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二八深闺女,生来不学唱《金缕》。纤纤素手青灯前,织得寒机成白纻。
吴中二八深闺女,生来不学唱《金缕》。纤纤素手青灯前,织得寒机成白纻。
裁缝熨贴为君衣,春天衣著生光辉。明珠为珰璧为佩,同此素色无相违。
裁缝熨贴为君衣,春天衣著生光辉。明珠为珰璧为佩,同此素色无相违。
一朝送君江上别,岁晚关河积风雪。生知白纻不胜寒,但喜君身常皎洁。
一朝送君江上别,岁晚关河积风雪。生知白纻不胜寒,但喜君身常皎洁。
君不见东邻少妇织锦工,织作步障围春风。春风一去花草歇,金谷寒蛩怨秋月。
君不见东邻少妇织锦工,织作步障围春风。春风一去花草歇,金谷寒蛩怨秋月。
何如洁白长相守,尊中有酒为君寿。人生温饱不足多,莫羡东家著绮罗。
何如洁白长相守,尊中有酒为君寿。人生温饱不足多,莫羡东家著绮罗。

báizhùpiānsòngzhòngmíng--gāomíng

zhōngèrshēnguīshēngláixuéchàngjīnxiānxiānshǒuqīngdēngqiánzhīhánchéngbáizhù

cáifèngyùntiēwèijūnchūntiānzheshēngguānghuīmíngzhūwèidāngwèipèitóngxiāngwéi

cháosòngjūnjiāngshàngbiésuìwǎnguānfēngxuěshēngzhībáizhùshènghándànjūnshēnchángjiǎojié

jūnjiàndōnglínshǎozhījǐngōngzhīzuòzhàngwéichūnfēngchūnfēnghuācǎoxiējīnhánqióngyuànqiūyuè

jiébáizhǎngxiāngshǒuzūnzhōngyǒujiǔwèijūn寿shòurénshēngwēnbǎoduōxiàndōngjiāzheluó

高明

高明

高明(约1305~约1371) 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 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悲夫!士生之不辰¹,愧顾影独独存。恒克己独复礼,惧志行独无闻。谅²才韪(wěi)³独世戾,将逮死独长勤。虽有形独不彰,徒有能独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独荡荡,将遂屈独不伸
译文:我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虽有形相但不能彰显于世,空有才能却不得展示于人。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注释:不遇:没有机遇,指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和抱负。¹生之不辰:生不逢时。²谅:信。³才韪:才质美好。韪:美善。⁴逮:到达。⁵穷达:困窘和显达。⁶屈独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
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xū)(juē)¹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²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³之乱也。炤(zhāo)洞达,胸中豁(huò)也;昏昏(wǎng)觉,内生毒也。
译文: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么精微啊,哎呀又那么疏阔;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
注释:¹吁嗟:感叹词。²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³哲:哲人,明智的人。⁴炤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⁵洞达:通达,透彻。⁶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⁷昏昏:迷乱、不明事理。⁸罔:不、没有。
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我之心矣,哲¹已能忖(cǔn);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唯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pǐ)²!逆顺还周³,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译文: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恃智的。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注释:¹哲:才智卓越的人。²否:《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独万物不通”。这里是不善、不利的意思。³还周:循环。还:通“环”。⁴造:往,到。⁵委之自然:托付于自然。委:托付。自然:指宇宙万物。

  此赋一百八十余字,篇幅很短,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一是叹“士生之不辰”,二是不甘于“没世无闻”。前者与他人的同类作品一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情绪;后者则是司马迁特有的衷曲,与《报任安书》一脉相通。它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境界,而且对穷达易惑、美恶难分的社会黑暗现实,表示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全文感情悲愤激越,语言简劲铿锵,个性鲜明,震撼人心,是赋体中极为成功的作品。

  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罹祸后写的,作者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昏昏罔觉”表示极大的愤慨,控诉他们善恶不分,公私不明,揭露统治集团的互相倾夺、贪生恶死、好贵夷贱。篇末“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和“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等语,表露了司马迁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可与《报任安书》中的“从俗浮沉,与时俯仰”相对照。

  西汉辞赋表现为大赋,颂扬着帝王功德,润色着帝王鸿业,作者身处被人称颂的“汉武盛世”,控诉着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着他们美恶不分、公私不明、互相倾夺、贪生怕死、好贵夷贱之种种丑行、恶行,可谓逆世之道第一人。也正因为此,所以虽克己复礼,仍“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司马迁不以赋见称,但他生当大赋盛行的时代,流风所及,其赋作也能达到一定水平。这篇短赋在名气上虽不如一些名赋,但也还是颇具特色的。其中的反复铺陈、排比对偶,正是司马相如以来汉赋的主要特征;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比司马相如似乎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对后来的抒情小赋,如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5-26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青山招不来,偃(yǎn)(jiǎn)¹谁怜²汝?岁晚³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注释:¹偃蹇: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²怜:爱怜,喜欢。³岁晚:指寒冬腊月。⁴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¹》去。
译文:山尖一轮晚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晚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¹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关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336·337页

shēngzhā ·yóu西yán

xīn sòngdài 

qīngshānzhāolái yǎnjiǎnshuílián suìwǎntàihánshēng huànbiānzhù 
shāntóumíngyuèlái běnzàitiāngāochù qīng tīng sāo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译文:天上自由自在比翼而飞的双燕,实在令人羡慕。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译文: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在玉楼珠阁中共筑爱巢,在金窗绣户间相互嬉戏低飞。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柏梁失火去¹,因入吴王宫²
译文:柏梁台失火了,焚烧了它们的巢窝,它们只好又到吴王宫里筑巢。
注释:¹“柏梁”句:汉武帝时皇宫中有柏梁殿,遭火焚。柏梁:汉长安台名。《二辅黄图》卷五:“柏粱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王琦注云:“《汉武内传》太初元年十一月已酉,天火烧柏梁台。”此句似言李白被谗出众事。²“因入”句:此句似言太白入永王璘幕府事。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吴宫又焚荡¹,雏尽巢亦空。
译文:吴宫又遭焚荡,这一次更惨,烧了个雏尽巢空。
注释:¹“吴宫”句:越王勾践伐吴,曾火焚吴王宫。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译文:只剩下憔悴的孀雌一燕身在,雌燕怀着对雄燕的无限眷恋,憔悴不堪。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译文:比翼双飞的日子已难再得,真是使人寸心欲碎。

  此诗为寓言诗,写雌雄双燕历尽艰险,生死不渝的“爱情”。一对恩爱燕子相依相伴,快乐幸福,不料一场大火降临,雄燕不幸身亡,雌燕憔悴伤心,回旋不去,非常伤感,凄切而动人。此诗用以寄寓人类爱情之忠贞。“令人羡”为全诗之眼,是联系人与燕的纽带。

  李白这首乐府取材比较随意,虽然提到“柏梁”、“吴王宫”,但都是信手拈来,并无所指。时序也是错乱的。按“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语意,似乎先有西汉柏梁殿失火,后有春秋吴王宫焚烧,其实西汉在春秋之后。可见这首乐府是随意而写,可能是李白应景之作,并非有感而发,因此在艺术上少有可圈可点之处。

shuāngyàn--bái

shuāngyànshuāngyànshuāngfēilìngrénxiàn

lóuzhūjīnchuāngxiùzhǎngxiāngjiàn

bǎiliángshīhuǒyīnwánggōng

gōngyòuféndàngchújǐncháokōng

qiáocuìshēnzàishuāngxióng

shuāngfēinánzàishāngcùnxīnzhōng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¹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²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³,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¹⁰,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¹¹,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译文:(楚国大夫)王孙圉在晋国访问,(晋国国王)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大夫)赵简子(佩带着能发出)鸣响的玉来和他相见,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在。”简子说:“它是宝啊,价值多少啊?”(王孙圉)说:“没(将它)当成宝。楚国所当成宝的,叫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训导和外交辞令,来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国君不会有什么话柄。还有左史倚相,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朝夕将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国君,使国君不忘记先王的基业;还能上下取悦鬼神,顺应了解它们的好恶,使神不会对楚国有怨怼。还有叫做云连徒洲的多草之湖,金属、木材、箭竹、箭杆所生产的地方啊,龟甲、珍珠、兽角、象牙、兽皮、犀牛皮、羽毛、牦牛尾,用于军备,来防备未料的患难;也用来供应钱财布匹,以馈赠给各诸侯们享用。如果各诸侯对礼品感到满意,再加之贤相们的训导和外交辞令;有患难的防备,皇天神灵相辅佑,我国君王能够免于各诸侯国之罪责,国民也得到了保障。这才是楚国的宝贝。如果说到白珩,这只是先王的玩物,哪称得上是宝啊?”   王孙圉:楚国大夫。
注释:¹赵简子:晋国执政。²白珩:楚国著名的佩玉。³观射父:楚国大夫。⁴训辞:指外交辞令。⁵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⁶上下:指天地。⁷说:同“悦”,古人观念,史官能和鬼神交往。⁸薮:多草的湖泽。⁹云:云梦泽,在今湖北。¹⁰徒洲:洲名。币帛:玉、马、皮、圭、璧、帛等物,古时都可以称为币。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¹能制议²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³,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译文:“我(圉)听说所谓国家的宝,仅有六方面:圣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足以庇护赐福使五谷丰登的宝玉,使(国家)没有水旱的灾难,就将它当做宝。足以(准确)布告福祸的龟壳,就将它当做宝;足以用来抵御火灾的珍珠,就将它当做宝;足以防御兵乱的金属,就将它当做宝;足以供给财政用度的山林湿地沼泽,就将它当做宝。喧哗吵闹的美玉吗,楚国虽然是野蛮偏远(的国家),不可能将它当做宝的。”
注释:¹圣:指通达事理者。²制议:谓安排妥当,使各得其宜。³臧否:吉凶。
王孙圉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对于宝物的见解至今还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个国家应该看重什么呢?是人才,是土地山水。因为古代认为某些玉石,乌龟,珠宝具有灵气,所以也被作为宝物,但是,纯粹是装饰品的白珩却不在宝物之列。所宝唯贤,是本文之主论。这就与赵简子形成鲜明的对照,简子看重的是佩玉,在外国使臣面前有意弄得叮当作响,想炫耀一番。文章前后照应,开头写赵简子“鸣玉以相”,最后以王孙圉认为这是“哗器之美”照应。文章结尾虽然没有写赵简子的反应,但我们读了王孙圉的一席话,完全可以想见其尴尬之状,是令人深思的。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愃矣。
孟子少时¹²,其母方³。孟子辍(chuò)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¹⁰刀裂¹¹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诫¹²之。自是之后¹³,孟子不复愃矣。
译文:孟子年轻时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然后再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说:“这织物断了,还能连接起来吗?”以此来告诫孟子,从此之后,孟子不再因分心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注释:¹少时:年轻的时候。²诵:背诵。³方:正在。⁴织:织布。⁵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⁶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⁷愃:一作“喧”,通“谖”,遗忘,忘记。⁸何为:即“为何”,为什么。⁹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¹⁰引:拿来,拿起。¹¹裂:割断。¹²戒 :告诫。¹³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mèngjiè

hányīng liǎnghàn 

    mèngshàoshísòng fāngzhī mèngchuòránzhōngzhǐ nǎijìn zhīxuān érwènzhīyuē  wèizhōngzhǐ  duìyuē  yǒusuǒshī   yǐndāolièzhī yuē  zhīduàn néng  jièzhī shìzhīhòu mèngx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