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风怪雨一时清,又阻扁舟两日程。天意似将留客住,明朝浮海看清明。
盲风怪雨一时清,又阻扁舟两日程。天意似将留客住,明朝浮海看清明。
范梈

范梈

范梈(pēng)(1272—1330)元代官员、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 5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
之子在万里,江湖逈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
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
飞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朝游江北¹岸,夕宿潇湘²沚。
注释:¹江北:原作“北海”,注云:“一作江北。”今据以校改。²潇湘:两水名。均在今湖南省境内。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时俗薄朱颜¹,谁为发皓齿。
注释:¹朱颜:美好的容颜。
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恃。
俯仰¹岁将暮,荣曜²难久恃。
注释:¹俯仰:俯仰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²荣曜:指女子青春时光彩焕发的荣华。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仆夫早严驾¹,吾行将远游。
注释:¹严驾:装备好车马。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安足由。
将骋万里涂,东路¹安足由。
注释:¹东路:指从洛阳回去的路上。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江介¹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注释:¹江介:江边。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¹
注释:¹无方舟:比喻自己当时没有权柄。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飞观¹百余尺,临牖御棂轩²
注释:¹飞观:形容观之高。观:宫门的瞭望楼。²棂轩:栏杆。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¹。
注释:¹丧元:丢掉脑袋。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¹
注释:¹赴太山:古人迷信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因此“赴太山”即“赴死”之意。太,通“泰”。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闲房何寂寞,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空室自生风,百鸟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幷。
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妾身单且茕。
佳人在远遁,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
赍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jī)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倘终顾盻恩,永副我中情。

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起句工整并定下“悲”的感情基调。写诗人朝日登台,虽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但诗人仍有所感触,觉得悲从中来。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这两句诗紧承上句,也解释了悲的原因:亲人远隔万里,江河阻隔,水深难渡。同时也点明此诗是为怀故人而作的主题。“方舟”两句,继续写会面之难、离愁难以排遣。

  “孤雁飞南游”等以下六句是直写登台见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两句写诗人听到孤雁哀鸣,抬头望见正向南飞,想到孤居南方的兄弟,心内更是痛苦。“翘思”以下四句写仰首思慕远方兄弟,遐想托雁带去音信,可转眼之间,孤雁已飞走了,形影不见,无缘会面,又难通音信,惆怅痛苦,久久不平。

其四赏析

  该诗是曹植《杂诗》六首中的第四首。诗中作者以佳人自比,抒发自己虽值盛年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南国有佳人,容华者桃李“,起首两句就描绘了一个艳若桃李、风华绝代的形象。是作者借屈原以香草美人代君子的写法,借美人形象来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两句,写美人朝游江北,夕宿潇湘水的小洲上,居无定所。“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两句写美人空有色艺,却遭时俗所鄙薄,那么佳人为谁去启皓齿歌唱?这两句,自怜之意已出。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两句写时光流逝,青春美色难以久驻,暗示人生易老,如不趁青春年少建功立业,恐怕要留下终生遗憾。作者那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伤喷泄而出。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野店残冬。绿酒¹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注释:¹绿酒:美酒。因酒上浮绿色泡沫,故称。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篮舆¹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注释:¹篮舆:竹轿。
此词写偕友冬日山行的野趣逸兴。小店暂歇,春酒一杯,沿途的溪山间不时夹带着几枝幽梅、几竿孤竹、几株苍松,清旷疏朗之气宜人。暮宿孤村,又逢寒风飘絮,夜雪扑窗。天明后带上渔具,兴致勃勃地去“独钓寒江雪”,有胸中万虑俱息之感。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正是神都¹有事时,又来南国²踏芳枝。
译文:正逢首都北京是有事的时候,再一次来到南方巡视泽国水乡。
注释:¹神都:古谓京城。这里指首都北京。²南国:中国南方的泛称。作者写这首诗的前后,正在南方巡视。1966年5月15日在杭州;途经长沙于17日到韶山滴水洞,在这里住了11天;28日赴武汉。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芳碧水驰。
译文:革命小将好似那高洁的松柏直向苍天,走资派好似枯落的败叶只能芳着流水逝去。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译文:新的革命风暴席卷苍天,气势恢宏;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无数红旗上下翻卷。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凭栏静听潇潇雨¹,故国²人民有所思。
译文:在那潇潇细雨中凭栏静,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应该也有所思索吧。
注释:¹凭栏静听潇潇雨: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句。阑同栏。潇潇,骤急的雨势。²故国:即祖国。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诗从叙事起,说明作诗的缘由和地点。首句点出正逢首都北京“有事”之时。有何事?这年6月10日,毛泽东会见亲密的老朋友、越南党和国家的领袖胡志明,在谈到中国当时形势时说:“我们最近这场斗争是从去年11月开始的,已经七个多月了。最初,姚文元发难,他是个青年人,讨论清官等问题。”不过,“现在我们不搞清官这件事了”,而是“发动群众整反动分子”。这段话的珍贵价值,在于廓清了人们各种各样的揣摩和猜测,确凿无误地提供了“这场斗争”的由来和现状发展的线索,为解读全诗找到诗人自述的第一手重要依据。

  “正是神都有事时”读来有种急迫感,凸显标题的份量。“又来南国踏芳枝”读来有种春风拂面的暖意,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芳枝,喻指人民群众朝气蓬勃的笑脸。此时读者有所思:革命成功了吗?我们真的无忧无虑了吗?

  “青松怒向苍天发”青字透着时光荏苒,祖国少年的情怀。松字透着高洁傲雪,松柏延年的节操。怒向苍天发,发人深省。此时读者有所动:被革命一个阶段之成功遮住视线,将失去革命意义。“败叶纷芳碧水之”败叶藏着多事之秋,动荡抉择的愁绪。碧水是指人民的力量。“碧水”取义于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是希望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主宰新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之”是指碧水滔滔流过的痕迹。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满”字极赞群众起来造反的踊跃和热烈,亿万人民身穿绿军装投入战斗的雄姿,高举红语录形成一片红海洋的场面,加上上下翻卷的无数面红旗,极为壮观。一个“走”字,再现了当时群众运动风驰电掣般的迅速发展。其形势如急风暴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

  但是,已经七十多岁的革命家毛泽东,此时虽然仍然具有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生奋斗追求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壮志,但革命的挫折和失败、考验和锻炼,使他又具有了超人的历练和冷静。于是,诗人的感情在激荡澎湃之后急转直下,写下了令人难解的最后两句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种抒写,既可以看做是风雨过后转为潇潇细雨的景物感怀,又为全诗制造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在诗情发展的脉络上,可以说是前面风雷激荡的心曲变奏。诗人凭阑在潇潇细雨中静听。静听什么?接着诗人又把这种静听引发出来、开展出去,想到全国人民此时此刻也在“有所思”。于是,诗人的静听和人民的所思,便成为此诗的“诗眼”,也自然成为解读此诗的关键所在。

  诗人凭阑(栏)听雨,不禁让人想起岳飞在《满江红》词中那种“仰天长啸”的悲壮。不过毛泽东在诗中流露的,却是悲壮沉郁加忧患的特殊感情。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广文¹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²,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³。有司敛(liǎn)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kuí)(lěi)拔出之才,其一累黍(shǔ)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jiē)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wěi)¹⁰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¹¹,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¹²,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译文:广文馆的曾巩,来自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淘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也淘汰不录取。侥幸遇到好考官,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好像录取和淘汰都不关自己的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么办法。”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注释:曾巩: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¹广文:广文馆。唐、宋均设广文馆,掌教国子监中学习进士业的学生。²太学:宋代国学之一,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庶人中俊异者皆可入学。³进于有司:指赴礼部应进士试。有司,此处指礼部。⁴敛:聚集。⁵操尺度:掌握衡量弃取文章的标准。⁶概以一法:用同一标准衡量。概,衡量。⁷魁垒拔出:高超特出。《汉书·鲍宣传》:“朝臣无有大儒骨鲠,自首耆艾,魁垒之士。”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魁垒,壮貌也。”⁸累黍:古代用黍粒为计量基准,这里指极小的数量。⁹非己事:与自己无关。¹⁰诿:推卸责任。¹¹自任其责:自己承担责任。¹²失手:发生差错。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¹,其大者²固已魁垒,其于小者³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jiù)而菑(zī)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译文:哎!考官所掌握的真的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还是将他淘汰,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的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才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注释:¹业:学业。²大者:指见识,思想。³小者:指文章技巧。⁴不非同进:不非议一同进考的学子。同进,同求进取者。⁵广其学而坚其守:扩充自己的学识,坚持自己的操守。⁶咎岁:责怪年成不好。⁷菑播:耕耘播种。菑,除草。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曾生橐(tuó)¹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²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³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译文: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看到的这些文章,使我感到,曾巩可凭这些文章怜悯考官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注释:¹橐:口袋。这里用作动词,携带的意思。²求:访求,有赏识的意思。³辱:谦词,犹言承蒙。⁴顾:探望,访问。⁵吊有司:意思是试官不选拔曾巩是一件严重的损失。吊,伤痛,与“贺”相对。

  文章首先揭示了主试部门所规定的录取标尺有问题:“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就是说主试部门只规定了唯一的一种衡文的尺度,只要应试文章的体式风格不合这种尺度,即使内容再好,艺术成就再高,也概不人选。这必然造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天下举子对此时风趋之若鹜,而真正有志于改革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韩愈、柳宗元优秀传统的真才实学之士,受到排斥废黜,从而形成考场的流弊。

  但是任何原则毕竟要由人来执行,当时的主考官员执行录取原则,者从两方面做了揭示。其一,所谓“良有司”这种人是能够识别文章的好坏的,但他们奉“一法”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严格选拔文章之“中尺度”者,对文章“不中尺度”的人,明知人家落第是冤枉的,也不肯录取。充其量只是表面上做出点假惺惺的同情惋惜姿态,实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文章惟妙惟肖、人木三分地刻画了这种人对人才所摆出的冷酷虚伪的嘴脸。但问题还不止于此,严重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对此也不加谴责,却一味为主考官员推卸责任:“皆曰:‘其不中,法也。’”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主考官员因循守旧的陋习。其二,更不幸的是,有些主考官员连当时规定的唯一尺度也掌握不好。这样,即使是按既定尺度写应试文章的举子,也会因主考官的误判而落第,造成“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的后果。

  在揭示考场流弊的基础上,作者痛切愤慨地提出质问:“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实际是否定了主管考试部门所操之“法”,谴责了主考官员因循陈规陋习,不思改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行文至此,作者才以曾巩落第为例,指出这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可怪”的现象,既为曾巩鸣不平,也表达了他本人要求改革考场流弊的迫切愿望。事实上,欧阳修也是这样做的,《宋史·欧阳修传》载:“知嘉韦占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欧阳修置流俗于不顾,大胆改革考场陋习,无疑是对当时人才的解放。据《宋史·曾巩传》载,曾巩恰恰就是“中嘉祐二年进士第”的。两相对照,孰是孰非,非常明显。说到底,这关系到如何正确地负责任地替国家识别、选拔人才的问题。本文的价值正在于提出了这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根本大计。

  正因为作者的视野开阔,立脚点高,所以在这篇送人落第归乡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落第者表示廉价的同情。相反,对曾巩“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大加赞扬:“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这里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人才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才是对人才的最大爱护与扶植。作者以农夫不因遭逢灾年而中止农事为例,肯定了曾巩决定返乡,“思广其学而坚其守”的行为,并满怀信心地预言曾巩必有发达之日。这是对曾巩最大的激励。

  文章的最后,追述了作者结识曾巩的始末,表达了自己发现了曾巩这样品学皆优的人才的喜悦心情,对京师之人及主考部门官员不能赏识曾巩表示了莫大的遗憾:不仅写得亲切有味,而且发人深思。结句一“吊”一“贺”这对反义词的运用,揭示了对待人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而作者那种以赏识、扶植天下俊才为己任的文坛领袖的形象,也就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显现了出来。

  整篇文章不仅立意高迈,而且写得极有章法。如揭示考场流弊,就用了“剥笋皮”式的层层“曝光”的方法,在内在逻辑上也就是层层推进,层层深入,然后归结到主考官员因循陋习、不思改革这一重心上来;从而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态度形成反差对照,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即如何正确地、负责任地替国家识别与选拔人才的问题,可谓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16-118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¹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
译文:在落花铺满台阶、绿叶遍布枝头的季节,杜鹃鸟声声啼叫。欢聚的时刻那样短暂,转眼就要分离了。彩凤孤单地飞舞、孤独地栖息。
注释:¹杜宇:杜鹃。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¹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译文:分别以后有多少相思?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重逢。这相思情怀也只有用一首情词、一首情诗来表达。
注释:¹后会:日后相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