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松高百尺,磊落多大节。连根抱危石,古色黑如铁。
涧松高百尺,磊落多大节。连根抱危石,古色黑如铁。
隆冬方冱寒,山中积霜雪。萝茑悉枯死,苍崖犹冻裂。
隆冬方冱寒,山中积霜雪。萝茑悉枯死,苍崖犹冻裂。
此时唯老干,峭直不摧折。国匠求美材,瞻望叹奇绝。
此时唯老干,峭直不摧折。国匠求美材,瞻望叹奇绝。
险阻不可致,既作复中辍。我愿驱六丁,操斧隳嵑𡿒。
险阻不可致,既作复中辍。我愿驱六丁,操斧隳嵑𡿒。
得此栋梁材,持以献天阙。
得此栋梁材,持以献天阙。
杨载

杨载

杨载(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 1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偶无公事负朝暄¹,三百枯棋共一樽(zūn)
译文:偶尔没有公事可做,下下围棋,喝杯小酒,忙里偷闲,似乎有些辜负大好时光了。
注释: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同僚,一说即任伯雨。公是对古代为官或有一定名望的男性的尊称。¹负朝暄:韩文丞《厅记》云: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负暄。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坐隐¹不知岩穴乐²,手谈³胜与俗人言
译文:坐隐手谈之乐,超过岩穴隐居,也胜过和庸俗的人们闲聊。
注释:¹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之一。²岩穴乐:即为隐者之乐,与围棋“坐隐”之称相对。³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⁴俗人言:多指聒噪之语,反衬出围棋“手谈”之高雅情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译文:对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公文堆积到已积尘,而客人已久等在门外了。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译文: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我一边下棋一边提醒自己不可犯这样的错误,果然最后打杀敌军,真是酣快淋漓。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¹两棋。
译文:偶然没有公务,遇到友人同样休息来做客,两人就坐着下围棋,边下边讨论棋路。
注释:¹校:通“较”,较量;一本作“角”。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tiáo)¹化枯枝。
译文:思绪仿佛蛛丝飘荡在天空,细细一缕却未曾断绝;身子则像在蝉壳遍地的树下专心致志捕蝉的人,化成了一段枯树枝般,纹丝不动。
注释:¹蜩甲,指蝉蜕的壳。蜩:蝉的总名。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湘东一目¹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译文:这一处棋有如湘东王萧绎,只剩一个活眼,确实该被吃掉。但整盘局面势均力敌,我应当还能支持。
注释:¹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谁谓吾徒犹爱¹日,参横月落²不曾知。
译文:谁说我们这些人爱惜光阴?明明下棋下到快天亮,尚未发觉时间流逝。
注释:¹爱:吝惜,不要理解为爱惜。²参横月落:参星横斜,月亮落下,指夜深。参,参(shēn)星,二十八宿之一。

  第一首诗描写作者坐隐手谈之乐,第二首表现与友人对弈之趣,这组诗是作者以下棋为题材描摹下围棋时心无旁骛、全力争胜的忘我状态。组诗对于下棋刻画入微并形中见神,富有寄托,寓言外之意,发人深思极费匠心。

  其一

  首联负字用得颇妙,负是辜负的意思,平日为案牍劳形的人偶尔无事就大白天下盘棋,确实有点辜负了大好时光,但却也是一种自嘲,有忙里偷闲的意趣。

  颔联“坐隐”和“手谈”两个动作表达出下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俗的人闲扯空谈。

  颈联侧面写出了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对弈之入迷,对弈之旗鼓相当,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两人下棋,书本桌子都堆满了灰尘,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时也全不理会,照应了颔联的坐隐,体现二人下棋浑然忘我。说是“偶无公事”,其实是下起棋来忘记了时间,公文堆积,客人门外等着,还真是误事了。

  最后的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徒然打破,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又想起了在棋盘上“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道理也是适用的。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而最后把对手打败更是淋漓尽致,如释重负,快哉爽哉。

  其二

  首联又是自己没用公事,朋友正好休息,大好机会,于是在席上定要好好较量一番!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述下棋展开铺垫。

  颔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这是会下棋的人才能写出的妙句。这是一个静静的棋手的形象,前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棋手仍在思考,他的思路像细细的蛛丝一样,在浩淼的天空中飘荡,希望能够寻到明晰的答案。这是何等奇特的比喻!而第二句,则用了《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就像枯枝一样。“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这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一联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我们仿佛在静静地看到了下棋人思想的活动。

  还有更妙的颈联,“湘东一目”,是说一位被封为“湘东王”而又是一只眼的贵族。历史上有两位有点名气的“湘东王”,一位是南朝·宋的刘彧,后来他成为宋明帝。他的棋下得很差,下棋常常要“去格八九道”。著名棋手王抗常常调侃他,说您的飞棋(围棋术语,相当于马走日),我是绝不敢断您的。结果宋明帝一直以为自己的棋下得很好。另一位是稍后的梁元帝萧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被封为“湘东王”,担任荆州刺史。他自幼瞎了一只眼睛,看来“湘东一目”说的是他。这一典故在这里用得实在巧妙,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成活,“一目”就只能等死了。而笔锋突然一转,说天下从中间划分下去尚且可以把握。也就是说边角一目不成活,但如果把握中盘,还是很有希望的。从中我们看到黄鲁直的豁达和大气,这里可能多少也有受到其恩师苏东坡的影响,我们感受到一种舍得的潇洒和对全局把握的自信,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这首诗或许是黄鲁直借下棋来劝勉友人任渐要对将来的大局充满希望,不要偏安一隅,更要学会甘愿去舍弃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

  最后黄庭坚是在感叹,确实,围棋是这样吸引人,时光是一点点地过去,就是最珍惜时光的读书人,也几乎将时间忘记了,一眨眼,就已经是深夜了……。这句用了反问的语气,爱不要理解为爱惜,应理解为吝惜,也就是说不要总认为我们这些读书人特别吝惜时间来读书处理政务,如果是抽空来下盘棋,还是完全舍得的,哪怕忘了时间,这正好与上面豁达乐观的格调相一致。

  总评

  两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自己与棋友对弈的情景。他认为围棋比山水之乐更具魅力,也胜过与凡夫俗子聊天。对局者一心专注在棋盘上,以至忘记时间。前人评日:“较胜负于一着,与王荆公措意异矣。”即是说,黄庭坚下棋时把握最为关键一步的态度,与王安石处处用心,步步为营的态度是恰恰大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胡廷楣著.境界:关于围棋文化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444页
2、 萧荒主编.黑白妙趣 围棋卷 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1:第152页
惟昊天之大旱兮,失精和之正理。遥望白云之蓬勃兮,滃澹澹而妄止。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时仿佛而有似。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与龙骇。相抟据而俱兴兮,妄倚俪而时有。遂积聚而合沓兮,相纷薄而慷慨。若飞翔之从横兮,杨侯怒而澎濞。正帷布而雷动兮,相击冲而破碎。或窈窕而四塞兮,诚若雨而不坠。
惟昊(hào)天之大旱兮,失精和之正理。遥望白云之蓬勃兮,滃(wěng)(dàn)澹而妄止。运清浊之澒(hòng)洞兮,正重沓(tà)而并起。嵬(wéi)隆崇以崔巍(wēi)兮,时仿佛而有似。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与龙骇(hài)。相抟(tuán)据而俱兴兮,妄倚(yǐ)(lì)而时有。遂积聚而合沓兮,相纷薄而慷(kāng)(kǎi)。若飞翔之从(zòng)横兮,杨侯怒而澎(péng)(bì)。正帷(wéi)布而雷动兮,相击冲而破碎。或窈(yǎo)(tiǎo)而四塞兮,诚若雨而不坠。
译文:炎热夏天的大早啊,失去气候的正常规律。远看那蓬勃升腾的白云啊,涌起后飘荡不止。运转着的白云和乌云弥漫无际啊,正错杂而并起。高高隆起就像耸立的高山啊,不时呈现仿佛要下雨的样子。有的如弯曲的车轮在半空中滚动啊,像龙虎突然受到了惊骇。聚拢成团而共同兴起啊,时离而时合。积聚而重叠啊,纷纷迫近而不平息。犹如飞翔的鸟纵横翱翔啊,也像波涛之神阳侯怒而涛声澎湃。正在乌云密布之时雷声隆隆啊,相互撞击而乌云又散开了。阴云有时深远而遍布天空啊,好像要下雨却终究不降雨。
注释:旱云赋:《艺文类聚·卷一百》题作东方朔《旱颂》。惟:句首语助词。昊天:夏天。精和:天象和顺。精,精气,古指六气或日月。六气指沆瀣、正阳、朝霞之气,是就自然现象而言;日月则关乎气候。正理:正常规律。理,准则,规律。蓬勃:盛起的样子。滃:云气涌起的样子,一作“滃滃”。澹澹:云荡动的样子。妄:无。运:运转。清浊:指白云和乌云。澒洞:弥漫无际。嵬:山高的样子。隆崇:高大的样子。崔巍:高耸的样子。似:下雨的样子。屈:弯曲。卷轮:车轮。中天:半空。中,半。抟据:聚拢成团。妄:随意。倚俪:奇丽,一作“俪倚”,非。合沓:重叠。合,一作“给”,非。纷薄:纷纷靠近。薄,迫近。慷慨:本指人意气风发、情绪激昂,这里指天上的云团涌动,不见平息。从:同“纵”。杨侯:即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澎濞:波涛冲击声,这里形容狂风吹云之声。正:一作“云”,一作“正云”。帷布:如同帷帐遮盖,形容浓云密布。帷,帐幔,一作“惟”。雷动:雷声滚动。击:一作“盘”。破碎:一作“碎破”。窈窕:深远的样子。窕,一作“雷”。四塞:遍布。坠:落下。
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邪而狼戾。终风解而霰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荡荡其若涤兮,日照照而无秽。隆盛暑而无聊兮,煎砂石而烂渭。汤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满而愁愦。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聊兮,释其锄耨而下泪。忧疆畔之遇害兮,痛皇天之靡惠。惜稚稼之旱夭兮,离天灾而不遂。
阴阳分而不相得兮,更惟贪邪而狼戾(lì)。终风解而霰(xiàn)散兮,陵迟而堵溃。或深潜而闭藏兮,争离而并逝。廓(kuò)荡荡其若涤(dí)兮,日照照而无秽(huì)。隆盛暑而无聊兮,煎砂(shā)石而烂渭(wèi)。汤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满而愁愦(kuì)。畎(quǎn)亩枯槁(gǎo)而失泽兮,壤(rǎng)石相聚而为害。农夫垂拱而无聊兮,释其锄(chú)(nòu)而下泪。忧疆畔之遇害兮,痛皇天之靡惠。惜稚(zhì)稼之旱夭兮,离天灾而不遂。
译文:阴阳分离不能融合啊,乃是执政者贪邪暴虐所致。最终云被风吹得如霰一般散开啊,就像山陵隳毁、土墙崩溃。有的云层深深地潜藏起来啊,争先恐后地离去并且相继消亡。辽阔的天空就像清洗过一样啊,照射到大地上的是没有一丝云彩阻挡的强烈阳光。三伏天里无所仰赖啊,在烈日下的砂石如被火煎烤一样而渭水也似乎被晒得干裂了。风含着热气吹来啊,百姓愁闷而烦乱。田间水沟干燥而庄稼枯萎啊,田地里被晒得灼热的石头也对庄稼有危害。农夫袖手而无所依赖啊,丢下锄头而眼泪直淌。既忧虑土地受到旱灾啊,又怨憎上天不仁慈。痛惜幼苗因旱枯死啊,遭遇天灾而不得成长。
注释:得:融合。邪:不正派。狼戾:凶狠。终:终究。霰散:被风吹得如霰一般散开。霰,本义为下雪前落下的小冰珠,这里作状语,一作“雾”。陵迟:同“陵夷”,指山陵隳毁。陵,大土山,一作“遂陵”;迟,通“夷”,平。堵:墙壁。争离:一作“争离刺”。廓:空阔。荡荡:空阔广远的样子。涤:水冲,一作“条”。照照:通“昭昭”,明亮,又作“昭昭”或“炤炤”。无秽: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无,一作“芜”。隆盛暑而:一作“隆盛暑其”,一作“阴阳盛暑”。隆盛暑,酷暑,即三伏天。隆,深厚;盛,极点,顶点。无聊:无所仰赖。煎砂石:砂石在烈日下如火煎烤一样滚烫。烂渭:使得渭河干裂。渭,即渭河,在陕西中部,一作“煨”,一作“煟”。汤风至而含热兮:一作“阳风吸习而熇熇”。汤,一作“阳”。含,一作“合”。群生:百姓。闷满:烦闷。满,通“懑。愁愦:忧愁。愦,昏乱。畎亩:田间水沟。畎,一作“垅”。失泽:形容庄稼枯萎。泽,指庄稼的光泽。垂拱:即袖手,形容农夫无所事事。无聊:一作“无事”。释:放下。耨:小手锄。泪:一作“涕”。忧:一作“悲”。疆畔:地界,土地。疆,一作“壤”。遇:一作“遭”。害:指旱灾。痛:恨。皇天:上天。皇,大,敬词。靡惠:不仁慈。靡,不;惠,仁慈。稚稼:幼苗。稚,幼小。夭:早亡,这里指幼苗枯死。离:同“罹”,遭遇。遂:成长。
怀怨心而不能已兮,窃讬咎于在位。独不闻唐虞之积烈兮,与三代之风气?时俗殊而不还兮,恐功久而坏败。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阴气辟而留滞兮,猒暴至而沉没。
怀怨心而不能已兮,窃讬(tuō)(jiù)于在位。独不闻唐虞(yú)之积烈兮,与三代之风气?时俗殊而不还兮,恐功久而坏败。何操行之不得兮,政治失中而违节。阴气辟(bì)而留滞(zhì)兮,猒(yàn)(pù)至而沉没。
译文:心怀怨恨而难以平息啊,暗中把把灾害的出现归咎于执政者。难道不知道唐尧、虞舜的丰功伟绩及夏、商、周三代的风尚吗?如今的风尚与上古三代的不同而无法复返啊,恐怕前人的功业也已因时间久而颓坏了。国家政令何其不对啊,政治措施不当而违背制度。阴气停滞潜藏啊,因为暴政的实行使得民不聊生。
注释:窃:私自,暗中。咎:过失。在位:执政者。唐:陶唐氏,指尧。虞:有虞氏,指舜。积烈:丰功伟绩。烈,指功绩、功业。三代:夏、商、周。风气:风俗,风尚。时:当时。俗殊:风尚与上古三代不同。殊,不同。操行:措施,这里指国家政令。不得:不对。失中:不得当。违节:违反了农业的节令。辟:通“避”,躲藏。留滞:停滞。猒暴:暴晒,引申指暴政。猒,同“餍”,足;暴,“曝”的古字,晒。至:一作“戾”。沉没:沉溺,形容民不聊生。
嗟乎!惜旱大剧,何辜于天无恩泽?忍兮啬夫,何寡德矣!既已生之,不与福矣。来何暴也,去何躁也!孳孳望之,其可悼也。憭兮栗兮,以郁怫兮。念思白云,肠如结兮。终怨不雨,甚不仁兮;布而不下,甚不信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
(jiē)乎!惜旱大剧,何辜于天无恩泽?忍兮啬(sè)夫,何寡德矣!既已生之,不与福矣。来何暴也,去何躁也!孳(zī)孳望之,其可悼也。憭(liáo)兮栗(lì)兮,以郁怫(fú)兮。念思白云,肠如结兮。终怨不雨,甚不仁兮;布而不下,甚不信兮。白云何怨?奈何人兮!
译文:哎!痛惜旱灾太严重,百姓何罪使得上天不予恩泽?残酷啊田地的神灵,何其缺少德行!既然已经生了人民,却不给他们幸福。旱云来时何其猛烈啊,去时又何其躁急!人们殷切地期望着下雨,结果却十分令人伤心。凄惨而悲凉啊,让人心情不舒畅。想着那白云,就愁肠如结。最终怨恨有云而无雨,云太不仁义啊;云密布却不下雨,云太不诚信啊。但白云有什么可怨恨的?只是地上受灾的人们又该怎么办啊!
注释:惜旱:一作“惜叶”,一作“作孽”。剧:甚,严重。何辜于天无恩泽?忍兮啬夫,何寡德矣!既已生之,不与福矣:一作“何辜于天,恩泽弗宣。啬夫寡德,既生不福”。辜:罪。忍,残酷。啬夫:田神。寡:少。孳孳:努力不懈的样子。其:一作“甚”。悼:哀伤。憭兮栗兮:即“憭栗”,凄凉。栗,一作“慓”。郁怫:即抑郁,心情不舒畅,又作“郁怫”。信:诚实。怨:一作“怼”。奈何:怎么办。

  此赋分四段,开头一段写云的变化,第二段写阴云消散后的大旱灾情,第三段大胆地批评了时政的过失,最后一段写作者对上天与田神等的怨怼。全赋用骚体形式,情感激烈,语言生动形象。

  此赋开头一段写云的变化,正于言外写出千万人仰天盼望积云时的情景。开篇一句“惟昊天之大旱兮”,开门见山地点题,而“昊天”一词使读者很自然地想到《诗经·小雅·雨无正》中的“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等语。作者借指斥天而对在位者提出批判的思想便已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开头一段的余下部分则从多个角度展现出阴云密布的奇异形态。其兴起迅猛:风云涌起,四方弥漫,如水波激荡,重叠突起,翻腾并兴;其形态诡观:阴云经天,高崇隆起,时聚时散,既像猛虎惊吓而奔走,又似飞龙恐骇而腾跃。这里既用“隆崇”和“崔巍”这些静态的山势形容,又以“虎惊”和“龙骇”的动态比喻,形象地再现了旱云密布的奇异景象。其雷电交加,更是动人心魄。这里的风云描写,正是久旱不雨的人们翘首盼望的布雨阴云,然而它带来的却是“诚若雨而不坠”的失望。

  接着第二段突现了阴云消散后的大旱灾情。当阴云“争离而并逝”时,烈日当空,酷暑高温,砂石被烤,河流枯竭,旱风含热,禾苗枯死。面对“畎亩枯槁而失泽兮,壤石相聚而为害”的灾情,农夫心急如焚,无可奈何,垂衣拱手,弃锄流泪。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深切同情。作为一位政治思想家,贾谊没有停留在描写现状、同情民难的这一步,而是透过现象更进一层地揭示了灾难的背后,还有社会政治的原因。

  赋文第三段大胆地批评了时政的过失。“窃讬咎于在位”,直指统治者的罪过;“政治失中而违节”,直批朝政的过错。最后一段以“怨天”结尾,既含蓄又明确,耐人寻味。

  全赋用骚体形式,情感激烈,语言生动形象,通过抒情与叙述的有机结合描写了大旱之时天上云团和人的心情,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批评。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 主编.历代赋评注(汉代卷).成都:巴蜀书社页,2010年02月第1版:44-50
2、 章沧授,芮宁生 选注.汉赋 .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4年01月第2版:9-12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都护¹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译文: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注释:¹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萧条虏(lǔ)尘净¹,突兀(wù)天山²孤。
译文: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注释:¹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²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miè--céncān

dōuxīnmièshì

xiāotiáochénjìngtiānshān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汉谣(yáo)¹魏什²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注释:¹汉谣:指汉乐府民歌。²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谁是诗中疏凿(záo)手?暂教泾(jīng)(wèi)各清浑¹
注释:¹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lùnshīsānshíshǒu··--yuánhǎowèn

hànyáowèishénjiǔfēnyúnzhèngrénlùn

shuíshìshīzhōngshūzáoshǒuzànjiàojīngwèiqīnghún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以应和皇子。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yǔ)引吾¹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²,以应和皇子³。及国势沦败,引吾先潜难会稽(jī),后始还家。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译文:庾引吾在梁朝时,曾经作《宫体谣引》,用来奉命与皇子唱和。到了梁朝国势衰败,庾引吾先是在会稽避难,后来才回家。我认为他一定会留下文章,现在却没有发现,因此作《还自会稽歌》来补写他的悲情。
注释:¹庾引吾: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世居江陵(今属湖北)。善诗,辞采甚美。萧纲当太子时,任东宫通事舍人。纲即位,任度支尚书。²宫体谣引:诗篇名,今不传。³应和皇子:奉命与皇子唱和诗歌。皇子,指萧纲,他未被立太子之前,封为晋安王。⁴国势沦败:这里指侯景叛乱,梁朝都城陷落等事件。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野粉椒壁¹黄,湿萤(yíng)²满梁殿。
译文:块块霉斑把皇宫的墙壁弄得暗黄,成群的萤虫飞绕在梁国宫殿周旁。
注释:¹椒壁:古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常用椒和泥涂在壁上,温和芳香。²湿萤:萤生于潮湿的地方,故名。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台城¹应教²人,秋衾梦铜辇(niǎn)³
译文:他曾经是皇宫随侍奉命作诗的宠臣,如今却在秋寒被窝里把太子车辇梦想。
注释:¹台城:即朝廷所在地禁城。梁朝台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²应教:臣子与诸位王子唱和诗作,称为“应教”。³铜辇:太子所乘坐的车。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吴霜点归鬓(bìn),身与塘蒲¹晚。
译文:这位归来者的鬓发,点缀有吴地的寒霜,他的身躯将与秋塘蒲草一样衰老枯黄。
注释:¹塘蒲:一作“蒲塘”。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脉脉辞金鱼¹,羁(jī)²守迍(zhūn)³
译文:含情脉脉地辞别那京都皇宫,流亡的臣子厮守在贫困低贱的家乡。
注释:¹金鱼:宫门上鱼形锁钥。此处代指皇宫。²羁臣:放逐到外地的官员。³迍贱:政治上遇到困厄危难,处于贱辱的地位。迍,通“屯”。

  诗前小序,交代诗人为庾肩吾补作《宫体谣引》的缘由,说明诗篇抒写庾肩吾“潜难会稽”后的悲伤感受。

  诗的开头两句描写宫廷荒凉的情景,壁上的椒粉已经发黄,成为野粉,宫殿里飞满湿萤,已经荒废,一派凄凉景象,正是“国势沦败”的艺术写照。三四句梦忆东宫生活,我本是台城里和皇子唱和诗歌的人,现在秋夜里还常梦见太子的车辇。诗的后半首,叙述肩吾愁苦衰老的近况,表达出甘守屯贱的意愿。“吴霜”,应会稽地望,“塘蒲”,点身已衰老,回想起离开宫门时,依恋不舍,怀念君德,甘愿遭受危难贫贱,“心如砥柱”,绝不变心。全诗不言悲而悲意充溢字里行间。

  诗人探寻梁代庾肩吾的前事,应是叹恨那些曾任东宫官而后遭贬斥的人。诗人生活的时代,曾震惊朝野而备受大家关注的事件,便是永贞革新,革新运动参与者之中,确有人曾任太子李诵的东宫官。诗人叹恨他们事业受挫败,命运困厄,不胜感伤,便运用“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的诗句,抒发悲叹他们不幸遭际的情思。诗人不能无言,又不敢明言,便寓今托古,比物征事,从而形成长吉诗诡异独特的风貌。

  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叙,以此诗与《金铜仙人辞汉歌》为例,赞叹道:“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这篇叙是诠解《还自会稽歌》的指导思想。李贺能从二百多年前的庚肩吾“潜难会稽”这件在别人看来极平凡的小事中,塑造了一个流落失意、但又不失刚劲之气的“羁臣”形象,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对世事多变的感伤和困顿潦倒中的悲愤之情,构思新颖,立意奇特。杜牧把李贺的这类诗作誉之为“古今未尝经道者”,评价是很高的。杜牧在叙中还说:“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但结合庾肩吾的遭遇和李贺的身世,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庾肩吾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但不能说这首摹想庾氏情事的作品就是继承了宫体诗的传统,也不能据此诗而说李贺对宫体诗作者的怀念和向往。李贺不过是借和晚年的庾肩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忧愤罢了。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1-184
2、 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8-1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