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
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
尚惜飘零看落花。
尚惜飘零看落花。
闲客卧烟霞。应笑劳生鬓早华。惊破石泉槐火梦,啼鸦。
闲客卧烟霞。应笑劳生鬓早华。惊破石泉槐火梦,啼鸦。
扫地焚香自煮茶。
扫地焚香自煮茶。

nánxiāngzi--liúbǐngzhōng

yóuziràotiāncáimányānyòusāishāsuìsuìniánniánhánshíjiā

shàngpiāolíngkànluòhuā

xiányānxiáyīngxiàoláoshēngbìnzǎohuájīngshíquánhuáihuǒmèng

sǎofénxiāngzhǔchá

刘秉忠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 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译文:花开的时候你不能和我一起欣赏,花落的时候你无法与我一起悲伤。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欲问¹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译文:想要问我相思之情让人最为难耐的时间?那一定是在花开花谢的时候。
注释:¹欲问:想要问。

  这首诗写思妇渴望与久别丈夫相聚首的无限相思之情。

  思妇面对百花盛开的撩人春色,面对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象,触景生情。“花开不同酵步翻赏”,而花无百日红,其花易衰,其色易逝,花开花落,最惹思妇青春易逝之哀怨,自然令人不胜低回与哀婉,自然使思妇联想到青春易逝,丈夫不在身边,辜负了青春年华,这让她怎能不思念远别的丈夫(或恋人),也就自然而然倾述出心中既怨又慕的伤春情怀。

  花开“同赏”,花落“同悲”,这是思妇与丈夫(恋人、情人)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最理想的情爱境界。然而,事与愿违,却花开不能“同赏”,花落也不能“同悲”,这恐怕是夫妻之间的情爱的不幸与悲怆。有哪一对情人不希望“比翼双飞”,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朝夕相处,欢乐与共呢?即使在生活的长河里,碰见点风雨,有哪一对真正的情侣不能同舟共济呢?

  在共渡难关中的“同悲”,又何尝不是含有苦涩的爱的甜蜜呢?何况“苦中甜”,即诗中说的爱情生活中的“同悲”,这要比“同赏”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同赏”与“同悲”共同构成人生旅途中相知相爱、休戚相关、相濡以沫、相互依恋,这恐怕才是诗人在这首诗里要讲的爱情真谛!这恐怕是这首诗中所说的不能“同赏”,又不能“同悲”的巨大失望的惆怅和无限哀怨的幽恨所在!所以,郭炜《古今女诗选》称此诗:“不同悲胜不同赏’多多。”赵世杰《古今女史》说此诗:离恨绵绵。

参考资料:
1、 杨鸿儒编著.爱情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1.01,:第145页

chūnwàngshǒu ·

xuētāo tángdài 

huākāitóngshǎng huāluòtóngbēi 
wènxiāngchù huākāihuāluòshí 
梦仙到,吹笙路杳,度巘云滑。溪谷冰绡未裂。金铺昼锁乍掣。见竹静、梅深春海阔。有新燕、帘底低说。念汉履无声跨鲸远,年年谢桥月。
梦仙¹到,吹笙(shēng)路杳(yǎo),度巘(yǎn)²云滑。溪谷冰绡(xiāo)未裂。金铺昼锁乍掣(chè)。见竹静、梅深春海阔。有新燕、帘底低说³。念汉履(lǚ)无声跨鲸远,年年谢桥月。
译文:我来到李尚书依山而筑的庄园里,只听到远处有笙声隐约地传入我的耳中。我顺着险峻曲折的山径向上攀登一直到山顶,山路似乎直通天际,一伸手便能摸到天上飘过来的柔软的白云。庄园内的小溪里还冻结着医层薄冰,久雨的天气刚刚放晴,阳光就开始普照大地。只见那庄园中竹林幽深,梅花成丛,春天的气息已是随处可见了。有几只刚从远方飞来的燕子轻巧地穿越窗户,呢喃低语。古时的黄石公恐怕早已跨鲸仙游无踪了,只有夜晚的明月不断升落,不厌其烦地照耀着这座古老的石桥上。
注释:浪淘沙慢:词牌名,《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共一百三十三字,分三片,第一片九句六仄韵,第二片九句六仄韵,三片六句四仄韵,并叶入声韵。李尚书:据朱祖谋考证,指工部尚书李曾伯。¹梦仙:词人自称。²巘(yǎn):山峰,山顶。³帘底低说:一本无“低”字。
曲折。画阑尽日凭热。半蜃起玲珑楼阁畔,缥缈鸿去绝。飞絮扬东风,天外歌阕。睡红醉缬。还是催、寒食看花时节。
曲折。画阑¹尽日凭热。半蜃(shèn)起玲珑楼阁畔,缥(piāo)(miǎo)²鸿去绝。飞絮扬东风,天外歌阕(què)。睡红醉缬(xié)³。还是催、寒食看花时节。
译文:园中布置着曲曲折折的画栏,它们每天被许多人依靠、抚摸。庄园的山上横空架设了一座小巧玲珑的拱桥,桥边楼阁临水处,已是人去楼空,音信绝断。柳絮随着初春的东风满园飞扬,好像天上的仙子在奏着美妙的音乐,然后将一个个音符飘洒到人世间。主人殷勤待客,频频劝酒,我醉得脸成酡色,差点要跌倒。但醉中告诉主人:待到春暖花开的寒食节时,我还要来这儿赏花游园。
注释:¹画阑:即“画栏”,有画饰的栏杆。²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³缬:两颊红晕。
花下苍苔盛罗袜。银烛短、漏壶易竭。料池柳、不攀春送别。倩玉兔、别捣秋香,更醉蹋、千山冷翠飞晴雪。
花下苍苔盛罗袜。银烛短、漏壶易竭(jié)。料池柳、不攀(pān)春送别。倩玉兔、别捣秋香,更醉蹋、千山冷翠飞晴雪。
译文:在繁花似锦的时候,我一定在这儿悠哉游哉,以致被花丛下的苔藓沾满了脚上的罗袜。在意犹未尽持烛夜游山园时,时光更过得飞逝,我还误以为是报时的漏壶水滴得太快了呢。想那池边的杨柳虽可留客,但终于不能将春天挽留住;又希望月宫中的玉兔也不要捣尽了秋日的桂子香。我醉熏熏地从山径上下来,头戴树影,脚踏满地柳絮,兴尽而归。

làngtáoshāmàn ·shàngshūshānyuán

wényīng sòngdài 

mèngxiāndào chuīshēngyǎo yǎnyúnhuá bīngxiāowèiliè jīnzhòusuǒzhàchè jiànzhújìng méishēnchūnhǎikuò yǒuxīnyàn liánshuō niànhànshēngkuàjīngyuǎn niánniánxièqiáoyuè 

zhé huàlánjìnpíng bànshènlínglónglóupàn piǎomiǎohóng鸿jué fēiyángdōngfēng tiānwàiquè shuìhóngzuìxié háishìcuī hánshíkànhuāshíjié 
huāxiàcāngtáishèngluó yínzhúduǎn lòujié liàochíliǔ pānchūnsòngbié qiàn biédǎoqiūxiāng gèngzuì qiānshānlěngcuìfēiqíngxuě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浮扁(piān)¹以适楚²兮,过屈原之遗宫³。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宫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tuān)。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¹⁰。
译文:小舟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故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你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注释:屈原庙:亦称屈子祠,位于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始建于汉代,重建于清代,现辟为屈原纪念馆。¹扁舟:小舟。²适楚:到楚地。³遗宫:即屈原的宫居,在临江的湖北秭归,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⁴曰惟:句首语助词。⁵伊:助词。⁶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⁷怀沙:屈原作品,《九章》第五篇,为屈原晚年所作。所谓“怀沙”,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之意。⁸忽终章之惨烈:《怀沙》终章有这样的句子:“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⁹逝:发语词。¹⁰沉吟:犹豫不决。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惸乎中浦。”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¹而深居?独嗷(áo)嗷其怨慕²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³。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píng)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qióng)乎中浦¹⁰。”
译文:“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激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注释:¹退默:引退隐居。²怨慕:怨恨而思慕。³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希望自己的死能感动君主使其从而改变作风。⁴宗国:本族的国家。屈原本楚国同姓贵族,宫谓楚国的宗国。⁵冯夷:河神名。相传为华阴人,溺于河,殁而为神。⁶历九关而见帝:经过九重门而得见天帝。古人认为天有九重。⁷瑾:美玉。⁸兰:兰草。⁹惸惸:忧思孤独的样子。惸,同“茕”,悲愁孤苦。¹⁰中浦:水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峡山高兮崔嵬(wéi)¹,宫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²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³。黾(mǐn)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译文: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注释:¹崔嵬:形容山岭高大。²畏讥而改度:害怕谗言讥弹而改变行为准则。³斫方以为圆:将方正砍成圆滑,改其本色随俗取容。⁴黾勉:勉力,努力。⁵去:离开,这里指离开祖国。⁶变丹青于玉莹:丹青之色本不易改变,如果改变的话,也是美如玉光。玉莹,玉的光泽。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¹。违国去俗²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译文:“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国家,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注释:¹不吾与:“不与吾”的倒装。与,赞许。²违国去俗:离开祖国,抛弃俗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¹,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yāo)²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译文: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苛责求全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总而言之,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注释:¹区区:人少势孤的意思。²要:总而言之。

  这篇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此赋开篇交代了出峡适楚的行程以及造访屈原故居的感受。屈原的故居在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屈原庙,但时过境迁,此时屈原庙已荒废不堪。苏轼目睹此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接着文章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彷徨以及绝望的心态。屈原虽被放逐,然系心于国事,徘徊江上不忍离去。赋吟《怀沙》诗章自伤怀抱。这些都是屈原内心的挣扎,他作为楚国的大夫,却没有尽到责任。尽管这些都不是他主观上的原因所造成的,但是他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一个事实,屈原感到的是懊悔,是自责,是无奈,是悲痛。最终这些情绪彻底压垮了他。对于他而言,唯有一死才是解脱。这并不意味着他在逃避责任,而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承担责任的可能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忏悔。

  苏轼正是看到了屈原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因此他在赋中为屈原代言:为了忠君报国,为了国家人民,不逃避不苟活,活着要力争强谏,即使死了也希望自己的死能感动君主使其从而改变作风。对于屈原而言,是可以选择逃避和苟活的,是可以把所有的责任完全推卸给那个不负责任,甚至是没有责任的国君身上的,甚至像屈原这样名满天下的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安身立命,甚至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屈原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他对于楚国的爱是深入骨髓的爱,是超越生死的爱,是发自灵魂的爱,正是这种爱超越了千古,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敬仰。屈原不是为了一个不争气的国君自杀的,他是为了楚国而死的,他是一个殉国者,一个殉道者,这是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与历代腐儒的不同之处。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文章最后表明“君子之道”不必苛责求全,对屈原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赏。苏轼通过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精神上的对话,完成了对于屈原精神的一次深刻的分析与理解,最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个君子,所要思考的,所要接受的,不是利害,不是现实,不是生死,而是一种道,这种道类似于儒家所谓的“仁者”之道,类似于孟子所谓的“舍生取义”。有些人总是要为了某些东西做出牺牲,这种牺牲并不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而是为了捍卫信仰,捍卫真理。屈原的死,是出于对自身的绝望,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抗争,但是这种绝望不是彻底的绝望,死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为了唤醒更多麻木的灵魂。这就是屈原的希望。

  《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全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这是作者与屈原灵魂的对话之作,不论在思想内涵或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王许林.与屈原灵魂对话:景仰与沉思——读苏轼的《屈原庙赋》.古典文学知识,2001(3):30-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¹、季路²³。子曰:“盍(hé)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qiú),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hàn)。”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¹⁰。”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¹¹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的愿望呢?”子路说:“我希望将车马、轻软的皮衣都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希望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是什么呢 ?”孔子说:“使年老的人得到安乐,使朋友相互信任,使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注释:¹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²季路:春秋鲁国人,姓仲,字季路,孔子的学生。³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⁴子:指孔子。⁵盍:何不,疑问代词。⁶尔:你。⁷裘:皮袍。⁸敝:破旧。⁹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自夸。¹⁰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一说指的是不把劳苦加在别人身上)。施:表白。劳:功劳。¹¹安:安适。
了了晴山见,纷纷宿雾空。
了了¹晴山见,纷纷²宿雾空。
译文:晴天来临,青山面目越发清楚,纷纷茫茫积攒了一整夜的大雾慢慢散去。
樵归妇腰斧,渔罢叟收筒。
樵归妇腰斧,渔罢叟(sǒu)¹收筒。
译文:打柴回来的农妇将斧头别在腰间,打鱼归家的渔翁收起鱼筒。
但取登临适,何须吟啸工。
但取登临适,何须吟啸工。
译文:如果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登临之处,哪里又需要吟啸高歌消磨时间的功夫呢?
平生钓台路,明日与君同。
平生钓台路,明日与筒同。
译文:我平生走过很多钓鱼的路,明天我与你一块去钓鱼。

zǎoxíngshìtóngzhōu--zhàofān

leleqíngshānjiànfēnfēn宿kōng

qiáoguīyāosǒushōutǒng

dàndēnglínshìyínxiàogōng

píngshēngdiàotáimíngjūnt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