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气节鬓惊秋,书剑荒寒事远游。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
凌云气节鬓惊秋,书剑荒寒事远游。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
西风不管参军帽,绝塞空凋季子裘。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
西风不管参军帽,绝塞空凋季子裘。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

jiǔmǎntǎnshān--liúbǐngzhōng

língyúnjiébìnjīngqiūshūjiànhuānghánshìyuǎnyóuwànlánguāngchéngbèichuānhóngshàngáotóu

西fēngguǎncānjūnmàojuésāikōngdiāoziqiúshuízhūniànxíngpínggāoshìwàngshénzhōu

刘秉忠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凛冽(liè)倦玄冬¹,负暄²(shì)飞阁。
译文:厌倦了冬天的严寒凛冽,喜好登上高阁晒太阳来取暖。
注释:¹玄冬:冬季。²负暄: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
羲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
(xī)¹流德泽,颛(zhuān)(xū)愧倚薄²
译文:太阳散布着光辉流温暖的恩惠,寒士生活困顿,贤明的君主应会为此感到愧疚。
注释:¹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驾御日车的神。代指太阳。²倚薄:谓生活困迫。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¹
译文:在阳光的温暖照耀下,毛发都舒畅了,肌肤渐渐润泽,太阳实在是十分仁慈。
注释:¹沃若:润泽貌。
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
太阳信深仁,衰气¹(xū)²有托。
译文:依赖着冬日的阳光,身上衰败之气很快得到了驱散。
注释:¹衰气:衰败之气。²歘:形容短促迅速划过的摩擦声音,延伸为快速的意思。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译文:枕头倾斜了烦请着眼一看,虚弱的身体很容易得到了调流。
流离木杪猿,翩跹山颠鹤。
流离木杪(miǎo)¹猿,翩(piān)(xiān)²山颠鹤。
译文:树梢上的猿猴流利敏捷,山巅的鹤飘逸飞舞。
注释:¹木杪:树梢。²翩跹:飘逸飞舞貌。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
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
译文:朋友了解我苦于分离流相聚,常常因为流离漂泊而悲伤,短暂相逢流安居而欣慰。
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
译文:面对眼前的事物而作诗,漂泊不定的人生经历恍惚之间淡忘了。
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
古来遭丧乱,贤圣¹尽萧索²
译文:自古以来遭到国丧战乱的君子都凄凉衰颓。
注释:¹贤圣:道德才智极高的人。²萧索:凄凉衰颓。
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
胡为¹将暮年,忧世²心力弱。
译文:为什么我将进入晚年了,还在因为忧愁时事而心力憔悴?
注释:¹胡为:为什么。²忧世:为时世或世事而忧虑。心力:指精神与体力。

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suí)¹万邦²,娄(lǚ)³丰年。天命匪(fěi)(xiè),桓(huán)武王。保有厥(jué),于四方,克¹⁰定厥家¹¹。於(wū)¹²¹³于天,皇¹⁴以间(jiàn)¹⁵之。
译文:万国和睦,连年丰收,全靠上天降福祥。威风凛凛的武王,拥有英勇的兵将,安抚了天下四方,周室安定兴旺。啊,功德昭著于上苍,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
注释:¹绥:和。²万邦:指天下各诸侯国。³娄:同“屡”。⁴匪解:非懈,不懈怠。⁵桓桓:威武的样子。⁶保:拥有。⁷士:指武士。⁸于:往。⁹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¹⁰克:能。¹¹家:周室,周王宗室。¹²於:叹词。¹³昭:光明,显耀。¹⁴皇:皇天。¹⁵间:通“瞷”,监察。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诗(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一诗的鉴赏文字)。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习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今按:《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娄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叠字词“桓桓”领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壮的气势,而“于以四方”云云,与首句“绥万邦”上下绾合,一强调国泰民安,一强调征服统治,而都有周室君临天下的自豪感。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天帝来作证,以加强肯定,同时也是对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应。诗的核心就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尚书·周书·多方》一致。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正点明了主题。诗的语言雍容典雅,威严而出之以和平,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涌动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气。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696页

huán

míng xiānqín 

suíwànbāng fēngnián tiānmìngfěixiè huánhuánwáng bǎoyǒujuéshì fāng dìngjuéjiā zhāotiān huángjiànzhī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禁庭春昼,莺羽披¹新绣²。百草³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jī)满斗。
译文:深宫里春日的白天,只见到黄莺鸟长出了新的羽毛。在花下挖空心思玩“斗百草”,输赢的赌注需要成斗的金银珠宝。
注释:¹披:长叠;新长出。²新绣:新的衣服。这里指“新的羽毛”。³斗百草:斗百草又称鬭百草。一种中国民间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⁴巧求:挖空心思去找。⁵只:语助词,用于句尾或句首。⁶珠玑:珠宝。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ní)(cháng)¹。谁道腰肢窈(yǎo)(tiǎo),折旋²笑得³君王。
译文:到了晚上,整理下并不完整的妆容,在御前很随意的跳起了霓裳羽衣舞。谁知这曼妙的身姿,不久就把君王逗的开心起来。
注释:¹霓裳:霓裳羽衣舞。²折旋:不久便折服。³笑得:欢笑了;逗乐了。

qīngpíng··jìntíngchūnzhòu--bái

jìntíngchūnzhòu

yīngxīnxiù

bǎicǎoqiǎoqiúhuāxiàdòu

zhǐzhūmǎndòu

wǎnquècánzhuāng

qiánxiánshang

shuídàoyāozhīyǎotiǎo

zhéxuánxiàojūnwáng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niè)¹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bō)²可随身。
译文: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注释:¹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²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译文: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页

zèngzhìshàngrén

xún tángdài 

nièzuòyúnyóuchūshìchén jiānpíngsuíshēn 
féngrénshuōrénjiānshì biàn便shìrénjiānshìrén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¹而听之,使子路²问之,曰:“子之哭也,壹(yī)³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¹⁰(zhì)¹¹之: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注释:¹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²子路: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³壹:真是,实在。⁴而:乃。⁵然:是这样的。⁶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⁷焉:于此,在此。⁸去:离开。⁹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¹⁰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¹¹识:同“志”,记住。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