不闭”。呀,这小丫环是知道我的心意了吗?也许并不。但她使我如愿以偿,我是深深感谢的,因此我觉得她“似知人意”。至此,作者虽然仍没有直接说出他憔悴的原因,但我们已能从他的意愿中窥测到他内心的隐秘。他为什么“要看燕双飞”?当然是因为他自己是形单影只、寂寞孤凄的。但他却不甘寂寞,他希望自己也能成双成对,像那幸福的燕子一般。下半曲的这一转就使得前面略显沉重压抑的气氛有了回旋,使作品产生了一些欢快的意味。同时它也启发人的思考:主人公的愿望是美好的,合理的,却为什么得不到呢?原来他是生活在“庭院深深深几许”、“帘幕无重数”的环境之中的。那么“他”就应该是“她”,是一位锁在深闺中的女性了。这样,她的苦闷,她的追求,也就完全可以被我们所理解和给予深深的同情了。

  这首曲没有多少描写铺叙而是直抒胸臆,但又婉曲深致而不直露,风格颇类李清照。其所取意象,也使我们联想到那首著名的《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盍西村小令大多为写景之作,而且色调明丽,情绪欢快,且多为直接抒写自身见闻和情感,这首小令却摹拟一位女性的口吻,写她的生活和内心,表现了一些压抑和怨慕之情。因此与他作相较,在统一的风格中,这首小令又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小桃红·杂咏
胡祗遹

胡祗遹

胡祗遹(zhī yù)(1227—1295)字绍闻 ,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省)人。于世祖朝历任户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太原路治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荆湖北道宣慰副使、济宁路总管及山东、浙西提刑按察使等职,以精明干练著称,所至颇具声誉。胡祗遹后召拜翰林学士,未赴,改任江南浙西按察使,不久以疾辞归。卒,谥文靖。《元史》有传。祗遹学出宋儒,著述较丰,著有诗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卷八有《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朱氏诗卷序》等文,为研究元曲之珍贵资料。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 ▶ 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流半绕凤凰台。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春流半绕凤凰台¹。十年花月夜,泛金杯。玉箫呜咽画船开。清风起,移棹(zhào)上秦淮。
译文:春天气息流转半绕在凤凰台上。数年深夜与花月相伴,饮进数杯酒。行进中的画船上玉箫声泛,箫声凄伤。吹泛清风,摇着船棹驶向秦淮。
注释:¹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
客梦五更回。清砧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客梦五更回。清砧(zhēn)迎塞雁,渡江来。景阳宫井¹断苍苔。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译文:客居他处五更时回萦梦中。秋风潇潇,塞雁南迁,渡过江来。景阳宫井已不见苍苔,景阳宫中也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润着寂寞的宫槐。
注释:¹“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南京。隋兵攻占南京,陈后主入井避难,后被活捉。

  宋征舆,与同乡陈子龙、李霁称“云间三子”。宋于陈去世那年(1647)即顺治四年,进士及第。宋之事清与隐匿之殉明,大相径庭,但并不妨碍他对朱明故国的缅怀和伤悼。这首词记录了在南京的见闻,浸润着宋征舆对故国衰亡的无限凄伤。

  “春流半绕凤凰台”,起韵点明地点。“凤凰台”在南京秦淮河附近的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在古代,凤凰被视为祥瑞之物。李白曾有名作《登金陵凤凰台》,慨叹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宋征舆透支了李诗的一部分诗趣。“十年花月夜,泛金杯”,写往日的情景。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定都南京。朱元璋死,以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元年(1393),朱允炆四叔燕王朱棣自北平(今北京)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夺取帝位,年号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设有职无权的六部。至明末崇祯年间,北京成为起义军和后金攻击的目标,许多大官显宦南迁留都,于是南京又显现出短暂的病态的繁华。第二韵写的就是这个史实。句中的“泛”字,出语轻微,却勾勒出享乐于金陵的人们的醉生梦死的情态。

  “玉箫呜咽画船开”,写现时的情景。古诗词里常用“吟”来描写玉箫的乐音,此处却用“呜咽”。未必是箫声凄伤,这在是因为宋征舆心绪凄伤的缘故。“清风起,移棹上秦淮”,一接触到“秦淮”,立即使人联想到杜牧的名作《泊秦淮》。杜牧是夜泊秦淮,宋征舆也是夜泊秦淮。杜牧辛辣地讽刺了南朝陈后主的荒淫误国,宋征舆却在词句中寄寓着故国衰亡的凄伤,当然,其中不无对不念国亡仍然享乐者的愤慨。

  “客梦五更回”,宋征舆梦中思索些什么呢?“清砧迎塞雁,渡江来”,这句交待了此作的时令:秋风萧萧,塞雁南迁。由此可以推算,这首词是宋征舆由京外放福建布政使,途经南京时所作。

  “景阳宫井断苍苔”,这一韵分明是造境。上征暂歇处分明是在秦淮,“客梦”之后怎会出现“景阳宫井”呢?借梦造境无疑。“景阳宫井”又名胭脂井,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西侧。据《陈书·后主纪》,祯明三年(589)隋兵攻占台城(今南京),后主闻兵至,与张妃丽华投此井。至夜,为隋兵所执。宋征舆引用“景阳宫井”的典故,分明是为了抒写故国衰亡的哀思。

  “无人处,秋雨落宫槐”,景阳宫井已不见苍苔,景阳宫中也不见人迹,满目萧疏,一派荒凉,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润着寂寞的宫槐。在这充满凄伤的景象里,依稀可见宋征舆凄伤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pèi)¹影翻飞见戍楼。
译文:古老的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
注释:关:指居庸关。¹旆: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译文:座骑后的土地正是桃花盛开的春天,座骑前的关外却依然飘飞着雪花、寒威肆虐,出关的将士又怎能不回头留念呢。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于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宝玦(jué)¹谁家子,长闻侠骨²香。
译文:身佩玉玦的是谁家的好儿郎?久闻他豪侠的美名远扬四方。
注释:¹宝玦:其状如环而有缺口的玉饰。²侠骨:指勇武仗义的性格或气质。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¹
译文:他花费重金买了骏马的尸骨,却要送给并不爱马的楚襄王。
注释:¹楚襄王:即战国时楚顷襄王芈横。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译文: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译文: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时候,街市上从东到西,一个人还没有呢!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译文:寒冷的北风吹来,像箭一样射在饼上。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衣服穿得少,而是我的饼会冷掉!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译文:孩子们啊,人们从事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志向应当坚定。男子汉要自食其力,哪能做游手好闲的懒汉呢!

shìjiē--zhānglěi

chéngtóuyuèluòshuāngxuělóutóugèngshēngjué

pěngpánchūshēngshìlóudōng西rénwèixíng

běifēngchuīshèbǐngyōudānyōubǐnglěng

gāobēizhìdāngjiānnánéryǒuqiúānxián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天秋¹月又满,城阙(què)²夜千重³
译文: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
注释:¹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²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³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还作江南会¹,翻疑²梦里逢。
译文: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
注释:¹会:聚会。²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泣 一作:覆)
风枝¹作暗鹊²,露草³泣寒蛩(qióng)
译文: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
注释:¹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²作暗鹊:一作“鸣散鹊”。³露草:沾露的草。⁴泣寒蛩: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寒蛩:深秋的蟋蟀。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jī)¹²堪醉,相留³畏晓钟
译文: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注释:¹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²长:一作“常”。³相留:挽留。⁴晓钟:报晓的钟声。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精炼,层次分明,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2-253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4:95
3、 李 森.精译赏析唐诗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4-565
4、 霍松林 等.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258

rénǒu

dàishūlún tángdài 

tiānqiūyuèyòumǎn chéngquèqiānchóng 
háizuòjiāngnánhuì fānmèngféng 
fēngzhījīngànquè cǎohánqióng  (zuò  )
chángkānzuì xiāngliúwèixiǎo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