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透都关锁,天然会大同。龟毛元自绿,鹤顶本来红。
打透都关锁,天然会大同。龟毛元自绿,鹤顶本来红。
可道非常道,行功是外功。些儿真造化,恍惚窈冥中。
可道非常道,行功是外功。些儿真造化,恍惚窈冥中。

--dàochún

tòudōuguānsuǒtiānránhuìtóngguīmáoyuán绿dǐngběnláihóng

dàofēichángdàoxínggōngshìwàigōngxiēérzhēnzàohuàhuǎngyǎomíngzhōng

李道纯

李道纯

李道纯 ,湖南都梁(武冈)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李道纯博学多才,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非常完整。其师王金蟾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李道纯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内丹理论以“守中”为要诀。 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 ▶ 1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憔悴¹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译文: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
注释:¹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风威侵¹病骨,雨气咽愁肠²
译文: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
注释:¹侵:侵害。²咽愁肠:使愁肠哽咽。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夜鼎(dǐng)¹唯煎药,朝髭(zī)半染霜。
译文: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
注释:¹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髭嘴边的胡子。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前缘¹竟何似,谁与问空王²
译文: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注释:¹前缘:佛教以世间诸物皆因缘和合而成,故善缘结善果。恶缘生恶果。又以生死本是轮回相报,故人今生之善,皆因前生善缘之成,而今生之恶,则为前生恶缘之果。²空王:佛家语,佛之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两句便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萧条”二字交代了诗人此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侍从簇拥、嫔娥相伴的富贵繁华。他是旧目的南唐君主,今日的宋人囚徒,生活不唯冷清,对比过去,尤觉萧条。诗写在入宋之后,这样的一种厌倦情绪也就有了理解的线索。诗以“憔悴”领起,对以“萧条”,前者重在写人,后者刻画环境。二者相互映对,写出人因萧条而憔悴,也因憔悴而更觉萧条。意思还不止于此一层。“年来甚”与“益自伤”相对,这是说,人是一年一年的老去,憔悴本来就一年更甚于一年,偏又处在这周遭萧条的环境中,于是便生出无尽的感伤而加快了人憔悴的速度。

  中间两联刻画诗人的生活状态。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紧承首联而发,写憔悴的“病骨”受“风威”所“侵”,伤感的“愁肠”为“雨气”所“咽”。使病体与愁怀紧密关合,以见病因愁起,愁使病笃之意。这一联尤为传神,把病中的敏感形象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有病骨,正因为有愁肠,才感受到秋风格外寒,秋雨格外冷。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句,悲叹宝鼎已无他用,“唯煎药”而已,自己也垂垂老矣,已是“朝髭半染霜”了,更是哀戚尤深。

  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语气悲愤。“前缘”“空王”之说,更涉佛事,益见消沉。愁病交加,无所排遣,便只好求助于佛,而幻想从了解“前缘”中得到解脱,从询问“空王”中得到指点。可是“前缘竟何似”,仍不得而知。“谁与问空王”,亦不得其门而入。诗至此煞笔,流露出无限的惆帐与忧思。其中深沉的内容,耐人寻味。

  诗中以“威”写风,以“气”写雨,将政治处境中所有的威逼与压迫都转为自然现象的感受,就文学手法而言是拟人。而在诗人,怕也有不能直言而曲折抒写的现实考虑。全诗把体病、心病、人情、秋景、家事、国事等融合在一体,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97-98页
2、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 第1版:第126页

bìngzhōnggǎnhuái怀

 dài 

qiáocuìniánláishèn xiāotiáoshāng 
fēngwēiqīnbìng chóucháng 
dǐngwéijiānyào zhāobànrǎnshuāng 
qiányuánjìng shuíwènkōngwáng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¹世人情。
译文: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世人心理而不画伤心图而已。
注释:¹逐:随,跟随。《玉篇》:“逐,从也。”这里可作迎合解。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¹寒云满故城。
译文:请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注释:¹老木:枯老的树木。

  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晚唐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96-1297页 .

jīnlíng

wéizhuāng tángdài 

shuíwèishāngxīnhuàchéng huàrénxīnzhúshìrénqíng 
jūnkànliùnáncháoshì lǎohányúnmǎnchéng 
正是破瓜年纪,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正是破瓜¹年纪,含情惯²³人饶(ráo)。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xiāo)。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注释:¹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²惯:纵容。³得:语助辞。⁴人饶:要人相让,宽恕。饶:饶恕。这里有怜爱之意。⁵桃李精神鹦鹉舌:伶牙俐齿,美丽多姿。⁶可堪:哪堪。

  一位体态轻盈、艳丽多情的少女,眉目含情,风彩动人。

  诗人通过这首小词,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全词描写细腻,抒情委婉。自是《香奁集》中之佳作。表现了和凝词的特色。

mǎnzi··zhèngshìguānián--níng

zhèngshìguāniánhánqíngguànrénráotáojīngshényīngshékānliángxiāoquèàilánluóqúnzixiànzhǎngshùxiānyāo

据鞍指挥八千兵,昔日中原几战争。
据鞍(ān)¹指挥八千兵,昔日中原几战争。
译文:项羽横刀勒马指挥着江东子弟兵,往日在中原一带经历过多少次的战争。
注释:戏马台:在今江苏徐州城南。项羽依山筑台,以观戏马,故名,是古彭城重要的遗迹。¹据鞍:跨着马鞍。亦借指行军作战。
追鹿已无秦社稷,逝骓方叹楚歌声。
追鹿已无秦社稷(jì),逝骓(zhuī)方叹楚歌声。
译文:英雄角逐亲手推翻了暴秦的统治,最终还是悲歌“逝骓”,感慨四面的楚歌之声。
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英雄事往人何¹在?寂寞台空草稷生。
译文:英雄的往事如过眼云烟,至今英雄又在哪里?戏马台前空荡冷寂,只有青草丛生。
注释:¹何:哪里。
回首云山青矗矗,黄流依旧绕彭城。
回首云山青矗(chù)矗,黄流依旧绕彭城。
译文:回首云龙山郁郁葱葱高高矗立,悠悠的黄河流水,依然环绕这古老的彭城。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¹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²月明中。
译文: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你抹掉泪水,颤抖着依偎在我怀里。分别之后,你我承受着相同的凄凉痛楚。每逢月圆,便因不能团圆而倍感伤心。
注释:¹匀泪:拭泪。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²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不胜:承受不了。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半生已分(fèn)¹孤眠过,山枕²(tán)³(wò)。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译文: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回忆起你最让我心动的一刻,是你那堪称第一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色的罗裙。
注释:¹分:料想。²山枕:枕头。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³檀痕:浅红色的泪痕。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⁴涴:浸渍、染上。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⁵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⁶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⁷花样:供仿制的式样。⁸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由于作者的气质与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内容为艳情,词作也往往会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早期花间词不仅内容空虚、意境贫乏,而且多追求辞藻的雕琢与色彩的艳丽,虽然词人多为男子,但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却带着极浓重的脂粉气;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虽然也写男女幽会,却在暖昧、风流之外多了几分清朗与凉薄。

  发端二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很明显出自于李煜在《菩萨蛮》中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一句。小周后背着姐姐与后主在画堂南畔幽会,见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紧张、激动、兴奋之余难免娇躯微颤;纳兰词中的女子与情郎私会于“曲阑深处”,见面也拭泪啼哭。但是细细品味,后主所用的“颤”字更多展现的是小周后的娇态万种、俏皮可人,而纳兰这一“颤”字,写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戚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异,不可谓不妙。

  曲阑深处终于见到恋人,二人相偎而颤,四目相对竟不得“执手相看泪眼”,但接下来纳兰笔锋一转,这一幕原来只是回忆中的景象,现实中两个人早已“凄凉”作别,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难耐的凄清与幽怨。夜里孤枕难眠,只能暗自垂泪,忆往昔最令人销魂心荡的,莫属相伴之时,以折枝之法,依娇花之姿容,画罗裙之情事。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再现夫妻重聚时的情景,字句间一片春光凄凉。从词意上看,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与妻子相恋的情景,通篇皆作追忆的口吻。

  上片布景,展现相见之时及别离之后的情景。“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别后的凄凉,最难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读来令人摇心动魄。虽并非初次,却仍然有点紧张。暗地里,偷偷匀拭着眼泪,心潮激荡。回想起别后,两处相思,一样凄切悲凉。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

  下片说情,剖示当下的心境。“半生已分孤眠过”,紧承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凄怆词意并未因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结句处的“折枝花样画罗裙”,借物映人,含蓄委婉。

  布景与说情,尽管皆记忆中事,但其注重于捕捉当时的感觉和印象,却令得已经过去的景和情,鲜明生动地浮现目前。

  与很多花间词相比,李煜的艳词大多做到了艳而不俗,能将男女偷情幽会之词写得生动而不放荡。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这首词首尾两句都是追忆,首句写相会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间皆作情语,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尽而不尽之意,于凄凉清怨的氛围中叹流水落花易逝,孤清岁月无情,真是含婉动人,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17-18页

měirén ·lánshēnchùchóngxiāngjiàn

lánxìng qīngdài 

lánshēnchùchóngxiāngjiàn yúnlèiwēirénchàn liángbiéhòuliǎngyìngtóng zuìshìshèngqīngyuànyuèmíngzhōng 
bànshēngfēnmiánguò shānzhěntánhén láishìzuìxiāohún zhézhīhuāyànghuàluóq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