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宅近溪西,云烟咫尺迷。昼眠同野鹤,晨起候林鸡。
卜宅近溪西,云烟咫尺迷。昼眠同野鹤,晨起候林鸡。
旧种松三径,春栽菊满畦。来禽与青李,囊致不封题。
旧种松三径,春栽菊满畦。来禽与青李,囊致不封题。
倪瓒

倪瓒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 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
(juàn)¹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²醉,驻马翠楼²歌。
译文:倦客如今已老矣,而春天还像旧时一样,每年都如期来到人间。可是我的心情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了。回忆以前经常在西湖一带泛舟西湖,观景看花,饮酒听歌,几无虚日。
注释:¹倦客:词人自指。²南陌:游乐之地。²翠楼:词中指妓馆歌楼。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箫鼓地 一作:歌舞地)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¹。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pó)(suō)²
译文: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现在的一些歌伎舞女,她们打扮得比旧时歌伎舞女更加娇艳。西湖边上的婀娜柳枝临风婆娑而舞,只能令人追忆当年之歌喉舞腰而已。
注释:¹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勾引起对昔年繁华生活的缅怀。²婆娑:盘旋起舞。

  上片首句“倦客如今老矣”。词人自称“倦客”,是由于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对人世产生了厌倦情绪的缘故。“旧时可奈春何”,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但词人的心情却不同于往年,感叹的意味很重。下文转入回忆。“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说往年经常在西湖一带游赏观光,几无虚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是全词中最精采的语句。它用华丽的字面勾画出了一幅由色彩、声音和动态所组成的形象鲜明的生活图景,概括了词人过去那段看花赏景、饮酒听歌的繁华热闹的生活经历。

  写到下片,词人又把回忆的内容集中在歌妓之类的人物身上。“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两句,由牛希济《生查子》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演化而来,词人着意增添了“愁”、“忆”两个字,从而使他重新写出来的词句的抒情色彩更加浓烈,抒情作用也更加直接。“枉教装得旧时多”一句,起着由回忆过去转到述说当前的过渡和连接的作用,尽管现在仍可看到一些装饰得比旧时模样更好的歌妓舞女,但却引不起词人旧日的欢快情绪了。结尾的“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要与上片的“看花”、“驻马”两句合看,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对比,而从中展示的则是一种由于今昔变化而引发出来的感叹与悲伤。

  从风格看,这首词只是继承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婉约派词风,境界比较狭窄。但炼词造句,颇为出色,尤以上片结尾二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值得称道。全词以感叹直人,以柳婆娑作结,中间插入昔时醉酒、骑马、听歌的回忆,虚实相间,反复烘染,感伤情味较浓。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650页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第406页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齐景¹恋遄(chuán)²,周穆³紫宫
译文: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注释:¹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²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³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⁴厌:厌倦。⁵紫宫:帝王宫殿。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牛山¹空洒涕(tì)²,瑶池³实欢悰(cóng)
译文: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注释:¹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²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³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⁴欢悰:欢乐。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年迫¹愿岂申(shēn)²,游远心能通³
译文: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注释:¹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²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³通:通达,舒畅。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大宝¹不欢娱,况乃²守畿(jī)³
译文: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注释:¹大宝:指王位。²况乃:何况是。³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jī)¹孰云慰²,观海藉(jiè)朝风³
译文: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注释:¹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²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³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莫辨洪波¹²,谁知大壑(hè)³东。
译文: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注释:¹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²极:边际,尽头。³大壑:指海洋。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依稀¹采菱(líng)²,仿佛³含颦(pín)
译文: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注释:¹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²采菱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³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⁴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遨游¹碧沙渚(zhǔ)²,游衍(yǎn)³丹山峰
译文: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注释:¹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²碧沙渚:为碧水浸绿的沙滩。³游衍:与“邀游”义近。⁴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山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市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颦容”则从西施“病心而颦”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70-671
茅舍数椽山下盖,松竹梅兰真可爱。穿林越岭觅干柴,没人怪,从我卖,或少或多凭世界。
茅舍数椽(chuán)¹山下盖,松竹梅兰真可爱。穿林越岭觅干柴,没人怪,从我卖,或少或多凭世界²
译文:几间茅屋盖在山脚,与松竹梅兰为伴真好。穿越山林寻找干柴,没人干扰,卖了柴草,卖钱多少不计较。
注释:¹数椽:数间。²世界:世间,引申为世人、人们。
将钱沽酒随心快,瓦钵磁瓯殊自在。酕醄醉了卧松阴,无挂碍,无利害,不管人间兴与败。
将钱沽酒随心快,瓦钵(bō)磁瓯(ōu)殊自在。酕(máo)(táo)¹醉了卧松阴,无挂碍,无利害,不管人间兴与败。
译文:拿钱买酒无烦恼,瓶中有酒乐逍遥,醉了卧在松阴下,没有打搅,没有争吵,不管他兴衰胜败什么世道。
注释:¹酕醄:大醉貌。

  《西游记》第九回,书中写道长安城外泾河岸边有两个贤人,一位是渔翁张稍,一位是樵夫李定。一日,他们在长安城里卖了鱼和柴,便进入酒馆之中吃了个半醉,徐步而归。二人以对诗的形式,夸赞渔樵生涯。这首词,是他们对诗的第六首,是樵夫李定所唱。

  渔翁张稍和樵夫李定,是两位隐于渔樵的幽人雅士,因为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败,他们宁可去捕鱼打柴,也不肯去同流合污。他们在诗词中反复赞美渔樵生涯,以此与名利场中做对比,来反衬现实的黑暗。这首词,在迫求”随心快”、“殊自在”、“无挂碍”、“无利害”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在对渔樵隐逸生活歌颂、赞美,甚至是美化的同时,还对历史的兴亡、朝代的更替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不管人间兴与败”,在这历史虚无感的后面,是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51页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金粟¹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chǔ)²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³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zhǐ)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¹⁰,嗅之狂醒¹¹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jī)(lú)¹²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huì)¹³,其用亦甚夥(huǒ)¹⁴。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¹⁵。”
译文:金粟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靠近水的地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得很茂盛。我想在那里建一个小亭子以供纳凉,有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有材用的树,最好把它砍去,种上松柏。”我说:“松柏长得很慢,需要很久才会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又有人建议说:“种上桃李。”我回答说:“桃李成荫,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有大材用,但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有材用和无材用之间。如果认为它有材用,它却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如果认为它无材用,它的皮却可以做纸,结的果实可以用药,也可染丝织品,可以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注释:¹金粟: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²楮树:落叶乔木。皮可制纸。³或:有人。⁴不材:不成材,无用。⁵道人: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⁶迹:形迹。⁷枳:阻塞。⁸期:希望,企求。⁹庇阴:遮蔽。¹⁰商丘之木:见于《庄子·人间世》:“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¹¹狂醒:极清醒。¹²枅栌:柱上方木。¹³颒面:洗脸。¹⁴夥:众多。¹⁵“昔子瞻作”二句:苏轼《宥老楮诗》中有句:“静言求其用,略数得五六。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作玉。灌洒烝生菌,腐余光吐烛。”宥,宽恕,赦免。静言,仔细地。蔡侯:指发明造纸的蔡伦。桐君:传说为黄帝时医师。曾采药于今浙江桐庐东山,结庐桐树下。人问其姓名,则指桐树示意。遂被称为桐君。烝,指气体上升。腐余,腐朽废弃之物。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今年夏,酷暑,前堂¹如炙²,至此地则水风泠(líng)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yuè)³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ruò),即曦(xī)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¹⁰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¹¹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¹²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译文:今年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待在前面的堂屋就像火烤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很密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在亭子周围种上竹子,亭子上盖上箬叶,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移,隐藏于茂密的树林,枝叶间小鸟因为热而鸣叫着,沉闷的气氛就像是在深山老林里一样。这些日子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未曾有一天停息,甚是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应该感谢它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以之为我这座亭子的名字。
注释:¹前堂:前面的正房。²炙:烤。³遮樾:指树荫遮蔽。樾,树荫。⁴植:直立。⁵箬:竹笋外壳。⁶曦色:指阳光。⁷沸:喧嚣。⁸沉沉: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⁹废:抛弃,废弃。¹⁰有当:适合,合宜。¹¹森森:树木繁密的样子。¹²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袁中道的一生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但其兼济天下的热情始终未减,《楮亭记》即是这样一篇论及作者处世哲学的小品文。

  在第一段中,作者先提及自己欲在园中置一凉亭,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驳斥了有人建议砍掉园中的楮树、改种松柏的建议。在问答之中,作者巧妙地赞誉了楮树的优点,并自然地引出了后文要论及的重点,也就是“材与不材”的问题。楮树“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却又“不中梁栋枅栌之用”。正因它不成材,所以不会被匠人看中;又因它有材,所以作者也不会移走它。作者认为正是因为楮树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所以才能够得以保全。

  在第二段中,作者写了一段夏天的经历。酷暑时节“前堂如炙”,楮树丛生的地方却“水风泠泠袭人”。“其阴甚浓,植竹为亭,隐蔽层林,啼鸟沸叶”,在灼热和清凉的强烈对比中,楮亭俨然成了一间天然的凉亭。这段诗情画意的描绘,既点明了楮亭命名的由来,又将作者对楮树的感情熔铸了进去,情景交融,极富情趣。最后,作者对介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楮树赐以“九锡”,这就不单单是在赞誉楮树,而是在借题发挥,宣扬作者的处世哲学。仔细回味文中那介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楮树,子瞻作诗取之,作者也称其“深当予心”,甚至说道“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想必读者也会对作者为楮树“名为不材实为佳木”的翻案之议大加赞赏,可以说,全文最后“赐以九锡”的点睛之笔为这篇记加入了深厚的内涵。木之用,不在栋梁;人之才,不唯伟业。作者将“九锡”这种中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者的礼器赐予楮树,是将树的灵魂与自己的人生信条合而为一了。

  袁中道一生以自适为宗,却又被功名所牵绊。他的人生旅程既饱含着心酸的失意,也充满着对成功的期待。他的一生时时发出归隐山林的慨叹,却又无奈多次出山应对世缘。仕途的坎坷曲折,父兄的溘然离世,种种的一切,让他的心灵常常逃往山水之间。《楮亭记》一文的语言清新隽永,本色自然,既不乏清静悠闲的雅士生活的描绘,文字深处又饱含着一份失意和惆怅。楮非不材,人也必定不完全以功名论英雄,从袁中道的这份笔力深处的灼见和感喟,看来他一定是在材之辨的论说中寻求到了自己的精神高地和心灵安慰。

参考资料:
1、 乐燎原语文名师工作室编.高中古文阅读与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11:72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¹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译文: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注释:¹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¹?惟有北风月怒天上来。
译文: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注释:¹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¹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²
译文: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竹席,它们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注释:¹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²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¹摧。
译文: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不唱歌了,也不说笑了,整天双眉紧锁。
注释:¹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¹苦寒良²可哀。
译文: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想到夫君还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线心中凄苦哀怨。
注释:¹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²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chá)¹
译文:临别时你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注释:¹鞞靫: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译文: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墙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译文: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¹
译文: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注释:¹“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捧土尚可塞¹,北风雨雪²恨难裁³
译文: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注释:¹“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²北风雨雪: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³裁:消除。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4-236

běifēngxíng

bái tángdài 

zhúlónghánmén guāngyàoyóudànkāi 
yuèzhàozhī wéiyǒuběifēngháotiānshànglái 
yānshānxuěhuā piànpiànchuīluòxuānyuántái 
yōuzhōushíèryuè tíngxiàoshuāngécuī 
ménwàngxíngrén niànjūnchángchénghánliángāi 
biéshíjiànjiùbiān wénjīnbǐngchá 
zhōngyǒushuāngbáijiàn zhīzhūjiéwǎngshēngchénāi 
jiànkōngzài rénjīnzhànhuí 
rěnjiàn fénzhīchénghuī 
huángpěngshàngsāi běifēngxuěhènnánc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