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游客住京都,旅舍青灯照影孤。家信十年黄耳犬,乡心一夜白头乌。
四明游客住京都,旅舍青灯照影孤。家信十年黄耳犬,乡心一夜白头乌。
却携长铗辞金水,直挂轻帆到鉴湖。为问蠡吾王太守,别来安稳有书无。
却携长铗辞金水,直挂轻帆到鉴湖。为问蠡吾王太守,别来安稳有书无。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hóng)¹如殷雷。
注释:¹谹谹:一作“肱肱”。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二十三¹弦何太哀,请公勿²渡立徘徊。
注释:¹二十三:一作“二十五”。²勿:一作“莫”。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zhào)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骖驔赤尘起。
神椎(zhuī)凿石塞神潭,白马骖(cān)(diàn)¹赤尘起。
注释:¹骖驔:马奔跑状。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全唐诗》中,此诗题下注:一作“公无渡河”。据《乐府诗集》:“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这首《公无渡河》歌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像的,格外使人颤栗。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不是每个人都会试图去探求和解读它,但是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直截感受到它的冲撞。唐代诗人中,李白、王建、李贺、温庭筠和王睿,都有以此题歌咏本事的作品。

  温庭筠此诗前四句描述水势之浩大汹涌,中四句写弹箜篌者以哀声劝阻之语,后四句以浪漫色彩的写法推陈出新,在神力辅助之下渡河人终于如愿以偿。最可玩味者在后四句,个体力量到底渺小,弱势力量在强势力量面前应该相机而动,方可实现自身价值。

  此诗在表达手法上可玩味的地方也多。温庭筠所用的手法和李白《公无渡河》诗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温庭筠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春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
春草细¹还生,春雏(chú)²养渐成。
译文: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 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
注释:¹细:这里指刚出土的小草细嫩、细小。²春雏:这里指春天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雏:鸡、鸭及禽类的幼子。
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róng)¹毛色起,应²³自呼名
译文: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注释:¹茸茸 :柔软纤细的绒毛。这里指小鸭子还没长出翎毛前的细小茸毛。²应:应该,应当。这里含有推测、猜想的意思。³解:懂得。⁴自呼名: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了。

  这首诗写得富有儿童情趣。

huà

jiē yuándài 

chūncǎoháishēng chūnchúyǎngjiànchéng 
róngróngmáo yīngjiěmíng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山客¹龙钟²不解耕,开轩³危坐看阴晴。
译文: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
注释:¹山客: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²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³开轩:开窗。⁴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前江后岭通云气¹,万壑(hè)千林²送雨声。
译文: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注释:¹云气:云雾,雾气。²万壑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¹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²(huì)还明。
译文: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注释:¹海:这里指暴雨。²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晦:昏暗不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不嫌屋漏无乾(gān)¹处,正要群龙洗甲兵²
译文: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注释:¹乾:“干”字的异体字,干燥。²甲兵:盔甲和兵器。

  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净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849-850页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一春略无¹十日晴,处处²浮云将雨行。
译文:整个春日大概都没有连续十天清明无雨的日子,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雨水漂浮而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野田春水¹碧于镜,人影渡傍鸥(ōu)²不惊。
译文:野外田里的一潭绿油油的春水比镜子还要碧绿光亮,古渡口边人经过时水边的鸥鹭却自在不受惊吓。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桃花嫣(yān)¹出篱(lí)笑,似²开未开最有情。
译文:篱笆外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茅茨¹烟暝(míng)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译文:草屋边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这是汪藻的成名作,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此篇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清新明快,与同时张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篱,红杏出墙,皆为农村中常见之景。而此处却以清丽之笔写出一个宛如开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飞;再一细看,花蕊半绽,又似含情脉脉少女。诗虽咏物,却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跃动着青春的脉搏,决不能说它风格轻俏。

chūn

wāngzǎo sòngdài 

chūnlüèshíqíng chùchùyúnjiāngxíng 
tiánchūnshuǐjìng rényǐngbàngōujīng 
táohuāyānránchūxiào kāiwěikāizuìyǒuqíng 
máoyānmíngshī湿 mèngshēng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军壁¹(gāi)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²,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³;骏马名骓(zhuī),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què),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项羽的军队驻守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注释:¹壁:修筑阵地;驻守。²四面皆楚歌:四面八方都响起用楚方言所唱的歌曲。喻指楚人多已降汉。³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边。⁴骓:毛色黑白相间的马。这里是以毛色为马命名。⁵数阕:好几遍。乐曲终止叫阕。⁶美人和之:虞姬应和着项羽的歌声一起唱。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huī)¹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²溃围³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fǔ),田父绐(dài)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duó)¹⁰不得脱¹¹,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¹²七十余战,所当者¹³破,所击者服,未尝¹⁴败北¹⁵,遂霸有天下。然今卒¹⁶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¹⁷决死,愿为诸君快战¹⁸,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¹⁹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²⁰。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²¹山东²²为三处²³。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mǐ)²⁴,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²⁵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chēn)²⁶而叱(chì)²⁷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²⁸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²⁹曰:“如大王言!”
译文: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所攻击的敌人都被降服,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注释:¹麾下:部下。²直夜:当夜。直,介词,当……得时候。³溃围:突破重围。⁴平明:天亮的时候。⁵骑能属者:能跟从而来的骑兵。 属,随从。⁶阴陵: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西北。⁷田父:农夫。⁸绐:古同“诒”,欺骗、诈骗。⁹东城:秦时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¹⁰度:揣测,估计。¹¹脱:脱身。¹²身:亲身参加。¹³所当者:所遇到的敌方。¹⁴尝:曾。¹⁵败北:战败,败走。¹⁶卒:最终。¹⁷固:必,一定。¹⁸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¹⁹刈:割,砍。²⁰四向:向着四面。²¹期:约定。²²山东:山的东面。²³为三处:意谓分三处集合。²⁴披靡:如草随风而倒,形容惊溃散乱的样子。²⁵赤泉侯: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封赤泉侯。赤泉:地名,在今河南淅川西。²⁶瞋目:瞪大眼睛。²⁷叱:大声呵斥。²⁸辟易:倒退。²⁹伏:同“服”,心服。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¹。乌江亭长²(yǐ)³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¹⁰,指王翳(yì)¹¹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¹²。”乃自刎而死。
译文: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对面细看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征求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注释:¹乌江:即今安徽和县东北之乌江浦。²亭长:乡官。秦,汉时制度,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³舣:移船靠岸。⁴纵:即使。⁵王我:拥护我为王。⁶长者:性情谨厚的人。⁷创:创伤。⁸顾:回头看。⁹故人:旧相识。吕马童系项羽旧部,后背楚投汉。¹⁰面之:面对着项王。¹¹指王翳:把项王指给王翳看。¹²吾为若德:我给你个好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