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海无山林,莽莽皆平畴。君家择地利,即此营菟裘。
并海无山林,莽莽皆平畴。君家择地利,即此营菟裘。
杂树作藩屏,青红间绸缪。其中植橘柚,拥蔽枝叶稠。
杂树作藩屏,青红间绸缪。其中植橘柚,拥蔽枝叶稠。
盛夏开白花,朱实悬高秋。飞霜虐万物,寒风助飕飗。
盛夏开白花,朱实悬高秋。飞霜虐万物,寒风助飕飗。
凌晨察变候,策杖巡维陬。是何黄金多,暴露宜藏收。
凌晨察变候,策杖巡维陬。是何黄金多,暴露宜藏收。
采摘资众力,转输及他州。子长传货殖,谓此同列侯。
采摘资众力,转输及他州。子长传货殖,谓此同列侯。
上充国家赋,下贻篚筥谋。千缣可坐致,何必龙阳洲。
上充国家赋,下贻篚筥谋。千缣可坐致,何必龙阳洲。

zhōngpiān--yángzài

bìnghǎishānlínmǎngmǎngjiēpíngchóujūnjiāyíngqiú

shùzuòfānpíngqīnghóngjiānchóumóuzhōngzhíyòuyōngzhīchóu

shèngxiàkāibáihuāzhūshíxuángāoqiūfēishuāngnüèwànhánfēngzhùsōuliú

língchénchábiànhòuzhàngxúnwéizōushìhuángjīnduōbàocángshōu

cǎizhāizhòngzhuǎnshūzhōuzizhǎngchuánhuòzhíwèitónglièhóu

shàngchōngguójiāxiàfěimóuqiānjiānzuòzhìlóngyángzhōu

杨载

杨载

杨载(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 1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花风起时。
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dí)花风起时。
译文:秋天的滋味何时最让人动情,是那雨晴后庭前飘落的梧叶,是那风起时江边飞舞的荻花。
注释: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已先知。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diàn)已先知。
译文:不经意间,凉意扑面而来,久在书桌前的我并没有发觉,在秋风的吹拂下,身穿单薄葛衣,躺在竹席上时才感受到秋意。
注释:葛衣:葛布制作的衣服,多在夏季穿戴。竹簟:竹席。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刘郎¹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²莺(yīng)啼觅(mì)谢家³。要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玉楼春”等,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作者以刘郎自比。²重院:深院。³谢家:指歌妓居处。
译文:我像刘禹锡一样流落此地,心已老。花月繁华早就引不起我的兴致,管他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绽放,只想听听琵琶。于是我越过重重深院去寻找歌妓。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¹红。要¹落照:落日。
译文:一曲终了,我的情绪沉醉曲中久久不能自拔,就如当年的白居易一样沾湿了衣衫。千万里东风浩荡,破碎的河山被如血的残阳映照。

  古人在接近中年时,如果处境不利,遇上不顺心的事,便自觉老了。谢安有中年哀乐之感,所以袁枚称谢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写的,时年三十九岁,就在词中自称“老夫”。因苏轼当时外放山东密州,仕途不利,心情郁闷。朱敦儒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室南渡是在钦宗靖康二年(1127),朱敦儒年四十六岁。这首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作于朱敦儒四十六岁以后,故起笔便自叹“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这里暗用两个典故。中唐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再游玄都观》诗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句。刘郎与桃花的关系就是从这里来的。第二句用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桃花与笑的关系。作者截去“春风”二字,与“老”字押韵。刘禹锡两度被贬,仕途坎坷,再游玄都观时,已五十六岁,进入老境。朱敦儒可能感到自己与刘禹锡有某些相似点,且又已入老境,故以“刘郎”自拟。“桃花”用在此处,一方面与“刘郎”有关,另一方面也含有某种象征意义。朱敦儒在靖康之难以前,在洛阳过着才子词人浪漫疏放的生活,从他的一首《鹧鸪天》词中就可以看出:“曾为梅花醉不归,佳人挽袖乞新词。轻红遍写鸳鸯带,浓碧争斟翡翠卮。”由于金人鼙鼓动地来,才惊破了他的佳人诗酒梦。国亡家破,南逃以后的朱敦儒一下子觉得自己变得衰老了。“桃花”没有变,“依旧笑”;而词人的心境却变了,变老了。尽管南宋统治者还在“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朱敦儒却对过去“佳人挽袖”,醉写新词的生活已经没有那种闲情逸兴了,所以他“不管桃花依旧笑”。桃李春风、儿女情长都已与己无干,表达的是"人老万事休"的沧桑之感。

  他在《雨中花》词中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又一次表现了他自感衰老的心情。

  在这种凄苦潦倒心绪支配下,百无聊赖,他也想听听琵琶。但他不像宋代的某些高官那样,家蓄歌儿舞女,他只好到歌妓深院里去听了。重院,即深院。谢家,即谢秋娘家。谢秋娘,唐代名妓,故诗词中常用谢家代指妓家,或指诗人所爱恋的女子家。如唐张泌《寄人》:“别梦依稀到谢家”。温庭筠《更漏子》:“惆怅谢家池阁。”都可说明这种用法。

  过片,紧承上片听琵琶而来。“曲终人醉”的曲,指琵琶曲。词人听完“谢家”的琵琶曲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有怎样的感受?是乐还是愁?这是下片词意发展的关键处。在这关键处,作者笔锋决定性地一转:“多似浔阳江上泪”,这一转,决定词意向愁的方面发展。白居易在浔阳江听到琵琶女弹琵琶,自伤沦落,心情激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朱敦儒为什么“多似浔阳江上泪”?下文提出了明确的答案:“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原来朱敦儒感到眼前东风万里,依然如故,惟有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半壁山河笼罩在一片落日馀晖中,尽管还有一线淡淡的红色,但毕竟已是日薄西山,黄昏将近了。词人把破碎的山河置于黯淡的夕照中,用光和色来象征和暗示南宋政权已近夕照黄昏,中原失地,恢复无望。这对于身遭国难,远离故土,流落南方的词人来说,怎能不痛心?怎能不“多似浔阳江上泪”呢?!"落照红"三字,即是夕阳西下的眼前之景,亦隐喻宋季国运的衰微气象。 这种国破家亡之痛,在他的另一首词《采桑子·彭浪矶》中也有十分明显的表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由此可见朱敦儒身经国亡家破之难,流离转徙于南方之后,贯串在他词中的主流始终是一颗对国家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一种感人至深的爱国激情。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心情激荡不已。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译文:在春天二三月时,农夫们在田地间农耕者多,在家闲居者少。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新阳晴暖动膏脉¹,野水泛滟(yàn)²生光辉。
译文:在和暖的阳光的照耀下,肥沃的土壤开始萌动,似乎要长出茁壮的禾苗;田野中流动的溪水,浮光闪耀,波光粼粼。
注释:¹膏脉:肥沃的土壤。²泛滟:浮光闪耀的样子。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鸣鸠(jiū)(guō)¹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译文:斑鸠在屋顶上聒聒鸣叫,布谷在桑条下翩翩飞舞。
注释:¹聒聒:象声词。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dú)¹肥。
译文:远处的碧山上丹杏正在开出艳丽的花朵,在青草地的暖阳下正在睡眠的小牛犊是那样的健壮。
注释:¹黄犊:小牛。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译文:田家的此种乐趣有谁能够知道,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为什么还不归去到田园之中。
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吾已买田清颍(yǐng)¹上,更欲临流作钓矶(jī)
译文:我已经在美丽的颍州买下了几亩田地,便想着什么时候能够面对溪流坐在岩石之上独享垂钓之乐。
注释:¹颍:指颍州。诗人于黄佑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时光只解¹催人老,不信²多情,长恨离亭³,泪滴春衫酒易醒。
译文:时光只知道催人老去,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
注释:¹只解:只知道。²不信:不理解。³离亭:古代人在长事短亭间送别。因此称这些亭子为离亭。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长亭。⁴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¹月胧(lóng)²,好梦频³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译文:昨夜,急促的西风刮的梧桐树叶飒飒作响,月色惨淡,朦朦胧胧,我的美梦不断地被惊醒,不知何处的高楼上传来大雁凄厉的叫声。
注释:¹淡:惨淡清冷。²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胧,朦朦胧胧。³频:屡次。⁴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韩偓《生查子》:“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此词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时光”句与“离亭”句,将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于是,“长恨”便通过小小“泪滴”形象地折射出来。短短四句胜过万语千言。下片只用“西风”、“淡月”便勾划出秋夜的凄清。在此无可奈何之际,离妇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给迷蒙的梦境。然而一声雁唳,却又将她从梦中唤醒,无情的现实更增添雁归而人未归的失落与惆怅。尽管如此,凄凉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种乐观的希望。温润秀洁,境象高远,颇能引发读者的遐想。

  “时光只解催人老”这是每一个珍惜时光的人同样都有的感受。看似平常,细想起来,所谓“时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除了每时每刻催人老去,还有别的什么意义,词人一入手就端出“时光”这个问题逼到人们眼前,逼着人们不能不点头承认: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这样就先把读者的感情有力地调动起来了。

  “不信多情,长恨离亭”人,是宇宙间富有感情的生物,照理,在亲人之问,不应该永远彼此分开,永远在离别之中过日子吧。可是,尽管不相信事情会如此不妙,事实却又正是如此。再想想吧,人一天天的老下去,又一天天的隔别着。如今,不相信的不由不相信了。这又怎能不使人为之慨叹不已。

  “泪滴春衫酒易醒”因为感时光之易逝,怅亲爱的分离,无可开解,只有拿酒来暂时麻木一下自己;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不能使自己暂时忘却烦恼。

  以上几句,三层抒发,一层比一层迫紧。惊心于时光易逝,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长期隔别,这是二。企图忘却而又不能忘却,这是三。三层意思,层层相扣,层层拉紧,把读者投入强烈的心情震荡之中。于是,在下片,词人进一步给以更具体、更浓密的形象,使读者的心灵震荡达到最高的频率。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长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已经是“泪滴春衫酒易醒”,忽然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但总的说来,此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词人不会让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觉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词结句,用意是何等超脱高远,它把感情升华到一个更加明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第二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00-401

cǎisāng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yànshū sòngdài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xìnduōqíng chánghèntíng lèichūnshānjiǔxǐng 
tóngzuó西fēng dànyuèlóngmíng hǎomèngpínjīng chùgāolóuyànshēng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suì)¹飘井干(hán)²,樽(zūn)酒若平生。
译文:铜雀台上飘着灵帐,就像死者活着一样供给他酒食。
注释:谢咨议:名璟。咨议,官名。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¹穗帷:即灵帐,帷,亦作帏。²井干:汉代楼台名,这里借指铜雀台。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郁郁¹西陵²树,讵(jù)³闻歌吹声。
译文:曹操墓地的树木都长得很茂盛了,他哪里还能听到妄伎唱歌奏乐的声音呢?
注释:¹郁郁:形容树木茂盛。²西陵:曹操的葬地。³讵:岂。
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
芳襟(jīn)¹染泪迹,婵媛(yuán)²空复情。
译文:妾伎们落泪,空余感伤之情,死人也不知道。
注释:¹芳襟:指妾伎的衣襟。²婵媛:情思牵连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妾伎们落泪,空余感伤之情,死人也不知道。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玉座¹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译文:曹操这样的人物尚有一死,妾伎又何足道呢!
注释:¹玉座:帝位,这里指曹操的灵位。

  诗人描写祭奠曹操的“盛况”:铜雀台上,歌吹洞天,舞女如云,素白的灵帐,在西风中缓缓飘荡着;曹操的儿子们,供奉先父的亡灵,摆酒设祭,就像曹操活着的时候侍奉他一样。好一个“樽酒若平生”,一种庄严肃穆和隆重热烈的场面,宛然在目。同时,又令人油然想见曹操“平生”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盖世雄风。然而,生前的气壮山河与死后的隆重庄严,乍看虽颇相仿佛,前后如一,细味却有不胜悲凉之感。逝者如斯,只能“樽酒若平生”了,但反过来说,又不能“樽酒若平生”。一句平白如话的诗,包涵了多重的意蕴,既是描述,又是感慨,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余地。而“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又与上两句有同工异曲之妙。西陵墓地,树木葱茏;铜雀台上,歌吹沸天——可是,死者长眠地下,不能复闻丝竹之声。这似乎是为铜雀台上的伎妾们设辞,传达她们哀婉的心曲。而从诗人所处的历史地位、历史的角度细加品味,则尤感意蕴丰厚,韵味无穷;时代渺邈,年复一年,魏家天下早已改朝换代,如今已没有人为曹操一月两次,歌舞酒乐,侍奉如常;铜雀故址,西陵墓地,百草丰茂,杂树丛生,而今已不能听到什么歌吹之声。所以,诗人禁不住要为那些无辜的妾伎们悲泣感伤了。芳襟翠袖,徒染悲泣之泪;婉转缠绵,空余伤感之情。连曹操这样的盖世英雄尚且不免“玉座寂寞”的悲哀,更何况那些地位低下、身轻体贱的妾伎们呢。

  表面上看,诗写铜雀台祭奠的隆重,写西陵墓地的荒芜以及妾伎们的芳襟染泪、婉娈多情,旨意似乎是在感叹曹操的身后寂寞。实际上这是个误会。写曹操的身后寂寞,乃是为写妾伎们的寂寞张本,是一种衬垫,“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正点出了这一中心题旨。盖世英主尚且不免寂寞身后之事,更何况地位低下、生前就已冷落不堪的妾伎们呢。此诗《乐府诗集》题作《铜雀妓》,也正暗示并证明了诗人题咏的中心对象是妾伎,而不是曹操。由此可见到,诗人已从对铜雀故址的一时一事的凭吊和感伤的圈子中跳了出来,站到了历史的高度,既饱含感情又充满理性,以超然的态度来描写、评判这一历史故事,并进而反思人生。他从大人物的悲哀中,看到了小人物的悲哀;从历史的冷酷中,领略到了现实的冷酷;从死者的寂寞中,感受到了生者的寂寞。因而,这种寂寞身后事的感伤和咏叹,已不仅仅胶着在曹操及其妾伎们身上,而上升为一种人生的感喟和反思。所以,他对“铜雀妓”的题咏,既是执着的,又是超然的,在执着与超然的若即若离之中,诗人既认识、评判了历史和人物,也认识、评判了现实和自己。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是以诗的形式发抒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对历史故事的一种艺术的评判。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内蕴和复杂的感情色彩,深深地隐藏、浸润在诗的形象当中,用艺术形象来说话,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谢朓的这首诗,也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叙写平白,而蕴含丰富、深刻;辞章短小,却韵味渺远、悠长。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825-827

tóngxièyǒngtóngquètái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suìwéipiāojǐnggān zūnjiǔruòpíngshēng 
西língshù wénchuīshēng 
fāngjīnrǎnlèi chányuànkōngqíng 
zuòyóu kuàngnǎiqièshēn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