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三载,只江山、不负中原诗客。万里行装无别物,满意风云泉石。牛斗星边,灵槎缥缈,鬓影银河湿。哀歌谁和,剑光摇动空碧。回首帝子长洲,洪崖仙去,风雨鱼龙泣。海外三山何处是,黄鹤归飞无力。天下佳人,袖中瑶草,日暮空相忆。乾坤遗恨,月明吹入长笛。
南游三载,只江山、不负中原诗客。万里行装无别物,满意风云泉石。牛斗星边,灵槎缥缈,鬓影银河湿。哀歌谁和,剑光摇动空碧。回首帝子长洲,洪崖仙去,风雨鱼龙泣。海外三山何处是,黄鹤归飞无力。天下佳人,袖中瑶草,日暮空相忆。乾坤遗恨,月明吹入长笛。

jiāngdōngzhāngzhōuchéngshānxiàzuò--wáng

nányóusānzàizhǐjiāngshānzhōngyuánshīwànxíngzhuāngbiémǎnfēngyúnquánshíniúdòuxīngbiānlíngchápiāomiǎobìnyǐngyín湿shīāishuíjiànguāngyáodòngkōnghuíshǒuzizhǎngzhōuhóngxiānfēnglónghǎiwàisānshānchùshìhuángguīfēitiānxiàjiārénxiùzhōngyáocǎokōngxiānggānkūnhènyuèmíngchuīzhǎng

王旭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与王构、王磐相比,王旭处境最不好,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情绪,《古风三十首》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元书》卷五八。 ▶ 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一去¹二三里,烟(yān)²四五家。
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注释:¹去:指距离。²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tíng)¹六七座,八九十枝(zhī)花。
译文: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注释:¹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参考资料:
1、 刘阳生.《新千家诗》:中西书局,2010.10:第174页
2、 徐昭武,杨培晶.《小学古诗词背育篇目译释与赏析大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08:第111页

shāncūnyǒnghuái怀

shàoyōng sòngdài 

èrsān yāncūnjiā 
tíngtáiliùzuò jiǔshízhīhuā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¹年十四五,志尚²好书诗³
译文:以前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志向推崇的是喜爱《尚书》《诗经》。
注释:¹昔:从前。²尚:推崇。³书诗:书,《尚书》;诗,《诗经》,这里泛指儒家经典。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pī)(hè)怀珠玉¹,颜²(mǐn)³相与期
译文:真可谓身披麻布衣,心怀道德高,我期望跟颜回、阂子骞比美齐名。
注释:¹“被褐”句:《老子》有“圣人被褐怀玉”语,是说圣人身披布衣,胸怀高尚,这里用来表示儒家安贫乐道的志向情操。褐:麻布衣服。珠玉:比喻道德高尚。²颜:指颜回。³闵:指闵子骞。两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安贫乐道的典范人物。⁴期:期望。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开轩¹临四野,登高望所思²
译文:如今我打开门窗,面对四周原野,登高远望我心中思念的这些古人。
注释:¹轩:厅堂外走廊的门窗。²所思:思念的人,即指颜、闵之类。
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¹墓蔽²山冈,万代³同一时
译文:山岭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坟墓,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将是同样的归宿。
注释:¹丘:坟。²蔽:布满,遮掩。³代:一本也写作“世”,可从。⁴同一时:是说世世代代的人都不免一死,这时不同的人都一样了。一说,世世代代的人在死后就变成同一个时代的人,因为人死后便无时代区分了。“时”释为“时代”。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
千秋万岁¹后,荣名²安所之³
译文:等经历了漫长岁月后,哪里还看得见他们生前荣禄名分?
注释:¹千秋万岁:千万年,极言久远。²荣名:荣禄名位。³之:往,到。
乃悟羡门子,噭噭今自嗤。
乃悟¹羡门子²,噭(jiào)³今自嗤(chī)
译文:于是我领悟了羡门子的神仙追求,不禁大叫起来,嘲笑自己今日的“愚蠢”。
注释:¹悟:一本作“快”,通“娱”,觉得愉快。²羡门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³噭噭:同“叫叫”,大喊大叫。⁴自嗤:自我嗤笑。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¹
译文: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注释:¹“五日”句:形容天气极度寒冷,连经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树都冻死了。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译文: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回柏¹村闾(lǘ)²间,十室八九贫。
译文: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小家贫。
注释:¹回柏:遍柏。²村闾:村落、村庄。闾,里巷的大门,因以作里巷的代称。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北风利如剑,布絮(xù)不蔽身。
译文: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唯烧蒿(hāo)(jí)¹火,愁坐夜待晨。
译文: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
注释:¹蒿棘:泛指柴草。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种。棘,荆棘,多刺的灌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乃知大寒岁,农者¹尤苦辛²
译文:我才知道大寒年岁,农人更加痛苦酸辛。
注释:¹农者:种田的人。²苦辛:痛苦酸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¹我当²此日³,草堂掩门
译文:反思自己在此时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注释:¹顾:可是。²当:值,在。³此日:指在酷寒的时候。⁴草堂:茅草盖的房子,旧时自称山野间的住所。⁵深:隐藏。⁶掩门:闭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
(hè)(qiú)¹覆絁(shī)²,坐卧有馀温。
译文: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注释:¹褐裘:布面的皮袍子。²絁被:绵绸被子。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lǒng)亩勤¹
译文: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注释:¹垄亩勤:种田的辛苦,垄亩,田亩,田间。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念彼¹²可愧,自问是何人³
译文: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注释:¹彼:指农民。²深:甚。³是何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无垅亩之勤,却凭什么过着优裕的生活。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柏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cūnhán

bái tángdài 

niánshíèryuè xuěfēnfēn 
zhúbǎijiēdòng kuàngmín 
huíguāncūnjiān shíshìjiǔpín 
běifēngjiàn shēn 
wéishāohāohuǒ chóuzuòdàichén 
nǎizhīhánsuì nóngzhěyóuxīn 
dāng cǎotángshēnyǎnmén 
qiúshībèi zuòyǒuwēn 
xìngmiǎndòng yòulǒngqín 
niànshēnkuì wènshìrén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绝域¹阳关道²,胡沙³与塞尘
译文: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注释:¹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²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³沙:一作“烟”。⁴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三春¹时有雁,万里少行人²
译文: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注释:¹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²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mù)(xu)¹随天马²,蒲桃³汉臣
译文: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注释:¹苜蓿: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²天马:骏马的美称。³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⁴逐:随。⁵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¹²外国³惧,不敢觅(mì)和亲
译文: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注释:¹当:应当。²令:使。³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⁴觅:寻求。⁵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春天马,蒲桃逐汉臣。”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春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6-137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暑天三月¹元无雨,云头不合²惟飞土。
译文:夏季的三个月都没有下雨,只见飞土不见云阴覆盖。
注释:劳歌:乐府旧题,见《乐府诗集·杂歌谣辞》。¹暑天三月:夏季的三个月。²合:合拢,指云阴覆盖。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身先汗如雨。
译文:厅堂清静原想午睡一会儿,结果稍稍惟弹便汗如雨下。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hái)¹长彀(gòu)²十石(dàn)³弩。
译文:突然想起街上苦工最惨,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
注释:¹骸:骨。²彀:张满弓弩。³石: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十石,极言费力之大。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半衲(nà)¹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²饱儿女。
译文:一生就靠缝补过的破旧衣服度过,为了养儿活女只能下苦力挣钱。
注释:¹衲:缝补,这里指缝补过的破衣服。²以力受金:犹言下苦力挣钱。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¹
译文:有钱人的牛马系在树荫歇息,只害怕牛马晒病,不能开耕。
注释:¹犯炎酷:指因炎热而受扰或被晒伤。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天工¹作民²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译文:老天爷生育一个人,历时既久又不容易,谁知还不如牛马有福气。
注释:¹天工:一作“天公”,指造物者。²作民:作育人类。

  这首诗所写的是出卖苦力的劳工的艰难生涯。前四句写暑天长期无雨,云头尘土飞扬,深堂挥汗如雨,干旱酷热。中四句言“负重民”,身冒酷暑,奔走长街,衣不蔽体,弯腰负重,承受着惨重的劳累,换钱来养活儿女。后四句以富人家的牛马来与劳工对比,牛马能在高树下乘凉避暑,劳工哪有这种福气。全诗取材贴近现实,出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的同情。

  张耒出身贫寒,从政后又一直沉沦下僚,对广大人民的穷苦生活有所体察和了解,在苏门四学士中,他是最关怀民生疾苦的,也写过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这首《劳歌》是他的“古乐府歌词”之一。它以朴素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负重民”劳动神态的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气侯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四句对“热”尽情渲染,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

  “忽怜长街负重民”,下一“忽”字,笔锋陡然一转,结上开下,中间四句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诗人由己及人,对于苦力的劳动强度,生活境况,不发抽象议论,也不作全面介绍,而是巧妙地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把“怜”的感情交织进去,含蓄地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是很高明的。“筋骸长彀十石弩”,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令诗人心碎。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

  “以力受金饱儿女”,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这就深化了主题。“半衲遮背是生涯”一句,使文意层层逼进。烈日曝晒,“负重民”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不仅逼真感人,使文势跌宕,而且含意深长,从中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是谁把“负重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诗中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深刻,剪裁的精当。

  最后四句,变换韵脚,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以人与畜相比。牛马都有人爱护,拴在树下乘凉,唯恐其“犯炎酷”,而“负重民”如此艰辛,却无人怜惜,人还不如牛马。这样的强烈对比,更可看出“负重民”是生活在人间地狱,更能激起读者的深切同情。此外,作者有意换了入声韵,更表现出这是“凄厉萧杀”之音。

  这首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是因为诗人对劳动者有很深的感情,其次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技巧,刻意经营,发挥了艺术独创性。

  《劳歌》通过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全诗取材贴近现实,出语平易晓畅,不用一个典故,也没有一个怪字,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选注.宋诗三百首评注:齐鲁书社,2004年:145-146
2、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92-693
3、 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历代文学名篇欣赏 宋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37-14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