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蛛分天巧,鹊误秋期,银汉会牛女。薄命犹如此,悲欢事,人间何限夫妇。此情更苦。怎似他、今夜相遇。素娥妒、不肯偏留照,渐凉影催曙。私语钗盟何处。但翠屏天远,清梦云去。纵有闲针缕,相怜爱、丝丝空缀愁绪。窃春伴侣。问甚时、重画眉妩。谩铅泪弹风,都付与洗车雨。
又蛛分天巧,鹊误秋期,银汉会牛女。薄命犹如此,悲欢事,人间何限夫妇。此情更苦。怎似他、今夜相遇。素娥妒、不肯偏留照,渐凉影催曙。私语钗盟何处。但翠屏天远,清梦云去。纵有闲针缕,相怜爱、丝丝空缀愁绪。窃春伴侣。问甚时、重画眉妩。谩铅泪弹风,都付与洗车雨。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yè)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qǐng),月流烟渚(zhǔ)。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piān)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tuó)¹。谁伴我,醉中舞²
译文:拖着手杖,独上高楼去。仰望北斗星低低地垂挂在夜天,俯视沧江正翻起波浪万顷,月亮流泻在烟雾迷漫的洲渚。浮云被横扫净尽、寒风飘拂不顷,不能乘坐小船连夜飞渡。栖宿的鸿雁已经落在萧索的芦苇深处。怀着无限惆怅的心情,想望祖国分裂的山河,徒劳无益地相吊形影。这时只听到人间发出的鼾声像敲打鼍鼓,还有谁肯陪伴我乘着酒兴起舞?
注释:¹鼻息鸣鼍鼓:指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的皮做成的鼓,即有鼾声如雷之意。鼍鼓:用鼍皮蒙的鼓。鼍: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²“谁伴我”二句:用东晋祖逖和刘琨夜半闻鸡同起舞剑的故事。见《晋书·祖逖传》。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十年一梦扬州路¹。倚(yǐ)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lǔ)²。要斩楼兰³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mán)暗涩(sè)铜华尘土。唤取谪(zhé)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译文:事隔十年好像一场噩梦,走尽了扬州路。独倚高楼夜气十分冷寒,一心怀愁为的是祖国,恨不得一气吞下骄横的胡虏。要用这把三尺的宝剑亲手杀死金的统治者,才不会像王昭君弹出的琵琶怨语那般留下遗恨。让宝剑暗淡无光,白白地生锈化为尘土。我请您来评论看看,经过苕溪时,还能允许我们垂纶放钓否?大风浩荡,不停地吹着,我雄心勃发,要乘风飞举。
注释:¹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迫害,收复失地已成梦想。²骄虏:指金人。³要斩楼兰:用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斩楼兰王的故事。⁴琵琶旧语:用汉代王昭君出嫁匈奴事。她善弹琵琶,有乐曲《昭君怨》。琵琶旧语即指此。⁵谩暗涩铜华尘土:叹息当时和议已成定局,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暗涩:是形容宝剑上布满铜锈,逐渐失光彩,失去作用。铜华:指铜花,即生了铜锈。⁶垂纶:即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传说吕尚在渭水垂钓,后遇周文王。后世以垂钓指隐居。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此显示出自己的真实用意。

  起首四句写自己携着手杖登上高楼,只见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宽广无边,波涛万顷,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之上。“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触。

  “怅望”两句,先是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这时正值深夜,“鼻息鸣鼍鼓”,这里以之喻苛安求和之辈,隐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慨。“谁伴我”两句,承上;“月流烟渚”、“怅望关河空吊影”,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意,自伤孤独(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结句之“谁共我,醉明月”,与此意同)。李纲与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同舞当亦包括共商恢复中原之事,至此才转入寄李纲本题。

  下片运用典故以暗示手法表明对宋朝屈膝议和的强烈不满,并表达了自己对李纲的敬仰之情。

  “十年”这一句,是作者想到十年前,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同时,当时为建炎元年(1127年)。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东路的杨州为行都;次年秋金兵进犯,南宋小朝廷又匆匆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立刻被战争摧为一片空墟,昔日繁华现在犹如一梦,此处化用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遣怀》)诗句。而此时只剩残破空城,使人怀想之余,不觉加强了作者对高宗的屈膝议和感到不满,也加强了作者坚决抵抗金人的南下的决心。“倚高寒”两句,继续写作者夜倚高楼,但觉寒气逼人,远眺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满腔,但又感到自己壮心犹在,豪气如潮,足以吞灭敌人。“要斩”两句,运用两个典故反映出对宋金和议的看法。前一句是期望朝廷振作图强,像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西域国名)王那样对付金人。词中以楼兰影射金国,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后一句是借汉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事,影射和议最终是不可行的,必须坚决抵抗。杜甫《咏怀古迹》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者在此用杜甫诗意,说明在琵琶声中流露出对屈辱求和的无穷遗恨与悲愤,以此暗示南宋与金人议和也将遗恨千古。“谩暗涩”句,这里运用比喻,以宝剑被弃比喻李纲等主战人物的受到朝廷罢斥压制。“唤取”两句,先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兼切李姓,这是对李纲的推崇。李纲自己也曾在《水调歌头》中说:“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作者对他评论,即发表意见,面对和议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能否就此隐退苕溪(浙江吴兴一带)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结尾振起,指出要凭浩荡长风,飞上九天,由此表示自己坚决不能消沉下去,而是怀着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和议的主张表示最大的支持,这也就是写他作此词的旨意。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66-1268

xīnláng ·chéngxiàng

zhāngyuángān sòngdài 

zhàngwēilóu dǒuchuítiān cāngwànqǐng yuèliúyānzhǔ sǎojìnyúnfēngdìng wèifàngpiānzhōu 宿yànluò hánshēnchù chàngwàngguānkōngdiàoyǐng zhèngrénjiān míngtuó shuíbàn zuìzhōng 
shíniánmèngyángzhōu gāohán chóushēngguó tūnjiāo yàozhǎnlóulánsānchǐjiàn hènjiù mánàntónghuáchén huànzhéxiānpíngzhāngkàn guòtiāo shàngchuílúnfǒu fēnghàodàng fēi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吉日¹兮辰良²,穆³将愉兮上皇
译文: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
注释:九歌:《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天神名,具体是何种神祇,历代学者说法不一。¹吉日:吉祥的日子。²辰良:即良辰。³穆:恭敬肃穆。⁴愉:同“娱”,此处指娱神,使神灵愉快、欢乐。⁵上皇:即东皇太一。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抚长剑兮玉珥(ěr)¹,璆(qiú)²(qiāng)³鸣兮琳抚。
译文: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
注释:¹珥:指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²璆: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³锵:象声词,此处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瑶席¹兮玉瑱(zhèn)²,盍(hé)³将把兮琼芳
译文: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
注释:¹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垫。瑶,美玉。²玉瑱:同“镇”,用玉做的压席器物。³盍:同“合”,聚集在一起。⁴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huì)¹肴蒸²兮兰藉(jiè)³,奠桂酒兮椒浆
译文: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注释:¹蕙:香草名,兰科植物。²肴蒸:大块的肉。³藉:垫底用的东西。⁴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扬枹兮拊鼓,
扬枹(fú)¹兮拊(fǔ)²鼓,疏缓节兮安歌³
译文: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
注释:¹枹:鼓槌。²拊:敲击。³安歌:歌声徐缓安详。
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¹竽瑟兮浩倡²
译文:吹竽鼓瑟声悠扬。
注释:¹陈:此处指乐器声大作。²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气势浩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¹(yǎn)(jiǎn)²兮姣服³,芳菲菲兮满堂;
译文: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
注释:¹灵:楚人称神、巫为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²偃蹇:指舞姿优美的样子。³姣服:美丽的服饰。⁴芳菲菲:香气浓郁的样子。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五音¹纷兮繁会²,君³欣欣兮乐康。
译文: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
注释:¹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²繁会:众音汇成一片,指齐奏。³君:此处指东皇太一。

  《九歌·东皇太一》作为《九歌》的开首篇,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它在“东皇太一”中不可能充当神的称谓;而“东皇”,由于先秦时代的东——春对应等关系,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称。在没有更确凿材料发现之前,“东皇太一”应是春神的说法可以成立。至于“太一”,在这里的含义是始而又始,象征起始与开端。

  诗一开首,先交待祭祀的时日——因是祭春神,故时日当在春天。选择春日的吉良时辰,人们准备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东皇太一,让其愉悦地降临人世,给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抚摸长剑上的玉珥,整饬好服饰,恭候春神降临。开头四句,简洁而又明了地写出了祭祀的时间与祭祀者们对春神的恭敬与虔诚。

  继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备的祭品:瑶席,玉瑱,欢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诉人们,春神将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气氛开始进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诗的尾声,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于此时降临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动人的舞姿与外表,“芳菲菲兮满堂”——是春神带来的春的气息与氛围。欢迎祈盼的人们于是钟鼓齐奏、笙箫齐鸣,使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乐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态的直接描绘,也是祭祀的人们对春神降临所表露的欣喜心态。

  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气氛热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欢快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56-758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可怜¹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²东头?是天外,空汗漫³,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不嫁谁留?
译文: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
注释:¹可怜:可爱。言中秋之月团圆皎洁,惹人生爱。²光影:指月亮。³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⁴姮娥:即月里嫦娥。据神话传说,她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乘风奔月,从此永居月宫。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谓经海底问无由¹,恍惚²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³。虾(há)(má)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yàng),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注释:¹问无由:无从查询。²恍惚:谓此说迷离恍惚,不可捉摸。³玉殿琼楼:神话传说谓月中自有“琼楼玉宇烂然”(《拾遗记》),故俗称“月宫”。⁴故堪:固然能够。⁵无恙:完好无损。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 。但是 ,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 》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 ,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 ,象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 ,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 ,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 》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 ”,就是豪纵跌宕 ,横绝古今 ;所谓“放 ”,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lánhuāmàn··zhōngqiūyǐnjiǔ--xīn

liánjīnyuèxiàngchùyōuyōushìbiéyǒurénjiānbiāncáijiànguāngyǐngdōngtóushìtiānwàikōnghànmàndànzhǎngfēnghàohàosòngzhōngqiūfēijìnggēnshuíhéngéjiàshuíliú

wèijīnghǎiwènyóuhuǎng使shǐrénchóuwànzhǎngjīngzònghéngchù殿diànqiónglóuxiākānshuǐwènyúnjiěchénruòdàodōuyàngyúnjiànjiàngōu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¹?身草莽(mǎng)²,人虽死,气填膺(yīng)³,尚如生。年莽起河朔(shuò),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guó)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¹⁰依然在,良犬¹¹先烹。过旧时营垒¹²,荆鄂(è)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译文:中兴赵宋王朝的众将,谁是万人敬仰的英雄?只有岳飞。他出生于贫寒人家,精神却鼓舞着民众,虽死犹生。他年少时崛起于河朔,曾拉开两担力的硬弓,佩带三尺龙泉剑。他平定襄阳、江汉,拓开虢州、洛阳一带的战场,清洗了洞庭湖的战乱。北望帝京,狡兔仍在,良犬却被先烹杀了。路过旧时的战场,身为荆鄂遗民,长忆已故岳将军,悲泪如倾。
注释:六州歌头:词牌名,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片十九句八平韵八叶韵,下片二十句八平韵十叶韵。岳鄂王庙:即岳飞庙。岳飞,宋时抗金名将。¹万人英:万人之中的英豪。²身草莽:指岳飞家境贫寒,曾做过人家的庄客。³气填膺:谓忠义之气,填塞胸臆。膺,胸。⁴年莽起河朔:指岳飞年轻时就在中原黄河以北从军抗金,报效国家。⁵弓两石:指岳飞当时臂力过人,能开两石之弓。古代以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⁶剑三尺:手提三尺宝剑。⁷定襄汉:指岳飞在高宗绍兴初年平定襄阳、汉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打下基础。⁸洗洞庭:指岳飞镇压了以杨么为首的聚集在洞庭湖的农民起义军。⁹望帝京:谓岳飞军队距汴京很近。帝京,即汴京。¹⁰狡兔:指北方金国侵略者。¹¹良犬:指岳飞。¹²营垒:指岳飞军营。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¹,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²,一片心。万古分茅土³,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gǔn)(miǎn)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lǔ)簿迎神。
译文:话说当年岳飞蒙难,遗恨悲苦,朝廷指责他不遵奉诏书,是真是假?臣子有罪,假如陛下圣明,可以亲自鉴别考察,岳飞不愿班师回朝完全出于一片赤胆忠心。从来分封诸侯,终究轮不到旧时的奸臣。人世间的黑夜,一旦太阳普照,忽然变得明朗。岳飞终于身着王侯的礼服,接受百姓祭拜,九泉之下也应感到荣耀,感激君恩。且看每年的三月,满地野花的春天,人们祭祀迎神,以尊王侯的大礼,祭祀岳飞英灵。
注释:¹不奉诏:指秦桧等诬陷岳飞“受诏不救淮西罪”,赐死狱中。诏,皇帝的命令文书。²鉴临:审查,监视。³分茅土:古代皇帝分封诸侯时,用茅草包社坛某方之土授受封者,以示其为某方王侯。⁴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⁵佩:贵族身上佩带的玉器。⁶冕: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礼帽,后专指皇冠。⁷圭:贵族上朝手中所持的玉制礼器。⁸九泉:指底层最深处,即阴间。⁹卤簿:本为帝王驾出时仪仗。汉以后,后妃、太子和大臣出行时皆有。此指每年三月在庙前迎神赛会。

  全词热烈赞扬了岳飞为南宋王朝的中兴所作的奉功伟绩和他“精忠报国”的爱国品质,表达了对迫害忠良的投降派的强烈鞭达;词人不光为英雄一哭,更是为了寄希望于当时的宁宗皇帝,激励和鼓舞长期受到压抑的主战派将领抗敌御侮的决心,实现社稷一统的宿愿。

  上片是追叙概述岳飞的生平事迹。开头两句以问代赞,点出岳飞是万人之中的英雄。下面“身草莽”四句,是说岳飞的浩气长存,精神永在,虽死犹生。从“年少起河朔”到“洗洞庭”,用洗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岳飞的英雄事迹:早年从军,武艺高强,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北望帝京”,是说岳飞时刻不忘收复中原失地。“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是写岳飞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惨命运。过去是打败了敌人之后才杀功臣,可如今敌人还在,岳飞就被杀害了,这历史的悲剧令人气愤。“过旧时营垒”以下四句,写出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对岳飞的深挚怀念与无比热爱之情。

  下片抒写对岳飞被害的感慨和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后的盛况。“说当年事”,“知恨苦”,是以与岳飞谈话的口气,表露出对英雄不幸遭遇的无比同情。紧接着“不奉诏,伪耶真”的反问,有力驳斥了秦桧一伙强加给岳飞的罪名。“臣有罪”四句,是对支持秦桧杀害岳飞的宋高宗明褒实贬,言外之意是如果皇帝能明察忠奸真伪,就不会酿成岳飞惨死的千古奇冤了。“万古茅土”三句,是对古往今来奸臣下场的概括,断定当时的奸臣也绝没有好下场,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人世夜”三句,是说茫茫黑夜必将被光明白日所代替,岳飞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下面三句就写想象中的岳飞冤案昭雪后无比荣耀的盛况,岳飞的勃勃英姿又焕然一新,重现世上。最后三句,写百姓对岳飞的怀念与祭奠,表达出人民也是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整首词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凛然,围绕凭吊的主旨,将一首长调写得气脉贯通,一气呵成,足见作者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唐宋词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154-156
2、 傅璇琮.唐宋词:泰山出版社,2007:165-166

liùzhōutóu··yuèèwángmiào--liúguò

zhōngxìngzhūjiāngshuíshìwànrényīngshēncǎomǎngrénsuītiányīngshàngshēngniánshǎoshuògōngliǎngshíjiànsānchǐdìngxiānghànkāiguóluòdòngtíngběiwàngjīngjiǎoránzàiliángquǎnxiānpēngguòjiùshíyínglěijīngèyǒumínjiāngjūnlèiqīng

shuōdāngniánshìzhīhènfèngzhàowěizhēnchényǒuzuìxiàshèngjiànlínpiànxīnwànfēnmáozhōngdàojiùjiānchénrénshìbáizhàokāimínggǔnpèimiǎnguībǎibàijiǔquánxiàrónggǎnjūnēnkànniánniánsānyuèmǎnhuāchūn簿yíngshén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园僻青春¹深,衣寒积雨阙(què)²
译文:偏僻的南园让人仿如身处春深时节,多日积雨停歇后,寒气袭人衣裳。
注释:南园:洛阳某处园林。或说即司马光洛阳府第花园。诘(jié)朝:次晨。鲜于子骏:鲜于侁(1019-1087年)字子骏,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进士,历官至集贤殿修撰。范尧夫(1027-1101年):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哲宗朝曾拜相。彝叟: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1031-1106年)字,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¹青春:即春季。²阕:终,止。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中宵(xiāo)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译文:半夜里酒力散尽我悠悠转醒,只见满窗皓月正与卧处相对。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旁观万象¹寂,远听群动²绝。
译文:近看四周景象一派沉寂,远听各种动物也已悄无声响。
注释:¹万象: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²群动:指宇宙间的一切声响,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只疑玉壶冰¹,未足²比明洁。
译文:我真疑心玉壶中晶莹的清冰,也不会比这景象更澄净明亮。
注释:¹玉壶冰:比喻晶莹、澄澈、高洁。²未足:一作“未应”。

  此诗抒写居洛时留宿南园的感受。先写因园林偏僻,青草生遍,再写久雨初停,夜凉袭人。夜半酒醒,卧对满窗皓月,看万象俱寂,听群动皆息,此时的月下清景如同玉壶冰一般明洁,作者浸润其间,心灵也正一样地明洁,这是诗人借景喻怀。作者一直坚持自己的政见,不肯苟且迎合,以玉壶冰自况正见其高洁品格。此诗艺术上未见特别出色,以含蕴深婉启人深思。

  开首两句写时节。时当初春,诗人却觉得春深,是因为置身于偏僻的南园之故。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有些难以抵挡这料峭春寒。

  中间四句写夜半酒醒。在这雨后添寒的夜晚,诗人与好友相聚,痛饮一番后,酩酊大醉。夜半酒力发散,方才清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沉醉中醒来,再难成寐,于是便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但见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有心事的人往往如此:狂欢的时候,可以把一切都抛在脑后,然而一旦孤身独处,尤其是寂寂长夜难以成眠的时候,心头就会一阵阵地泛起涟漪。此时诗人便正处于此种心境中。他是想起了朝廷中那场关于变法的纷争。当初他在神宗面前与王安石争得很激烈,还给王安石写过两封信进行劝阻,可是王安石不听,皇帝也支持王安石,新法终于推行了,他想:我如此喋喋不休,难道是为了自己?还不是为了社稷、为了君王吗?司马光并不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有进步意义,而他本人也认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忠心的,因此最末两句便道:“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后人便以“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以后还有盛唐诗人王昌龄,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来自比喻光明澄澈的品德,然而诗人在这里却说:我只怀疑“玉壶冰”这个比喻,还不足以用来比拟自己的明洁的品性和操守。这最末两句的点睛之笔,表白了诗人的心迹,也向朋友们流露了压抑于内心的一缕淡淡的委婉曲折之情。

  此诗虽然寄慨很深,却出之以淡笔,由景而情,缓缓道来,语言显豁,不事藻饰,因而不显得抑塞,而仍有一种清新之感。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93-19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