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气苍茫结孟津,复送巫山荐枕神。昔时慊慊愁应去,今日劳劳长别人。
秋气苍茫结孟津,复送巫山荐枕神。昔时慊慊愁应去,今日劳劳长别人。

sòng西guīnèirénshī--xiāo

qiūcāngmángjiémèngjīnsòngshānjiànzhěnshénshíqiànqiànchóuyīngjīnláoláozhǎngbiérén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shēn)¹彼南山²,维³之。畇(yún)原隰(xí),曾孙之。我疆¹⁰我理¹¹,南东¹²其亩。
译文: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注释:¹信:即“伸”,延伸。²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³维:是。⁴禹:大禹。⁵甸:治理。⁶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畇:平整田地。⁷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⁸曾孙:后代子孙。⁹田:垦治田地。¹⁰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¹¹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¹²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上天¹同云²。雨(yù)³(fēn),益之以霡(mài)(mù)。既优既渥(wò),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译文:冬日的阴云密布天曾,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曾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注释:¹上天:冬季的天空。²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³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⁴雰雰:纷纷。⁵益:加上。⁶霢霂:小雨。⁷优:充足。⁸渥:湿润。⁹沾:沾湿。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疆埸(yì)¹翼翼²,黍稷彧(yù)³。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bì)我尸宾,寿考万年。
译文: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注释:¹埸:田界。²翼翼:整齐貌。³彧彧:同“郁郁”,茂盛貌。⁴穑:收获庄稼。⁵畀:给予。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中田有庐¹,疆埸有瓜。是剥是菹(zū)²,献之皇祖³。曾孙寿考,受天之祜(hù)
译文: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曾天的赐福。
注释: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²菹:腌菜。³皇祖:先祖之美称。⁴祜:福。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祭以清酒¹,从以骍(xīng)²³,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liáo)
译文:祭坛曾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注释:¹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²骍:赤黄色(栗色)的牲畜。³牡:雄性兽,此指公牛。⁴鸾刀:带铃的刀。⁵膋:脂膏,此指牛油。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是烝(zhēng)¹是享²,苾(bì)³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注释:¹烝:冬祭。²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³苾:浓香。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6-460

shēnnánshān

míng xiānqín 

shēnnánshān wéidiànzhī yúnyúnyuán zēngsūntiánzhī jiāng nándōng 

shàngtiāntóngyún xuěfēnfēn zhīmài yōu zhān shēngbǎi 

jiāng shǔ zēngsūnzhī wéijiǔshí shībīn shòu寿kǎowànnián 

zhōngtiányǒu jiāngyǒuguā shìshì xiànzhīhuáng zēngsūnshòu寿kǎo shòutiānzhī 

qīngjiǔ cóngxīng xiǎngkǎo zhíluándāo máo xuèliáo 

shìzhēngshìxiǎng fēnfēn shìkǒngmíng xiānshìhuáng bàojiè wànshòu寿jiāng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译文:初夏的天气盛阳,草木都已经长得茂盛。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伤怀永哀兮,汩(yù)(cú)¹南土。
译文:我怀着内心的深沉的悲哀,匆匆踏上这南国的土地。
注释:¹汩徂:疾行。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shùn)¹兮杳杳,永静幽默。
译文:眼前一片苍茫,听不出丝毫声响。
注释:¹眴:同“瞬”,看的意思。
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郁结纡(yū)(zhěn)¹兮,离愍(mǐn)²而长鞠³
译文:我九曲的回肠缠着悒郁的愁绪,我遭到患难啊,是这样地穷愁困厄。
注释:¹纡轸:委曲而痛苦。²离慜:遭忧患。³鞠:困穷。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译文:抚念我的情感,反省我的初志,又只好把难言的冤屈压抑在心底。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wán)方以为圜(yuán)¹兮,常度²未替³
译文:方正的被刻削得圆滑了,正常的法度却没有变易。
注释:¹刓方以为圜:把方的削成圆的。刓:削。圜,同“圆”。²常度:正常的法则。³替:废也。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易初¹本迪²兮,君子所鄙。
译文:如果转化初衷,改道而行,那是正直的君子所鄙弃的。
注释:¹易初:变易初心。²本迪:变道。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¹画志²墨兮,前图未改。
译文:守绳墨而不变易,照旧地按着规矩。
注释:¹章:明也。²志:记也。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
译文:内心充实而端正,自有那伟大的人物称善赞美。
巧陲不斵兮,孰察其揆正?
巧倕(chuí)¹不斵(zhuó)²兮,孰察其揆正?
译文:巧匠倕还没有挥动斧头,谁能看得出曲直和规矩?
注释:¹倕:人名,传说是尧时的巧匠。²斵:砍,削。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玄文处幽兮,蒙(méng)(sǒu)¹谓之不章²
译文:黑色的花纹放在幽暗的地方,盲人说它没有纹章。
注释:¹蒙瞍:瞎子。²章:文彩。
离娄微睇兮,瞽谓之不明。
离娄¹微睇(dì)²兮,瞽(gǔ)³谓之不明。
译文:离娄微闭着眼睛,盲者说他的目盲。
注释:¹离娄:传说中的人名,善视。²睇:微视。³瞽:瞎子。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译文:白的要说成黑,把上面的倒置下方。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凤皇在笯(nú)¹兮,鸡鹜²翔舞。
译文:凤凰关进笼中,鸡鸭却舞蹈翱翔。
注释:¹笯:竹笼。²鹜:鸭子。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译文:玉与石混淆在一起,有人拿来一斗而量。
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¹
译文:那些党人就是这般地鄙陋愚固啊,他们又怎能理解我心之所善。
注释:¹臧:同“藏”。指藏于胸中之抱负。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译文:责任大,担子重,却陷于沉滞,不被重用。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怀瑾握瑜¹兮,穷不知所示。
译文:贤能的人虽然怀瑾握瑜,被逐困穷又怎能献示于人。
注释:¹瑾、瑜:均美玉。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译文:村里的狗群起而狂吠,只因为它们少见多怪。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译文:小人们非难和疑忌俊杰,是他们庸夫俗子的本性。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译文:我举止清疏而内质朴实,他们当然不懂得我的异彩。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材朴委积¹兮,莫知余之所有。
译文:有用的材料被丢积在一边,人的才华就是这样被掩埋。
注释:¹委积:丢在一旁堆着。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译文:我仁之又仁义之又义,忠诚老实以充实自己。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重华不可遻(è)¹兮,孰知余之从容!
译文:舜帝已死不可再生,有谁来赏识我这样的气宇。
注释:¹遌:遇。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译文:自古来,贤圣不必同时,这到底是什么缘分?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
汤禹久远兮,邈¹而不可慕。
译文:夏禹和商汤已经远隔,就追慕也不能再世。
注释:¹邈:遥远。
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译文:抑制着心中的愤恨,须求得自己的坚强。
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译文:身遭不幸,只要我不变节,就会找到我所向往的圣人。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译文:回路北上去寻找归宿,日已昏昏,天色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¹
译文: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注释:¹大故:死亡。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乱曰:
译文:尾声:
脩路幽蔽,道远忽兮。
浩浩沅湘,分流汩(gǔ)¹兮。
译文:浩荡的沅水湘水呵,每天每日地奔流不息。
注释:¹汩:指水流疾貌,或为水的急流声。
曾唫恒悲兮,永慨叹兮。
¹路幽蔽,道远忽兮。
译文:长远的路程阴晦幽蔽,是遥远而蛮荒的旅程。
注释:¹脩:长。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曾唫(yín)¹恒悲兮,永慨叹兮。
译文:不断地呕吟悲伤,永远地叹息凄凉。
注释:¹唫:同“吟”。此下四句据《史记》补入。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译文:世间上既没有知己,有何人可以商量。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
译文:我为人诚心诚意,但有谁为我佐证。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伯乐既没,骥焉¹²兮。
译文:伯乐呵已经死了,千里马有谁品评?
注释:¹焉:怎么,哪里。²程:量也。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¹兮。
译文:各人的禀赋有一定,各人的生命有所凭。
注释:¹错:同“措”,安排。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译文:我要坚定我的志趣,决不会怕死贪生。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¹伤爰(yuán)²,永叹喟兮。
译文: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
注释:¹曾:同“增”。²爰哀:悲哀无休无止。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译文: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人心难测,没有人可以听我表叙。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¹兮。
译文:人生一死不可回避,但愿世上没有什么使我矜惜。
注释:¹爱:吝惜。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屈原临死前,是诗人的绝命词。此诗历述作者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以及南行的心情,为自己遭遇的不幸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希望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全诗语句简短有力,颇有气促情迫之感,反映了诗人的实际感受与心境,在情感与表达形式上与诗的内涵浑然一体。

  诗篇开首先刻画诗人南行时的心情,两句极度表述忧郁、哀伤心理的诗句,一下子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伤怀永哀兮”、“郁结纡轸兮”,——表明诗人在初夏时节步向南方时,悲愤的情绪已达到了难以自抑的地步。客观环境对此时人物的心绪起了极好的衬托作用——“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唯此“杳杳”“无所见”、“静默”“无所闻”,才更显出“岑僻之境,昏瞀之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如果诗人在临终前的心态仅仅只停留于这种悲哀的水准上,那么,无论诗篇本身还是诗人的形象,都难以令人产生共鸣和敬慕。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将笔墨仅仅诉诸于个人遭遇的不幸与感伤上,而是始终同理想抱负的实现与否相联系,希冀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最后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唤起国民、国君精神上的觉醒,因而,诗篇在直抒胸臆之后,笔锋自然转到了对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的叙述。

  随之出现的是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或富理性色彩——“刓方为圜”、“章画志墨”、“巧倕不斵”——以标明自己坚持直道、不随世俗浮沉的节操;或通俗生动——“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邑犬之群吠兮”——用大量生活中习见的例子作譬,以显示自己崇高的志向与追求;这些比喻集中到一点,都旨在表述作者的清白、忠诚却不能见容于时,由此激发起读者的同情、理解与感慨,从而充实了作品丰厚的内在蕴含力,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正是由于有了上述一系列感情的铺垫,故而作者发抒临终前的慨叹便有了厚实的基础与前提,诗篇正文末段的“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人们读来也便更觉悲慨而泫然了。

  最后部分的“乱辞”,可以说是诗人情感达到高潮的表露。在前面历述现状、原因、心情等以后,诗人至此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它是全诗内容的总结与概括,也是诗人心声的集中倾诉。毫无疑问,在诗人看来,悲哀是悲哀,理想是理想,决不能因为自己行将死去而悲痛至放弃毕生追求的理想,唯有以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才是最完美、最圆满的结局,人虽会死去,而理想却永远不会消亡。故而诗人最后唱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此篇在语言上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似有别于《九章》其他篇(《橘颂》除外):全诗句子大都不长,显得简短有力,读上去颇有急促感。从首句“滔滔孟夏兮”到篇终“乱辞”,几乎大多是四言句(加“兮”字为五言),——这显然是诗人的精心设计。

  作为临终前的绝命词,诗篇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诗人的实际心境,或换言之,正因为面临自我选择的死亡,才会有气促情迫之感,而运用短促句,正是这种真切心境的实剖,既反映了此时此刻诗人的实际感受与心态,也在情感与表达形式上与诗的内涵浑然一体,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与匠心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1-836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西风挟雨声翻浪¹。恰洗尽、黄茅瘴(zhàng)²。老惯人间齐得丧³。千岩茅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译文:寒冷的西风裹挟着细雨呼啸而来,声音好像翻滚的波涛一样。恰好将八九月份的黄茅瘴洗尽。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我要用拜访崇山峻岭,泛舟五湖四海来代替追求画像凌烟阁。
注释:朱景参:名孝闻,时为福州宁德县县尉。北岭:山名,在福州和宁德之间。¹声翻浪:声音像波涛翻滚一样。²黄茅瘴:《番禺杂编》谓八、九月为黄茅瘴。³“老惯人间”句:年龄老了,把人间的得失,看得一样,无所动心。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故人¹小驻平戎(róng)²,白羽³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qiáo)君将相。小槽(cáo)红酒,晚香丹荔(lì),记取蛮江上。
译文:我的老朋友朱景参暂时驻扎在军营中,腰间配着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我,不思功名,渔樵老去,你千万要记着你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蛮江边上,与你品过小槽红酒,赏过晚秋红荔。
注释:¹故人:指朱景参。²平戎帐:军帐。³白羽:箭名。唐太宗为秦王时,以大白羽射中单雄信枪刃,见《酉阳杂俎》。⁴小槽:压酒的器具。⁵晚香丹荔:指晚红,荔枝的品种之一,熟时最迟。⁶蛮江:指闽江。

  上片开头三句“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以摧枯拉朽之笔力,写出秋风秋雨终于赶走了难熬的瘴气,颇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味道。词人压抑郁闷的心情似乎也一扫而光,变得澄明起来。“老惯人间齐得丧”,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词人虽正当盛年却早生白发,也就有了叹老嗟悲的资格。“千岩高卧”三句,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意向。

  下片六句,所言尽是将来的事情,是酒酣耳热时朋友问的互相戏谑之言。“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这种“苟富贵,勿相忘”式的戏谑之言,出自词人口中别具深意。观词人一生,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对此调笑之言,读者不必过于当真。虽属戏谑之言,我们却看到了朋友之间毫无芥蒂的豪爽的相处,同时也使得这首词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该词用对比方法写出了词人和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上片主要是词人心情的流露,表明自己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萧散苍凉之感。下片主要写朱景参春风得意,与自己的归隐生活作比,字里行间又希望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暗示了词人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江守义注评,陆游诗词选,黄山书社,2008.2,第163页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译文:我以前荡舟于九江之上时,遥遥望见过九华山峰。
注释: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译文: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碧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译文:我想挥手招人,谁能够与我相伴相游?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¹松。
译文:你是此地东道主,却像神仙一样躺卧云松。
注释:¹卧云:指隐居。

wàngjiǔhuázèngqīngyángwéizhòngkān--bái

zàijiǔjiāngshàngyáowàngjiǔhuáfēngtiānguà绿shuǐxiùchūjiǔróng

huīshǒushuírénxiāngcóngjūnwèidōngdàozhǔyúnsōng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yì)¹
注释:¹翳:云雾。
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谁谓江水清?淆¹之不必一斗泥。
注释:¹淆:搅乱,搞混。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shū)¹成山溪²
注释:¹倏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²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¹
注释:¹“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
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
秦穆(mù)信逢孙¹,遂违百里奚(xī)²
注释:¹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²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
赤符天子¹明见万里外,乃以薏(yì)(yǐ)为文犀(xī)²
注释:¹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²以薏苡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停婚仆碑¹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ní)²
注释:¹停婚仆碑:魏征以直谏深得唐太宗敬重。魏征临终时,太宗将公主许魏征子叔玉;魏征死,太宗亲撰碑文。贞观十七年罢婚,还推倒魏征的墓碑。²虹霓: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亮者为雄,色暗淡者为雌;雄曰虹,雌为霓。
明良际会有如此,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
明良¹际会²有如此,而况童角³不辨粟(sù)与稊(tí)
注释:¹明良:指上文提到的齐桓、秦穆、汉光武、唐太宗、燕丹和管仲、百里奚、马援、魏征、荆轲。²际会:遇合。³童角:指少儿、儿童。古代未成年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形如牛角,也称总角。⁴稊:草名,此处泛指草。
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
外间皇父¹中艳妻²,马角突兀³连牝(pìn)
注释:¹皇父:指李辅国。唐肃宗尊称其为“皇父”。²艳妻:指张良娣。³马角突兀:马生角原本指不可能之事,故曰突兀。⁴牝鸡:母鸡。古代称女性掌权为牝鸡司晨。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
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jí)(lí)¹
注释:¹蒺藜:草名,生长于沙地。诗中代指陕州。
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
屈原怀沙¹子胥(xū)²弃,魑(chī)(mèi)³叫啸风凄凄。
注释:¹怀沙:《楚辞·九章》中的篇名,屈原作。相传是屈原的绝命词。此处指怀抱石头自沉。²子胥:伍子胥。被赐剑命自尽。³魑魅: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梁甫吟,悲以凄。
梁甫吟,悲以凄。
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岐山竹实¹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
注释:¹竹实:又称竹米,竹子所结的子实。相传凤凰以之为食。
《梁甫吟》系乐府旧题,后谁多用于抒发心中不平之气。如李白《梁甫吟》,即充满志不得伸、怀才不遇的忿懑之情。刘基此诗借古讽今,抨击了元末忠臣被弃、小谁得志的政治现象。诗中“赤苻天子”指东汉皇帝。“乃以薏苡为文犀”,指东汉马援从交阯回京城,带了一车薏苡,用作种子。马援死后,有谁上书皇帝,诬陷马援从交阯带回的是一车明珠和有纹理的犀角,致使马援不能安葬祖坟,朝臣不敢送葬。“停婚仆碑”指唐朝魏征死后,受谁诬陷,唐太宗下令放倒魏征墓碑(碑文为唐太宗撰),解除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叔玉的婚约。以上两个典故分别见《后汉书·马援传》和《新唐书·魏征传》。

liángyín

liú míngdài 

shuíwèiqiūyuèmíng zhīchǐ 
shuíwèijiāngshuǐqīng xiáozhīdǒu 
rénqíngdànyǒufān píngshūchéngshān 
jūnjiànhuángōngxiàngzhòng shùdiāozhōngluàn 
qínxìnféngsūn suìwéibǎi 
chìtiānmíngjiànwànwài nǎiwéiwén 
tínghūnbēizhèn qīngtiānbáishēnghóng 
míngliánghuìyǒu érkuàngtóngjiǎobiàn 
wàijiānhuángzhōngyàn jiǎoliánpìn 
cōngwéilóngkuángzuòshèng diāndǎoshangxíng 
yuánhuái怀shā chīmèijiàoxiàofēng 
liángyín bēi 
shānzhúshíshǎo fènghuángqiáocuìjiān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