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踏玛瑙石,今日重登口子峰。
十年不踏玛瑙石,今日重登口子峰。
外湖水绕玉螮蝀,里湖水浸金芙蓉。
外湖水绕玉螮蝀,里湖水浸金芙蓉。
崔老题诗欲招鹤,生公说法善降龙。
崔老题诗欲招鹤,生公说法善降龙。
浮云富贵眼前见,从此道人轻万钟。
浮云富贵眼前见,从此道人轻万钟。

yuèxiéqiántángwángxiànhǎichāngxūnliánghuárén--yángwéizhēn

shíniánnǎoshíjīnzhòngdēngkǒuzifēng

wàishuǐràodōngshuǐjìnjīnróng

cuīlǎoshīzhāoshēnggōngshuōshànjiànglóng

yúnguìyǎnqiánjiàncóngdàorénqīngwànzhōng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 7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管宁¹、华歆(xīn)²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zhì)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³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译文:管宁和有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见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有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有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有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注释:¹管宁: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²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汉族。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³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
春禽叶底引圆吭,临罢黄庭日正长。
春禽叶底引圆吭(hàng)¹,临罢黄庭²日正长。
译文:在屋内听到传来的鸟鸣声,圆亮有力,临摹完王羲之的黄庭法帖,正是太阳当空,还是走出户外散步去。
注释:¹引圆吭:形容鸣声圆润。²黄庭:道经名。此指《黄庭经法帖》。
满院柳花寒食后,旋钻新火爇炉香。
满院柳花¹寒食²后,旋钻新火³(ruò)炉香。
译文:此时正是寒食节后,满院柳絮飞扬,家人忙着钻木取火,点燃火炉,院子里飘荡着木火的香气。
注释:¹柳花:柳絮。²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古时是日禁火寒食。³钻新火:钻木取火。此指清明节取新火。⁴爇:点燃。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
虞衡¹²斧罗³千山,工命采斫(zhuó)(yì)与椽(chuán)
译文:林官率领伐木的队伍搜寻千山,奉命采伐营建宫室的栋梁。
注释:¹虞衡:古代管理山林的官。掌山泽者谓之虞,掌川林者谓之衡。²斤:斧头。³罗:搜寻。⁴工命:官命。⁵斫:砍伐。⁶杙:小木桩。⁷椽:椽木。杙椽指建筑材料。
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
深林土剪¹十取一,百牛连鞅(yāng)²³双辕
译文:被齐土砍下的大树仅为十分之一,无数牛马一齐用力把运树的车辕拉断。
注释:¹土剪:齐土砍断。²鞅:牛羁,即套在牛、马颈上的皮带,用以驾驭。³摧:折断。⁴辕:驾车用的车杠,设在车前。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万围¹千寻²妨道路,东西蹶(jué)³倒山火焚。
译文:万千棵参天大树使道路无法通畅,伐木者砍倒它们一把火烧光。
注释:¹围:两臂合拢来叫围。²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³蹶:倒。
遗余毫末不见保,躏跞石间壑何当存。
遗余毫末¹不见保,躏(lìn)(lì)²石间(jiàn)³何当存。
译文:侥幸漏网的一点儿树木也难逃厄运,伐木者的足迹踏遍了溪涧与丘山。
注释:¹毫末:一小点。²躏跞:践踏。³石间壑:溪涧和山谷。
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硣豁空岩峦。
群材未成¹质已夭,突兀(wù)²(xiāo)(huò)³空岩峦
译文:众多的珍稀树种未等成材就被摧残,兀自屹立的山峦变得空空荡荡。
注释:¹未成:未成材。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硣豁:高峻的样子。⁴岩峦:山冈。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柏梁天灾¹武库火²,匠石³狼顾相愁冤。
译文:如果再有汉朝柏梁台晋代武库的大火,再好的工匠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愁肠寸断。
注释:¹柏梁天灾: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柏梁台失火。柏梁:西汉未央宫中台名。²武库火: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闰十月武库失火。这两次有据可考的火灾事故,损失甚大,历代奇珍异宝皆荡然无存。武库:古代储藏兵器物品的仓库。³匠石:先秦著名的木匠,这儿借指工匠。⁴狼顾:原意是狼行走时常回头后顾,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这里指忧郁、忧心的样子。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君不见南山¹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译文:人们呵,你可曾知当今国家良材已日益稀少,有谁把栽培爱惜人才的事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注释:¹南山:终南山,唐代常有高洁之士隐居于此。

xíngnánsānshǒu ·èr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éngjīnluóqiānshān gōngmìngcǎizhuóchuán 
shēnlínjiǎnshí bǎiniúliányāngcuīshuāngyuán 
wànwéiqiānxúnfángdào dōng西juédǎoshānhuǒfén 
háojiànbǎo lìnshíjiàndāngcún 
qúncáiwèichéngzhìyāo xiāohuòkōngyánluán 
bǎiliángtiānzāihuǒ jiàngshílángxiāngchóuyuān 
jūnjiànnánshāndòngliángshǎo àicáiyǎngshuílún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今日天气佳,清吹¹与鸣弹²
译文:今日天气多美好,管乐清吹鸣琴弹。
注释:诸人:众人。周家墓:据《晋书·周访传》载:陶侃(kǎn)当初乡居未显达时,遭父母丧,将要下葬,家中忽失一牛。陶侃寻牛时遇一老父,老父说:“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二千石。”于是陶侃葬父母于前一山。将另一山指示给周访,访葬其父,果为刺史。陶、周两家世婚。陶渊明这次所游之地,也许就是周访家墓。¹清吹:指管乐器。²鸣弹:指弦乐器。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¹彼柏下人²,安得³不为欢。
译文:感慨柏下长眠者,人生怎能不为欢?
注释:¹感:感悟,有感于。²柏下人:指葬在柏树下的墓中人。³安得:怎能。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清歌¹²新声,绿酒³芳颜
译文:清歌一曲发新声,新酒使人开笑颜。
注释:¹清歌:清亮的歌声。²散:发出。³绿酒:新酒。刚酿出来的酒呈绿色,故称。⁴开:启。⁵芳颜:美好的容颜。指笑逐颜开。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未知明日事¹,余襟(jīn)²³以殚(dān)
译文:未知明日生死事,快意当前且尽欢。
注释:¹明日事:指将来之事,包括生死之忧。²襟:心怀。³良:甚。⁴殚:竭尽。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彼新声,绿酒开芳颜。”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于死亡的畏惧的高人。渊明并不麻木,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后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余襟良已殚”,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竭,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以论对于生死问题的了悟与超脱,在渊明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如《连雨独饮》:“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五月中和戴主簿》:“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神释》:“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一种自然运化观、朴素生死观,比起当时“服食求神仙”、追求“神不灭”的士大夫,不知高出多少倍。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07:第60页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一路经行处,莓苔¹见履(lǚ)²
译文: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注释:¹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²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白云依静渚(zhǔ)¹,春草²闭闲门。
译文: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注释:¹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²春草:一作“芳草”。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译文: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¹
译文: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注释:¹“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云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云松色,随山到水源”。这云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云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云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7-229

xúnnánchángshāndàorényǐ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jīngxíngchù méitáixiànhén 
báiyúnjìngzhǔ chūncǎoxiánmén 
guòkànsōng suíshāndàoshuǐyuán 
huāchàn xiāngduìwàng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