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人种桑园。
留下买花钱,趱人种桑园。
茅盖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茅盖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抄几首清新杜甫篇。
窗前,抄几首清新杜甫篇。

yànérluòdàiguòshènglìng

西 yuándài 

chūnhuāwénjuān qiūyuèkànguīyàn 
rénqíngyún fēngjǐngjiàn 
liúxiàmǎihuāqián zǎnrénzhòngsāngyuán 
máogàisānjiānshà yāngféishùqǐngtián 
chuángbiān fànglěngdànyuānmíngzhuàn 
chuāngqián chāoshǒuqīngxīnpiān 
吴西逸

吴西逸

[元](约公元一三二〇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仁宗延祐末前后在世。其散曲《自况》云:“万倾烟霞归路,一川花草香车,利名场上我情疏。蓝田堪种玉,鲁海可操觚,东风供睡足。”可从中窥见其性情。散曲内容多写自然景物、离愁别恨或个人的闲适生活,风格清丽疏淡。阿里西瑛作嬾云窝成,自题殿前欢,西逸及贯云石等均有和作。西逸所作曲,今存小令四十余支。(见太平乐府)太和正音谱评为“如空谷流泉。” ▶ 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落梅着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¹近。罗幕(mù)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译文:春雨一过,梅花落满地,形残色消,天空阴云层层,地上烟霭袅袅,寒食节已经临近。罗幕遮挡了香雾,透过柳烟,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从彩色画墙里传出。
注释:¹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春山¹(diān)倒钗(chāi)横凤,飞絮(xù)入檐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译文:黛眉如山峰倒立,凤样的金钗横卧发髻间,春天来了,柳絮纷飞入室,人也疲倦困顿。与心爱之人在梦中想会,只有那满庭的花卉与明月知晓。
注释:¹春山: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shàngxíngbēi··luòméizhexiāocánfěn--féngyán

luòméizhexiāocánfěnyúnzhòngyānqīnghánshíjìnluózhēxiāngliǔwàiqiūqiānchūhuàqiáng

chūnshāndiāndàochāihéngfèngfēiyánchūnshuìzhòngmèngjiāzhǐtínghuāyuèzhī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运锄(chú)耕劚(zhú)¹侵星起,陇(lǒng)亩丰盈满家喜。
译文: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注释:农父:年老的农民。¹斸:锄地用的农具。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到头禾黍(shǔ)属他人,不知何处抛¹妻子。
译文:到头来,丰收所得将会全被官家剥削去了。家中无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掉呢!
注释:¹抛:抛弃,这里作卖掉解。
这是一首替农民呼吁的反抗诗。作者从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摄取典型事件,通过讽喻的形式,加以生动的刻划,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不合理现象。这首诗,一二两句,写出农父勤勤恳恳,早出晚归的辛勤劳动和“垄亩丰盈”给全家带来的欢喜。这是单纯叙事,全由正面写起。三四两句,发出议论,用一“属”字,写出“禾黍”的归属,又用一“抛”字,写出农父一件极为普通的“运锄耕斸”之事,把封建社会官府和庄园盘剥、压迫农民的惨状,作了深刻的揭露。

nóng--zhāng

yùnchúgēngzhǔqīnxīnglǒngfēngyíngmǎnjiā

dàotóushǔshǔrénzhīchùpāozi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匈奴犹未灭¹,魏绛(jiàng)复从戎(róng)²
译文: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注释:¹“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²“魏绛”句: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兵器,武器。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chàng)¹三河道²,言追六郡(jùn)³
译文: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注释:¹怅别:充满惆怅地离别。²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³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雁山¹横代北²,狐塞(sài)³接云中
译文: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注释:¹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²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³狐塞: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⁴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勿使燕(yān)¹上,惟²留汉将功。
译文: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注释:¹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²惟,只。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50

sòngwèicóngjūn

chénáng tángdài 

xiōngyóuwèimiè wèijiàngcóngróng 
chàngbiésāndào yánzhuīliùjùnxióng 
yànshānhéngdàiběi sàijiēyúnzhōng 
shǐ使yānránshàng wéiliúhànjiànggōng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别样¹幽芬²,更无浓艳³催开处。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译文:风兰散发出不寻常的香味,素雅恬淡没有一丝浓艳浮华。它在东风中摇曳的姿态犹如凌波仙子轻柔飘逸。
注释:¹别样:特别、不寻常。²幽芬:清香。³浓艳:(色彩)浓丽艳丽,代指鲜艳的花朵。⁴凌波:此处是说风兰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好像是凌波仙子,轻柔飘逸。
忒煞萧疏,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tuī)(shà)萧疏¹,争奈秋如许。还留取,冷香²半缕,第一湘江雨。
译文:它的叶子如此稀疏,怎么耐得住那寒冷的清秋呢?于是留取那半缕清香入得画中,这幅张见阳之风兰可以堪称画中第一了。
注释:¹忒煞萧疏:意为过分稀疏。忒煞,亦作“忒杀”,太、过分。萧疏:稀疏、萧条。²冷香:清香,也指清香之花。此处指见阳所画之风兰仿佛散发出了微微香气。

  词以“咏风兰”为题,副题张刻本作《题见阳画兰》,可见此篇为题兰兼咏物之作。

  上阕从香气和姿态两方面对风兰作了精致灵动的描摹。“别样幽芬” 言风兰散发出不寻常的香味,这种清幽典雅的气息,是那些浓艳的花朵无法与之媲美的。风兰不仅在香气上与众不同,而且形态上很灵动,词人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风兰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轻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飘飘欲去。而东风在这里显然不是春风,可以理解为时光,催花开放和呵护花的力量。整句表现了词人对风兰的喜爱和赞美,寄托了词人对这样美好的风兰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达词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长存的美好愿望。

  下阕则是通过对现实中风兰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衬出词人对好友所作的风兰图的赞美。秋意袭来,风兰只得“忒煞萧疏”。“忒煞”一词写出了词人对花之萧条的惋惜之心。然而尽管风兰看上去已经太过稀疏,可仍散发出微微香气。显然,这里的“还留取,冷香半缕”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这风兰终究不是自然界的风兰,只是友人的画罢了。因张纯修当时正令湖南江华,词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来代指友人,而其画上的风兰竟然给人一种好似幽香散发的感觉,故此句为意谓见阳所画之风兰堪称画中第一。至此,读者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阕咏物题兰之词。

  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来描绘风兰,并未曾亲眼所见,但却通过友人的一纸风兰图对风兰展开了想象,将风兰的香气和姿态表现地淋漓尽致。而结句词人则点出其创作意图,为全词的升华。当词人在为风兰的萧瑟易逝而感伤时,一个“还”字话风一转,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图中能保有风兰的韵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衬托出友人作画功力深厚,所作风兰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同时也将建功立业的夙愿寄托在友人张纯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质,并在所任职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绩。

  本词描写的主体风兰本非富贵之花,而纳兰却对其情有独钟并大加称羡,体现了纳兰落拓无羁的性格和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的词风。词中字字刻画,又字字天然,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意有寄托,不作死句”。风兰之形象绰约可见,而又不无诗人性情的处处流露。既咏物又抒怀抱,显然颇含骚雅之旨,寓有诗人深挚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1996-10:360-361
2、 聂小晴,王鹏,王青.一生最爱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1:5

diǎnjiàngchún··yǒngfēnglán--lánxìng

biéyàngyōufēngèngnóngyàncuīkāichùlíngqiěwèidōngfēngzhù

shāxiāoshūzhēngnàiqiūháiliúlěngxiāngbànxiāngjiāng

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道字娇讹(é)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¹。朝来何事绿鬟(huán)²
译文: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 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 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
注释:¹“道字”二句:意谓少女说话时咬字不准,还不应在闺房中做多情的春梦。²朝来句:谓低头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彩索身轻长趁燕¹,红窗睡重不闻莺(yīng)²。困人天气³近清明。
译文: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 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 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注释:¹趁燕:追上飞燕。这句写荡秋千。²睡重不闻莺:睡得很浓连莺啼声也听不见。³因人天气: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气。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