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花风起时。
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dí)花风起时。
译文:秋天的滋味何时最让人动情,是那雨晴后庭前飘落的梧叶,是那风起时江边飞舞的荻花。
注释: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已先知。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diàn)已先知。
译文:不经意间,凉意扑面而来,久在书桌前的我并没有发觉,在秋风的吹拂下,身穿单薄葛衣,躺在竹席上时才感受到秋意。
注释:葛衣: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竹簟:竹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的滋味何时最让人动情,是那雨晴后庭前飘落的梧叶,是那风起时江边飞舞的荻花。

不经意间,凉意扑面而来,久在书桌前的我并没有发觉,在秋风的吹拂下,身穿单薄葛衣,躺在竹席上时才感受到秋意。

注释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葛衣: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竹簟:竹席。

黄庚

黄庚

黄庚,字星甫,号天台山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习举子业。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编其诗为《月屋漫稿》。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关诗文。黄庚诗,以原铁琴铜剑楼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两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错诲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诗十馀首。 ▶ 3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¹田田²。鱼戏莲叶间。
译文: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层层叠叠繁茂葱翠,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注释:¹何:多么。²田田:莲叶长得茂盛相连的样子。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鱼一会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的南边嬉戏,一会又在莲叶的北边嬉戏。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jiāngnán

hànyuè liǎnghàn 

jiāngnáncǎilián liántiántián liánjiān 
liándōng lián西 liánnán liánběi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
译文:造父的师傅叫做泰豆先生。造父开始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时候,行礼很谦恭,泰豆三年没有教(任何东西)。造父礼节上更加恭敬小心,于是(泰豆)跟他说:“古诗有言:‘擅长制造良弓的人,必须先做簸箕;擅长冶炼的人,必须先做皮革处理。’你先(注意)观看我快走的姿势。快走的姿势像我一样了,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曰:“唯命所从。”
造父曰:“唯命所从。”
译文:造父说:“完全遵照您的教导办。”
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泰豆乃立木为涂¹,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
译文:泰豆便栽上一根根木桩当路,每根木桩的面积仅够放上一只脚,木桩之间的距离是按一步路一根放置的。人踩在木桩上行走,快步往返,决不会失足跌倒。造父跟着老师学,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全部技巧。
注释:¹涂:通“途”,道路。
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肊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nǎng)¹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pèi)衔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肊²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崄³,原隰(xí)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译文:泰豆感慨道:“你怎么那样灵敏?掌握得这样快啊!凡是驾车的人,也是像这样的。前时你走路,得力于足下,足下又是顺应心的指挥。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就是通过协调马缰绳、马嚼子使车子走得平稳,控制调和马口使车走得或快或慢,正确的驾车法则在你心中,控制御马的节奏则由你的手来掌握。你内心懂得了驾车的法则,对外你又能适应马的脾气,因之能做到进退笔直,旋转合乎圆规曲尺的要求,跑的路远可是力气依然用不完,这样才可以说真正掌握到驾车的技术。控制住马嚼子,顺应着缰绳;掌握马缰绳,是顺应着手的操纵;手的操纵,是听从心的指挥。那就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马鞭子赶;心里悠闲自得,身体坐得端端正正,而六根缰绳一点不乱,二十四只马蹄跨出去没有丝毫差错;倒车转弯,或进或退,没有不合拍的。这样,车道的大小仅能容车轮就够了,马蹄踏的宽度之外,不必有多余的地盘;从来不会觉得山谷的崎岖危险,平原与湿地,看它们都觉得是一样的。我的技术全部说完了,你好好记住它!”
注释:¹曩:以往。²胸肊:内心深处的想法;肊:同“臆”。³崄:同“险”,险要。⁴隰:低矮湿地。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寄吴汉槎(chá)¹宁古塔,以词代书²,丙辰³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注释:吴汉槎:名兆骞,江苏吴江人。顺治举人,工诗文,以科场事为人所陷,于顺治十四年谪戍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²书:书信。³丙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季子¹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²悠悠³谁慰藉(jiè),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chī)(mèi)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译文:你近来平安吗?即便你回来,回想以前令人悲伤的事,你又怎能够承受!昔日朋友形同陌生的路人,又有谁安慰你?你母老家贫子幼,早记不起杯酒相娱的时侯。魑魅搏人的事应该司空见惯,正直人却总是输在覆雨翻云的小人之手。我们与寒冷的冰雪,打交道已经很久很久。
注释:¹季子:指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号延陵季子,素有贤名。后常称姓吴的人为“季子”。这里代指吴兆骞。²行路:过路人。³悠悠:关系很远,不相关。⁴慰藉:安慰之意。⁵杯酒:即杯酒言欢的缩语。⁶魑魅搏人:魑魅,传说里的山林妖怪。搏人,打人,抓人。据吴兆骞子吴振臣在《秋笳集》的跋中说,吴兆骞“为仇家所中,遂遣戍宁古。”⁷覆雨翻云手: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陷害好人的阴毒小人。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泪痕莫滴牛衣¹透,数天涯,依然骨肉²,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³,苦寒难受。廿(niàn)载包胥(xū)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zhá),君怀袖。
译文:劝你不要让泪水把牛衣滴透。请你数一数天下的戌边人,仍旧和家人团聚二堂的,又有几家?比起早已冤死的红颜薄命人,更不如你如今生命还有。只是在那极远的边塞,四季冰雪的苦寒难受。你在边塞已经二十年,·我要像申包胥那样实现诺言,像燕丹盼归使乌头白马生角样,一定把你营救。我就以这首词代替书信,请你妥善保存不要忧愁。
注释:¹牛衣:乱麻编制的给牛保暖的披盖物。据《汉书·王章传》载,王章贫困的时侯,曾与妻子卧于牛衣上对泣。²数天涯,依然骨肉:吴兆骞被遣戍肩,其妻至戍所相陪十余年,生有一子四女。³绝塞:极远的边塞。⁴苦寒难受:吴兆骞《秋笳集》卷八《与计甫草书》中有:“塞外苦寒,四时冰雪。”⁵廿载包胥承一诺:廿载,二十年。从1657年吴兆骞被遣戍宁古塔,到作者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二十年。⁶札:信札,书信。

  二作系以书信格式入词,十分别致。“季子平安否?”写信先须问对方安好,这首句正是问安口气。不过用“季子”二字却有深意。这里用“季子”二字既切合吴兆骞的姓氏,又使入联想其才德,而且还表明吴地人。(一说,吴兆骞有二兄,季子言其排行。)拿吴季子比吴兆骞,其人才德令人钦佩,而却受了这种冤枉,就更令人同情。所以五个字看似寻常,实则有力地领起全篇。“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这是用假设语句极力同情吴兆骞的痛苦经历。即使现在就能回到家乡,这段经历中的千难万苦,又那堪回想。何况现在没有归来,还在经受着这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行路悠悠准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这是就不堪回首的痛苦中特别提出充军关外的遭遇,没有谁能加以安慰,家庭又是如此困难——母老家贫子幼。过去的一切欢乐都无影无踪,“记不起、从前杯酒”。朋友的文酒之会,杯酒相欢,不要说现在没有了,就连过去的记忆也消失了,令人伤心。“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搏人”,这是含蓄地为吴兆骞鸣不平。“魑魅搏人”,比喻坏人以卑劣的手段陷害人。杜甫诗:“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这里用杜意,就是说,君子总要吃小人的亏。应该提出的是清代文字狱频繁,士人往住转喉触讳。吴兆骞是朝廷谪戍的,既要同情兆骞,又要回避触犯朝廷,只能笼统地这样解说,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大胆的了。“冰与雪,周旋久。”这是切题中宁古塔的特点。塞外苦寒,作者此时在京师风雪之中,想象好友塞外,只能与冰雪周旋,而一过就是多年,定令人难受。这上片痛快淋漓地为吴兆骞的痛苦倾诉,下片一转变成多方安慰开脱,希望他不要为痛苦所摧垮。

  汉时王章夫妻牛衣对泣的事,作者反用为“泪哀莫滴牛衣透”,劝也不要过分伤心,原因何在,“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没有几家能够骨肉团聚,吴兆骞虽远在关外,却还能牛农对泣,骨肉一处,这是骨肉分散的还好些。再说红颜命薄,古今一辙,有才往往命途多舛。这样退一步想,也就得些宽慰。但劝慰要有分寸,只能说到这地步,笔锋一转又为他难受:“只绝塞、苦寒难受。”这和上片结尾“冰与雪,周旋久”相呼应。“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化用春秋后期申包胥立誓救楚和燕太子丹质于秦而后得归的典故,作者把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起,表示不管多大困准,一定要像申包胥那样尽力救他回来。沉痛感人。“置此札,君怀袖”:这封信请你保存。就是凭证。这几句表现死生不愉的友情,感人肺腑,催入泪下。

参考资料:
1、 唐圭章 钟振振.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948-951
2、 段晓华 龚兰.清词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86-89
重岗如抱岳如蹲,屈曲秦川势自尊。
重岗¹如抱岳²如蹲,屈曲³秦川势自尊。
译文:重叠的山岗好像抱着华山而立,曲折的关中平原地带都是天然屏障。
注释: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¹重岗:重叠的山岗。²岳:指西岳华山,在潼关之西。³屈曲:曲折。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
天地并功开帝宅,山势相凑¹束龙门。
译文:天地同力开辟帝居的秦川山势,山川势流拥聚于此不输龙门景象。
注释:¹相凑:拥聚。
橹声呕轧中流度,柳色微茫远岸村。
(lǔ)声呕(ǒu)(zhá)¹中流度,柳色微茫²远岸村。
译文:摇橹的声音将我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
注释:¹呕轧: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²微茫:隐约模糊的样子。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满眼波涛终古¹事,年来惆怅与谁论。
译文:人间盛衰之事都如同眼前波涛一去不复返,近年心中的惆怅又能与谁说?
注释:¹终古:久远。

  这首诗首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橹声”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最后两句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写诗人心中升起的无穷感慨。此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

  诗的前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重岗如抱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抱”、“蹲”二字勾画潼关一带山峦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妙笔。这第一句从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给人以峻峭之感。“屈曲秦川势自尊”,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诸山曲折起伏,拱卫关中,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川帝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天地并工开帝宅”,写秦中之“尊”,作为帝居的秦川山河,是天造地设,天地同力开辟出来的,它的险峻,决非区区人工雕琢所能为之的,这句驱天地于笔端,很能见出诗人的气魄和诗才。“山河相凑束龙门”,笔力不减出句。龙门,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与陕西韩城县东北之间,此地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黄河流至此地,因河床变窄,水流湍急,气势壮阔。相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于此,故又称禹门。龙门景象,非潼关河亭之可望,为了写出“天地并功开帝宅”的自然壮观,作者凭借想象用一“凑”字,一“束”字,写出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以陡健之笔将龙门峡谷,千岩如奔,水流激射写得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势,奇险吓人。这句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写长江气势的雄奇壮丽同工。首二联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

  诗人在这四句诗中,融时空为一体,而具体又以空间形式设置意象,在空间意象后面,潜藏着以潼关为屏障的秦中帝业发展史,这种潜伏的时间意识,为尾联抒情留下伏笔。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正当诗人伫立潼关河亭,沉浸在潼关形胜与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际,“呕轧”一声橹响,将他惊醒,觅声望去,只见一叶扁舟中流横渡,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和依稀可辨的村庄。这两句诗,以淡墨描出一个宁静莽远的场景,与首二联雄伟惊险境界恍如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满眼波涛终古事,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即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一去不复返。诗人想道: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此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史载薛逢与沈询、杨收、王铎等人同年进士,而薛逢最有才华,然诸同年相继作了宰相,薛逢却沉沦下僚,故言辞激烈,得罪当权者,一生抑郁寡欢而卒。这种身世之感,在潼关形胜之中被激发出来,一时豪情,最终被惨淡的心事冲淡,故酿成情绪的大起大落。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1510-1512
浙江秋,吴山夜。
浙江¹秋,吴山²夜。
译文: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
注释:¹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²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译文: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
寒雁来,芙蓉谢。
寒雁(yàn)¹来,芙蓉谢。
译文:北雁南来,荷花凋谢。
注释:¹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冷雨青灯¹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译文: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
注释:¹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今宵(xiāo)醉也,明朝去也,宁奈(nài)¹些些(sā)²
译文: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来宁奈:忍耐。²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语尾助词。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8-219页

tiān··zhèjiāngqiū--yáosuì

zhèjiāngqiūshān

chóusuícháohènshāndié

hányànláiróngxiè

lěngqīngdēngshūshěbiéyòuzǎobié

jīnxiāozuìmíngcháoníngnàixiēx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