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仆射,相天子,对泣妻儿不知止。
杨仆射,相天子,对泣妻儿不知止。
砀山之贼着柘黄,金祥殿前送国玺。
砀山之贼着柘黄,金祥殿前送国玺。
岂不闻谢家傲吏生清风,解玺肯为齐侍中?
岂不闻谢家傲吏生清风,解玺肯为齐侍中?

guóbǎo使shǐ--yángwéizhēn

yángshèxiāngtiānziduìérzhīzhǐ

dàngshānzhīzéizhezhèhuángjīnxiáng殿diànqiánsòngguó

wénxièjiāàoshēngqīngfēngjiěkěnwèishìzhōng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 7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
西山不似庞公¹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lán)²,千里便便浓可扫。
译文:西山没有庞公那般难以接近的孤傲之气。只要城楼所在之处他便能来到城府之中。山林绵延千里,满目苍翠,让人不禁想将白发染翠蓝。
注释:¹庞公:即庞德公,据《尚友录》:庞德公居岘山,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并让刘表站在一边不理,对他自己妻子却“相敬如宾”。诸葛亮去拜访他,庞德公开始几次也只是让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来,因此以其踞傲而闻名于世。²晴岚: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译文:都说我早生华发是因愁绪多。劝我喝酒以销愁。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销愁,醒来白发未减,人依旧在愁中衰老。

  古代诗人常以人与自然的默契,来表达一种超旷的情致。李白有“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辛弃疾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既是一种谐趣,又是作者自我意识对象化的巧妙修辞。“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倒”同样表现出这样一种超迈和诙谐的情绪。作者将西山拟人化,又将拟人化的山拿来与历史上有名的怪诞人物进行比较,思致独擅,奇趣横生。

  这里作者并未说西山如何高峻,如何巍峨或如何秀丽,仅通过它的“不傲”来写其与人亲近。这种写山手法,有创造,有风趣,较之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又高出一筹。首句在“西山”之外,叠加出“庞公”的形象,“西山”为显形,“庞公”为隐形,造成一种独到的意象叠加效果。而联系这一对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之媒介(中介),就是对待城府的态度。庞公,即庞德公,据《尚友录》:庞德公居岘山,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并让刘表站在一边不理,对他自己妻子却“相敬如宾”。诸葛亮去拜访他,庞德公开始几次也只是让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来,因此以其踞傲而闻名于世。后携妻子隐鹿门山。“西山”却与庞公不同,“城府”只要有楼,它便可入城府来,按照常理,是人伫立楼头,目光投向西山,才发现它的存在。词人将这种视觉感受逆转,说是西山来到了城府之中,让读者在一句之中得到一种视点迁移引起的情感之波的回返往复,增强了诗句审美感应的层次和深度,且把山与人的亲近程度表述得准确和完满。词人写山与自然的热爱与亲近,与上面提到的太白、稼轩、半山类似诗句命意相同,与深隐山森的“庞公”实则同趣。

  第三、四句,由西山的“青”,想到自己的白发,由头上白发想到去染翠蓝的晴岚。辛疾疾有“青山不染白髭须”之句,作者实际与辛词句意相同,不过是反说罢了。这里,作者放开浪漫的意马之缰,夸张地表达恨“早生华发”的强烈情绪,思致独到,言辞直率却具艺术内蕴。言外透露出爱山的缘由: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山林青青千里,可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遂觉得头上的白色可以移到它上面,它的青色可以移到自己头上。

  下片承“华发”申说,旁人谓词人早生华发是因发愁,遂劝他喝醉解之。借酒浇愁,古人说得很多。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即酒。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其《将进酒》又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下阙首起两句便是沿前人思维定势,将诗意提起。第三句作一顿挫,一晚上便喝了千杯酒,当然这是夸张之辞,极言豪饮之多,最后作一反跌: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销愁,醒来白发未减,人依旧在愁中衰老。

  这是一首谐谑风格的词作。无缠绵悱恻绮罗香泽之态,亦无豪纵奔放金戈铁马之势,它只是以疏淡的笔致,表现一种旷放的情感。虽有叹老之意,却全无伤感之怀。写法上,舍去一切背景,仿佛白纸上作画,仅用线条表现情绪。上片以青山与自己白发作对比写自己的“老”;下片用酒与愁的关系强调愁的执著,亦未离开一个“老”字。全词观之,愁与老的根源,华发乃老的标志,青山乃华民的隐衬,意脉连贯,疏中见密,自然浑成,淡而有味。为何而愁,全未说破,只让读者朦胧见到一种排遣不了,纠缠如蛇的愁雾愁雰愁云而已,遂给人一种超脱之感,放达之感。这是典型的元人风致,元人格调和元人散曲笔法。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网.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傲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¹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xù)
译文:院落里秋千摇曳,重重的帘幕低垂,闲暇时在华丽的门上挥笔题诗。墙里佳人犹如出墙红杏雨后花,门外游子好像绿杨飞絮随风飘。
注释:¹彩笔:江淹有五彩笔,因而文思敏捷。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xiāng)王春梦¹去。紫骝(liú)²认得旧游踪,嘶(sī)过画桥东畔(pàn)路。
译文:音讯断了,犹如飞逝的轻云,不知她身处何方?就做个襄王觅神女的好梦让我归去。紫骝马还认得旧时游玩路迹,嘶叫着跑过了画桥东边路。
注释:¹襄王春梦:实为先王梦之误传。“先王”游高唐,梦神女荐枕,临去,神女有“旦为行云,暮为行雨”语。(见宋玉《高唐赋序》)² 紫骝:本来指一种马,这里泛指骏马。

  晏几道写情沉郁顿挫,除感情真挚外,艺术表现上也别具一格,这就是:以婉曲的方式表情达意,尽量避免尽情直泻。此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是一首以深婉含蓄见长的言情词。

  上片前两句写旧地重游时似曾相识的情景。在这秋千院落、垂帘绣户之内,仿佛有一位佳人在把笔题诗。佳人是谁,词中未作交代。然从过片“朝云”二字来看,可能是指莲、鸿、苹、云中的一位。“秋千院落”,本是佳人游戏之处,如今不见佳人,唯见秋千,已有空寂之感;益之以“重帘暮”一词,暮色苍茫,帘幕重重,其幽邃昏暗可知。在这种环境中居住的佳人,孤寂无聊,难以解忧。“彩笔闲来题绣户”一句,作出了回答。“彩笔”,即五色笔,相传南朝梁代江淹,才思横溢,名章隽语,层出不穷,后梦中为郭璞索还彩笔,从此作品绝无佳者。这位佳人闲来能以彩笔题诗,可见是位才女。“题绣户”者,当窗题诗耳。一位佳人当窗题诗之美景,当系词人旧地重游所想见的,这位佳人已经不在了。

  上片歇拍两句,主要写词人从外面所看到的景色,以及由此景色所触发的情思。此时词人恍如从幻梦中醒来,眼前只见一枝红杏出墙头,几树绿杨飘白絮。美丽的景色勾起美好的回忆,那红杏就象昔日佳人娇艳的容颜,经过风吹雨打已变得憔悴;那绿杨飘出的残絮又好似词人漂泊的行踪,幸喜又回到故枝。这工整的一联,韵致缠绵,寄情深远,以眼前景,写胸中情,意寓言外。

  过片用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典故,表达对这位佳人的怀念。据《小山词》自序云,莲、鸿、苹、云四位歌妓,后来“俱流转于人间”,不知去向。这里说佳人象朝云一样飞去,从此音信杳然,也许又去赴另一个人的约会。事虽出于猜想,但却充满关切之情,从中也透露了这位女子沦落风尘的消息。惝恍迷离,昨梦前尘,尽呈眼底。

  结拍词意陡转,从佳人写到自己。然而似离仍合,虚中带实,形象更加优美,感情更加深挚。词人不说这位佳人的住处他很熟悉,而偏偏以拟人化的手法,托诸骏马。这一比喻很符合词人作为贵家子弟的身分,可知词人确曾身骑骏马,来到这秋千深院,与玉楼绣户中人相会。由于常来常往,连马儿也认得游踪了。紫骝骄嘶,柳映画桥,意境极美,这是虚中写实,实中有虚。清人沈谦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胜,著一实语,败矣。康伯可‘正是销魂时候也,撩乱花飞’;晏叔原‘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深得此法。”(《填词杂说》)所说颇中肯綮。

  此词以深婉含蓄见胜。黄蓼园《蓼园词选》分析此词:“首二句别后,想其院宇深沉,门阑紧闭。接言墙内之人,如雨余之花;门外行踪,如风后之絮。后段起二句言此后杳无音信,末二句言重经其地,马尚有情,况于人乎?”然而,这些意蕴,作者都未实说,而是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lánhuā ·qiūqiānyuànluòchónglián

yàndào sòngdài 

qiūqiānyuànluòchónglián cǎixiánláixiù qiángtóudānxìnghuā ménwài绿yángfēnghòu 
zhāoyúnxìnduànzhīchù yīngzuòxiāngwángchūnmèng liúrènjiùyóuzōng guòhuàqiáodōngpàn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避地东村¹深几许?青山窟(kū)²里起炊烟。
译文:我避世的东村有多么深?只见青山深处飘出缕缕炊烟。
注释:作者题下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¹东村:当在卢溪(今属湖南),王庭珪曾隐居于此。²窟:洞。此处指山深之处。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¹嫌茅屋绝²低小,净扫土床堪³眠。
译文:哪敢嫌茅屋极其低矮,扫干净土炊也能够安眠。
注释:¹敢:怎敢,哪敢。²绝:极,非常。³堪:可以,能够。⁴醉:畅快,尽情。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译文:鸟不停地啭鸣,更觉四周寂静,花开得很晚是因为地方偏僻气候较寒冷。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遥看翠竹娟(juān)¹好,犹隔西泉²数亩田。
译文:我遥望那翠绿的竹子姿态柔美,仍然隔着西泉寺的数亩废地。
注释:¹娟娟:姿态柔美貌。²西泉:寺庙名,故址在东村,已毁弃。

  这首诗前两句交待题中“移居”的地点与原因;三四句是叙事言怀,写初到的活动和感受,写居住的内景;五六句写住下之后外景的幽静;最后两句收束,是用古寺来强调东村山景实堪爱赏,且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全诗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向读者展现出一幅避世的清幽环境,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娴静,曲折含蓄地道出移居偏地的快感。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善于写一种极为幽静的情趣。首句一问点题,也有力地领起全篇。“避地”在古诗中多指避乱或逃避世俗的干扰。从王庭珪的历史看,两层意思都有。这句交代题中“移居”的原因。下面都就这句生发。“青山窟里”回答“深几许”的问题。“起炊烟”点明村字。避地避到“青山窟里”,既表示避地之深,又暗示生活必然有新的困难。

  三四两句就回答这样的问题。低小前下一“绝”字,可见其简陋。但为了避地,绝不敢厌弃。屋里连个绳炊都没有,只是一个肮脏的土炊,但扫干净了照常休息。“绝”字是入声,按正常的规律应是平声,下句“堪”字本该仄声却用了平声。晚唐以来常有这种对句,使人从音节上也产生一种峭拔的感觉。这三四两句是叙事言怀,写初到的活动和感受,写居住的内景。

  五六两句写住下之后外景的幽静。六朝王籍《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王安石翻案说:“一鸟不鸣山更幽。”此诗第五句又把王安石的诗翻过来,比王籍的原作更加开阔深沉,“青山窟里”远离尘嚣,天本来就静,加上“鸟不住啼”就显得更静了。因为没有外界的干扰,所以鸟能够不住地啼。王籍两句是一意,这里一句却有两层,从鸟到天,人的感觉自在其中。六句从视觉写僻远幽静。因山地气候之寒,花也开得较平地晚。作者是从“花多晚发”推测到地处偏僻。“应”读平声,是推测之辞。这句“地应偏”也是强调幽静,不含贬义,和首句相呼应。外间花已落,这里花方盛开,这种“花多晚发”反而是难得的美景。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读到“花多晚发地应偏”就很容易使人想起白居易这首诗的意境。这五六两句写外景近处的幽趣。

  最后两句,作者从近处的“花多晚发”向远处望去,隔着几亩田处,一丛娟娟的翠竹临风,原来那是古西泉寺的遗址。这个句子作者用“犹隔”二字,一方面写在望中,一方面表现急切往看的心情。“天下名山僧占多”,凡山间寺庙多取美好的风景点。作者用这两句收束,是用古寺来强调东村山景实堪爱赏,且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这样就把前面一联的写景推进一步,使前半首所写避地东村的得计显得更为酣畅。

  这首诗作者只通过叙事和写景来表达移居之快感,而不用直接抒情赞叹的方式。一起直截了当,唤起全篇;一结曲折含蓄,耐人玩味很自然地交代了题下的自注。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一篇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832-833页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藕¹香残玉簟(diàn)²秋。轻解罗裳(cháng)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注释:¹红藕:红色的荷花。²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³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⁴兰舟:这里指小船。⁵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⁶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⁷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¹,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²
译文:落花独自飘零着,水独自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色荷花。“玉簟”,是指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的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既与衔接上句,写舟中的所望、所思,又由此生发,引出下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见,词人因惦念自己的丈夫,盼望锦书到达,遂从舟中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种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写景,又有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照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以心中有恨又无可奈何之感,词的下阕就从首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自己思念他一样思念自己。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的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

  这首诗的结尾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讳模仿,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李清照的这句构思精巧,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耳目一新。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起伏,语句结构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是与前面另两个同样精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映衬,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耳目的句子而为人称道。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91-1193

jiǎnméi ·hóngǒuxiāngcándiànqiū

qīngzhào sòngdài 

hóngǒuxiāngcándiànqiū qīngjiěluócháng shànglánzhōu yúnzhōngshuíjǐnshūlái yànhuíshí yuèmǎn西lóu 
huāpiāolíngshuǐliú zhǒngxiāng liǎngchùxiánchóu qíngxiāochú cáixiàméitóu quèshàngxīntóu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奴 一作:姝)
昔有霍(huò)¹奴,姓冯名子都。(奴 一作:姝)
译文:以前有个霍家的奴才,叫冯子都。
注释:¹霍家:指西汉大将军霍光之家。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依倚(yǐ)将军势,调笑酒家胡¹
译文:他不过是狗仗人势的豪门恶奴,依倚着霍家的将军势力,调笑一位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
注释:¹酒家胡:指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因两汉通西域以来,西域人有居内地经商者。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lú)¹
译文:胡姬今倚十五岁,正是美貌俏丽的倚纪。倚轻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在明媚春光的映衬下益显艳丽动人:
注释:¹独当垆:指独自守垆卖酒。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rú)
译文:你看她,内穿一件长襟衣衫,腰系两条对称的连理罗带,外罩一件袖子宽大、绣着象征男妇合欢图案的短袄,显出她那婀娜多姿的曲线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头上蓝田¹玉,耳后大秦珠。
译文:再看她头上,戴着著名的蓝田所产美玉做的首饰,发簪两端挂着两串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一直下垂到耳后,流光溢彩而又具有民族特色。
注释:¹蓝田:地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蓝田古代以出产美玉出名。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两鬟(huán)何窈(yǎo)(tiǎo),一世良所无。
译文:她那高高地挽着的两个环形发髻更是美不胜言,简直连整个世间都很罕见。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译文:甭说她整个人品的美好价值无法估量,单说这两个窈窕的发髻,恐怕也要价值千万。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不意¹金吾子²,娉(pīng)³过我庐。
译文:没有想到有不测风云降临。执金吾的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
注释:¹不意:没有料想到。²金吾子:即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这里是语含讽意的“敬称”。³娉婷: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爚 一作:耀)
银鞍何煜(yù)(yuè),翠盖¹²(chí)(chú)。(爚 一作:耀)
译文:你看他派头十足,驾着车马而来,银色的马鞍光彩闪耀,车盖上饰有翠羽的马车停留在酒店门前,徘徊地等着他。
注释:¹翠盖:代指饰有翠羽的马车。²空:等待,停留。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译文:他一进酒店,便径直走近胡姬,向她要上等美酒,胡姬便提着丝绳系的玉壶来给他斟酒;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就我求珍肴(yáo),金盘脍(kuài)鲤鱼。
译文:一会儿他又走近胡姬向她要上品菜肴,胡姬便用讲究的金盘盛了鲤鱼肉片送给他。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jū)
译文:他赠胡姬一面青铜镜,又送上一件红罗衣要与胡姬欢好。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不惜红罗裂¹,何论轻贱躯。
译文:若要赠镜结裾,将不惜裂裾来对待,若想侮辱身体,将怎样对待就不消说了!
注释:¹裂:裁剪的意思。古人从织机上把满一匹的布帛裁剪下来叫“裂”。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译文:你们男人总是喜新厌旧,爱娶新妇;而我们女子却是看重旧情,忠于前夫的。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译文:我坚持从一而终,决不以新易故,又岂能弃贱攀贵而超越门第等级呢!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多谢¹金吾子,私爱²徒区区³
译文:我非常感谢官人您这番好意,让您白白地为我付出这般殷勤厚爱的单相思,真是对不起!”
注释:¹多谢:一语双关,表面是感谢,骨子却含“谢绝”意。²私爱:即单相思。³区区:意谓拳拳之心,恳挚之意。

  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词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奴的调戏,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题为“羽林郎”,可能是以乐府旧题咏新事。

  这首诗在立意、结构和描写手法上,与《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女子之美,同样采用了铺陈夸张手法;写反抗强暴,同样采取了巧妙的斗争艺术;结尾同样是喜剧性的戛然而止。但《陌上桑》更多的是用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这首诗则侧重于正面描绘和语言铺排。前者描写使君的垂涎,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用第三者的叙述;这首诗刻画豪奴的调戏,则是用一连串的人物动作,即“过我”、“就我”、“贻我”、“结我”,妙在全从胡姬眼中写出。太守用语言调戏,豪奴用动作调戏,各自符合具体身份。罗敷反抗污辱是以盛赞自己的丈夫来压倒对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胡姬反抗调戏则是强调新故不易,贵贱不逾,辞婉意严,所谓“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罗敷在使君眼中已是“专城居”的贵妇人;而胡姬在“金吾子”眼中始终都是“当垆”的“酒家胡”。因而这首诗更具有鲜明的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家奴”本不过是条看家狗,却混充高贵的“金吾子”招摇撞骗,这本身就够卑鄙之极了;而“酒家胡”虽然地位低贱,但是终究不必仰人鼻息过生活,在“高贵者”面前又凛然坚持“贵贱不相逾”,这本身就够高贵的了。于是,尊者之卑,卑者之尊,“高贵”与“卑贱”在冲突中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完成了戏剧性的转化,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深思和启迪。

línláng

xīnyánnián liǎnghàn 

yǒuhuòjiā xìngféngmíng  (zuò shū )
jiāngjūnshì tiáoxiàojiǔjiā 
niánshí chūndāng 
chángliándài guǎng广xiùhuān 
tóushànglántián ěrhòuqínzhū 
liǎnghuányǎotiǎo shìliángsuǒ 
huánbǎiwàn liǎnghuánqiānwàn 
jīn pīngtíngguò 
yínānyuè cuìgàikōngchíchú  (yuèzuò yào耀 )
jiùqiúqīngjiǔ shéng 
jiùqiúzhēnyáo jīnpánkuài 
qīngtóngjìng jiéhóngluó 
hóngluóliè lùnqīngjiàn 
nánéràihòu zhòngqián 
rénshēngyǒuxīnjiù guìjiànxiāng 
duōxièjīn 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