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时还许醒时无,谚有斯言正谓予。未得素鹅白似雪,等闲难与右军书。
醉时还许醒时无,谚有斯言正谓予。未得素鹅白似雪,等闲难与右军书。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国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金朝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乃马真后称制时,渐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 6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时雨¹及芒种²,四野皆插秧。
译文:应时的雨水在芒种时节纷纷而至,田野里到处都是农人在忙着插秧。
注释:¹时雨:应时的雨水。²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6月5日或6日。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家家麦饭¹美,处处菱歌²长。
译文:家家户户吃着大麦粒和豆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之歌。
注释:¹麦饭:大麦粒和豆煮的饭。²菱歌:采菱之歌。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老我成惰(duò)¹,永日²付竹床。
译文:现在的我已经渐渐衰老成了不耕作的农人,从早到晚在竹床上打发时间。
注释:¹惰农:不勤于耕作的农民。²永日:从早到晚;整天。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cuī)¹短不栉(zhì)²,爱此一雨凉。
译文:白发变短一天天减少无法束发,却还是喜爱眼前夏雨送来的阵阵清凉。
注释:¹衰发:白发。²不栉:不束发。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译文:你看庭院林木里传来各种清脆的鸟叫声,藤架上的花儿也散发着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shāng)
译文:羽毛被打湿的黄莺也不离去,鸣叫着,好像在劝我喝一杯酒。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译文:现在天下太平,没什么事,四海的百姓都在忙于农事。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野老固不穷,击壤(rǎng)¹歌虞(yú)唐。
译文:在这太平年里,居于田野的老人也不会感到贫困,他们都唱着击壤歌歌颂着太平盛世。
注释:¹击壤:古游戏名,一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类游戏。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shí

yóu sòngdài 

shímángzhòng jiēchāyāng 
jiājiāmàifànměi chùchùlíngcháng 
lǎochéngduònóng yǒngzhúchuáng 
shuāiduǎnzhì àiliáng 
tíngshēng jiàténgyōuxiāng 
yīngshī湿 quànchíshāng 
jīnxìngshì hǎijiēnóngsāng 
lǎoqióng rǎngtáng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弃微名¹去来²心快哉,一笑白云³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ài)?醉袍袖舞嫌(xián)天地窄。
译文:抛弃那微不足道的名位,归隐后多么畅快,笑声传到白云外。三五个知心朋友相聚,无所顾忌地开怀痛饮又有什么妨碍?酒足饭饱后挥袖起舞,只嫌天地太窄。
注释: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又叫《江儿水》,属双调。五句。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五、七。多用为小令。¹微名:微不足道的名声。这里指作者视功名权力如浮尘。²去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指归隐。³白云:比喻归隐。⁴知音三五人:典出《论语》。三五,本是约数,表示人数不多。

  此曲开头便以“弃微名去来心快哉”直陈主题。视功名为微名,体现了其不追名逐利的性格态度。“弃”是主动放弃,贯云石本是将门勋臣的后裔,年纪尚轻便仕途畅达,将来必定大有作为,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毅然辞官而去,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自然比平常人的境界要高出一等。

  接着,“一笑白云外”正是对“心快哉”的进一层阐释。此时,作者已摆脱了丑恶官场,身处“白云外”,即回归田园,乐享自然之趣。这对于热爱自由的贯云石而言,的确值得放声“一笑”。这五个字承接上文,语气短促,畅快淋漓。

  “知音三五人”句中隐含了作者辞官后南游路上与志同道合之人相遇相知之事,其中包括他在梁山泊与渔翁吟诗夜话,在普陀山同诗僧鲁山共赋美景,与各路知音诗酒唱和。摆脱世俗桎梏,回归本性,又兼有好友相伴,自然生起“痛饮何妨碍”的豪兴。这几句描写环环相扣,意境浑成,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自在与痛快。而最后一句“醉袍袖舞嫌天地窄”夸张而不张扬,体现了作者率真自然、豪迈奔放的性情。这种酒后流露真性情的描写,更显出作者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散曲贯穿着不羁奔放之情,笔调率真,性情豪放,生动展现了作者蔑视功名、豪放不羁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27页

qīngjiāngyǐn··wēimíngláixīnkuàizāi--guànyúnshí

wēimíngláixīnkuàizāixiàobáiyúnwàizhīyīnsānréntòngyǐnfángàizuìpáoxiùxiántiānzhǎi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没个音书,尽日东风上绿除。
断魂¹无据²,万水千山何处去?没个音书³,尽日东风上绿除
译文:忧伤的梦魂飘忽无定,飞越了万水千山,却无法寻觅到你,你去了哪里?依旧没有你的任何音信。春风终日吹着被绿色苔藓覆盖的台阶。
注释:¹断魂:销魂,忧伤的梦魂。²无据:没有凭据。³音书:音信,书信。⁴尽日:终日,整天。⁵绿除:被绿色苔藓覆盖的台阶。除,台阶。
故园春好,寄语落花须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
故园¹春好,寄语²落花须³自扫。莫更伤春,同是恹(yān)(yān)多病人。
译文:怀想故园,想来春色正好,多想给你一封信啊,可却无法音出。只能独自赏花,独自面对花的凋零,最后一人扫去满地残红。不要再伤春了,你我同是天涯伤心客,同患相思疾。
注释:¹故园:旧家园,故乡。²寄语:传话,转告。³须:需要。⁴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首词写征人思家的心情。开篇一个“断”字一个“无”字将征人漂泊恍惚、没有着落的心态凸现出来了。继而视点由山水转至庭院阶前。词人抓住一个“情”字,落笔处皆是体量对方的宽慰,由自己的思家情重想到妻子的刻骨思念,因而劝慰道“落花须自扫”,寄托了希望对方刚强自持的关切,更有“莫更伤春,同是恹恹多病人”的劝慰,将自己与闺中人摆在相同的位置,同样的多病相思。全词像一封平常家信,但由于情真意长故十分感人。

  首先,在主题上仍旧是伤春怀人。伤春题材的诗词是传统诗词主题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写伤春的甚至比悲秋还要多,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陆游《豆叶黄》“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等等。纳兰容若这首在对伤春这一风格的继承上有他自己的特点。他说“莫更伤春”,他用不伤春来表现自己的伤春,他要走出伤春的情节,然而始终又没能走出,只能是嘴巴上的一句话罢了。试想,他自己能不伤春么,他所思念的恋人能不伤春么。春的事实摆在面前,如同离别一样真实,不伤春,情何以堪。

  这首词结构上很有其特色,使用了对话式的结构。全词分上下片,在一首词中创造了异空间中妻子和自己进行对话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由词人自己去把握,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情感主题两方面的思念,并用对话来缓和由于空间差距造成的交流矛盾。

  上片是从妻子的角度来说的。断魂飘忽无定,思量无限,万水千山,天涯海角,伊人何处去,为何一点音信也没有,一纸信笺也没来,整日独立东风,春风吹来,枝叶又绿。

  下片是从自己角度来说的,承上对前面的妻子抱怨似的语言进行回答,似乎是在异空间中进行对话似的。怀想故园,想来春色正好,满园浓郁正春风,此时此刻,多想给你一封信啊,我要告诉你,去年一同赏花,一同看春华凋零,一同扫去那谢落满地的花,一同葬花,可惜今年,只你一人,独自赏花,独自面对花的凋零,最后一人扫去满地残红。这何等残忍,何等伤心,我又怎能提笔,如何给你这样的一封信呢。不要再伤春了,春去春又回,春色年年再,不能同在固可惜,你我同是天涯伤心客,同患相思疾。

  无论如何,这种对话都只是一个假设而已,只是词人由于思恋太深而导致的情感爆发。词人无论怎么“解释”,在家中的恋人都不能听见,所以也不会“原谅”他,而这一点是纳兰容若自己也清楚的。所以说这首词的情感基调还是悲哀伤感的。

  对话体的结构是这首词的典型特征,词人通过对话形式表达两地相思,事实则是表达了自己对妻子一片的深情。这首词上片立足于妻子的“问”,下片立足于自己的“答”,问答两方面中交点在于自己这一方面,主要是抒发自己对妻子的爱情以及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下的无奈,情感是悲伤、灰色的。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合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09-210
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
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
译文:窗外忽然传来仙鹤飞翔鸣叫的声音,求道的方士知道他所追求的道成了。
来取图书安枕里,便驱鸡犬向山行。
来取图书¹安枕里,便驱鸡犬向山行。
译文:取来道藏安放枕中,便驱赶着豢养的鸡犬,一同去往仙山,一同得道飞升。
注释:¹图书:道教道藏。
花开深洞仙门小,路过悬桥羽节轻。
花开深洞仙门小,路过悬桥¹羽节²轻。
译文:仙家洞府幽深,遍布鲜花,前方仙门洞口,狭小难行,到达仙境,走在高悬天际的桥梁之上,两旁仙家仪卫飘然而立。
注释:¹悬桥:高悬的桥梁,去往仙境的必经之路,悬天而建。²羽节:仙家仪卫,夹道相迎,恭迎新飞升的仙人。
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
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¹先生。
译文:本是送别你得道飞升,但我却悲伤自己是凡人之躯,终归会老去,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了。
注释:¹待:遇到。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绿(lǜ)(wú)¹凋尽台城²路,殊(shū)³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qióng)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diàn)。尚有綀(shù),露萤清夜照书卷。
译文:秋景萧条,客子秋心寥落,正如杂草凋敝穷竭至极的台城。身处异乡又正逢晚秋心中悲中逢悲,更添伤感。傍晚的雨生起寒意,蟋蟀的呜声似劝人机织,间歇听闻到闺房中的女子正在赶制寒衣之声。暑去凉来,撤去花簟,铺上罗裀,织有花纹图案的竹凉席。纵然夏日所用已收藏、疏远,但还留得当时清夜聚萤照我读书之綀囊。綀音疏,一种极稀薄之布。
注释:¹绿芜:长得多而乱的杂草。²台城:旧城名。故址在进南京玄武湖侧。此处用以代指金陵古城(即今南京市)。³殊乡:异乡、他乡。⁴秋晚:深秋。⁵暮雨:傍晚的雨。⁶鸣蛩劝织:蟋蟀的鸣声就像紧促的织布声。蛩:蟋蟀,以其声像织布机响,又名促织。⁷花簟:织有花纹图案的竹凉席。⁸綀囊:粗丝织品做的袋子。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荆江留滞¹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chōu)²,蟹(xiè)(áo)³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译文:我在荆江停留的时间越久,老友相对,离别后的思绪无限,无边怀念汴京之故人,情绪、兴致辗转周折,登临高处,唯有求得一醉,借酒消愁。训漉酒竹器,把蟹端上筵席来下酒。忽见夕阳西沉,纵然酩酊大醉,但仍无计逃愁。
注释:¹留滞:搁置;阻塞。²篘:漉酒竹器,亦可作动词。³蟹螯: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⁴荐:进,进献。指把蟹端上筵席来下酒。⁵山翁: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幼子,曾镇守荆襄,有政绩,好饮酒,每饮必醉。⁶斜照敛:指太阳落山。敛,收,指太阳隐没到地平线下。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在眼前展现一片秋景萧条,客子秋心寥落。台城在金陵,金陵乃六朝旧都,自隋唐以来,文人至此者,每易引起盛衰兴废之感。如唐末诗人韦庄就感到“六朝如梦”(《台城》)。而现在的台城更是草黄叶枯,“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更使人有满目萧然之感。“又”字起递进连接作用。殊乡作客,已经够使人惆怅了,更何况又遇上晚秋时节,“众芳芜秽”,殊乡客子更难以禁受了。词意递进一层。起首造境便为全篇意蕴定下基调。

  “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秋时闻裁剪”。晚秋之夜,本已渐凉,加上秋雨,顿觉寒生了。更何况词人情绪低落,更觉周围寒意更深,深秋妇女已在“寒衣处处催刀尺”,(杜甫《秋兴》)开始缝制寒衣,准备过冬了。以上是从客观事物层层渲染,使前面所描摹的秋色显得更浓了。从“云窗静掩”起,就词人主观方面进行勾勒。“静掩”,没有什么人来往,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孤寂感。这种主观感受又是词人所处客观环境在心理上的反映。

  “叹重拂罗裀,顿疏花蕈”。词中天气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撤去竹席,换上垫褥是必然的,而且年年如此。“叹”,就是词人惊秋心情的流露,感慨时光流驶,节候变迁,所以撤去“花蕈”用“顿疏”,换上“罗裀”用“重拂”,都透露了词人对光阴迅速的敏感,对自己老大无成的叹息,用辞十分精细。

  “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虽然时已晚秋,夏天的生活用品用不上了,但綀囊却还留着,露萤照我读书。这里用车胤囊萤典故。说的是他虽有他乡作客、宦海浮沉之叹,但他志在诗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想“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修身洁行,志趣高尚,书生本色,不负初衷。此乃借古人之高境界以表示自己的高境界。这上片歇拍两句没有将惊秋发展为悲秋,而是荡开一笔,使词意转向高雅旷达,这是一个关键处。

  下片转到对故人和往事的追忆。“荆江留滞最久”,周邦彦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出任庐州(合肥)教授至调任溧水之前约有七八年时间,他曾留滞荆州。据王国维推断,他在荆江“亦当任教授等职”(《清真先生遗事》),年方三十多岁,他这时在金陵,怀念荆江故旧,但却从对方怀念自己着笔。如果只写自己怀念荆江故旧,则荆江故旧是否怀念词人不得而知。而推想荆江故旧怀念自己,则自己对荆江故旧的怀念便可不言而喻了。言简而意明,笔法巧妙。

  “渭水西风,长安叶乱,空忆诗情宛转。”这是化用贾岛诗“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此时,词人想到汴京也正当西风落叶的晚秋,追忆从前这时候二三好友,风华正茂,以文会友,吟诗唱和,诗情宛转,其乐何极、至今回首,乃如电光火石,幻梦浮云,徒增感慨。“凭高眺远”一句从词意看本应放在“渭水西风”之前。“渭水西风”三句正是凭高眺远所见到的想象中景象。而就格律看,只能置于此处,作为补笔,收束上文,以舒积愫。可是关山迢递,可望而不可即,情怀郁郁,惟有借酒消愁,举杯一醉。

  “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这是一种不为世用,放诞不羁的行为,词人的意思是说,他也要像毕茂世那样,一手持海螯,一手持酒杯,直到醉倒山翁。

  “醉倒山翁”中,周邦彦以山简自喻,也可看出他当时心态。“但愁斜照敛”,忽作转折,似与上文不相连贯,实则一意承转,他正欲饮玉液,持蟹螯,如山翁之醉倒以求解脱愁思,然而不行,当淡淡的落日余晖洒在“绿芜凋尽”的台城道上时,一片衰草斜阳,暮秋古道的苍茫景色,摇撼着他的心弦。这首词中词人将迟暮之悲、羁旅之愁与故人之情融成一片。其可贵处,在于其实这珍惜寸阴之意味。乃清真词中高格调之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1010页

tiān··绿diāojǐntáichéng--zhōubāngyàn

绿diāojǐntáichéngshūxiāngyòuféngqiūwǎnshēnghánmíngqióngquànzhīshēnshíwéncáijiǎnyúnchuāngjìngyǎntànzhòngluóyīndùnshūhuādiànshàngyǒushūnángyíngqīngzhàoshūjuǎn

jīngjiāngliúzhìzuìjiǔrénxiāngwàngchùxiànwèishuǐ西fēngzhǎngānluànkōngshīqíngwǎnzhuǎnpínggāotiàoyuǎnzhèngxīnchōuxièáochūjiànzuìdàoshānwēngdànchóuxiézhàoli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