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pàn),晚云如织。人生有忆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¹心绪,断鸿²消息。
译文:春天的山碧绿苍翠。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时光。人生常有分忆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注释:¹暮云:黄昏的云。²断鸿:失群的孤雁。

qínésòngniúnóngshīèrshǒu--yǒurén

chūnshānshīchéngshàngyīngxiāngyīngxiānggōuqiáopànwǎnyúnzhīrénshēngyǒubiéxiūduōdànbēihòuhuìzhīzhīyúnxīnduàn鸿hóngxiā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山碧绿苍翠。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时光。人生常有分忆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注释

暮云:黄昏的云。

断鸿:失群的孤雁。

许有壬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悲回风¹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译文:悲叹回风摇落着蕙草,凋谢众芳,心中愁思郁结而黯然神伤。
注释:¹回风:旋风,秋季的大风。
物有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物有微而陨性(shēng)¹兮,声²有隐而先倡³
译文:蕙草异常美好,却被摧残生机,风声有时隐微,那是狂飘震荡的先唱。
注释:¹性:通“生”,生命。²声:秋风吹动的声音。³倡:通“唱”。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jì)¹志介²而不忘!
译文:我为何追思先贤彭咸?是慕求其志行操守而念念不忘。
注释:¹暨:慕求。²志介:志节。
万变其情岂可盖兮,孰虚伪之可长?
万变其情岂可盖¹兮,孰虚伪之可长?
译文:遭遇万变,其中情由岂能遮盖?虚伪做作又怎能保持久长。
注释:¹盖:覆盖,遮掩。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chá)¹²而不芳。
译文:鸟兽鸣叫呼号它们的同类,鲜草与枯草聚合一处,而芳华难觅。
注释:¹苴:枯草。²比:混在一起。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译文:众鱼修饰鳞甲,而自以为殊异,蛟龙却自隐其文采,而引身遁迹。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故荼¹²不同亩兮,兰茝(chǎi)³幽而独芳。
译文:苦荼甜荠不在一块田里生长,兰草芷草深处幽谷也能独含清香。
注释:¹荼:苦菜。²荠:甜菜。³茝:白芷。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以自贶。
译文:思慕先贤的德行永远美善,虽然历尽许多世代,也愿与其相近相比。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cháng)¹
译文:远大的志向所达到的高度,爱怜那悠悠的浮云,而与之徘徊飘忽于天际。
注释:¹相羊:同“徜徉”,自由自在的徘徊,指云儿自由飘荡。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介眇(miǎo)¹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译文:耿介抱着远大志向感于世事,所赋之诗,就是我要表白的心迹。
注释:¹介眇志:介,耿介持守。眇志,高远之志行。眇:通“渺”,远,高。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译文:思幕先贤的胸襟独与众人迥异,我折取芳椒在室,思度何以自处自励。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¹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译文:屡屡悲慨哽咽连声叹息,独自隐居伏处思绪满怀。
注释:¹曾:通“增”,屡次。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译文:涕泪交流真是十分凄凉,思量着难以入睡直到天亮。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¹此哀而不去。
译文:过尽了漫漫的长夜,留着的这点悲哀仍不消亡。
注释:¹掩:通“淹”,止。
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¹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
译文:醒来后从容地周游四方,姑且以逍遥自在自我支持。
注释:¹寤:醒,这里指起床。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yì)¹而不可止。
译文:伤怀自怜而长长地喟叹,不能止息胸中郁悒的怨气。
注释:¹于邑:同“郁悒”,郁闷。
糺思心以为纕兮,编愁苦以为膺。
(jiū)¹思心以为纕(xiāng)²兮,编愁苦以为膺³
译文:纠合忧思之心作为佩带,编结愁苦之情作为背心。
注释:¹糺:通“纠”,纠结。²纕:佩的带子。³膺:胸,这里指护胸的衣服。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
折若木以弊光兮,随飘风之所仍¹
译文:折下若华之木遮蔽日光,任随飘风乱吹循着各种路径。
注释:¹仍:因循。
存彷佛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¹彷佛²而不见兮,心踊跃其若汤。
译文:存在的事物迷迷糊糊辨不清,但思及君国,不免寸心跳动,犹如沸汤。
注释:¹存:客观存在的事物。²仿佛:模糊不清。
抚珮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抚珮衽以案¹志兮,超惘惘而遂行。
译文:抚持玉佩和衣襟,而压抑自己的心志,独在惘惘失意中走向无垠的远方。
注释:¹案:同“按”,按捺,抑止。
岁曶曶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岁曶(hū)¹其若颓兮,时亦冉冉而将至。
译文:岁月匆匆有如水流,老年也缓缓地将要到来。
注释:¹曶曶:同“忽忽”,很快的样子。
薠蘅槁而节离兮,芳以歇而不比。
(fán)(héng)¹槁而节离兮,芳以²歇而不比³
译文:白薠杜蘅枯槁而节节断离,芬芳鲜花已消歇不再并开。
注释:¹薠蘅:薠,蘅皆为芳草名。²以:已。³不比:比,聚合。不比,分散飘零。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
译文:自悯幽思缠绵而不可抑止,表白这些哀伤之言,既无聊赖,又于事无济。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
译文:宁愿忽然死去从流而亡,也不忍心再作此常愁之态。
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孤子吟¹而抆²泪兮,放子出而不还。
译文:孤独的人悲叹着拭去泪水,被放逐的人受贬谪不能返回。
注释:¹吟:呻吟。²抆:擦拭。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译文:谁能想起忧患而不痛苦?我愿使彭咸的遗则发扬昭著。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¹之默默。
译文:登上石山向远处瞭望,道路渺渺辽远,而又幽静沉寂。
注释:¹眇眇:同“渺渺”,遥远不清楚。
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入景¹响之无应兮,闻²³而不可得。
译文:进入光影声响都无回应之地,听闻、省视、思索一无所获。
注释:¹景:通“影”,影子。²闻:耳听。³省:目视。⁴想:心想。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译文:愁思郁郁没有一点快乐,居处总戚戚悲凉不能自解。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心鞿羁而不开兮,气缭转而自缔。
译文:心中有所束缚挣扎不开,血气缭绕自我纠缠打结。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
译文:静穆时渺渺没有边际,苍莽处茫茫没有形态。
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¹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
译文:声音虽然隐微细弱,却能互相感应,事物虽然本质纯粹,有时却不起作用。
注释:¹声:指秋风。
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
¹漫漫之不可量兮,缥²绵绵³之不可纡。
译文:遐想漫漫邈远,难以测其极边,思绪缥缈绵绵,不能系结,难以切断。
注释:¹邈:距离遥远。²缥:缥缈。³绵绵:隐约不绝,若有若无的样子。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
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¹之不可娱。
译文:愁思悄悄,常陷悲哀之中,神魂飞翔于冥冥之境,也并无快乐可言。
注释:¹翩冥冥:黑夜里飞舞,指梦中思绪。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凌大波而流风¹兮,讬彭咸之所居。
译文:乘凌大波之上,顺风飘流前行,彭咸所居之处,我愿依托相从。
注释:¹流风:顺风漂流。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ní)¹之标颠²
译文:登上岩石高高的陡峭河岸,处于雌霓副虹的高颠。
注释:¹雌蜺:虹的一种,古人认为内层色彩鲜艳的虹为雄性,称虹,外层色彩较淡的虹为雌性,称蜺。²标颠:最高处,指虹的弓形最上部。
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据青冥¹而摅(shū)²虹兮,遂儵忽而扪天。
译文:依凭着青天舒展一道彩虹,又倏忽地向上抚摸青天。
注释:¹青冥:青天。²摅:舒展。
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吸湛¹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译文:将浓浓成团的露水吸饮,又将那雾雾散落的浓霜漱含。
注释:¹湛:露厚重。
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依风穴¹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
译文:我依倚着生风的地穴而自行休息,忽然翻身醒转,不禁对故国眷恋缠绵。
注释:¹风穴:神山名,在昆仑山上,是北方寒风风源之地。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冯昆仑以澂雾兮,隐渂山以清江。
译文:凭靠着昆仑山下视云雾,依傍着岷山看清江流。
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
惮涌湍之礚礚¹兮,听波声之汹汹。
译文:害怕急流中水石撞击之声,听着涛声汹汹的怒吼。
注释:¹礚礚:水击石发出的声音。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
译文:心思纷纷乱乱没有规律,精神迷迷惘惘没有头绪。
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zhá)¹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
译文:波涛互相倾压难以趋从,连绵起伏奔流着哪儿停住?
注释:¹轧:“轧忽”之省文,长远貌。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
译文:心如飘浮翻飞一上一下,像两翼在左右摇动拍击。
氾潏潏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
氾潏(yù)¹其前后兮,伴张驰之信期²
译文:像泛滥的大水前后奔涌,伴随着潮水的定期涨落而起伏波澜。
注释:¹潏潏:水涌出的样子。²信期:固定的时间。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译文:观看那火焰与烟气相因而生,窥察那云朵与雨滴所以集积。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译文:悲慨霜与雪一起降下,听着潮水波浪震激。
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
借光景¹以往来兮,施黄棘²之枉策³
译文:我借着光与影来来往往,使用棘刺做成的弯鞭驾御。
注释:¹光景:日月之光。²黄棘:神话中的树木名。³策:鞭。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
译文:去寻求介子推隐居之地,再见一见伯夷放逐之处。
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
心调度¹而弗去兮,刻著志²之无适。
译文:心里惆怅不已忧思难除,意志坚决哪儿也不会去。
注释:¹心调度:仔细考虑。²刻著志:下决心。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悐。
曰: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悐(tì)¹
译文:煞尾:我怨恨往昔的希望和理想化为尘泥,悼惜未来的国家命运而忧惧惕惕。
注释:¹悐悐:同“惕惕”,忧劳,恐惧。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而自适。
浮江淮而入海兮,从子胥¹而自适。
译文:浮行于长江、淮水而投入大海,我愿追随子胥而顺适己意。
注释:¹子胥:伍子胥,传说其被吴王夫差赐死之后,尸体被抛入江中,神化而归大海。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¹之抗迹。
译文:眺望大河中的沙洲水渚,悲伤申徒狄的高尚事迹。
注释:¹申徒:申徒狄,殷末贤臣,力谏纣王不听,抱石自沉而死。
骤谏君而不听兮,重任石之何益?
¹谏君而不听兮,重任²石之何益?
译文:屡屡劝谏君王而不被听从,抱着重石自沉又有何益。
注释:¹骤:屡次,多次。²任:抱。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心絓(guà)¹而不解兮,思蹇(jiǎn)²而不释³
译文:心中牵挂萦结而不能舒放愁怀,忧思郁塞屈曲而无法宽解自己。
注释:¹絓结:牵挂郁结。²蹇产:曲折纠结。³释:解开,消释。

  此诗以首句命名,抒写作者遭受邪恶势力的打击、政治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哀。全诗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其次是多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全篇共分五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窃赋诗之所明”。因回风摇蕙的季节气候,联系对忠贤见斥的现实悲哀,指出君子始终是光明正大的,与万变其情的小人不同,同时表明了自己终不改悔的坚定胸怀。

  “悲回风”四句,前二句是说在回风震荡之中,凋陨了蕙草的微弱生机。后二句是说,这回风的初起,是有隐微的声音倡之于先的。这是即景生情,托物起兴,钱澄之《庄屈合诂》说:“秋风起,蕙草先死;害气至,贤人先丧。”可谓得矣。

  “夫何彭咸”四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贤臣彭咸的无限思念仰慕之情,并说,虽然天下之事万变,但真相怎么能够掩盖得了,虚伪哪能保持长久?

  “鸟兽鸣”六句写秋冬之景,似都有所指称。“鸟兽鸣以号群”、“鱼葺鳞以自别”是说物以类聚,不相杂厕。用以比喻君子和小人之不能共处。“草苴比而不芳”象征奸佞在朝,同恶相济。“蛟龙隐其文章”比喻贤人远引,文采不彰,两两相对,交错成文。

  下面二句先以苦菜与甜菜不能种在一起,亦喻贤人处乱世,虽无人知,但不因此而改变其芬芳的节操。“惟佳人”六句意思又进一层,谓自己眼界高远,以古人彭咸等自期,然孤高之心却无所依傍,自己深微的意志不为别人理解。于是私下写作此诗,来明白地说出其中的道理。

  第二段从“惟佳人之独怀兮”至“昭彭咸之所闻”。写自己在放逐时感到十分孤单,但仍然爱国忧时,因此弄得心烦意乱。“惟佳人”四句,姜亮夫谓“言隐居伏处而独自思虑,无人知也”(《屈原赋校注》)。“涕泣交”八句王夫之释为“宵而不安于寝,旦而不怡于游,终不释于怀抱”(《楚辞通释》)。

  “糺思心”二句形容自己忧思之深切,这就像后世辛弃疾所谓“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也。

  “折若木”二句,上句说自己求神木以遮蔽日光,象征自己曾力求韬光养晦,下句说自己随着飘风的牵引。任从它把自己吹到哪里,意指心情之空虚。

  “存仿髴”二句接着形容自己极端愁苦,有时陷入不闻不问、万念俱灰的枯寂状态,但有时又激动起来,心跳不止。

  “抚佩袵”二句意为勉强抑制自己的悲愁,茫无目的,踽踽而行。“岁曶曶”四句承“遂行”之后,写“行”中所见,时序迁流,众芳摇落,触目惊心,益深忧虑。

  “怜思心”四句言自己长愁的原因。“孤子唫”四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云:“此言思心既不可创伤,则惟存一死。”又引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所以然者,秦关不返,孤臣有故主之悲;南土投荒,放子无还家之日,此固交痛而不已者也。安得不为彭咸之所为乎?”

  第三段从“登石峦以远望兮”至“托彭咸之所居”。该段写自己生意已尽,死志已决。“登石峦”四句言自己登山远望,一片寂静。楚国本是个强国。上下本应忧勤警惕,奋发图强,然而此时既不见行动,呼之又不闻其反响,因此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愁郁郁”四句紧承上文,写登高远望后引起的愁肠寸结。“穆眇眇”四句紧承上文,意谓自己的心情有时愁思茫茫无边无际,有时则陷入空虚而无所著落的状态。叹声隐尚有可感,志纯竟不可为。

  “藐蔓蔓”两句,亦诉说自己的主观心情,言思入辽远,则渺渺漫漫不可度量,思入深微,则悠悠长长不可收束,“愁悄悄”两句言自己的神魂虽在高远处飞逝,却并无快乐。

  “凌大波”两句,表明忠臣直士只有一条路:效法古之贤人彭咸。屈原于是想乘着滚滚波涛,随风而流,到彭咸投水而死的地方去。

  第四段从“上高岩之峭岸兮”至“刻着志之无适”。该段设想自己死后。灵魂不灭,神游天地的情形,进而抒写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剖白自己光明正大、志洁行芳。“上高岩”四句,姜亮夫认为:“此言上依彭咸,初至高岩陖岸之间,继则更上而处于云气之杪顶,再上则至于玄冥之上;而舒摅其虹采,遂尔于俄顷之间,而上抚于天庭矣。此上升之事也。”(《屈原赋校注》)

  “吸湛露”四句,姜亮夫认为是从彭咸居后之事。以上八句写神游太空,极想像中壮丽、高洁、温暖之乐。但转侧之间突然惊醒,又起故国之思。

  “冯昆仑”四句写身宿风穴。风穴在昆仑,故醒后即依凭昆仑透过云雾而下瞰人寰。

  “纷容容”四句就心境立说,姜亮夫说:“此言己心烦乱,无复经纪,欲进则无所从,欲退则无所止也。”(《屈原赋校注》)

  “漂翻翻”四句,上两句仍写心境,心如两翼摇摇,翻飞飘浮或上或下,时左时右;下两句言自昆仑下至江水,往来江上,神游故国而下观。

  “观炎气”四句,借炎气烟液等为喻述事物相因之理。天庭既不能久居,彭咸也不可终随,故下转为访问古代的贤人,“借光景”六句即言自己已下定决心,循着介子推、伯夷的足迹前进。

  第五段“曰”字以下至结尾。顾往悼来,表白决心,但决不轻于一死。“吾怨”二句谓怨恨往昔的希望落空,警惕来日可危。

  “浮江海”二句指伍子胥事。谓准备投水而死,追随子胥。“望大河之洲渚兮”四句承前“从子胥”而言,意思是说,申徒狄以身殉国,其情固属可悲,但他的死并不能挽救殷商的覆亡,则死又何益?显示自己的处境,虽然死志已决,但就整个楚国言,未来的危机,也不是自己一死所能遽了的。

  故以“心絓结”二句作为全篇的终结。屈原在政治斗争过程中,虽然早已作了最后牺牲的思想准备,这种念头,也曾经常浮现,但不到最后时刻,决不轻易付诸实施,可见此尚非绝命之词。

  此篇写作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心理刻画手法上的高妙。全篇未见事实之叙述,全是作者心理活动的展现。作品充满着深沉、悲愤的情绪,思理困惑,不知所释,忧伤悲怆,故有此篇之作。

  此外,此篇语言上也有其特色。作品中有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相羊”、“歔欷”、“仿髴”、“从容”、“周流”、“逍遥”、“于邑”、“踊跃”、“婵媛”、“委移”等等,随处可见。而叠字词的运用,更是接二连三,触目皆是,“嗟嗟”、“凄凄”、“曼曼”、“惘惘”、“曶曶”、“冉冉”、“眇眇”、“默默”、“郁郁”、“戚戚”、“芒芒”、“蔓蔓”、“緜緜”、“悄悄”、“冥冥”、“雰雰”、“礚礚”、“汹汹”、“容容”、“洋洋”、“翻翻”、“遥遥”、“潏潏”、“悐悐”,总计共有二十四个,这些词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幽怨悲凉意境的形成,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50-858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¹采薇,薇亦作²³。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mǐ)室靡家,猃(xiǎn)(yǔn)之岁。不遑(huáng)启居,猃狁之岁。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注释:¹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²作:指薇菜冒出地面。³止:句末助词,无实意。⁴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⁵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⁶靡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⁷不遑:不暇。遑,闲暇。⁸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⁹猃狁: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柔¹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²,载(zài)饥载渴³。我戍(shù)未定,靡使归聘(pìn)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注释:¹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²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³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⁴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⁵聘:问候的音信。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采薇,薇亦刚¹止。曰归曰归,岁亦阳²止。 王事靡³(gǔ),不遑启处。忧心孔,我行不来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注释:¹刚:坚硬。²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³靡:无。⁴盬:止息,了结。⁵启处:休整,休息。⁶孔:甚,很。⁷疚:病,苦痛。⁸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彼尔维何?维常¹之华。彼路²斯何³?君子之车。 戎(róng)车既驾(jià),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译文: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注释:¹常:常棣(棠棣)植物名。²路:高大的战车。³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⁴君子:指将帅。⁵戎:车,兵车。⁶牡:雄马。⁷业业:高大的样子。⁸定居:犹言安居。⁹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¹骙。君子所依,小人²所腓(féi)³。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jí)
译文: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注释:¹骙: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²小人:指士兵。³腓:庇护,掩护。⁴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⁵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⁶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⁷日戒:日日警惕戒备。⁸孔棘:很紧急。棘: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¹我往²矣,杨柳依依³。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¹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²往:当初从军。³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⁴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⁵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⁶霏霏:雪花纷落的样子。⁷迟迟:迟缓的样子。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cǎiwēi

míng xiānqín 

cǎiwēicǎiwēi wēizuòzhǐ yuēguīyuēguī suìzhǐ shìjiā xiǎnyǔnzhī huáng xiǎnyǔnzhī 
cǎiwēicǎiwēi wēiróuzhǐ yuēguīyuēguī xīnyōuzhǐ yōuxīnlièliè zàizài shùwèidìng shǐ使guīpìn 
cǎiwēicǎiwēi wēigāngzhǐ yuēguīyuēguī suìyángzhǐ wángshì huángchǔ yōuxīnkǒngjiù xínglái 
ěrwéi wéichángzhīhuā  jūnzhīchē róngchējià  gǎndìng yuèsānjié 
jià kuíkuí jūnsuǒ xiǎorénsuǒféi  xiàng jiè xiǎnyǔnkǒng 
wǎng yángliǔ jīnlái xuěfēifēi xíngdàochíchí zàizài xīnshāngbēi zhīāi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汉江回万里,派¹作九龙盘²
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注释:¹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²盘:盘踞。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横溃(kuì)¹(huò)²中国,崔嵬(wéi)³飞迅湍(tuān)
译文: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注释:¹横溃:泛滥。²豁:打开。中国:中南地区。³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江波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⁴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六帝¹沦亡后,三吴²不足观。
译文: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注释:¹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²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我君¹²区宇³,垂拱众流安
译文: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拱之治之后天下太平。
注释: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²混:混合,统一。³区宇:全国的范围。⁴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平的景象。⁵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今日任公子¹,沧浪²罢钓竿。
译文:如今任公子已无需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注释:¹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²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个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鳞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

  李白漫游扬州时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称誉像教有“照迷方”之效。而《金陵望汉江》更值得关注,嘲笑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割据者依恃金陵钟山之险而称帝终归复亡的历史命运,同时盛赞李唐一统天下之伟绩。

参考资料:
1、 栾睿 .《李白诗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市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9 .
2、 葛景春 .万里长江的风情画卷——李白与长江 .中国会议 :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 ,1997-06-30 :62 .
3、 酒隐安陆 蹉跎十年——李白在安陆的快意与失意, 王定璋编著,35页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pǔ),家具画船。”唯吴兴¹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yǒu)²,予与萧时父³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译文:《吴都赋》说:“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只有吴兴才有这种繁华的景致。吴兴春游的壮观场面,西湖也不能相比。已酉这一年,我和萧时父在城南处一边载酒一边划船,归来于是写下此词。
注释:¹吴兴:今浙江湖州。²己酉岁: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³萧时父:萧德藻之侄,姜夔妻族(内弟)。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¹桃根桃叶²。歌扇轻约³飞花,蛾(é)眉正奇绝。春渐远、汀(tīng)自绿,更添了几声啼(tí)(jué)。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译文: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她正在用团扇轻轻地去迎接那些飞来飞去的杨花,她的眼神,真是楚楚动人。春光渐渐去远,沙洲自然变绿,又添几声悦耳的鸟鸣。遥想当年,在繁华如锦的扬州路,我如杜牧年少时放荡寻欢。往事早已成烟,思念也无用处。
注释:¹旧曲:旧日坊曲。坊曲,常代指歌妓集聚之地。²桃根桃叶:桃叶系晋王献之爱妾,见辛弃疾《祝英台近》注。桃根为桃叶之妹。此处借指歌女。约,缠绕,邀结,此处意谓沾惹。³约:拦住。⁴汀洲:沙洲。⁵啼鴂:悲鸣的杜鹃。⁶三生杜牧:此处作者自指。三生,佛家语,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生。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jīn)芳思,与空阶榆(yú)(jiá)¹。千万缕、藏鸦细柳²,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译文:又一次到了寒食时节,宫廷中恐怕又在分烟。无奈在我此时满情惆怅,办见季节已经更换。只能把满腔幽怨付给偷英,任它飞到空荡荡的石阶前。千丝万缕的细柳,里面乌鸦在此掩身,轻软的柳絮好像在为来去的客人飞舞回旋。忆起当年出关,与伊人分别的情景,令人难忘。
注释:¹空阶榆荚: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化用其意。²千万缕句:周邦彦《渡江云》词:“千万缕,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此用其意。

  淳熙十六年(1189)湖州春家作,所枨触全在昔年与一合肥妓女旧情,用情痴绝奇绝,非如此不足与言白石。萧时父,老诗人萧德藻的子侄辈。萧德藻赏识周济白石,以侄女妻之。偶然邂逅,白石与友人在湖州春家,迎面而来的小艇上,有女子恍似日夕相思的合肥旧识。“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一恍而过的镜头,眉目还真有些想象!然而“春渐远”,不是的。桃根桃叶,王献之二妾名,喻意中人姊妹行。

  按,白石二十余岁在合肥时曾恋身份似为勾阑的女子,后再莅江淮,其人已杳。自此白石魂牵梦萦至于一世,“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女子妙解音乐,恨入四弦人欲老,宝筝能拨春风,此词以《琵琶仙》名调,包含音乐上的怀念。春渐远了,添几声伯劳哀鸣的“自绿汀洲”自拟。白石每比唐代“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实未尽当。歇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深情追忆至“三生”,使人腹痛。

  下片展开这可解又不可解的“三生”情愫。白石《淡黄柳》小序说合肥多种柳,“客居合肥城南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故白石咏柳几乎都和怀念合肥女子有关。丝丝柳色都在牵动“三生情愫”,所以下片隐括唐人咏柳三诗,并非泛泛之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偏要细说。此正词人性情和表现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处。

  引用改装三首咏柳唐诗,有何特点、有何用意?“宫烛分烟”用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此柳及柳花乃是蒙德宗皇帝御赏的为皇家气象凑趣之物,与一世布衣的白石大异,故一笔撇过,“奈愁里匆匆换时节。”“空阶榆荚”用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句意,此才是白石心目中之柳,故把一襟芳思付与,用两韵尽情渲染。“起舞回雪”句全词高潮。想见与合肥女子会心即在此千万缕起舞回雪处,杨花榆荚必有内心深处共鸣,否则不会终生难忘。末用王维《渭城曲》,虽是青青新柳,已渐淡渐远,西出阳关矣。“起舞回雪”,不作御街御柳,这是“三生杜牧”与合肥女子爱情的画龙点睛之笔。

  一气清空,净化、淡化的渺茫爱情,云缕浪花般的追忆,又是何等执着浓郁。

xiān ·shuāngjiǎngláishí

jiāngkuí sòngdài 

  yún  cángyān jiāhuàchuán  wéixīngwéirán chūnyóuzhīshèng 西wèinéngguò yǒusuì xiāoshízàijiǔnánguō gǎnchéng 

shuāngjiǎngláishí yǒurén jiùtáogēntáo shànqīngyuēfēihuā éméizhèngjué chūnjiànyuǎn tīngzhōu绿 gèngtiānliǎoshēngjué shíyángzhōu sānshēng qiánshìxiūshuō 
yòuháishì gōngzhúfēnyān nàichóu cōngcōnghuànshíjié jīnfāng kōngjiējiá qiānwàn cángliǔ wéizūn huíxuě xiǎngjiàn西chūyángguān rénchūbié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¹得胜游。
译文: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注释:¹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译文: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得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译文: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译文: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平平叙事,颇有民歌风味。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杨万里于1154(绍兴二十年)中进士,初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萃,以后历任内外官职,奔走于江湖间,到写这首诗时,已经半世(指一个人的半生)之多;十来年间,因主程所经,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调子并不沉重,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如“半”对“十”“三”对“四”“五”对“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下句的“泊”是动词,与上句的“江”为名词不同,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调)。这样一种对仗,表现出诗人的巧思,具有一种轻快流利、拗折错落的美感。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颈联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从对面写来,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这样写,既饶情致,又不落套。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承“半世三江五湖棹”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上句先放开一步,下句却透过一层,揭示了事情的底蕴。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69,1479

píngjiāngbǎihuāzhōu--yángwàn

zhōnghǎochùshìzhōuquèwèiwángchéngshèngyóu

bànshìsānjiāngzhàoshíniánbǎihuāzhōu

ànbàngyángliǔdōuxiāngshíyǎnyúnshānjiànliú

yuànzhōudìngchùshēnshì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