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末术¹例从(cóng)(yú)²,邂逅淇南论有馀。
注释:¹末术:不能治本的法术。²从谀:,亦作“从臾”。奉承。
贾传自怜多感慨,东门¹何意泥²孤虚³
注释:¹东门:复姓。与上句“贾传”均当指人。²泥:拘泥、局限。³孤虚:古代方术用语。古时常用以推算吉凶祸福及事之成败。
雨连宾馆留三宿,天遣¹幽怀²为一抒。
注释:¹天遣:上天指使。²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觉我胸中闻未有,九峰¹新说历家书²
注释:¹九峰:借喻九疑山。按原诗注:“九峰一作一篇。”²家书:家信。

sòngzhòngshíyǐnshìběihái--wángyùn

fēnfēnshùcóngxièhòunánlùnyǒu

jiǎchuánliánduōgǎnkǎidōngmén

liánbīnguǎnliúsān宿tiānqiǎnyōu怀huáiwèishū

juéxiōngzhōngwénwèiyǒujiǔfēngxīnshuōjiāshū

注释

注释

末术:不能治本的法术。

从谀:,亦作“从臾”。奉承。

东门:复姓。与上句“贾传”均当指人。

泥:拘泥、局限。

孤虚:古代方术用语。古时常用以推算吉凶祸福及事之成败。

天遣:上天指使。

幽怀:隐藏在内心的情感。

九峰:借喻九疑山。按原诗注:“九峰一作一篇。”

家书:家信。

王恽

王恽

王恽(yùn)(1227—1304年7月23日),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兼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元裕宗真金和元成宗皇帝铁穆耳三代著名谏臣。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著有《秋涧先生全集》。散曲创作,今存小令41首。大德八年六月二十日,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 4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五岳祭秩(zhì)¹²三公³,四方环镇嵩(sōng)当中
译文: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
注释:¹祭秩: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²皆:一作“比”。³三公: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以示尊崇,后来用作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⁴“四方”句:是说东、西、南、北四岳各镇中国一方,环绕着中央的中岳嵩山。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火维¹地荒足妖怪,天假²神柄³专其雄。
译文: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注释:¹火维:古代五行学说以木、火、水、金、土分属五方,南方属火,故火维属南方。维:隅落。²假:授予。³柄:权力。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¹
译文: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注释:¹穷:穷尽,这里用作动词。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我来正逢秋雨节¹,阴气晦昧²无清³风。
译文: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注释:¹秋雨节:韩愈登衡山,正是南方秋雨季节。²晦昧:阴暗无光。³清:一作“晴”。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潜心默祷若有应¹,岂非正直能感通!
译文: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
注释:¹“潜心”句:暗自在心里默默祈祷天气转晴,居然有所应验。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须臾(yú)静扫¹众峰²出,仰见突兀³撑青空。
译文: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注释:¹静扫:形容清风吹来,驱散阴云。²众峰:衡山有七十二峰。³突兀:高峰耸立的样子。⁴青:一作“晴”。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lǐn)腾掷(zhì)堆祝融¹
译文: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
注释:¹“紫盖”两句:衡山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这里举其四峰,写衡山高峰的雄伟。腾掷:形容山势起伏。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森然¹魄动²下马拜³,松柏一径灵宫
译文: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注释:¹森然:敬畏的样子。²魄动:心惊的意思。³拜:拜谢神灵应验。⁴松柏一径:一路两旁,都是松柏。⁵趋:朝向。⁶灵宫:指衡岳庙。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粉墙丹柱¹动光彩²,鬼物图画填青红³
译文: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
注释:¹丹柱:红色的柱子。²动光彩:光彩闪耀。³“鬼物”句: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升阶伛(yǔ)(lǚ)¹(fǔ)²,欲以菲薄³明其衷
译文: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注释:¹荐:进献。²脯酒:祭神的供品。脯:肉干。³菲薄:微薄的祭品。⁴明其衷:出自内心的诚意。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庙令¹老人识神意²,睢(suī)(xū)³侦伺能鞠躬。
译文: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
注释:¹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²识神意:懂得神的意旨。³睢盱: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⁴侦伺:形容注意察言观色。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手持杯珓(jiào)¹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²
译文: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注释:¹杯珓:古时的一种卜具。²余难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窜逐蛮荒¹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²
译文: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
注释:¹窜逐蛮荒:流放到南方边荒地区。²甘长终:甘愿如此度过余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¹欲福难为功²
译文: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注释:¹纵:即使。²难为功:很难做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夜投佛寺上高阁¹,星月掩映云曈(tóng)(lóng)²
译文: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
注释:¹高阁:即诗题中的“门楼”。²曈昽:月光隐约的样子。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猿鸣钟动¹不知曙(shǔ),杲(ɡǎo)²寒日生于东。
译文: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注释:¹钟动:古代寺庙打钟报时,以便作息。²杲杲:形容日光明亮。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于客观现实和诗人境遇的不同,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变化。《衡岳》和《山石》虽是出自同一手笔,且是同类题材的作品,但两者风格明显有别。《山石》写得清丽飘逸,而此诗则写得凝炼典重。

  诗人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地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对仕途坎坷表示愤懑不平,实际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抗议。

  开篇六句写望岳。起笔超拔,用语不凡,突出南岳在当时众山中的崇高地位,引出远道来访的原因。“我来”以下八句写登山。来到山里,秋雨连绵,阴晦迷蒙;等到上山时,突然云开雨霁,群峰毕现。整段以秋空阴晴多变为背景,衬托出远近诸峰突兀环立,雄奇壮观,景象阔大,气势雄伟。“潜心默祷若有应”句,借衡岳有灵,引起下段祭神问天的心愿。“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乃全诗的核心。韩愈游南岳,虽不离赏玩名山景色,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祭神问天,申诉无人理解、无处倾吐的悒郁情怀。在叙写所见、所感时,肃穆之中含诙谐之语,涉笔成趣。最后四句写夜宿佛寺。身遭贬谪,却一觉酣睡到天明,以旷达写郁闷,笔力遒劲。末句“寒日”,呼应“秋雨”、“阴气”。全篇章法井然。

  这首诗的思想价值虽不高,艺术表现上却有特色。全篇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境界开阔,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不短,而能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双句末尾多用三平调,少数收尾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重而不浮,颇具声势。

héngyuèmiàosuì宿yuèménlóu

hán tángdài 

yuèzhìjiēsāngōng fānghuánzhènsōngdāngzhōng 
huǒwéihuāngyāoguài tiānjiǎshénbǐngzhuānxióng 
pēnyúnxiècángbàn suīyǒujuédǐngshuínéngqióng 
láizhèngféngqiūjié yīnhuìmèiqīngfēng 
qiánxīndǎoruòyǒuyìng fēizhèngzhínénggǎntōng 
jìngsǎozhòngfēngchū yǎngjiànchēngqīngkōng 
gàiliányánjiētiānzhù shílǐnténgzhìduīzhùróng 
sēnrándòngxiàbài sōngbǎijìnglínggōng 
fěnqiángdānzhùdòngguāngcǎi guǐhuàtiánqīnghóng 
shēngjiējiànjiǔ fěimíngzhōng 
miàolìnglǎorénshíshén suīzhēnnénggōng 
shǒuchíbēijiàodǎozhì yúnzuìnántóng 
cuànzhúmánhuāngxìng shícáigānchángzhōng 
hóuwángjiàngxiàngwàngjiǔjué shénzòngnánwéigōng 
tóushànggāo xīngyuèyǎnyìngyúntónglóng 
yuánmíngzhōngdòngzhīshǔ gǎogǎohánshēngdōng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hè)赫明明。王命卿(qīng)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xiū)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译文:看我大周天子多显赫英武,他任命一位重臣卿士大夫,名将南仲是这重臣的始祖,让皇父担任太师主管军务:你要抓紧整顿我大周军队,要抓紧打造兵器准备动武;我们要深怀恭敬戒惧之心,一定给南方百姓带去幸福。
注释:赫赫:威严的样子。明明:明智的样子。卿士:周朝廷执政大臣。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指太祖庙。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整:治。六师:六军。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敬:借作“儆”。惠:爱。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huái)(pǔ),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译文:我大周天子对太师皇父说:你下命令给程国伯爵休父:让大周军队左右排列行伍,把作战命令下达全军各部:沿着那淮河堤岸向前挺进,穿越巡察这徐国境内国土;三军儿郎不久留也不驻扎,并把百姓的生计安排妥处。
注释:尹氏:掌卿士之官。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陈行:列队。率:循。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处:安。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事与“司”通。绪:业。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yì)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tíng),徐方震惊。
译文:看多么威武显赫高大雄壮,那是我们威严的大周国王。大周军队从容不迫地开拔,既不急行军也不信步游荡。这引发徐国上下骚动不已,尤其是极大震惊徐国朝堂。就好像清天霹雳头顶炸响,引发徐国君臣们震动惊慌。
注释:业业:高大的样子。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舒:舒徐。保:安。作:起。绍:戴震《诗经补注》:“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绎:络绎。骚:骚动。严粲《诗缉》:“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霆:炸雷。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奋厥(jué)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hǎn)如虓(xiāo)虎。铺敦淮濆(fén),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译文:我大周军队进攻英勇神武,全军威如雷震势如云水怒。这一班如狼似虎的兵和将,击鼓挺进杀声震天如怒虎。在淮河高岸布重兵设重围,乘胜追穷寇捕获大量俘虏。在淮河沿岸牢牢站稳脚跟,大周的中军帐在这里扎驻。
注释:奋厥武:奋发用武。虎臣:猛如虎的武士。阚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虎啸。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濆:高岸。仍:就。丑虏:对敌军的蔑称。截:断绝。所:处。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旅啴(tān)啴,如飞如翰(hàn)。如江如汉,如山之苞(bāo)。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zhuó)征徐国。
译文:大周王朝的军队气势如虹,攻势凌厉犹如冲天之神鹰,三军猛进犹江汉奔流潮涌,守阵地稳固如山岿然不动,陷敌阵犹如决川势不可当,队伍稳扎稳打接力向前冲,威不可测当然也不可战胜,就这样大清洗般大败徐国!
注释:啴啴:人多势众的样子。翰:指鸷鸟。苞:指根基。翼翼:整齐的样子。濯:清洗。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译文:大周天子的谋划实在充分,徐国君臣心悦诚服愿归顺。徐国上下甘拜下风来相融,这是我大周天子仁义之功。天下各地都已经海晏河清,徐国小君定当来朝拜进贡。徐国君臣再不起兵搞叛乱,大周天子班师回朝奏凯旋。
注释:犹:通“猷”,谋略。允:诚。塞:实,指谋略不落空。来庭:来王庭,指朝觐。回:违。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毛诗序》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朱熹《诗序辨说》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此诗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诗人的叙述基本按照事件的发展:首章写宣王委任将帅并部署战备任务;第二章通过尹氏向程伯休父下达作战计划。这两章着重记述史实,一一交代重要人物,虽然极为简括,但却把形势、任务、目标乃至进军路线都说清楚了。这自然是最高统帅宣王的杰作,诗人以最简洁的笔法,表现了宣王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气魄与指挥才能。

  第三章写进军。诗人先从“我方”着笔:天子亲征,沉稳从容,战士行军,不紧不慢,充满一种胜券在握的坚定信心。而敌方,在诗人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徐方阵营骚动、震恐,以致如五雷轰顶,仓皇失措。一镇定,一惊慌,两相对照,显示出王师强大的力量,未战已先声夺人。

  第四章写王师进击徐夷。诗人以天怒雷震,比喻周王奋发用武;以猛虎怒吼,比喻官兵勇敢,极力突出王师惊天动地的气势。以此击徐,无异泰山压顶,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王师迅疾深入淮河腹地,切断了徐淮的联系,还俘获了大批叛军,进而扎营于此,为剿灭敌人作准备。全章八句,前用比,后用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进军的形势,充分显示出王师的压倒优势。第五章写王师的无比声威。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

  第六章写王师凯旋,归功天子。诗人先颂扬天子计谋允当,再说胜利是“天子之功”,然后写到王下令“还归”,叙述次第井然。“王曰还归”回应篇首“王命卿士”,一反映今日胜利的踌躇满志;一表现昔日大敌当前的凝重心境,前后鲜明对照,首尾相连,结构完善。此章造句颇奇特,双句、单句“徐方”二字交替使用,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徐方’二字回环互用,奇绝快绝!”诗人反覆提出“徐方”,正见出对这次平徐胜利的特别重视与喜悦。徐为淮夷大国,屡与朝廷抗衡,今已降服来朝,自然极为可喜可贺,要津津乐道;同时又是天子亲征,诗人怎能不张大其功,宣扬徐方“既来”、“既同”、“来庭”、“不回”。可见连用四个“徐方”既是内容使然,又是抒情志感的需要,并非故意造奇。

  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很发达,但如《大雅·常武》一诗,尽管在细节的叙述上精详远不及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却也神完气足,其叙事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尤为一大特色,从诗歌艺术上说,即使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似也不遑多让。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0-633

cháng

míng xiānqín 

míngmíng wángmìngqīngshì nánzhòngtài tàishīhuáng zhěngliùshī xiūróng jìngjiè huìnánguó 

wángwèiyǐnshì mìngchéngxiū zuǒyòuzhénháng jièshī shuàihuái xǐng liúchǔ sānshìjiù 

 yǒuyántiān wángshūbǎozuò fěishàofěiyóu fāngsāo zhènjīngfāng léitíng fāngzhènjīng 

wángfènjué zhèn jìnjuéchén hǎnxiāo túnhuáifén réngzhíchǒu jiéhuái wángshīzhīsuǒ 

wángtāntān fēihàn jiānghàn shānzhībāo chuānzhīliú miánmián  zhuózhēngguó 

wángyóuyǔnsāi fānglái fāngtóng tiānzhīgōng fāngpíng fāngláitíng fānghuí wángyuēhuánguī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xūn)¹
译文:眺望远处重重叠叠的高山上红叶一片白云悠然,持酒对饮坐看日已黄昏。
注释:¹曛:暮,昏暗。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译文:唱一首离歌,不禁泪流满面;此刻一别,真不知何时何地才能与你相见。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欲寄君¹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²千万难。
译文:想要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不再回家;不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在寄与不寄之间徘徊不定,真是感到千难又万难。
注释: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凭阑人:曲牌名,属越调,小令兼用。全曲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征衣:远行人御寒的衣服。¹君:指远行在外的征人。²妾身:古代妇女自谦时的称谓。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制的寒衣寄给亲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关怀亲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转念一想,远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着回家了,就会更增加了分离的痛苦。这又是她十分忧虑的。语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妇对征人思念和关切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

  “不寄君衣君又寒”这句则以反语倒说:既然寄了征衣,亲人不还,那就“不寄征衣”吧。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还”的忧虑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亲人又要忍受饥寒了。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为忧虑的。这两句语意上的反复,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两句是前两句矛盾心理的归结,又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扩展,隐约表现出她时而欲寄,时而不寄,时而担心“君不还”,时而忧虑“君又寒”,每一踌躇,每一反复,都在思念、关切和痛苦的感情。

  其实远方征人的“不还”与寒衣的“寄与不寄”并没有必然联系。女主人公是基于“君不还”的现实才制作冬衣,目的是让远方的丈夫得以御寒。征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寄与不寄”,女主人公实际上都面临着“君不还”的冷酷结局。她也明知这一点,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澜,是为了表现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当然这种怨恨是基于团圆的愿望,本身仍意味着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又恨又爱,以恨示爱,这是闺妇的一种特有心态。这正是这支小曲情味的动人之处。

  此篇属于元散曲中具有乐府风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极简练的文字,为读者体会人物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占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意象,这也是此篇的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24-225
2、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6

pínglánrén--yáosuì

jūnjūnhái

jūnjūnyòuhán

jiān

qièshēnqiānwànnán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微茫¹灯火共荒村,黄叶漫²山雪拥门。
译文:隐隐约约闪烁着的灯火陪伴着荒凉的山村,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厚厚的积雪拥塞着柴门。
注释:长寿山居:是诗人在内乡县白鹿原东崦(yān)修建的书斋。元夕:即元宵,农历正月十五。¹微茫:隐约,模糊。²漫:满,遍。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三十九年¹何限事²,只留孤影伴黄昏。
译文:三十九年的人生,经历了无限世事,只留下孤独的身影,相伴我度过黄昏。
注释:¹三十九年:诗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恰三十九岁。²何限事:无限事。

  该诗与《京都元夕》以乐景寄哀愤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诗人心目中,元夕时的热闹也好,冷清也好都排遣不了他浓重的家国之恨;都流荡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愤激的情感。该诗前两句写景,景是凄凉萧条的,这是诗人冷清孤寂心境的观照;后两句抒情,情是凄苦忧伤的,这是由灯火微茫、村荒地野、黄叶漫山、积雪拥门的景所引发的,是外景与内情契合而一所激起的心灵的颤动。以景显情,情景交汇,使这首咏叹节令的小诗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句,描写长寿山居元夕景况。荒村里,隐隐约约地有几点灯火,与“炫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京都元夕大有不同的是,这个元夕他既未出游,又无人过访。山居处所,黄叶满山,积雪堆门,一片萧条、凄凉景象。“共”字写出唯有微茫灯火与荒村相伴;“漫”“拥”表现残叶遍野,积雪塞门。如此意象,映衬出了诗人冷清孤寂的心境。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句,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诗人心中的郁积。三十九年,多少往事,如今只落得形单影只,独自和黄昏作伴。“只留”已见形孤;“孤影”再现影单。“黄昏”既暗示年令的迟暮,也暗示金国的国运如日薄西山。“只留孤影伴黄昏”,就意味着诗人在独自为自己的迟暮,金朝的没落而深深的忧伤。

  该诗因为贯注着诗人深沉的国衰之痛,沧桑之慨,所以境界就远远地高出一般的咏叹景物的诗篇,显得意境峻拔,气势沉郁。“三十九年何限事”,蕴蓄了无尽的国仇家恨,无尽的苦辣辛酸。北方蒙古军残暴侵凌,金王朝飞速衰落,“何限事”中包含着的正是诗人的无穷恨憾。“只留孤影伴黄昏”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孤寂凄清,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金王朝江河日下的命运的牵系和忧虑。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05-106页

zhǎng寿shòushānyuán--yuánhǎowèn

wēimángdēnghuǒgònghuāngcūnhuángmànshānxuěyōngménsānshíjiǔniánxiànshìzhǐliúyǐngbànhuángh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